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浆公式
注浆量计算公式

注浆量计算公式注浆量的计算在很多工程领域中都至关重要,比如说在建筑施工、隧道挖掘等方面。
那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这个注浆量的计算公式。
先给您说个我之前遇到的事儿。
有一回我们在一个大型建筑工地上,负责一个地下室的加固工程。
当时地下室的墙壁出现了一些裂缝,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就决定进行注浆处理。
这时候就得算好注浆量啦,不然多了浪费材料,少了又达不到加固的效果。
我们就拿着各种测量工具,在现场又是量尺寸,又是做标记的。
那场面,可真是紧张又忙碌。
好了,言归正传,咱来说说常见的注浆量计算公式。
一般来说,注浆量可以用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Q = π×R²×L×n×α在这个公式里,“Q”代表的就是注浆量(m³);“π”大家都熟悉,就是圆周率,约等于 3.14;“R”是浆液扩散半径(m),这个半径的大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像地层的孔隙率、注浆压力等等;“L”是注浆段长度(m);“n”是地层孔隙率;“α”是浆液填充系数,一般在 0.3 到0.9 之间。
比如说,假设我们有一个注浆段长度为 10 米,浆液扩散半径为 2 米,地层孔隙率为 0.2,浆液填充系数为 0.5 的情况。
那我们来算算这个注浆量:Q = 3.14×2²×10×0.2×0.5= 3.14×4×10×0.2×0.5= 12.56×10×0.2×0.5= 125.6×0.2×0.5= 25.12×0.5= 12.56(m³)您看,通过这个公式就能算出大概需要的注浆量。
但要注意哦,实际情况往往比这个复杂得多。
有时候地层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孔隙大,有的地方孔隙小。
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根据具体的地质勘查报告,对不同的地段进行分别计算,或者取一个综合的平均值。
旋喷桩注浆量计算公式

旋喷桩注浆量计算公式旋喷桩注浆量的计算,这可是个挺重要的事儿呢!在工程施工中,要是算错了这个,那可就麻烦大啦。
咱先来说说旋喷桩是啥。
简单来讲,旋喷桩就像是在地下给土壤“打针”,通过高压把水泥浆之类的材料注入到土里,让土变得更结实、更稳固。
那这旋喷桩的注浆量咋算呢?其实有个公式:Q = π×D²×H×(1 + β)×α/ 4 。
这里面的字母都代表啥呢?D 表示旋喷桩的直径,H 是旋喷桩的长度,α 是浆液的损耗系数,β 是填充率。
给您举个例子哈,我之前参与过一个小型建筑工程。
那地方的地基不太稳,得用旋喷桩加固。
当时我们测出来旋喷桩的直径是 0.8 米,长度是 10 米,填充率是 0.2,浆液损耗系数是 1.1。
按照公式算一下,Q= 3.14×0.8²×10×(1 + 0.2)×1.1÷ 4 ,算出来注浆量大概是 6.03 立方米。
可别小看这个计算,要是算少了,桩的强度不够,达不到加固的效果;算多了呢,又浪费材料,增加成本。
有一次,我们工地上一个新来的技术员,算这个注浆量的时候,把填充率给搞错了,结果施工的时候发现浆液不够,又得重新调配,耽误了不少时间。
在实际操作中,影响旋喷桩注浆量的因素还不少呢。
比如说地质条件,如果地下的土特别松软,那可能需要更多的浆液来填充;还有施工工艺,如果高压喷射的压力不够,也可能导致浆液分布不均匀,从而影响注浆量。
所以啊,在计算旋喷桩注浆量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测量各项参数,准确选择系数,不能马虎大意。
这就像是做饭,材料的量得把握好,不然做出来的“菜”可就不好吃啦!总之,旋喷桩注浆量的计算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注意细节,就能算得准准的,让工程顺利进行。
希望大家在遇到这类计算的时候,都能算得又快又准,把活儿干得漂漂亮亮的!。
钢花管注浆量计算公式

钢花管注浆量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对钢花管进行灌注注浆的体积。
