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生创业故事
大学生卖蜂蜜创业故事

大学生卖蜂蜜创业故事第一次创业的失败,让熊剑意识到,要做最真最好的蜂蜜,必须从源头开始把关。
这是他的卖蜂蜜创业故事,他是怎么做到的?请看店铺为您精心推荐的大学生卖蜂蜜创业故事,欢迎阅读!大学生卖蜂蜜创业故事大学摆摊卖蜂蜜一瓶赚一元挖出“一桶金”4月17日清晨,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一路颠簸,从昆明市区来到60多公里外的一个小乡村。
推开一户农家小院的大门,顿时便有千万只蜜蜂的“嗡嗡”声在耳边萦绕。
透过窗户,熊剑正穿着防护服,在忙着添置新的蜂房。
今年31岁的熊剑,是云南中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虽然经营着年销售额超4000万的企业,在昆明市区也有自己的办公楼,但熊剑却还是喜欢来到这个偏僻乡村,和蜜蜂们待在一起。
熊剑出生在重庆丰都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直到15岁,都没有走出过县城。
父亲告诫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好好读书,考所好大学。
高考那年,成绩优异的熊剑义无反顾地填报了福建农林大学蜂学专业。
父母无法接受,在他们眼中,上大学就是为了将来考公务员,端“铁饭碗”,能够有个好工作,而养蜂是农民干的事。
“其实,爷爷、爸爸都卖过蜂蜜,所以我从小就喜欢蜜蜂。
没人理解我的选择,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后悔。
”熊剑说完,微微一笑。
进入大学后没多久,熊剑就尝到了蜂蜜的“甜头”。
在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销售学校自产的蜂蜜成为每届学生的“必修课”。
但因为一瓶蜂蜜只能赚一元钱,大部分学生认为费力不讨好,所以并不当回事,而熊剑认真了。
“多卖几瓶,赚的就多了。
”熊剑的办法笨,效果却很明显。
他在人流量大的超市门口摆摊卖蜂蜜,最多的时候,2个小时就卖掉24箱、576瓶蜂蜜。
一学期下来,赚到了4万元。
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对于刚进大学的熊剑来说,有点突然。
但他并没有拿去挥霍,而是继续投资。
“福建的运动鞋便宜,款式有多,我就想带回老家卖。
”熊剑拿出4万,又借了4万,去买鞋子。
几经周转,将2000双鞋子运到了重庆丰都老家。
但熊剑没料到,还没等他去摆摊,大众尺码的鞋和款式新颖的鞋,就被亲戚朋友以成本价选走了。
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

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大学生成功的创业故事一张伯的儿子水生读完大学回农村来了,消息传开之后,村里可是炸开了锅。
现在农村里稍有点劳力的谁不外出打工挣钱,留守在家里的可都是些老弱病残。
村里人都说水生这小子没出息,怕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
回乡当“地主”张伯听了这些话一直生闷气不理睬水生。
张伯的老婆死得早,他一个大男人含辛茹苦把水生拉扯大,还供他上了大学,原指望儿子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份体面的工作,出人头地,可水生却偏偏倔着性子要回农村来种地。
水生对张伯说:“爹,我的事你别操心,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几百万,大家都挤破脑袋想留在城里,可现实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处处皆有,相反,农村荒了那么多的地没人种。
可惜啊!你老人家是不知道,现在的土地可是宝,可以说一寸土地一寸金,我回来可是要当地主的。
”一听这话张伯更气了:“村里现在到处都荒着地,你娃有本事就全拿去种了。
”水生笑了:“这些地我打算都租了,不过我不种,我要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城里人交钱来种……”水生讲得眉飞色舞,张伯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心里却开始打起鼓来:水生这娃该不是读书读傻了吧?让城里人下乡交钱来种地,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水生这边可没有闲着,他找到村支书要求把全村人召集起来开会。
