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习题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习题人民版必修1

【师说】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习题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了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解析】秦始皇兼并了六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项包含了A、B、C三项,故为正确答案。

【答案】 D2.《汉书·贾山传》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驰道是皇帝的专用车道,皇帝下面的大臣、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是没有权利走的。

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郡县制是中央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驰道通向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

故选A。

【答案】 A3.皇帝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表现之一。

下列有关秦朝皇帝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B.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D.皇权受到三公九卿的制约【解析】秦朝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军政大事最后都由皇帝裁决。

三公九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但不能制约皇权。

A、B、C都是皇帝制度的内容。

【答案】 D4.“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尤非所谓知理者也。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的这段话( )A.肯定了分封制的积极作用B.明确反对郡县制C.否定了部分人的错误看法D.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解析】柳宗元指出,有人认为夏商周因为实行分封制而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短暂而亡,这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的。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4.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

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

这说明(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

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

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6.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专题一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专题一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专题一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国家组织能力【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2.(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2018年题组1.(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郡县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同步练习 人民版 必修1

高中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同步练习 人民版 必修1

高中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同步练习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皇权至高无上B、地方郡县制C、地方服从中央D、文化专制2、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A、收取赋税B、征发兵役C、管理军事D、监察郡守3、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在于()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不得世袭4、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有()①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②战国兼并战争,诸侯过数目减少③长期战争,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秦朝的下列措施能否定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的是()①郡县制②三公九卿制③皇位继承制④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A、①②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免7、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执行的效率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8、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的主要意义是()A、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B、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的安定D、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9、秦朝监理国家监察事务的中央官职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廷尉10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B、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11、秦朝“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有学实素养的士人以传统知识体系为思想工具批评时政B、欣赏和实践法家的思想C、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中央集权D、钳制人的思想,破坏古代文化12、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A、战国B、秦朝C、西汉D、隋朝13、秦国平定六国后,积极开疆拓土,在北方形成了__、__和__的有效的国防体系。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1.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A.建立刺史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 D.以法治理国家2.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

秦始皇封山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C.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3.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 D.拥有世袭权4.“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6.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

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7.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郭志坤在《秦始皇大传》中说到,“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

‘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以下评价“从政治上”最能说明‘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之无愧”的是()A.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确立的皇帝制、郡县制影响深远 D.统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8.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9.秦朝实际负责管理、控制军事的是()A.御史大夫 B.丞相 C.太尉D.皇帝10.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1、某博物馆藏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

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A.是大一统王朝B.没有自然灾害C.人民生活富裕D.社会安定团结2、《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A.郡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3、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图一)皇帝信玺(图二)右丞相印;(图三)御史丞印(图四)南郡侯印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句话说的是()A.夏禹实行“家天下”B.商朝推行宗法制C.周天子分封诸侯D.秦始皇统一六国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7、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裁8、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人民版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作业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贵阳市高三联考]秦灭六国后,拆毁战国时期各国所建城郭,决通雍阻河川的堤防,消除六国地区的关隘险阻等。

这些措施旨在( )A.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形成统一国内市场C.防止六国旧贵族的复辟 D.强化君主专制权力2.[2021·赣州市高三模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山东六国十二万户的旧贵族、旧官僚以及各地的豪强富户迁徙至咸阳,将以冶铁致富的梁人孔氏和赵人卓氏迁到南阳与蜀地临邛。

这一举措( )A.平衡了各地经济发展 B.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C.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D.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3.[2021·洛阳市高三模拟]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

这些举措( )A.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C.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D.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4.[2021·开封市高三联考]下表为不同学者对秦统一条件的认识。

据此可知( )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秦的统一B.先进制度是秦统一的关键C.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D.商鞅变法废除了野蛮奴隶制5.[2021·厦门市高三模拟]有学者指出,皇帝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政治制度,皇帝可以集中国家的一切权力,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

这体现出( ) A.皇帝制度利于维护国家统一B.皇帝独尊的特点C.“家天下”政治观念逐渐形成D.中央权威的渗透力6.[2021·贵阳市高三统考]《汉书卷十九上》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但据考证秦朝建立后,一些重要活动不见有太尉。

有学者推测:终秦一朝,未曾选任担当太尉职务的官员。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进步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因而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

答案:A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了皇帝制度B.实现了祖国统一C.实行三公九卿制D.修筑了万里长城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嬴政,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灭六国、完成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制度形成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朝建立后。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4.“‘(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从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取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

答案:D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A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C项: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表现;D项:既然是君主专制,也就不存在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1、某博物馆藏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

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A.是大一统王朝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富裕D.社会安定团结
2、《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通畅的是实行()A.郡县制B.皇帝制度C.分封制D.三公九卿制
3、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图一)皇帝信玺(图二)右丞相印;
(图三)御史丞印(图四)南郡侯印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开放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开放统治
5、“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句话说的是()A.夏禹实行“家天下”B.商朝推行宗法制
C.周天子分封诸侯
D.秦始皇统一六国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

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下属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

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7、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秦王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当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中央集权
B、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8、柳宗元《开放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
9、“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好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是指()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
10、《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
D.世亲世禄制确立
11、“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永远的印记。

”材料中“深刻且永远的印记”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12、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古代中国严重的行政管理制度。

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例外
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用控制
13、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14、“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1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6、《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

”其表现有()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暴虐④土地兼并危机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

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材料三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

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例外的看法。

下列是古代人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几种看法。

观点一夏、商、周、汉开放(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暂)。

观点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开放论》观点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示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3)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观点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4)你认为秦的灭亡与郡县制实行有关系吗?如何认识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