注浆量的计算需要考虑钢花管的长度、直径以及注浆材料的用量等因素。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用于计算钢花管注浆量的公式。
1.钢花管注浆量计算公式:注浆量(m³)= 钢花管长度(m) × 注浆剂的比例系数 × 钢花管的截面积(m²)其中,注浆剂的比例系数是注浆剂用量和钢花管截面积之间的相关参数。
该系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般取0.1~0.3之间。
2.钢花管截面积的计算公式:钢花管的截面积(m²)= π × (钢花管外径/2)² - π × (钢花管内径/2)²其中,钢花管的外径和内径可以从设计图纸或实际测量中获得。
这个公式是根据钢花管截面为圆环形来推导的。
3.注浆剂的用量计算公式:注浆剂的用量(m³)= 注浆剂密度(kg/m³) × 注浆剂的体积注浆剂的密度可以从注浆剂的技术资料中获得。
注浆剂的体积可以通过注浆前测量注浆剂的容器容积来确定。
4.注浆剂的稀释比例计算公式:注浆剂的稀释比例 = 注浆剂的用量 / 钢花管的截面积注浆剂的稀释比例是衡量注浆剂与钢花管截面积之间比例关系的参数。
通过调整稀释比例,可以控制注浆剂的用量,从而达到合理的注浆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仅提供了一种计算钢花管注浆量的方法,并不能代表所有情况下的实际计算。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注浆材料的特性、注浆工艺参数以及施工要求等因素,以确保注浆效果和工程质量的要求。
因此,在实际计算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合理调整。
后注浆水泥用量计算公式

后注浆水泥用量计算公式摘要:1.引言2.注浆水泥用量计算方法3.计算公式4.示例5.结论正文:1.引言在土木工程中,注浆是一种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注浆过程中,水泥用量的计算是一个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注浆水泥用量的计算方法。
2.注浆水泥用量计算方法注浆水泥用量的计算方法通常分为两次,即初次注浆和二次注浆。
3.计算公式(1) 初次注浆水泥用量计算公式:Q = A × K × ΔP × L / (G × Δρ)其中,Q 表示水泥用量,A 表示注浆面积,K 表示水灰比,ΔP 表示压力差,L 表示注浆长度,G 表示水泥的比重,Δρ表示水泥浆与水的密度差。
(2) 二次注浆水泥用量计算公式:Q = A × K × (P1 + P2) × L / (G × Δρ)其中,Q 表示水泥用量,A 表示注浆面积,K 表示水灰比,P1 表示初次注浆压力,P2 表示二次注浆压力,L 表示注浆长度,G 表示水泥的比重,Δρ表示水泥浆与水的密度差。
4.示例假设某工程需要进行注浆处理,注浆面积为20 平方米,水灰比为0.5,初次注浆压力为0.5MPa,二次注浆压力为2.5MPa,注浆长度为20 米,水泥的比重为3.1,水泥浆与水的密度差为1.5。
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初次注浆水泥用量为:Q = 20 × 0.5 × 0.5 × 20 / (3.1 × 1.5) ≈ 2778 千克二次注浆水泥用量为:Q = 20 × 0.5 × (0.5 + 2.5) × 20 / (3.1 × 1.5) ≈ 5555 千克5.结论注浆水泥用量的计算是地基处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水泥用量可以保证地基处理的质量和效果。
水泥注浆液用量计算公式

水泥注浆液用量计算公式水泥注浆液用量的计算是在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和工程成本。
因此,合理准确地计算水泥注浆液用量对于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泥注浆液用量的计算公式以及计算过程,希望能够对工程施工人员有所帮助。