水生说:“乡亲们,你们种一亩地一年纯收入也就300来块钱吧,何况现在还荒着没有劳力种,我决定以每亩每年500块钱的租金把你们的荒地全租了。
”水生一句话把会上的人全惊得目瞪口呆,半天没有人出声,全不知水生那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最后村支书站出来表态:“行,你要都拿去,我们村少说也有300亩的荒地,大家可不都为这些荒着的地犯愁呢,不给钱都让你种,可是你小子种得了吗?”“是啊,这么多的地你怎么种啊?”“你可要想好了,全村荒地整打整的按300亩计算,你一年就得要付15万块啊,这些地里可没有金娃娃!”好心的村民们都为水生算着账,为他担心着。
是啊,在这个村子里,可从来还没有人见到过15万块这么多的钱呢。
水生说:“谢谢大家为我算这一笔账。
创一代变成富一代,3个大学生成功励志创业故事

创一代变成富一代,3个大学生成功励志创业故事创一代变成富一代,3个大学生成功励志创业故事都说现在的大学生,有钱,任性,花着父母的血汗钱不心疼,今天小编要介绍的是3个年收入过百万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他们年入百万,开豪车,却不是“富二代”。
创业,让他们从“创一代”变成“富一代”!1、成都中医药大学施超靠卖书赚200万施超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11级的学生,2015年,大四的他才24岁,凭借自主创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施超是江苏人,他的父母爱给他买书,他也从小就爱看书,“爸妈都很朴实,从不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培养了我读书的爱好,从书里学知识、学道理。
我从小学认字开始到高中毕业那段时间读了超过1000本书,中外名著、人文百科、各类杂志我都读。
”他认为,那1000本书,不仅让自己拓宽了知识面,也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因为读了比较多的书,所以我对自己要销售的图书,选择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懂得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也清楚什么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
”于是,施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初步选定在了图书销售上。
高考完那个暑假,施超开始在家附近的广场上摆地摊卖书,新的旧的都有,都是他认为的好书。
两三百本书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以卖完,大约每天能挣70元,施超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11年来到成都上大学后,施超也没放弃自己的图书销售,趁周末时在学校里摆摊儿卖书,规模虽小,但在大二时已经攒下了近10万元。
腰包渐渐鼓起来的施超利用学校的创业政策在学校开了一个实体书店——超然书斋。
可是实体书店并不赚钱。
为了维持书店的运营,施超开始去成都的高中销售课外读物。
“我当时是跟出版社合作,拿着我选出来的书单,找高中学校的老师谈,然后再让同学们从书单中选出书,我再反馈给出版社,然后备货、送货。
这样子没有中间商一层层赚,我拿到的货源比一些大型连锁书店都便宜,所以最后书送到同学们手上时,价格也要比定价低。
而且为了让学校老师、同学解除后顾之忧,我都是先向出版社垫付货款,同学们拿到书了,再把钱付给我。
大学生校园创业成功的例子

大学生校园创业成功的例子因为举步维艰,因为四处碰壁,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从苦涩中创造生活的经历。
看看那些大学生创业的经历,感受他们的精神,坚定自己的信念。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大学生校园创业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校园创业成功的例子篇1两大学生开网店一年赚10万一年前,重庆大学两名大四学生下海触网,到淘宝店开网店、做服装零售。
