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健康
幼儿园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幼儿园心理健康

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即幼儿园心理健康,不仅是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家庭教育的有机延伸和补充。
下面是关于幼儿园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相关内容。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 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
2. 预防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预防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3. 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和行为,增强儿童与家人、同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 以儿童发展为本: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决定了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儿童的身心发展为本,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教育方案,注重个性化、情境化的教学。
2. 全面发展: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感知、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3. 积极培养: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儿童的积极心态和适应能力,帮助儿童建立自信、自尊和自爱。
三、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1. 情感教育: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增强情感表达能力,促进儿童与家人、同伴之间的良好关系。
2. 行为规范: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培养儿童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3. 社交技能:教授儿童适合芳龄的社交技能,如沟通、合作、共享等,帮助儿童适应集体生活。
4. 性教育:针对幼儿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教育需求,进行适宜的性教育。
5. 心理健康知识:向儿童传授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知识,如情绪调节、压力释放等,帮助儿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6. 游戏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儿童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积极的心态。
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1. 课程设置:设计与儿童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生动有趣,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关注宝宝的心理需求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关注宝宝的心理需求婴幼儿时期是宝宝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关注宝宝的心理需求对于促进宝宝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情感需求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来探讨如何关注婴幼儿的心理需求。
一、认知发展1. 提供刺激与经验:婴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各种刺激与经验,家长可以为宝宝提供丰富的感官刺激,比如床铃、色彩丰富的玩具等。
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故事、歌曲等方式来丰富宝宝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2. 注意保持亲密联系:宝宝在认知发展中也需得到亲密的接触,母亲与宝宝的亲密联系对于宝宝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获得安全的情感联系,能够帮助宝宝建立自信和探索世界的渴望。
二、情感需求1. 给予安全感:婴幼儿对于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十分依赖,家长应该注意与宝宝建立起安全的情感联系。
在抚养宝宝时,耐心与温暖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和安全的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宝宝的情感需求满足。
2. 鼓励自主性:适时地给予宝宝一些决策权,让宝宝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自主性,这有助于培养宝宝的情感需求和自信心。
例如,可以让宝宝在选择玩具或食物时积极参与决策。
三、社交能力1. 培养交往技巧:父母可以通过与宝宝进行互动游戏,让宝宝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
在与宝宝交流时,注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让宝宝能够理解,并鼓励宝宝的表达。
2. 提供交流机会:婴幼儿时期是宝宝学习交流的关键时期,家长应该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比如,可以带宝宝参加亲子活动、与其他宝宝接触等,让宝宝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社交能力的提升。
结语:关注婴幼儿的心理需求对于培养宝宝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刺激与经验、给予安全感、培养交往技巧等方式,家长可以帮助宝宝健康成长,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家长的关注和呵护将为宝宝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婴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婴幼儿在心理上的健康状态,包括情绪、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婴幼儿期是个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婴幼儿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情绪、认知、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婴幼儿的情绪健康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婴幼儿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是其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婴幼儿通常会通过哭泣、笑容、表情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需要关注并积极回应婴幼儿的情绪表达,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
此外,婴幼儿的情绪需要得到良好的情感交流和情感支持,这对于其情绪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婴幼儿期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婴幼儿的感知、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需要创造良好的认知刺激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和认知启蒙活动,促进婴幼儿的认知发展。
此外,婴幼儿的认知发展还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和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婴幼儿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婴幼儿的社会交往也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婴幼儿需要与父母、其他亲属和同龄儿童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建立安全、稳定的社会关系。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需要给予婴幼儿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们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培养积极的社会交往能力。
同时,家庭和社会环境也需要提供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为婴幼儿的社会交往提供支持和保障。
总之,婴幼儿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包括情绪健康、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父母和其他照顾者需要关注并积极促进婴幼儿在这些方面的健康发展,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家庭和社会环境也需要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共同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关注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关注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培养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家庭和社会对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婴幼儿期是人类一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心理健康形成的基础阶段。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未来的生活质量。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婴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自信心和独立性,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二、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婴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温暖和稳定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的关爱、陪伴和正确的教育方式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提供丰富的刺激和积极的社交经验,促进婴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相反,不良的社会环境可能导致婴幼儿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
