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0] (人民版必修一)
![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10] (人民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18abf10fba1aa8114431d987.png)
东 到 大 海
三、秦朝的政治制度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 荆地远,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 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 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分封制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 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 ——郡县制 术也,置诸侯不便。 术也,置诸侯不便。” 秦始皇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秦始皇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 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廷尉议是。”
专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制 主 义 中 央 集 制 权 制
•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 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 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 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 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 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 • • • •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秦始皇专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 C、地方推行郡县制 、地方推行郡县制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秦律, 、颁布秦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分析等工具,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体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探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从秦汉政治制度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等,突出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国家统一和发展中的作用;
-秦汉政治制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图片等资料,引发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利用案例教学,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为例,分析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采用比较法,将秦汉政治制度与之前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其创新性和历史价值;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3.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教学设计】一、课前探究(一)、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二)、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
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课(一)、“六王毕,四海一”1、“六王毕”①提问: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地方郡县两级制;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分析、理解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及世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正确认识秦始皇及其相关制度。
三、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其中主要包括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形成这三个要素。
(二)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大家海记得我们是怎么评价分封制的吗?对,分封制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百多年的战乱。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秦汉时期的政治。
讲授新课: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三点内容:首先了解秦统一的过程与秦朝疆域;其次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最后了解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重点掌握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六王毕,四海一”,同学们阅读课文,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归纳概括秦统一的过程,并且明确在这些地方又修筑了哪些工程:1、东灭六国。
高中历史 第2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3.朝议制度 3.朝议制度 (1)概念: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 概念:丞相、 要务的方式。 要务的方式。 (2)评价: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 评价: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误;但在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但在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继承沿袭了秦朝的 4.“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 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 官僚制度,历史上称为“ 汉承秦制”。汉武帝时 和司隶校尉, 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 制,对于稳固政权和防止地方分裂势力,意义 对于稳固政权和防止地方分裂势力, 重大。 重大。
三、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 称号,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采用“ 皇帝”称号,自称 皇帝制度 的地位。 “始皇帝”,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始皇帝” 2.中央官制 2.中央官制 (1)三公制:秦朝在中央设立 丞相、太尉和御史 三公制: 大夫,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大夫,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 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 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系统。 (2)九卿制: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称之为 九卿制: “九卿”,如奉常、郎中令、卫尉等。 九卿” 如奉常、郎中令、卫尉等。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 1.古人坐船从位于漓江的桂林直达位于湘江的长 沙,这种情形最早只可能发生在 A.西周 A.西周 解析 及运用。 及运用。 B.春秋 B.春秋 C.战国 C.战国 ( D ) D.秦朝 D.秦朝
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六合之内 这句话说的是 A.夏禹实行“家天下” A.夏禹实行“家天下” 夏禹实行 C.周天子分封诸侯 C.周天子分封诸侯 解析 ( D ) B.商朝推行宗法制 B.商朝推行宗法制 D.秦始皇统一六国 D.秦始皇统一六国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说教材1、教材的出处:我选的课题是来自于人民版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小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 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
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3、课标要求(1)了解秦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
(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基本特点及影响。
(3)区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4、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掌握皇帝制度;掌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和地方管理机制“郡县制”;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并能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评价。
(2)过程与方法: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我还会指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通过材料来回忆春秋战国的战乱。
其次,引导学生对史料解读,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史料,比如用《秦朝疆域及主要建设示意图》。
通过大量的史料,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史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桌面引导学生建立总体概念。
再合作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对历史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再次,对教材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最后,通过课后习题强化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建立了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本课,要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2.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1)采访身边的亲友或长辈,了解他们对秦汉政治制度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采访心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进对秦汉政治制度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秦汉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编写一部历史短剧,进行课堂展示。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方法层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政治制度。具体包括:
(1)通过比较秦汉政治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运用分析法,剖析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运用归纳法,总结秦汉政治制握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续学习秦汉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察举制、尚书省等,分析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
3.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定、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3.布置预习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收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片,分析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难点:
(1)理解秦汉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
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课
1、“六王毕,四海一”
(1)、“六王毕”
①提问: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
(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大家知道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以及有何意义吗?
②展示李白的《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是什么历史事件?
③请同学展示收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和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
[过渡]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凭借百万大军,继续开拓边疆,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2)、“四海一”
①设问: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说一说秦始皇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那些措施?
②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秦长城的资料。
③图片展示:秦朝疆域图
[过渡]师: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后,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2、海内为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设问: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地方?
(1)、地方——郡县制
①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
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时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为什么?这一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可以重点分析学生建议的依据和原因。
(秦始皇主张实行郡县制,因为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②讨论:统一之后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不同的意见,你能说说哪些人会主张郡县制?哪些人会主张分封制?他们各自有什么理由?
③图片展示:郡县制的结构示意图
④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过渡]师: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哪些机构呢?
(2)、中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设问: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那些机构?
首创皇帝制度
提问:①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②赢政自称始皇帝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意图?
③请思考:这反映了秦朝时期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过渡]师:为了加强对中央控制,秦始皇还设立了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
材料展示:三公九卿示意图
小结:
中央集权——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
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
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积极作用和影响
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疆
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
时世界上的大国。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
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作用
秦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但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四)小结
师: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五)作业布置
风云人物: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
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和探究的收获,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课后反思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内容涉及到古代史内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
在课前我设置了课前探究,由学生课前分组合作找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设置出一些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
授课的重点放在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我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太少,如果不了解基本史实,谈何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教学中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相应的预期效果。
我欣喜地看到,采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上图书馆查资料,怎样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初步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和探究的方法。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发挥了应有的引导作用。
困惑和展望:开放式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搜集材料,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中要求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但由于传统教育的惯性,目前学生的配合尚嫌不足。
新课程的教学提倡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转变为以师生之间的谈话、讨论等教学形式为主,这会不会导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变得薄弱起来?还有,搜集材料所必需的图书和网络等设施的不够完善,也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些困难。
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能否长期坚持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