一年过去了,生意越做越大。
两人不但在沙区步行街开了两家服装店,网上生意也红红火火。
目前,已获10万余元纯利润。
最初月入3000元“我们是时尚人,我们要做时尚领袖!”这是沙坪坝步行街王府井百货大楼13楼一家服装批发店的广告语,今年24岁的大学生张鹏翔是这家服装店的店主。
记者昨日在该服装店看到,除了琳琅满目的衣物和装饰品,三台电脑摆放在服装店的角落里,电脑屏幕不停地闪动,显示网上业务正在不断进行。
张鹏翔和宋美秋是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同班同学,张鹏翔来自河南郑州,宋美秋来自山东济宁。
去年1月,两人联手到淘宝店开店,最开始卖游戏钱,随后开始做服装零售,其销售对象是年轻时尚人士,尤其是大学生。
“一边上课,一边开店,最初一个月可挣3000元。
”张鹏翔介绍,当时他们采取的模式是,从沿海一些城市进货,网上有订单后,再从重庆将货品通过快递寄出去。
放弃工作投资5万去年7月,两人顺利从重庆大学拿到毕业证,当时,他们已在网上成立了“时尚领袖”工作室,服装销售重点从零售转向了批发。
“父母已为我联系了一家大银行,月薪4000多元。
”张鹏翔来自河南郑州,为了继续经营自己的网店,打开重庆本地的服装批发市场,他决定放弃这份诱人的工作,继续留在重庆打拼。
为了扩大规模,去年8月,张鹏翔每月花2000元,在沙坪坝步行街王府井百货大楼13楼租赁了两间民房,用以展示服装和联系批发业务。
“加上电脑配置、进货费以及广告费等,总投资约5万元。
”张鹏翔的女友冯双梅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也是该服装店的营业员,她介绍,目前每天都有重庆本地商家来店看货,加上网店,每月张鹏翔开店的总收入在8000元左右。
创业_麻辣烫串串香创业故事_1

麻辣烫串串香创业故事(一)80后用情感秘制火锅的创业故事失恋了,有人喜欢去喝酒,有人喜欢去大吃一顿,有人喜欢去疯狂购物,而重庆文理学院大四男生胡兆江却选择与同学合伙小本创业。
本月初,胡兆江与大学同学谭超及“发小”鲜武臣投资10余万元,在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旁开了一家名叫“三把火”的火锅串串香美食店。
短短25天,小店的营业额已近两万元,利润有万元左右,预计一年时间就可收回成本。
“每天都从早忙到晚,原本急性子的我,现在也淡定了许多。
”创业发起人胡兆江说,创业前,他没洗过碗,菜也不会炒,家务能力很差。
如今,他已经成了小店的大厨,几个月时间,已练得一手好刀功,宫保鸡丁等家常菜都不在话下。
导火索失恋激励小伙儿发奋创业胡兆江,今年21岁,与谭超都是文理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大四学生。
鲜武臣,是胡兆江发小,刚刚从四川一高校化工专业毕业。
说起创业的初衷,小胡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小胡说,今年暑假,与他相恋5年的初恋女友提出分手,让他一度情绪低落,整日失眠,对未来失去信心。
“我总结了分手的原因,自己身上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
”小胡说,失恋让他想在临近毕业时做点什么,用行动充实自己的大四生活。
去年,全国高校达到699万,被称为最难就业年。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达到727万,又增加了28万,可谓“更难就业年”。
小胡说,如果按照最初打算,胡兆江大学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中学微机老师或者在大型企事业单位维护网络,就业竞争有点激烈。
小胡觉得与其和大家竞争就业岗位,不如用创业应对“更难就业年”。
坚持软磨硬泡终于说动家长注资7月初,胡兆江把创业想法告诉谭超后,两人当天便开始调查市场。
“最初想开网店,但不知道卖啥。
想卖早餐,问了问,加盟费太高。
想卖鸭脖,调查下来,永川市场基本饱和。
”谭超说,当天,他和胡兆江在文理学院外走东串西,不知不觉走到了不远处的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现该校附近还没有一家串串香,便着手准备资金,外出学技术。
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分享

