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历史人民版必修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板书】一、“六王毕,四海一”1、过程:(1)兼并六国:前230——前221,秦国灭六国,完成统一(2)北击匈奴:①蒙恬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②修长城、“直道”,加强北部边防(3)南平岭南:修灵渠、平岭南、设郡县(4)开发西南: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2、意义:二、海内为郡县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2、推广:秦统一后全国推广(1)郡:直属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2)县:县令、县长,少数民族地区设“道”(3)乡、里:地方基层行政机构3、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4、意义:①加强中央集权;②巩固大一统;③为后世沿用。
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权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官僚机构:(1)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2)朝议制度:决定军国大事3、意义:①加强皇权;②稳固政权,巩固统治;③为后世沿用正课一、六王毕、四海一师:现在开始上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了夏商时期的王位世袭制以及神权与王权结合、政权与族权结合的特点,以及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分封制在西周时期也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诸侯实力变化,在东周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长达数百年战乱的历史时期.春秋是奴隶制的衰落时期,而战国是封建制的形成时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地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激化,地主阶级要求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纷纷开始变法。
而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变法呢?生:商鞅变法。
师: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实力大大增加,使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最终灭六国,那么秦国兼并六国的原因除了商鞅变法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呢?生:师:(1)1、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2)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历史必修ⅰ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郡县制的建立;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理解其产生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献等资料,感知认知历史,从而提升自己提炼和运用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秦朝创建的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1、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教学难点:1、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2、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具体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我们了解到这两种制度它一方面有利于稳定西周的政治局势,从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一个极大的隐患,那就是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下放给诸侯,诸侯势力的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长达500多年的争霸兼并战争,即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这段历史我们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
为了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各诸侯国也纷纷进行变法。
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
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所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我们首先进入第一子目的学习: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一、“六王毕,四海一”)好的,刚才我们讲到在(边讲边写板书:1、灭六国: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相继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但是统一后的秦朝仍然面临着许多侵扰,比如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诸夷。
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人民版必修一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了解“始皇帝”来历和郡县制确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其影响。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通过学习中央集权制的内容,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其特点。
4、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它更加有利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发展;2、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对今天中国的政治改革仍然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在改革开放中如何处理改革与稳定统一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二)难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一)问题导入法:通过相关问题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历史思维。
(二)解读历史故事法: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解读,既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法:对本课难点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四、板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背景: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影响: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五、课时设计与教具1课时,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历史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秦朝是我国古代一个短命的王朝,仅统治中国15年的王朝却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解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二)讲授新课(直观教法、解读历史故事法、合作探究法)1、讲授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时,(教师介绍)最近几年的考古中挖掘出大量的古代文物,这些文物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的历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多媒体展示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有关的文物图片资料,要求学生思考几组历史文物中蕴涵的历史信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分析等工具,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设计一份关于秦汉政治制度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体现出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从以下选题中任选一题进行深入探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从秦汉政治制度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过渡到汉朝,讲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如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等,突出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在国家统一和发展中的作用;
-秦汉政治制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各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文物、图片等资料,引发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秦汉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
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突破重点和难点:
-利用案例教学,以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为例,分析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
-采用比较法,将秦汉政治制度与之前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凸显其创新性和历史价值;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
3.注重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编制老师:刘娟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难点: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二、教学过程【导入】师:李白《古风》写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诗中的“秦王”指谁?生:秦王嬴政,即秦始皇。
师: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因为他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有人说,秦始皇是个十足暴君,因为他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
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李贽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秦始皇是怎样“掀翻一个世界”的?【新课探讨】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的条件(畋讲)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③法家理论基础④秦王赢政个人作用⑤人民渴望统一。
2、统一的过程(1)“六王毕”: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2)“四海一”A 、东方:灭六国B、北方: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C、南方:南征岭南(修灵渠,置郡县)吴国江淮--邗沟(连接长江、淮水)楚国淮河—芍陂秦国蜀郡—都江堰秦国关中—郑国渠秦国岭南—灵渠(连接漓江、湘江)D、西南:将西南夷纳入版图(3)影响: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史记》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什么?(实行分封制。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是指什么?(分封诸侯国将重蹈覆辙,诸侯割据。
历史ⅰ人民版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4

历史ⅰ人民版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4【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材要点: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它虽然时间短暂、二世而亡,但它在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并极具开创性。
六王毕,四海一1、秦灭六国。
2、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
4、修“五尺道”收复西南夷地。
5、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海内为郡县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1、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
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1、皇帝制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在这种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皇帝所说的话就是法,是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与行为规那么,是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
