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的飞速发展研究分析论文

中国的飞速发展研究分析论文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都在不断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的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的发展论文篇1:《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在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由于前期,政治上的原因,使得艺术的发展和表现形式上都非常单一化。
艺术家们对于创作的表达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就像冬天埋藏在泥土里的一颗种子,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中国肖像画的发展也是同样经历了这么一段时间。
自1979年以来,全国举行了很多重要的美术展览,许多优秀的肖像画作品开始涌现出来,艺术家们对于主题意识的觉醒及艺术表现方式的深化,让艺术本身的自律性的价值重新体现出来,近而为以后中国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环境。
关键词中国艺术发展肖像画1 80年代,逼真背后的自我寻找中国艺术进入80年代后,艺术家们开始寻找自我解放。
在这样一个精神解放的时代,对于之前的发展几乎全面否定,中国艺术家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探索与创新。
1.1罗中立的照相写实罗中立从大巴山走出来后应该没有想到他日后的作品会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他在创作《父亲》时,刚开始并不是这个名字,而是《收粪的老人》,之后改名《我的父亲》,这个改名的过程,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作不再是服务于某个虚幻的特定阶级,而是回到了艺术家自身,将时代中一代人的命运与艺术家自我感悟联系起来。
最后更名为《父亲》,艺术家去掉了自我部分,从自我出发回头思考时代体验,将自我经验进行了很完美的时代总结,不再是描述艺术家的自我感受,而是准确描绘出时代感受。
罗中立采用照相写实的画法以及绝对主观的自我体验,属于典型的现代主义时期的艺术特点。
1.2张晓刚在黑白照片中寻找时代印记张晓刚在美院学习期间就开始研究苏联现实主义,但很快就开始学习和研究现代主义。
1984年他与朋友在上海与南京举行展览,随后又在昆明创办了“西南艺术群体”,积极投身加入到了“85美术新潮运动”中。
211247242_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的回顾与思考

引 言中国的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之路,至今已有80余年发展历程。
在这8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随着几代中国单簧管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单簧管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近两年,我国单簧管演奏家在国际大赛上屡屡获奖,中国人也坐上了欧美一流交响乐团的首席单簧管位置,一跃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单簧管大国。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的创作,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创作摸索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创作沉寂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创作复兴期,以及21世纪初至今的创作多元期,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在创作之路上,走过了一段坎坷不平却又充满希望的光明之路。
然而,要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单簧管学派,创作更多更好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使其在数量、质量上有更大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继续发扬成绩,总结不足,这便是笔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一、对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的回顾如果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早年留学巴黎时创作的《风》(为单簧管、女高音、钢琴而作)的室内乐作品算起,我国音乐家从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了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的摸索之路。
①正是由于冼星海的勇于探索,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的创作。
因此, 1949年以后中国单簧管①何培禄、乐轩:《黄河赤子——冼星海(四)“风”满巴黎海音乐学院》,https:///a/429055150_670094,访问日期:2022年7月26日。
1382023·2民族化作品的创作之路, 实际上应当是1949年以前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创作之路的一个延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中国单簧管民族化作品创作之路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创作摸索期(1952—1965)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族化单簧管作品创作之路,应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根据彼时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内音乐院校正式开办单簧管专业,开始培养单簧管专业人才。
中国当代艺术热点评析(2011—2013年)

中国当代艺术热点评析(2011—2013年)作者:甄巍李岩来源:《艺术教育》2014年第01期编者按:2013年渐行渐远,而发生在艺术文化方面的诸多现象更值得我们深思,本期特别聚焦择选这一组文章:甄巍、李岩的《中国当代艺术热点评析》,周星的《2013电影“小时代”兴旺现象的冷静思考》,张璐的《2013年度音乐焦点解读》和邓宝剑的《当代书法界关于“民间书法”的争论及相关问题》,对当下艺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顾、梳理,以飨读者。
中国当代艺术自1979年9月“星星画会”开始,短期内几乎将西方艺术史上百年的流派打破脉络、共同传承、重新演绎。
中国当代艺术同时存在着“现代性”与“当代性”,“具有…后发达的现代性‟特征”(潘公凯语)。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当代艺术逐渐形成了既与西方当代艺术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体制。
从艺术创作传播和市场角度看,艺术家、策展人、评论家、媒体、拍卖行、美术馆、收藏者、赞助人、运营商等组成的当代艺术业态,在矛盾和动荡中保持着繁荣和发展。
有关的行政、管理、市场、学术等机制渐趋成熟。
但整体而言,中国当代艺术仍处于“迷茫与焦虑”期。
对此领域近期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加深对当下艺术生存状况的理解,把握未来变化的趋势。
一、艺术主体多元化艺术主体是指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与审美对象相对应的具一定创造力的艺术实践者。
在中国,艺术主体的古典意义主要指专业和民间的艺术家。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艺术主体增加了策展人、批评家。
近两年来,艺术主体更趋丰富与多元。
除艺术家之外,策展人、批评家、艺术机构、媒体、资本、画廊、博物馆、收藏者甚至大众在当代艺术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加强。
主导作品审美呈现和阐释的可以是多元化主体中的任何人。