3. 遗传因素:婴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些遗传性疾病和心理障碍可能会影响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因此,及早发现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三、家庭对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1. 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家庭应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和温暖的环境,为婴幼儿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2.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应与婴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亲密的互动和关爱,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3. 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教育:家庭应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教育,促进婴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例如,通过游戏、音乐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婴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社会对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1. 提供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应加强对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家长和社会大众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培养婴幼儿的心理健康。
2. 建立婴幼儿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社会应建立完善的婴幼儿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帮助婴幼儿及其家庭解决心理问题。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方法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解决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其对婴幼儿的成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认识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问题、恐惧与焦虑、社交与行为问题等。
首先,婴幼儿在情绪方面较为脆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焦虑、易激动等问题。
其次,对于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的恐惧也是常见的现象。
此外,社交与行为问题也经常困扰着婴幼儿。
二、解决方法1. 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和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定期与孩子亲密互动,给予婴幼儿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
2. 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可以通过陪伴、鼓励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婴幼儿学会适当地表达情绪,并教授他们应对压力和挫折的方法。
同时,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情绪体验,聆听他们的需求,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3. 提供适宜的社交环境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组织婴幼儿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例如亲子游戏、亲子读书会等,促进他们与其他儿童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其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能力。
4.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
婴幼儿需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来恢复体力和精力。
父母应该努力确保孩子有规律的睡眠时间,并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5. 关注婴幼儿早期教育早期教育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母可以通过启发性玩具、讲故事、唱儿歌等方式提供有效的早期教育。
同时,父母也可以通过参加亲子教育课程,提升自身的育儿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6.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或持续存在,建议家长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儿童心理医生、儿科医生等专业人士可以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治疗,帮助解决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婴幼儿是社会上最脆弱的一群,他们对外界刺激更为敏感,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所以,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并提供一些对于家庭和照顾者来说有用的建议。
首先,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情绪稳定、自主性、社交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
情绪稳定是指婴幼儿表达情感的能力,包括喜怒哀乐等,能够适当地反应外界刺激,而不是出现过度或缺乏反应的情况。
自主性是指婴幼儿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表现出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婴幼儿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能力,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能够与其他儿童和成人建立联系和友谊。
适应能力是指婴幼儿对于新环境和新经历的适应能力,包括面对变化和挑战时的应对能力。
对于家庭和照顾者来说,如何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建立有爱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婴幼儿情绪稳定和自主性的关键。
父母或照顾者应该给予婴幼儿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充分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父母应积极安抚和支持婴幼儿,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表达和应对的方式。
其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于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
家庭应为婴幼儿提供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有助于培养他们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能力。
同时,家长可以带婴幼儿到公园或其他社交场所,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孩子进行玩耍和互动,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交技巧和能力。
最后,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挑战是培养婴幼儿适应能力的关键。
婴幼儿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刺激和经历,这可以通过给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游戏来实现。
同时,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挑战和问题,激发婴幼儿解决问题和适应新情况的能力。
总之,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涵盖了情绪稳定、自主性、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
家庭和照顾者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应该积极建立有爱的亲子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挑战,为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意识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意识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和自我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个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较高的自我意识的婴幼儿,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本文将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及具体技巧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出生开始就与外界环境和亲密关系发生互动。
在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中,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呵护和关注,能够极大地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
首先,父母的关怀和爱护能够让婴幼儿建立起安全感。