水泥注浆液用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V = \frac{W}{C} \]其中,V为水泥注浆液的用量(m³),W为需要加固的区域的体积(m³),C为水泥浆的浓度(kg/m³)。
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水泥注浆液的用量。
下面将介绍如何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水泥注浆液用量的计算。
首先,需要确定需要加固的区域的体积。
这可以通过测量或者计算得到。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根据工程图纸或者现场实际情况来确定需要加固的区域的体积。
其次,需要确定水泥浆的浓度。
水泥浆的浓度一般是根据具体工程要求来确定的。
在确定水泥浆的浓度之后,就可以根据上述公式来计算水泥注浆液的用量了。
需要注意的是,水泥注浆液的用量计算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浆液的流动性、施工的环境条件、施工的工艺要求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水泥注浆液的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另外,水泥注浆液的用量计算还需要考虑到浆液的损耗。
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各种原因,水泥注浆液的损耗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计算水泥注浆液的用量时,需要适当地考虑到浆液的损耗,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总之,水泥注浆液用量的计算是工程施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合理准确地计算水泥注浆液的用量对于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水泥注浆液用量的计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希望对工程施工人员有所帮助。
94钻头钻孔注浆量计算公式大全

94钻头钻孔注浆量计算公式大全钻孔和注浆是地质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方式之一,用于地下工程的勘察和施工。
钻孔注浆量计算是确定施工中所需材料和工艺的重要步骤,其准确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
本文将介绍钻孔注浆量计算的常见公式,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技巧。
1. 注浆管数量计算公式:注浆管数量 = 钻孔长度 / 注浆间距注浆间距一般为孔深的1/2,通过合理计算可以确定所需注浆管数量,确保注浆的均匀性和密实性。
2. 注浆液配比计算公式:注浆液配比 = 注浆液密度 / 水泥密度注浆液密度和水泥密度是注浆液的两个重要参数,通过两者的比例确定注浆液的配比,保证注浆液的稳定性和粘度。
3. 注浆液混合物浓度计算公式:注浆液混合物浓度 = (水泥重量 + 适量稀释剂重量) / 注浆液总重量混合物浓度的合理控制是注浆施工的关键,通过计算可以确定适量的水泥和稀释剂重量,达到注浆液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的要求。
4. 注浆液总体积计算公式:注浆液总体积 = 注浆管数量× 钻孔长度× 注浆液混合物浓度注浆液总体积的计算是在确定注浆管数量、钻孔长度和注浆液混合物浓度的基础上,通过简单乘法计算得出。
5. 注浆液用量计算公式:注浆液用量 = 注浆液总体积× 安全系数安全系数是指在实际施工中,根据工程要求和控制要求设置的一个系数,通过乘法计算得出注浆液的最终用量。