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分享别人不给机会,就自己创造机会,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来的人生照样可以很成功!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欢迎阅读!大学生创业成功故事(一)他家庭贫困,学习成绩差,只考上了一所高职学校,在毕业这年又恰逢金融危机,然而他非但没有为找工作发愁,相反,他被学院副院长称为“学校的英雄”!因为他月入三四万,每年营业额过200万,流动资金有十几万,成为网上商城“三皇冠”卖家。
在他的影响下,整个学院共有1200多名学生在网上开店,“钻级”卖家达400多位。
在大学生就业异乎艰难的当下,有人说他一个高职学生今年可以顶40个本科生,将来还会顶80个本科生!创业初期艰难杨甫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开船的,母亲在家务农。
1997年金融危机,父亲开船亏本,欠了一屁股的外债。
父母辛苦打拼还债,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就是为了让儿子能考上个好大学,找到个体面的工作,改变贫困的命运。
然而,被父母寄予厚望的杨甫刚,却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差生。
在人们眼里,他劣迹斑斑:上课睡觉、与同学打闹、和老师吵架、谈恋爱、与狐朋狗友在外面玩、夜不归宿。
每当父母骂他不争气,他就反驳:“你们还骂我,那我还想问,怎么我们家里这么穷,别人家就那么有钱?”每当这时,父母只能暗自垂泪。
随着年龄的增加,他渐渐理解父母的苦心,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落下了太多的课程,高考中杨甫刚名落孙山。
在父母的劝说下,他又复读了一年,由于底子实在太差,虽然经过一番努力学习,杨甫刚还是没能达到本科院校需要的成绩,最终只考入了一家高职院校;;义乌工商学院。
下岗的父亲视之为最大的欣慰,期待着儿子毕业以后能进政府机关,过上体面、稳定的生活。
而杨甫刚则认为父亲的想法已经过时了。
在他读高中的2003年,被称为“扩招就业元年”,媒体上开始出现“失业大学毕业生达50万”的悚人报道,北大毕业生街头卖肉亦掀起轩然大波,高学历不再必然意味着体面工作和精英身份。
第三次起航——大学生袁魏林的创业故事

囡I
这次离职惹怒 了家人 , 家里断 了他的 口粮。为 了填饱肚
皮 , 魏林 到处 “ 袁 打游击 ” 他 在很多地方打过工 , 过卖域 。 做 名的销售工作 , 干过 企业部副经理 。 些工作 , 干的时 也 这 他 间都 很短 , 虽然在每 个地 方他 的工作都算 出色 , 但他 觉得一
袁魏林 向 2 名学员激情演讲 自己的创业故 事的一个镜头 。 5
手 书 的 网站 , 自 己喜 欢 的领 域 里 创 业 。 想到 又 遭 到全 家 在 没
对全 国火锅行业和火锅用户的一个专业性很强、很有发展前
景 的网站。彭老 师懂火锅而不懂 网络 , 而袁魏林则懂 网络而
不懂火锅 , 于是 , 他们两个 SY IB的同学很愉快地走到了一块 ,
决定成立 “ 中国火锅 门户 网络有限公 司” 这是一个同时拥有 , 手机平 台和互联 网平 台的全新的门户网站。根据 分工, 袁魏 林担任技术总监 ,目前 已在进行前期的大量网络工作。 目前 , 袁魏林创办 的科技公司拥有 2 O多名 员工 ,已接 了
福他 的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 企业越办越红火。 袁魏林相信 , 在 沙坪坝区就业局的支持 下, SY 在 IB同学的互助下 , 他们一定 能创办 出全国第一家 , 也是最大的一家火锅数据库。番 ,
又清 闲又有保障 , 可袁魏林认 为, 在这里待下去会消磨激情
会摧毁 自己的创业意志和欲 望。于是 , 这年 的国庆前 , 在 他
人 的强烈反 对 , 家人托 关 系给 袁魏林 找 了一份 既清 闲又 稳 定 的工作。 这样 , 的第二 次刨业计划又胎死腹中。 就 他
打游击的那些 日子
这 份工作 在人们 的 心 目中算 得上是份 好工作 了, 工作
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3篇

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3篇大学生创业故事案例3篇1:大学生卖菜打造农业观光园销售额超200万从不懂农业的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拥有超过200亩的农业观光园,销售额超过200万元的农业品牌公司。