创作边界、话语权、参与机制、策划机制、传播效果,诸多因素在当下的变化,使得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艺术理念在不同角度与阐释策略下,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与特征。
艺术作品的批评与描述变得越来越重要。
艺术的发展历史

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这个充满魅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历程。
从远古时代的简单涂鸦到现代的多元艺术形式,它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思想、情感和社会的变迁。
在远古时期,当人类刚刚学会用工具和语言表达自己时,艺术的萌芽就已经出现。
那些刻在洞穴墙壁上的粗糙线条和动物图案,或许是为了记录狩猎的场景,或许是出于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祈求。
这些原始的艺术形式虽然简单,但它们是人类最初的表达方式,蕴含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未知的探索。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在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和神秘的木乃伊是艺术与宗教、权力紧密结合的产物。
那些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而在古希腊,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古希腊的雕塑以其完美的比例和优雅的姿态闻名于世,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它们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崇尚和对理想的追求。
同时,古希腊的建筑艺术也令人赞叹,帕特农神庙的庄严和和谐展示了古希腊人在数学和美学方面的卓越成就。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社会的主导力量,艺术也主要服务于宗教。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穹顶壁画和雕塑,都以宗教故事为主题,旨在向信徒传递宗教的教义和力量。
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尖顶和华丽装饰,给人以强烈的精神震撼,引领人们向往神圣的天堂。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典文化,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追求真实、美好和理性。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所展现的力量与美,拉斐尔的圣母像所传递的温柔与慈爱,都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17 世纪至 19 世纪,艺术风格不断演变。
巴洛克艺术追求动感和豪华,洛可可艺术则以细腻、优美和轻佻为特点。
到了 19 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等流派相继兴起。
总结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总结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近代以来,文学艺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从文学作品到视觉艺术,都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风貌。
这些成就不仅在艺术领域引起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地展现这一时期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接下来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和意义作出简要的介绍,以便让读者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引言部分对文章主题进行了概述,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近代文学和艺术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最后的结论部分将对这些成就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作者的个人看法和态度。
这样能够让读者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更好地理解接下来的文章内容。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近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成就进行总结,对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探讨近代文学艺术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展现其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总结文学艺术的成就,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创新,为文学艺术的持续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2.正文2.1 文学成就:近代以来,文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一方面,在小说方面,我们看到了新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这种小说以真实生活为背景,通过丰富的细节和多维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人类的生活状态。
而同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也在近代迅速发展,它将现实与想象巧妙融合,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在诗歌领域,近代诗歌成就斐然。
许多诗人以个人感悟和社会反思为题材,创作了许多动人心弦的作品。
他们的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都有了革新和突破,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此外,近代散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早期的启蒙运动到现代,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它们或清新脱俗,或激昂激越,或沉稳凝重,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发现与重建——李广明的当代文化理想

虽然使 用 了综合 性的材 料 ,但 他并非 只关 注形 式 ,而是 突 出了其
一
目
中的 历史感 。长城 的包 围与开 放 ,不仅具 有军 事的 意义 ,也具 有 文化 空间 的界 定与建 构 的意义 。在 某种意 义上 ,长 城 已经成 为 中
华 民族的 精神 文化 象征符 号 ,可贵 的是 ,我们 至今 还可 以攀 登和 出入 其间 ,直接 感触 先 民的手 温与 大 自然的 阳光 。 与此 相 似 ,“ 史题 材 ” 系列体 现 了 李广 明对 传 统艺 术 的解 历 构与 重组 。与 长城 系列画 作相 比 ,这些 古今 名画 ,更 加斑 驳难 以
发现与重建
— —
李广明的 当代文化理想
文 / 双 喜 殷
与 当代许 多青 年画家 关注 个人 生 活经验 的品 位和琐 细 表达不 同 ,李 广明 没 有沉 溺于 流 行的 架 上绘 画 “ 微观 叙 事 ” 。作 为 一位 对 中国传 统文 化有 深入 了解和 深厚 感情 的艺术 家 ,李 广明所 思考
建 。所 以 ,他 的每 个 系列作 品之 间 ,其 中有着 强烈的 内在 逻辑 的
一
致性 ,即 “ 重新 建构 中 国当代 文化 艺术 精神 ” 。 以 “ 城 ” 为 例 ,李 广 明选 取 长城 作 为 创 作 主题 ,这 是 2 殇 O
世 纪 8 年 代 以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 当代艺 术 家普 遍 重视 的~ 个 题材 ,有许 多 O
《 念 中韩 建 交 5周 年 》书 画交 流 展 .中 韩 艺 术 交 流 展 》 《 、 、 纪 《 ,中 德 意
≯职展
.