以上是钻孔注浆量计算中常见的公式,通过对这些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很好地指导钻孔注浆工程的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公式只是计算工作的辅助工具,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实际场地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进行计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所采用的公式和参数可靠有效,并在计算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
2. 注浆量计算应结合具体地质情况和工程要求进行综合考虑,避免出现过少或过多的注浆现象。
3.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注浆效果和安全问题,并及时调整注浆参数和工艺。
小导管注浆量计算

竖井小导管注浆量计算一、注浆量计算方法一:Q=Ahnα(1+β)Q—注浆量;A—注浆范围岩层表面积;h—注浆有效长度;n—地层孔隙率(根据地层而定);α—注浆孔隙充填率,一般在0、7~0、9或通过试验;β—浆液损失率,一般取10~30%;其中A=(6、6+5、2)*2*(0、5*1、5*2), (6、6+5、2)*2为注浆周长,(0、5*1、5*2)为注浆扩散高度;h为注浆有效长度,由于导管水平夹角为30°故h=cos30°*3.0m=2.6m;n为0、39,设计给出天然孔隙比0、65(e0=V孔/(V总- V孔)=0、65),推出天然孔隙率n=V孔/V总=0、39;(注:n得取值现场实际情况较其它类似情况大得多);α注浆孔隙充填率,估取0、9;β浆液损失率,估取20%;(注:未考虑现场涌水量过大,20%为保守估计值);据上,当小导管每环间距1、5m时:Q=(6、6+5、2)*2*(0、5*1、5*2)*2、6*0、39*0、9*(1+0、2)=38.76m3则每延米注浆量Q=38、76/1、5=25.84m3故总得注浆量Qm=13、635*25、84=352、33m3(13、635m为图纸注浆范围)方法二(参照横通道小导管注浆计算原理,即按总量计算注浆量):每环注浆总量:Q = S*G*L= (8、0*6、6-5、2*3、8) *0、39*3、0=38.656m3S——注浆扩散范围面积(扩散范围暂为0.7m);G ——岩体孔隙率(根据孔隙比换算成孔隙率),本围岩孔隙率较大,暂取较小值39%。
L ——导管有效长度,m,为3.0m;则每延米注浆量Q=38、656/1、5=25.77m3故总得注浆量Qm=13、635*25、77=351、37m3(13、635m为图纸注浆范围)二、水泥-水玻璃双液计算竖井注浆为水泥-水玻璃双液,体积配合比根据实际需要现场调配,其依据就是根据文献《山东交通科技》(见附件)一书总第一百六十九期(2004年12月)对隧道注浆(水泥-水玻璃双浆液)得探讨,现场体积配合比根据实际调配为1:0、5(水泥浆:水玻璃),水泥浆重量比为1:1(水泥:水)。
路基注浆量计算公式

路基注浆量计算公式
路基注浆量计算公式
径向注浆参数
注浆量计算公式:按Q =ΠR 2Hna(1+β)式计算确定。
径向注浆防水施工时,径向注浆材料宜选用耐久性好、强度高,以及无收缩性和无污染的水泥基材料,并尽量釆用高浓度浆液;现场注浆施工中应根据地层特点,不断地进行注浆参数的调整和完善;径向注浆孔宜按梅花形布置,径向注浆管宜采用注浆花管直径宜为32 ~50 cm;径向注浆采用全孔一次性注浆方式进行,并采取防止窜浆的措施;注浆结束条件以定量定压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隧道超前小导管注浆的质量管理和计量控制
发布日期:2007/02/07 来源:傅伟何敏芳
[摘要]:隧道超前小导管加钢支撑辅助开挖的施工工艺特别适用于自稳时间较短的砂层、砂卵(砾)石层、小断层带、软弱围岩带、浅埋地段、地下水较多的较弱破碎围岩地段。
本文就超前小导管注浆工艺中的质量管理和计量控制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供各位同行参考。
[关键词]:隧道;超前小导管注浆;质量管理;计量控制
超前小导管注浆加钢支撑是隧道工程辅助开挖的一种施工工艺,简称小管棚施工工艺。
该工艺特别适用于自稳时间较短的砂层、砂卵(砾)石层、小断层带、软弱围岩带、浅埋地段、地下水较多的较弱破碎围岩地段。
小管棚施工工艺相对于大管棚施工工艺比较,具有相对简单便捷、经济实效。