这个由5位大学生创业打造起来的农业品牌“东方锄禾〞,靠着团队的才干和坚持,将事业越做越大。
摆摊卖菜了解市场需求1985年出生的吴书柱和1986年出生的龙运海都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的学生,一个学市场营销,一个学电子商务。
2022年,来自农村的吴书柱毕业后想要自己创业,他率先开始关注璧山。
为了了解市场需求、积累农业知识,他们在农贸市场门口摆摊卖过十多天的菜。
发现市民对平安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却苦于无处购置,而绝大多数农民似乎还没看到这一市场需求。
于是,他俩决定创办农业公司,教农民种好卖的菜,帮农民卖菜。
四处推销翻开蔬菜销路在璧山农委的帮助下,2022年8月19日他们正式成立了公司。
有29家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了合作。
然而,卖菜挣的钱少之又少,龙运海又想出新招——大批量的收购农产品,销售给各餐馆和食堂。
不过,对于没有任何人脉积累和关系网络的大学生而言,销售过程异常艰难。
龙运海说,因为他们的菜从璧山运过来,比当地的菜廉价,遭到当地菜贩子不满,但他们没有放弃。
媒体帮助赢来创业转机2022年,受天气影响,蔬菜价格一降再降,龙运海收来的农作物以低于本钱价还卖不出去,几乎把他逼到了绝境。
无奈之下,龙运海想到了求助媒体,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他们的蔬菜不仅卖了出去,而且还和大学城几所高校的食堂有了长期的合作。
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龙运海通过流转农民土地,开办“东方锄禾〞观光农业园。
今年春,龙运海将璧山城郊流转的200多亩土地打造成草莓等蔬果种植园,教授农民养殖生态猪、土鸡等家禽。
现在,龙运海的生猪已经订出去50多头,销售土鸡一万多只,种植的绿色蔬菜销量较好。
下一步,龙运海还方案把直营超市开进社区,让市民享受从田间直接到餐桌的绿色农作物供给效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生创业故事
金灿灿的童年
家道中落
突发奇想,"公主"想致富
8月13日,记者来到张钦娇的菜园。
在这个梦开始的地方,我
们将为你展示张钦娇梦实现的方式。
梦开始的地方
没拿毕业证
她回老家种30亩地
2012年6月,张钦娇大学毕业。
“我最差的高数和力学挂了科。
”张钦娇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没拿到毕业证,找工作成了最头
痛的事情。
“不如回老家种田算了。
”没想到,这句跟男友埋怨的话,成了张钦娇选择创业的契机。
“这是个好主意啊!”今年27岁的陈双涛
正为女友的工作发愁,听到这句抱怨的话,让他想到了许多政策正
在大力支持农业发展。
他说,自己就是农村出来的,父母对种田也
有一定技术,发展一块菜地,确实是个不错的提议。
2012年底,张钦娇同父母谈了自己的想法。
父亲给她支了一招:在老家石龙镇大连村有块30来亩的田地,可以租下来进行种植,但
此时家里已没有经济能力支助她创业。
“我也很奇怪,自己居然没有一点抱怨。
”张钦娇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抓了抓脑袋。
她说,也许是因为每天都很忙,几乎没有时间
思考,只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创业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
”刘琦开声音很轻,但笃定。
2007年,刘琦开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天使基金,一口气投资了10
多个项目,印象最深的是投资好几千万的一个有机农业项目。
“当
时风风火火,其实,我对这个领域完全不懂。
”回想起来,刘琦开
承认自己当初确实盲目。
不到一年,10多个项目基本都失败了,公
司也被别人并购,“一夜回到解放前”。
刘琦开说,成功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个好的团队。
重庆易宠科技是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在不断的磨练和失败之后,终于找对
了自己的路,开始发展壮大。
刘琦开对他们印象深刻,“一流团队
做三流事情也可以成功,他们是能把想法落到实际的年轻人。
”
“现在创业环境成熟,这是以前没法比的。
