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一年级《游褒禅山记》课文背景知识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文言文,而《游褒禅山记》是文言文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我将对《游褒禅山记》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游褒禅山记》的作者《游褒禅山记》是唐代诗人、文学家王之涣所作,他是唐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王之涣以清新脱俗的文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成为了他作品的特色。
二、《游褒禅山记》的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之涣游山的心情和感慨的记录。
褒禅山位于今天的江苏扬州市,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王之涣在登山时,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山水风景,更体悟到了人生的哲理。
三、《游褒禅山记》的主要内容《游褒禅山记》通过描写王之涣登山的经历,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感悟。
文中既有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王之涣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了对人生短暂与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追求内心宁静与舒适的向往。
四、《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特点《游褒禅山记》以清新淡雅的文风著称,展现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句式简练:文中运用了很多短句和简练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显得简洁明快。
2. 字词精准:文中运用了不少精准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远。
3. 句法灵活:文中运用了多种句法结构,既有长句、并列句等,也有排比、倒装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五、《游褒禅山记》中的主题与思想《游褒禅山记》主要描绘了诗人游山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追求内心的宁静:王之涣通过游山的经历,表达了对宁静与舒适生活的向往,倡导人们从外部的喧嚣中解脱出来,寻找内心的宁静。
2. 反思人生短暂:王之涣在观赏山水之美的同时,也深感人生易逝和时间的限制,鼓励人们珍惜当下,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3. 崇尚自然和谐:王之涣赞美褒禅山的自然美景,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呼吁人们学会静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最全最实用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总结最全最实用《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以他游玩褒禅山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他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对《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游褒禅山记》的背景知识1.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是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褒禅山:位于湖北省黄陂县,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天下第一禅山”之称。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1.游览褒禅山的经过:苏轼先是在长江上游历,欣赏了长江流域的美景,然后登上褒禅山,游览山川美景,感叹山水的壮丽和瑰丽。
2.对自然山水的赞美:苏轼以绘画的手法描绘了山川风景,赞叹了壮丽的云海、秀丽的峰岭、奇特的石头等。
他认为自然山水是上天给予人们的最美好的礼物,享受山水的美景会给人们带来宁静和快乐。
3.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游览山川的过程中,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就如同登山一样,需要攀登和克服困难,只有勇往直前,才能达到人生的巅峰。
同时,他也提出了追求自由和超越世俗的理念。
三、文章中的重要意象1.云海:云海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云雾的美丽和神秘。
苏轼形容云海如织,氤氲宛如仙境,使整个山水景色更加幻化和壮丽。
2.泉水:泉水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清澈的水源和生命的源泉。
苏轼对泉水的描绘充满诗意,赞美泉水的清澈和快乐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3.石头:石头是文章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山中坚毅和刚强的品格。
苏轼形容石头如奇山异石,有着令人惊叹的造型和神奇的力量,寓意着人生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勇气。
四、文章的主题思想1.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赞叹:苏轼通过赞美褒禅山的山川美景,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他认为自然山水是上天给予人们的最美好的礼物,需要人们去欣赏和珍惜。
2.对人生的思考和价值观的探索:苏轼通过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
这篇文章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阐述治学处事的道理,给后人以诸多启示。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2、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字词解释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谓,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3、而卒葬之:卒,最终。
4、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5、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屋舍和坟墓。
6、距其院东五里:距,距离。
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
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8、有碑仆道:仆,倒。
9、其文漫灭:漫灭,模糊不清。
10、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
1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谬,错误。
12、有穴窈然: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1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尽头。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15、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见到的景象。
16、有怠而欲出者:怠,懈怠。
17、不出,火且尽:且,将要。
18、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十分之一。
19、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左右,周围。
20、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21、方是时:方,当、正在。
22、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2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2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
《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写作背景
王安石1042年21岁时及进士第,1052年—1054年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四月,辞职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个弟弟王安国、王安上以及萧君圭、王回一道游览了位于今安徽含山境内的褒禅山。
王安石已在地方上任职12年,尽自己所能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初步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受到百姓的拥护,但同时他也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受到治政的诸多弊端。
他采取的许多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使他常常发出无奈的叹息。
因此,在游褒禅山后三个月,他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通过这篇文章,王安石表达了自己欲实施政治抱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内因、外因三者齐全才行,但内因占主导地位。
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才有了他在1058年(38岁)时的致宋仁宗的万言书,才有了后来神宗的赏识,才有了任宰相百折不挠地变法等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所以说,从这篇文章可初步看出王安石的思想和意志。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背景知识

《游褒禅山记》课文背景知识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含山县志》:“褒禅山旧名华山,以唐贞观慧褒禅师得今名,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见之,又有龙洞、罗汉洞与龙女泉、白龟泉,山腰有一小塔,与大塔相望。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据《历阳典录》所载:“褒山寺筑于唐贞观年间。
黄庭坚、王安石、王深文皆在寺内留有文迹。
寺内曾藏有玉杵、铁杖、金磐、锦帨、玻璃盘、旃枟、避尘珠、藏经椟等,寺院近旁绝壁断碑,往往有宋人题刻。
”可见,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