一般隧道进、出口端往往属于地质围岩类别低、自稳性差、开挖面渗水多的情况,因此超前小导管加钢支撑辅助开挖的进洞施工工艺被普遍采用。
但在实践施工中普遍存在对小导管注浆的作用认识不清、对其工艺流程中的操作把关不严、对注浆量的控制不当等情况,造成实际注浆止水效果不明显、围岩固结不佳、计量注浆量远大于实际注浆量等问题。
现将本人在工程施工中积累的部分经验和推导出来的公式供大家探讨。
一、小导管注浆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注浆目的注浆材料一般分为二类:第一类为注水泥砂浆,其主要作用为增强导管的刚度,如浙江17省道十八跳隧道;第二类为注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等化学浆液,其主要作用为:
(1)通过浆液的化学作用,将坑道周围喷浆区的松散岩体在短时间凝固并达到一定自稳力,为掘进时的施工安全提供保障;
(2)浆液进入岩(土)体的空隙凝结固化后起防水作用。
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的固结时间一般为4小时左右,单液水泥浆的固结时间一般为8小时左右。
在甬金高速公路白峰岭隧道金华端施工中,右洞为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左洞为水泥浆单液注浆,在地质条件、施工操作工
艺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证明:双液注浆的止水效果明显优于单液注浆。
本文就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的施工工艺予以重点探讨。
二、浆液的特性
双液浆的特性主要反映在浆液粘度、颗粒度和凝胶时间长短。
采用的水泥浆的水灰比一般应小于等于1:1,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一般在1:0.3~1:1,在此范围内随着水玻璃用量减少,其凝固时间缩短。
如需要缩短时间,在注浆中加食盐或三乙醇胺速凝剂。
当水泥浆与水玻璃的体积比在1:0.4~1:0.6范围时,浆液使石体抗压强度最高。
一般水玻璃浓度在30~50Be (波美度)之间,浓度越高浆液使石体抗压强度越高。
我们实际在工程中采用双液浆为1:1的水泥浆(重量比)和35Be的水玻璃,前者与后者的体积比为1:0.5,水玻璃的比重理论推算为145/(145-35Be)=1.318T/m3,1:1泥浆的实际试验比重为1.512T/ m3,该双液浆初凝时间为4分钟,终凝时间为70分钟。
三、超前小导管设计参数
Ф42mm无缝钢管长4~7m,管壁每隔20cm梅花形交错钻眼,眼孔直径6~8mm,风钻凿岩时的钻孔直径较管径大2cm。
小导管顶端为尖锥型以利导管打入岩壁钻孔内,小导管打入岩体后尾端剩5-10cm,加焊已接有止回阀(如自来水开关)的短钢管。
一般布置在隧道拱顶120°范围内,环向间距
30~50cm,外插角为10~30°。
四、注浆压力
注浆压力是促使浆液在岩(土)层裂隙中流动扩散的一种动力,必须有足够的注浆压力来克服岩(土)内天然水头压力和地层裂隙阻力才能使浆液充分扩散填充,达到加固堵水的作用。
因此,在浆液的粘稠度固定的情况,注浆压力直接与岩(土)层的裂隙宽度和粗糙度、裂隙发育程度、裂隙水头压力有关。
压力过高亦会劈裂岩(土)体,因此注浆压力一般控制在
0.5~1.0Mpa。
五、工艺流程
六、施工控制注意事项
(1)注浆前应对开挖面层及附近5m范围内的坑道喷射厚度为5~10cm 的喷射砼或模筑砼封闭作为止浆层。
待止浆层有一定强度时方可注浆,防止浆液从各岩面裂隙中反渗;
(2)安装注浆管时,应在注浆管与孔口岩面相交处用麻丝缠绕和胶泥(水玻璃与水泥)填塞,使之与钻孔孔壁充分挤压塞紧,实现注浆管的止浆和固定。
胶泥未凝固到一定强度不得注浆;
(3)及早、准确地做好各种试验配合比,现场严格控制各种材料用量,精确配制混合料;
(4)浆液应先经过过滤网过滤,防止杂物进入注浆泵或进入小导管;
(5)注浆时应先注无渗水孔,后注有渗水孔;
(6)严格控制注浆压力,以防压裂开挖面。
注浆机压力应与规定压力配套,不宜升压过快。
注浆压力达到规定时应予以稳压一定时间,以利浆液进一步渗缝;
(7)一个导管注浆时,相邻导管应打开止回阀让原来管内贮存的裂隙水从相邻的导管流出,当相邻的导管内流出浓浆时停止注浆,关闭相邻管的止回阀,再待达到控制压力时关闭该管的止回阀。