”刘琦开说,国家出台一系列扶植微企的政策,各地创业园、孵化园如雨后春笋,许多
投资人把眼光瞄准创业项目。
逃课去开店
由于父亲曾在新疆伊犁经营中餐馆,从小耳濡目染学了不少经营餐饮经验的王琪回到重庆之后,立刻开始着手找合适的店面。
找到店面后他到西安那家寿司店,花了几千块钱,学了半个多月寿司制作工艺。
回重庆后,综合韩日寿司的口味,结合重庆当地人
的饮食习惯,王琪研制出了三十几种寿司口味。
找家里人借了1万块钱,把自己攒下的创业资金5000多块钱全
拿了出来,交了半年的房租,买了一个冰箱和几个电饭锅,大个子
寿司店就这样开张了。
小招术冲破创业初期
创业开始都是艰难的。
在大个子寿司店开业的一个多月,由于没有知名度,来的人少,顾客更少。
甚至在王琪想从批发商手里进原
料来降低成本,都因为原料需求没有达到起订量被拒绝。
王琪对自己精心研制的寿司有足够的信心。
店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每天早上六点就出门,到菜市场买最新鲜的蔬
菜原料,然后到店里做寿司,晚上十点多,学生们都在寝室进行睡
前聊天的时候,他还不得不一个人做清洁,然后披星戴月回寝室。
一个多月过后,付出渐渐得到了回报。
由于坚持现买现做,用的原料是从冰箱里刚刚拿出来的,所以做出来的寿司不仅用量足,味
道好,价格实惠,学生之间一传十十传百,买寿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在店门口排起了队。
人都有好奇心理,看到有人排着队等着买,自然想去尝试一下,慢慢地顾客越来越多。
在大学校园里开一个小店,学生之间口碑相传固然会容易把生意做起来,但一旦菜品差一点,服务差一点,都会迅速影响到小店的
生存。
因此,一个人开店的王琪特别注重了菜品和服务。
有时候店里太忙寿司卷不好,他会在不影响顾客食用的前提下主动降价,针对喜欢吃芥末的顾客,他特别赠送芥末包,微笑着尽量
满足顾客的需求。
更别出心裁的是,大个子王琪让顾客自己付钱自己找钱,这一小小的招术,既让学生们感觉到安全、卫生,又让学生们感觉到对自
己的一种信赖。
这小小的招术,让大个子寿司店更加深入人心。
下午一点和五点是店里客人最多的时候,周一到周五学生大部分都在上课,能卖200盒左右,周末的时候则要多些。
很快地,王琪
发现仅靠他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了。
2013年,店里招了两个员工,
大个子每月给她们开两千多的工资,帮他备料打下手,在墙上做记录,每卖一盒寿司,他的员工都会在纸上写正字做记录,每天晚上
收店前统计当天的营业额。
有时候晚上跟朋友出去玩,第二天早上
他照常会到店里做寿司。
尽管有时候累的连眼睛都睁不开了,他也
坚持照常营业。
不论天气好坏,下雨天也一样按时到店,不会让顾
客扑空。
把店开到解放碑去
大个子寿司以味道取胜,与那些知名度很高的日式回转寿司店如绿禾相比,大个子寿司虽名气小规模小,但是很多吃过这两家寿司
的顾客都觉得大个子寿司的口味更适合重庆人,菜单上近四十种口
味让顾客每次都能尝到不同的品种。
他的招牌寿司蛋黄寿司、芝士
寿司、金枪鱼寿司等更是店里的头牌,好多老顾客点名要买这种口
味的寿司。
而且他的寿司价格从6元到13元不等,相比绿禾要经济
实惠的多。
因为店址在学校内部,租金相对较少不说,还不涉及缴税等环节,所以大个子寿司的利润率可以达到70%之多。
但是王琪说他很乐意
缴税,这也是他证明个人能力的另外一种方式。
他计划在3到5年内把大个子寿司店做到重庆其他高校去。
以后从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都知道有这么一家寿司店。
顾客群培养成熟后,他要把大个子寿司店开到解放碑,开到观音桥这些商圈去,让
毕了业的人依旧可以吃到母校的寿司,这也是他今后事业的长期发
展规划。
在店面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人流量多的必经之地,这样你的店才容易被别人看到而且方便购买,否则味道再好服务再好都白搭。
大个子说给自己打工和给别人打工其实各有利弊,如果给别人打工就只能拿到十分之一的利润,但是不需要承担风险,自己创业就
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辛苦和坚持。
当然他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在工商大学的旁边拥有了自己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小区房。
看过重庆大学生创业故事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