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复习资料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一)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农民完全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土地,在人身上依附于封建主,耕种封建主的土地,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封建社会的经济, 基本上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
(三)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促使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
1.最初的资本主义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简单商品生产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
2.工业中资产阶级产生的两种途径(1)手工业作坊主摆脱行会的束缚变成资本家(2)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成为工业资本家3.农业中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是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首先,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圈地运动)同时,掠夺教会等其他方面的地产2.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第一,17——18世纪,大规模的殖民掠夺是英国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第二,罪恶的奴隶贸易是英国殖民掠夺的重要手段,也是英国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3、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本原始积累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资产阶级用侵略、征服、残杀、掠夺和奴役这些充满着血与火的文字,写下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第一页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二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详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详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提纲
一、导论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二、劳动价值论
-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内涵
- 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规律
- 利润的来源和剩余价值的产生
三、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内在矛盾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四、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转化
- 剩余价值的概念和意义
- 剩余价值转化的过程和条件
- 剩余价值转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五、经济危机
- 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和影响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的分析和应对策略
六、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
-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七、全球化与发展问题
- 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
- 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全球视野和发展思路
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包含了该学科的重要内容和要点。
复习时可以根据提纲逐一深入学习,并结合相关案例和实践进行综合掌握。
祝您复习顺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导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出发点。
(生产力得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时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与劳动者时生产得基本要素)生产关系(要联系上层建筑)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就是指人与自然之间得关系,具有自然属性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得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意义:它把人与人之间得经济关系从一般得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得研究对象,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得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与变化得内在规律.生产关系得含义:狭义得生产关系就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得经济关系,主要指生产关系所有制,广义得生产关系就是指生产过程中得经济关系(再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与消费)2.生产与消费得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分配与交换就是中间得环节与桥梁)生产决定消费得对象,生产决定消费得方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满足需要),生产决定消费得质量与水平,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为生产创造出新得动力,与需要,消费就是生产得直接目得。
创造出新得劳动力,提高劳动力得质量提高劳动者得生产积极性。
3.生产与分配:生产与分配具有同一性,分配就是指生产要素得分配,(分为生产工具得分配与生产要素得分配)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具有一定得激励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得流动与配置起着一定得引导作用,影响者生产得效率)4.生产与交换:生产与交换(交换就是指生产要素得交换)有着直接得同一性,生产决定交换,交换(产品得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交换可以调节生产得规模与质量模式等。
总得来说“一定得生产决定一定得消费分配交换与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得一定关系。
5.研究生产关系必须结合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得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得作用,反之起着消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 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自然经济(一)定义: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庄、奴隶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二、商品经济(一)定义: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料整理

一、政治经济学概述(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确立;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1.资本主义古典经济学(主要是指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2.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生存,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2)只有人们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2.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中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使用性的要素)(1)劳动者的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地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人类需要的物质活动;(2)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人类劳动加工的对象);(3)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是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
(4)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5)在生产的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则是它的社会形式。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即生产的社会形式。
2.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经济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3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导论一、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物质资料生产(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因为: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如政治、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①人的劳动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
人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②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它分为两类:a.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b.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即原材料。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过程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的总和。
(1)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表现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时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①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②分配和交换是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③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
(2)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①含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结成的生产关系的制度规定。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从而决定着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2、生产过程的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1、劳动过程--生产力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2、社会过程--生产关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发展。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一)经济规律及其特点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2.经济规律是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过程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一、自然经济(一)定义: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庄、奴隶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二)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二、商品经济(一)定义: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1.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三、市场经济(一)定义: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高阶段所形成的,以市场为基础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二)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4.宏观经济间接化5.市场体系完善化6.交易关系平等化7.市场管理法制化 8.经济生产国际化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两个因素1、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两因素:①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二、劳动的二重性(一)具体劳动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二)抽象劳动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特点:形成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3.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三、商品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决定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价值实现就是经营成功: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二)价值量变化规律○a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b表示方法:1、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2、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自然条件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批判了资本、土地、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指出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进行价值转移,并不能创造新价值。
马克思科学地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与决定价值的因素。
新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社会结合的因素,这些不同因素与价值形成有不同的关系。
1、概念: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2、条件:前提条件: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属不同的所有者3、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1、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矛盾解决:交换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价值形式演变:1、简单的价值形式2、扩大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2、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3、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阶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信用货币阶段1、货币职能A、价值尺度: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观念货币数量上比较)*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B、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现实货币)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包含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C、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作用: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具有蓄水池的作用,不会发生上货币过多是现象D、支付手段: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产生的前提:商业信用)作用和后果:1、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
E、世界货币: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2、五种职能的关系: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3、货币流通规律○1概念: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2决定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Q(2)商品的价格水平P(3)货币流通速度V○3公式:○4关系:(1)M与PQ 成正比;(2)M与V成反比调整公式: 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M= —————————————————————————V4、纸币流通规律与通货膨胀和紧缩A、纸币:是由金属货币衍化而来的,它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特点:没有价值,国家强力支持,以金属货币为基础,B、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流通导致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
C、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D、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2、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1、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2、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a、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B、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1、一般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价值规律;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2、资本主义作用特点:a造成社会财富浪费;b 有利和不利生产技术提高的双重作用;c两极分化。
3、社会主义作用特点:a不是唯一的调节者;b自觉利用。
第二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一实质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流通公式:G—W—GB、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2、劳动力成为商品:A、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必须有劳动力所有权。
B、劳动者没有生活及生产资料。
C、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维持和发展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出 A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他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本质: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