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所谓“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①中央官制的设置及其职能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2.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1)采访身边的亲友或长辈,了解他们对秦汉政治制度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采访心得。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进对秦汉政治制度的了解。
(2)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秦汉政治制度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编写一部历史短剧,进行课堂展示。
(3)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方法层面:运用比较法、分析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秦汉政治制度。具体包括:
(1)通过比较秦汉政治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运用分析法,剖析秦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运用归纳法,总结秦汉政治制握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为后续学习秦汉政治制度打下基础。
2.讲解汉朝的政治制度,如郡县制、察举制、尚书省等,分析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汉朝政治制度的发展,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传承与变革。
3.分析秦汉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的奠定、地方行政体制的完善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文物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3.布置预习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两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改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收集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物图片,分析其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难点:
(1)理解秦汉政治制度中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展示几张有关秦始皇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看了这几张图,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了吧?生:秦始皇。
师:对,秦始皇这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类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在中国历史上,对秦始皇的争议很大,有的人称誉之为“千古一帝”,也有的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暴君。
但是不管人们怎么争论,从一统天下到建章立制,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板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讲授新课】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1、由分裂走向统一用PPT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它灭六国的顺序。
(注意战争方式远交近攻)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秦始皇灭六国,结束割据以后,他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了呢?生:不是。
师: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下秦始皇是怎样扩大秦帝国的范围的!!2.秦的疆域(板书)师:请同学们看教材,我请同学说说看秦始皇是怎么扩大秦朝的版图和加强边防的。
生:(略)师:一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展示长城和直道的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秦朝开始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续,构成了一道长达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史晓亮
一、课程标准分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它上承夏商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下启从汉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因此从结构上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课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块:一、秦始皇的统一,二、百官公卿,三、郡县制。
从内容上,本节主要介绍新制度的内容特点,理论性很强,新的概念短期内不易被绝大多数学生完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高一年级5、6班。
正定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5、6班又是重点班级,学生基础较好,初中历史掌握得比较好。
关于秦朝统一的内容,他们都非常熟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的由来、秦朝中央官职的主要构成以及郡县制的建立。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皇帝制度的特点等。
(3)能够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媒体形式展现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部分史料的展示并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使学生渐渐掌握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郡县制产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合理的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理解及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六、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
PPT上有文字、地图、图片和史料。
运用讲授法主要讲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
多媒体教学法配合讲授法的运用。
地图的运用,让学生了解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过程,为讲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中央集权制度做铺垫。
运用了多张图片,分别有不同的作用。
秦陵兵马俑的图片是为了导入,秦始皇像和虎符图片是为了增加讲解的趣味性,配合对皇帝制度特征的解读。
运用多处史料,是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使讲解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
图示法的运用,利于学生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政府组织等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从李白的《古风》和秦陵兵马俑的图片导入。
找同学朗诵《古风》的前两句,体会秦王统一六国的恢弘气势。
放映一张秦陵兵马俑的图片,感受秦军的威武,顺利过渡到本课的第一个子目:六国毕,四海一。
2、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讲秦朝统一。
1、首先讲解当时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②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秦统一六国自身的因素:
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就是在这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在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秦王嬴政的统治下,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2、简单介绍一下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
是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东方六国。
3、讲解秦始皇巩固统一、开疆拓土的措施。
①北方:派蒙恬北击匈奴,夺河套,修长城,筑直道。
②南方:修灵渠,征岭南,置郡县
③西南: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第二部分讲百官公卿。
1、讲解皇帝制度,提问学生皇帝制度的来源: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目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然后介绍秦始皇为什么自称自己是“始皇帝”。
皇帝制度的特征:(1)皇位终身与世袭。
(2)皇权至上(核心)(3)皇帝独尊。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展示两则材料,有三处划红线部分,让学生说出分别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征。
2、讲三公九卿制。
用图示法讲解三公九卿的含义和职能,给学生们着重指出秦朝的太尉是虚设的,九卿是虚指,并不一定是九个人。
归纳三公九卿制的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2)分工明确(3)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简单介绍朝议的概念和作用。
3、讲朝议制度。
朝议是大臣集体议政的方式,它可以为皇帝提供决策咨询,减少专制政体下的政策失误。
第三部分讲郡县制。
1、首先给学生们强调郡县制并不是秦朝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通过关于郡县与分封之争的一次朝议的史料的解读,让学生了解郡县制全面推行的必要性。
2、运用图示法讲解秦朝的地方机构,秦朝实行的是郡县两级制,此外,还
有乡、里、亭这些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介绍秦朝地方机构主要官员名称及其职能。
通过秦朝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秦朝的政府组织特点。
3、配合PPT,讲解郡县制的内涵,即郡县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设置直属于中央御史大夫的监御史,监督地方行政,每年对郡县行政进行考核。
4、讲解郡县制实行的意义: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让同学们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突出郡县制的特点。
关于相同点,提醒同学们从性质。
目的、作用三个方面考虑;关于不同点,提醒大家从划分标准、权力来源、与中央的关系、影响四个方面考虑。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我将同学们的语言规范化,并进行补充。
最后给同学们解释什么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让大家大家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提醒大家在评价人物和事件时,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进步性,又要看到局限性。
进步性: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疆域与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局限性:大大加强统治人民的力量,不利于思想文化的进步,在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3、承接语过渡
①前面我们刚讲了朝议的概念和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秦朝的一次朝议。
②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郡县制。
4、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对本课所学进行简短的回顾。
尽量让同学来说。
从秦朝统一、百官公卿、郡县制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总结。
5、反馈和评价
让同学们做四道练习题,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进行适当讲解。
习题如下:
1.“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记功石刻说的是 B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2.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B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八、板书设计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朝统一二、百官公卿
1、统一条件 1、皇帝制度
2、过程(1)来源(2)目的(3)特点
3、影响 2、三公九卿制
4、巩固(1)含义(2)职能(3)特点
三、郡县制四、评价
1、背景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2、内涵 2、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意义
九、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讲过四遍,刚开始,时间处理的很不好,后来的几节课逐渐做到在时间上恰到好处。
导入部分做得比较成功,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但自己讲解的过多,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设计的不够好,难度小,不具有启发性。
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的评价和反馈做的不好,我觉得我的反馈没能充分考虑同学们的感受,尤其那句“还是没有答到点子上”,可能会伤害到那位同学。
其实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回答就好,本是开放式的。
可我倾向于让同学回答出我想要的答案,这种倾向实际上是变相的以教师为主体了,没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板书设计也过于传统和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