、 、 一 t … … 、 一 … — 《 墨 王 义 ‘当 代 王 义, 上 上 国 一 艺 木 牛 辰 《甲 … 妥 水 … 际 国
中国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

中国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与时代的必然联系》,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当代艺术这个词语中,我们能够明确的是“艺术”,而它的界定词“当代”,则是被学者们一直讨论的一个具有争议的词。
当代艺术从字面来理解,即为当下的艺术。
当下的艺术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发生和发展出来的艺术。
那么这一艺术的创造者一定是生活在当下的艺术家。
正如单向思维总是会出现纰漏,并且有失辩证。
我们将上面的结论反过来,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生活在当下的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一定是当代艺术吗?当然不是。
当代艺术,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它具有“当代”独特的意义。
在这样的意义下,我们才能够更加清晰的界定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当代性。
下载论文网对“当代”的界定当代艺术的前瞻性。
当代艺术家应该有其独特的当代视角。
这一视角要求当代艺术家应该对当下社会的状态及发展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判断,应该具有冷静清醒的头脑。
艺术创作虽然与情感和激情难以割舍,但是这种情感和激情,将不可回避的源于客观现实。
艺术自其产生之日起,它的发生发展就与社会的演进有着不解的缘分。
然而并不是与当下时代发生着关系的艺术都可以称之为当代艺术。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与时代发生着密切关系的艺术不胜枚举。
比如说在中国特殊政治时期的版画艺术、大字报,甚至其一直延伸到今天被称为北大荒版画。
当代艺术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
所谓前瞻性,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意味着矛盾,意味着碰撞,当然也就意味着取代和进步。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时代完全迎合和谄媚的不能称之为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思辨性。
我们的时代总有其双面性,有其喜悦就有其痛楚;有明就有暗。
这就要求当代艺术应该具有思辨性。
当代艺术应该是关注时代灰暗面的。
艺术家往往是疯狂而冷静的。
当代艺术的锻造者,应该是那些虽站在时代的当下,却冷静的看着这个时代的明暗的人。
他们即生活在当下,却也一直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符号,来完成自身与当下时代的剥离。
20世纪上半叶现代艺术观念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观念,是一个极为丰富和多元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19世纪末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开始,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追求更加深刻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在这个背景下,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观念蓬勃发展,呈现出多元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
一、印象派的影响在20世纪初,印象派对于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印象派的画家们通过对光线、色彩和形式的独特表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规则,追求捕捉瞬息的光影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对于感觉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深刻影响了当时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推动了艺术观念的转变。
二、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在20世纪初至中期,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成为了现代艺术观念的重要代表。
立体主义强调几何形态和构成的重要性,试图通过抽象和简化的形式来表达物体的本质和结构。
表现主义则更加强调对情感、内心世界和个人体验的表达,更加关注人性的深刻理解。
这两种艺术流派的出现,丰富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内涵,为后来的抽象艺术和表现主义艺术奠定了基础。
三、达达主义的挑战20世纪上半叶,达达主义的兴起对现代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达达主义者试图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价值观,以反叛和反抗的态度来拒绝传统的美学标准。
他们以嘲讽和荒诞的方式来表达对当下社会和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从而引起了人们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思考。
四、超现实主义的探索在20世纪上半叶,超现实主义的兴起开拓了艺术观念的新领域。
超现实主义者试图通过超越现实的想象和表现方式,来探索潜意识和超验现象。
他们运用梦境、幻觉和自由联想的方式来创作,试图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秘密和潜能。
这种对梦境和超验现象的探索,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和艺术创作理念。
总结回顾: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观念变化丰富多彩,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每一个艺术流派都在其时代背景下,试图寻求一种更加深刻和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它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人说它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的鲜明标志,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已步入世界艺术强国之林。