婴幼儿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分享,建立起情感纽带,从而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能够帮助婴幼儿树立自信和积极的情绪。
其次,父母的陪伴和鼓励能够培养婴幼儿的自主性。
父母应该给予婴幼儿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在决策和行动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适当的鼓励和赞美也是激励婴幼儿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对于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父母可以通过为婴幼儿提供适配年龄的乐器、图书等玩具,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
同时,建立一个温馨而有规律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也是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培养婴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婴幼儿认识自我的重要能力,也是他们逐步发展成熟的关键。
培养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父母应该给予婴幼儿适当的自主选择机会。
例如,在日常活动和玩耍中,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由地选择,从而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自主性。
其次,鼓励婴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父母可以通过注重倾听和尊重婴幼儿的意见,以及在日常对话中提问和探索,激发他们积极表达和沟通的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给予适度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婴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再次,给予婴幼儿正面的自我评价和鼓励。
父母可以适度地赞美婴幼儿的优点和努力,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其影响因素

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及其影响因素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是他们的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其成长和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以及影响这些标志的因素。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1. 情绪稳定:婴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情绪的稳定和可控。
健康的婴幼儿通常可以自主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如笑、哭、发音等。
同时,当遭遇挫折或者情绪低落时,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2. 社交能力:婴幼儿的社交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稳定的亲密关系,并能够在社交中展现出友好、合作和分享的行为。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婴幼儿能够主动学习和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3. 自我认知能力:婴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身体和情感的需求。
同时,他们也能够辨别和表达自己的愉悦、不满和需要。
具备健康自我认知能力的婴幼儿通常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4. 适应能力: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另一个标志是适应能力。
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并且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适应能力较强的婴幼儿能够快速适应新的情境,并从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成就感。
二、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会给婴幼儿提供稳定和愉悦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情感和社交发展。
相反,一个不稳定或者冲突严重的家庭环境会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婴幼儿的心理健康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良好的教养方式包括关爱、理解和尊重婴幼儿的需求,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过度的管制和惩罚会打击婴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同伴关系:婴幼儿的同伴关系对其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学者坎布斯(bs)
▪ 1、积极的自我观念。 ▪ 2、恰当地认同他人。 ▪ 3、面对和接受现实。 ▪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
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
▪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 4 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 ▪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 6、人格和谐完整。 ▪ 7、智力正常。 ▪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效道教授认为
▪ 适应能力 ▪ 耐受力 ▪ 控制力 ▪ 意识水平 ▪ 社会交往能力 ▪ 康复力 ▪ 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
许又新的评估心理健康三标准
▪ (1)体验标准:良好的心境及恰当的自我评 价;
▪ (2)操作步骤: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低,人际 关系和谐与否;
▪ (3)发展标准:纵向考察与分析。
1、夜惊
▪
夜惊是指儿童睡眠时产生惊恐反应,常见于4到7岁的
儿童。表现为儿童入睡一段时问后突然惊醒,瞪目坐起,惊
惶失措,哭闹叫喊,面部表情痛苦焦虑.呼吸急促,出汗,
有时瞳孔放大。有的儿童会从床上跳下,激动奔跑,抓住人
或物叫喊求救,当时不能辨认周围人,有时还会出现幻觉。
夜惊发作一般持续10分钟左右,过去之后仍能平静入睡。儿
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 1、夜惊 ▪ 2、梦游 ▪ 3、功能性遗尿症 ▪ 4、口吃 ▪ 5、不良习惯 ▪ 6、情绪障碍 ▪ 7、儿童期多动综合症 ▪ 8、婴儿狐独症
睡眠障碍
婴幼儿比成人有更多的睡眠障碍,主要包括失眠、夜惊、 梦魇、梦游。
孩子的睡眠障碍除了生理因素外,睡眠习惯问题主要是由 于成人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造成的。例如,每次入睡要摇拍 着孩子,造成孩子不这样就睡不着;成人没有规定孩子的 作息时间,放纵他玩或看电视,使他神经过度兴奋和紧张 造成各种睡眠障碍;还有的家长没有限制孩子看恐怖电影 或录相,造成孩子惊恐不安,也会在睡眠中反映出来。
六标准
▪ 1、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 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 2、是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 活充满信心;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 别人; 4、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 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 展目标; 5、有健全的性格,开朗、待人坦诚、勇于负责、 正视困难; 6、能够正确对待现实,适应环境迅速。
思考题
▪ 1、什么情况需要找心理医生? ▪ 2、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 3、应怎样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
什么情况下需要找心理医生
·生活中遇有重大挫折时,自己很难承受者 · 工作压力大,无力承受而又不能自行调节者 · 初涉世事,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 不振者 · 过分自卑,经常感到心情压抑者 · 在社会交往方面,自感有障碍的人(如怯懦、自我封闭 等) · 在经历了失恋、离婚、丧偶等情况之后,心灵创伤无法" 自愈"者 · 婚姻及家庭关系不和睦,渴望通过指导改善者 ·下岗、退休后,心情苦闷、难以自我调整者 · 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对此产生心理压力者 · 时常厌食或暴食者 · 睡眠状态发生改变的初始期失眠者 · 轻度性心理障碍者
婴幼儿心理健康
本节内容概览
▪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 三、婴幼儿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
▪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 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 上的完好状态。”此定义提出了健康的三个要素: 1、无躯体疾病;2、无心理疾病;3、具有适应 社会的能力。因此健康必须包括躯体健康与心理健 康两部分。
二、影响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 1.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先天的非遗传因素 后天的脑损伤
▪ 2.心理因素
动机 情绪 自我意识
▪ 3.社会因素
家庭 托幼机构 社会
以下十个因素
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
▪ 缺乏父母之爱 由于离婚或其它原因,孩子只和父亲或母亲生活,欠缺 母爱或父爱,或在托幼机构得不到关心和照顾。
童清醒后不能回忆起发作时的情境。
▪ 儿童的夜惊现象主要是由于突然离开母亲,或受到严厉 批评,睡前看令人兴奋紧张私和恐怖的电视、电影或录相等。 因此,睡前要避免给孩子造成恐怖和不安情绪.让孩子在松 弛、愉快的情况下入睡。
2、梦游
▪大Βιβλιοθήκη 有l0—l5%的儿童曾经梦游过,多数孩子长大后不再梦游。梦游
是人在睡眠中起来走动的现象,它与心理问题或情绪波动有关,实际上
如果孩子有特殊的心理问题可以请心理医生配合解决。
4、口吃
▪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言语障碍,又被称为结 巴,表现为不断重复开头的音节,拉长中间的某个 字,讲话断断续续,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短 语都可能不断地重复。
!!