然后在相邻管接上注浆软管,打开止回阀进行补压注浆,待达到控制压力时停止压浆关闭该止回阀;
(8)配制的浆液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
(9)反对用数水泥袋法计量总体注浆量,因为水泥的用量不能准确反映注入岩体的浆液体积与剩余在导管、设备、容器中的浆液体积。
注浆时应认真记录注浆机吸管头容器原有浆液体积、中间加入的浆液体积和容器最终剩余浆液体积,严格把握实际注入岩体的总体注浆量。
七、注浆量计算
小导管注浆单管浆液扩散半径一般为0.5~1.0m。
这与深孔超前围幕注浆
的扩散半径2~4m(管径Ф75~Ф110mm、注浆压力为1.5~4Mpa)有明显区别,
故《隧道施工规范》中的注浆量计算公式(如下)不能作为小导管注浆量的
估算公式:
V
=π╳R2╳H╳η╳α╳β┈┈┈┈公式(1)
1
为注浆量(m3);R为扩散半径(m);H为注浆管有效长度(m);ηV
1
为地层孔隙率;α为注浆系数0.7~0.9;β为浆液损耗系数1.1~1.4。
查阅参考资料注2,以下计算公式相对符合实际单孔注浆量:
=π╳R2╳c╳η=π╳[(0.6~0.7) ╳s]2╳L╳η┉┉┈┈公式 V
2
(2)
V
为注浆量(m3) ;S为小导管中心距离(m); L为小导管有效长度(m); R 2
为考虑到注浆范围相互重叠的原则,扩散半径取(0.6~0.7)╳s(m);η
岩体孔隙率%:Ⅱ类3~5%,Ⅲ类硬岩3~5%、软岩2~3%,Ⅳ类硬岩2~3%,软
岩1~2%。
实际施工中因钻孔偏差或钻眼内的地质原因,注浆液窜浆或跑浆经常出
现,每个注浆管内的注浆量很不均匀,因此理论单眼注浆量尚不能作为注浆
的一个严格控制指标,应以整排小导管的理论推算总量作为上下范围的控制
指标。
故按整排小导管上下各0.5~1 m范围的岩土体内均已注浆填充考虑,
应以下列公式估算注浆总量:(见图示1)
=(π╳θ/360+2T/ R)╳[(R+T) 2 -(R-T) 2]╳η╳L╳β+ Q ┈┈
V
3
┈公式(3)
V
为注浆量(m3) ;θ为拱部小导管布设范围相对于圆心的角度;R为小
3
导管位置相对于圆心的半径; T为浆液扩散半径0.5~1 m;L为小导管有效
长度(m);η岩体孔隙率%:Ⅱ类3~5%,Ⅲ类硬岩3~5%、软岩2~3%,Ⅳ类硬
岩2~3%,软岩1~2%;β为浆液损耗系数1.1~1.4;Q为小导管的容积 (m3)。
V
理论注浆量应是一个注浆量控制范围值。
在R、L、Q固定的条件下,以最3
小的扩散半径0.5 m、该类围岩最小的岩体孔隙率、浆液损耗系数代入公式
得最小理论注浆量V
, 以最大的扩散半径1m、该类围岩最大的岩体孔隙率、
3min。
浆液损耗系数代入公式得最大理论注浆量V
3max
同理可推算同一断面的上下双排或多排小导管一次注浆的总量。
以上几个隧道施工时,注浆工艺相对较规范,现场计量较客观。
表中数据反映:实际注浆量均在理论注浆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同时也验证:《隧道施工规范》中的注浆量计算公式(1)是适用于深孔超前围幕注浆的,而不适用于超前小导管注浆;参考资料注2中的注浆量计算公式(2)是适用于单排超前小导管注浆的;本文推导的公式(3) 是对公式(2)进一步补充,适用于单排及多排超前小导管注浆的计算。
八、注浆量控制的意义
(1)通过对超前小导管注浆的浆液特性的了解以及对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以使岩(土)体实际注入必要的浆液,以保证围岩达到预期的固结强度和止水效果;同时如果注浆量异常超标时(如局部岩(土)体有空洞),则可以预先推测围岩地质条件的变异,从而可事先调整以后的施工工艺。
因此通过实际注浆量和理论注浆量的比较,可有效地评估实际注浆质量和止水效果;
(2)通过注浆量理论计算的总量控制,可以促进实际工地注浆量的现场计量把关,杜绝因施工技术人员盲目套用不适当公式而导致计量注浆量明显偏高,造成业主支付不必要的、不符合实际的工程款。
结语
隧道施工地质条件是千变万化的,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工艺的设计参数亦是多种多样的,笔者仅将在施工中获得的一点经验与体会予以总结,供各位同行与专家参考,以期共同提高目前隧道超前小导管注浆的施工质量和计量控制水平,不当之处望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