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
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
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
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
”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
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和鉴赏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和鉴赏《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 (宋) 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
故事描绘了作者到褒禅山游玩的经历,表达了对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游褒禅山记》的知识点完整归纳:1. 山水描写:故事以描写褒禅山的山水景色为主线。
作者通过对山川、瀑布、峰峦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山水的壮美和奇特之处。
2. 文人意境:在描写山水的基础上,杨万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了一种幽雅的文人意境。
他通过对景物的凝视和内心的感悟,展示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3. 角色塑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通过他的视角和情感,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以自我为中心塑造角色,展示了一个文人在山水间的游玩和感悟。
4. 文人与自然的关系:《游褒禅山记》是一篇典型的儒家文化作品,强调了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者在山水间寻找灵感和思考人生,表达了自然与人的互动与依存。
5. 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抒发,作者反思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强调了追求心灵自由和宁静的重要性。
6. 艺术手法:《游褒禅山记》运用了大量的修辞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7. 散文特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散文,它以行文自由、锦绣多彩的描述特点为主。
作品结构松散,不拘泥于严谨的叙事框架,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自由度。
总而言之,《游褒禅山记》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文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儒家文化的修养和对艺术的追求。
这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杨万里所写的一篇散文,以游览褒禅山的经历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山水秀丽的图景。
这篇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因为其艺术价值,更因为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哲学意味。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索一下《游褒禅山记》中的一些知识点。
一、文学特点《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散文,以游览褒禅山的经历为主线,交织着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哲思。
作品运用丰富的比喻、插词和感叹句等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
同时,通过对山水的形容和心灵的交融,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对人生追求境界的思考。
二、艺术意境《游褒禅山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幅优美、宁静的山水画卷。
文章以褒禅山为背景,通过对山、石、水等自然景观的精彩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恬静。
同时,通过对自然与人的交流互动,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种艺术意境带给读者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引发对山水之美以及人生境界的思考。
三、文化内涵《游褒禅山记》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在叙述游览褒禅山的过程中,杨万里引用了许多典故和古人名句,如“千岩万壑人踪灭,一寺两峰声色喧”等,展示了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熟悉和倾慕。
其次,通过对山水的描写,揭示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对山水的审美情感。
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与表达方式,使得《游褒禅山记》具有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四、哲学思考《游褒禅山记》中融入了许多哲学思考的元素。
作者在游览褒禅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山水之美,更是通过这样的体验来思考人生和人的处境。
文章中提到“持疑向问,虽不能解意,犹可以转念”、“四时之景皆有变化也,而世人益求全者不可以得”等,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真理和人的追求的思考。
这种哲思,使得《游褒禅山记》超越了景物描写,具有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
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风格特点,感受到自然景物所蕴含的美学和哲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课文背景知识
1、褒禅山与慧空禅院:
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含山县志》:“褒禅山旧名华山,以唐贞观慧褒禅师得今名,山色翠霭,四面如围,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见之,又有龙洞、罗汉洞与龙女泉、白龟泉,山腰有一小塔,与大塔相望。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据《历阳典录》所载:“褒山寺筑于唐贞观年间。
黄庭坚、王安石、王深文皆在寺内留有文迹。
寺内曾藏有玉杵、铁杖、金磐、锦帨、玻璃盘、旃枟、避尘珠、藏经椟等,寺院近旁绝壁断碑,往往有宋人题刻。
”可见,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2、华阳山与前洞:
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
华
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
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
华阳山下过去亦有一寺,今遗址犹有石础。
寺前道上曾有一碑,《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
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
”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
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
“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
《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
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
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
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两米,洞内空阔处高六米、广约四米,类似一大厅。
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
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
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口。
”熙宁四年为公元一○七一年,距王安石作记的至和元年仅隔十七年,可见此洞在宋代是经常有人来探游的。
洞内的路径由下往右上方斜伸,至二十五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
洞的尽头处,嗡
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
3、马山与后洞:
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
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
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
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
《含山县志》可能把此洞当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但有两点不好解释:一是距离不对。
王安石云“由山前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谓之后洞”,而此距洞只有十几米远。
再者文中没有提及湍溪。
据此我们认为王安石所云的后洞是马山上的北洞。
其理由是:
⑴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
⑵马山是含山北境最高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与王安石游后洞而发的感慨:“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相符;
⑶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
确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这洞也非常深邃。
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
二百多米处。
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
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类。
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