▪ 国内报道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病率在10.5%~ 21%之间,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 村,男女之比为1∶2.2。在儿科综合性门诊 中,心理障碍的2/3属于情绪障碍,其次为情 绪、行为混合障碍,占17%。儿童常见情绪 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惧症(包括学校恐惧 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等。大多数情 况下这些情绪障碍不为父母及学校老师所重 视。
其次,对孩子的遗尿千万不要嘲笑,这样会加重他的自卑感,打击 他的自信心,而是应该对孩子不尿床的记录进行表扬和奖励。
第三,及时发现孩子内心的焦虑、紧张压力,教孩子学会放松训练, 尤其是睡前,听轻松的音乐,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
第四,对于任性逆反的孩子,可以采用惩罚的方法,例如,让他自 己洗尿湿的床单。但是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要羞辱孩子。
母爱、过度疲劳、父母过度保护和溺爱、父母讨厌孩子尿床、家庭关系
不和、管教不一致,学校恐怖症等等,这些紧张刺激都可能引起和加重
遗尿现象。
如何解决孩子的遗尿问题呢?
首先,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正常的遗尿现象时,要到医院请泌尿科医 生检查,如果是生理因素、躯体疾病造成的,要考虑用药物治疗。还可 以用让孩子多喝水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膀胱容量,并训练他们适当地憋 尿,以训练他们的控制力。当小孩尿尿时,可训练他 们时断时续,以体验对括约肌的收缩。
▪ 态度不一 父母双方对待孩子态度不一。或是父严母宽,或是前后态 度不一致,忽亲热万分,忽冷淡不理。
▪ 儿权至上 独生子女被宠得飞上天,随心所欲,绝对自我中心。 ▪ 经常惩罚 为一点小事就经常在身体或心理上受到惩罚或严重虐待。
过分苛求 从大小便习惯训练到学习阅读等,对儿童提出不现实的过高 要求,比方要求背诵十到百首唐诗。 ▪ 不良诱惑 有意无意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习惯行为或 心理。 ▪ 需求挫折 对儿童的生理需求如饮食、身体接触、皮肤抚按,予以冷漠 或排斥性回应,以及孩子不愿进食时强迫进食。 ▪ 角色紊乱 要求儿童扮演或担负与年龄、性别、能力不相称的角色,比 方男扮女装。 ▪ 父母操纵 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 好。 ▪ 弄虚作假 经常向儿童撒谎、不守诺言。对孩子的提问或回避、或说 谎。
指儿童曾经形成过控制排尿的能力,但后来由于心理原因又出现不能控
制排尿。如紧张情绪、言语障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学习困难等都可
能给孩子造成紧张情绪,引起一种生理上的反应。如果一年左右没有遗 尿,后来又遗尿的应属于继发
▪ 性遗尿症。
▪
遗尿症的原因有生理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系统缺陷和躯体
疾病、睡眠障碍;还有社会心理因素:受到惊吓、突然改变环境、失去
郭念峰《临床心理学概论》中提出评 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 (1)心理活动强度 ▪ (2)心理活动耐受力 ▪ (3)周期节律性 ▪ (4)意识水平 ▪ (5)暗示性 ▪ (6)康复能力 ▪ (7)心理自控能力 ▪ (8)自信心 ▪ (9)社会交往 ▪ (10)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标准
▪ 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 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 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 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 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病与非病三原则
▪ 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统一性 ▪ 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 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心理健康水平
▪ 一般常态心理
• 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 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 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 轻度失调心理
▪ 严重病态心理
!!!
▪ 这个暑期,在广州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 心,围绕孩子的学习、行为、情感等方面的 咨询又有所增加,从该中心平均每月近300 个咨询个案中分析,有62%反映学习问题, 33%反映人际关系不良行为问题。在所有咨 询中,绝大部分是大、中学生,其中家长咨 询的占42%,青少年自己本人咨询的占58%。
重要作用。
▪
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卧室某些地方安装铃铛,当孩子梦游时,铃声会
唤醒他。还可以在大门上安装可以锁上的铁门,以防孩子梦游时走出去。
另外,睡前的放松训练对孩子的睡眠是很有好处的。
▪ 如果孩子的梦游问题比较严重,比如时间长,出现频繁,则应求助于 专业医生,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
3、遗尿症
▪
当孩子4岁之后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昼夜经常不自主地排尿,
马斯洛 的心理健康标准
1、 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 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 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 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 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 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 常保持兴趣; 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 的精神; 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 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与做梦没有关系,因为人在做梦时不会出现梦游。梦游有家族遗传的倾
向。
▪
大部分梦游是发生在入睡后l至3小时之内。当时儿童睁眼凝视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