也有人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严重滞后的具体表现,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痞子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也有人说那些都是垃圾。
面对这些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如何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给它一个全面公正的评价,如何思考其价值和弊端,这一切都需要在历史中进行寻找、分析、梳理、定位。
一、发展初期的中国当代美术状况
上世纪70年代末,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宣告结束,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正值此时,国家在思想领域中的解禁以及更为广泛的对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为中国学术思想的开放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的文化介入获得了成熟的条件,于是启蒙主义就漂洋过海进入了敞开的国门。
正是在这样一个发生学意义上的被动发生或刺激应变的过程中,启蒙主义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
这股思潮从诗歌界开始,很快波及了整个文学艺术界。
与此同时,美术界开始了一系列重要发展:星星画会,85美术新潮,黄山会议,89现代艺术大展等。
现代主义的欢呼,打破了传统的保守与陈旧。
各种标榜西方绘画先验的群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这种波澜壮阔的景象汇成一股洪流,冲击着我们的思维与观念。
一场以青年人为主的美术新潮运动,以其独特的活力与锐气,开始向中国传统官方艺术
挑战。
热情一直持续到1989年的北京中国现代艺术大展。
这次大展是80年代中国当代美术运动的大阅兵,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大集结。
而颇具意味的是,展出场地是中国美术界最高殿堂的中国美术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地位与认同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二、随之而来的中期发展阶段
80年代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当代艺术虽然天生带来了某些缺陷和弊端,但它也展现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它的“当代性”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带着迷茫、激情和喧闹,中国当代艺术步入了90年代。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过程中,随着真正的商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到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思想愈演愈烈,集体意识逐渐淡薄。
在艺术上表现为从集体主义经验到个人经验的转换,大众文化和微观政治时代的来临。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一种被称之为“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艳俗绘画”等的架上绘画开始活跃起来。
1990年的刘晓东、俞红画展,王劲松、宋永红画展,1991年的方力钧、刘炜画展,新生代画展,曾凡志画展等让我们意识到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开始出现,并迅速形成一种风气。
加之刘震云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崔健吼出的“在雪地上撒点野”等摇滾之声,这种种文艺界的响应,使当代艺术进入一个泼皮艺术的时期。
无聊成为他们对当下生存状态唯一的体验,意义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消遣,用荒唐、无意义、平庸、幽默
来回应这个他们认为是以严肃自居的社会。
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对理想的追问转向对于自己生存真实空间的关注。
后现代的颠覆权威,反对传统,反对严肃,反对精英成为他们的信条。
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实验艺术的开始实施和迅速发展,从装置到行为到影像。
中国当代艺术家将这些媒介方式逐一实验,完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完整的形式体系。
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化、实验艺术、个人价值经验的探索等问题中结束,成为一个文化引进与吸收的过程,它是对80年代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反思和再解读,并指向一条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发展道路。
三、21世纪下的当代中国艺术
时间进入21世纪,经过近20年的借鉴和消化,特别是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叙事方式,发生途径,社会历史记忆及存在状态的磨合。
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一个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存的混血时代,它逐渐形成一种多样式的体系化状态,并在不同层面上被国内外所接受和认可。
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空前开放,伴随而来的是道德伦理的不确定性,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也使社会处处充满着诱惑。
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信仰的缺失使其无法具有必须的自控力和选择力,这种巨大的无奈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压抑和迷茫,形成了带有悲观主义或自我感伤色彩的精神思潮。
以“青春残酷绘画”和“卡通一代”为代表的中国年轻当代画家在21世纪的艺术舞台上的活跃,标志着中国当代
艺术在青年一代中的重要认同度,以及中国当代艺术具有向前发展所必需的后备力量。
当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趋于平稳,并且已经市场化。
画廊及拍卖公司的出现,使中国当代艺术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经济体制空间。
展览形式的多样,独立策展人的崛起,使中国当代艺术有了更多展示平台。
私营美术馆等收藏机构,为中国当代艺术积累了大量图像及文案资料,并在另一方面用经济推动了它的发展进程。
在这种多方位的建构之下,中国当代艺术从起初的星星之火到现今的炙手可热,由一个被动接受变为体质完整的主动发生,从80年代的文化理想主义到90年代的前卫实验,在21世纪开始,完成了由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
西方现当代艺术走了百余年的历史,中国现代艺术在上世纪20、30年代也有相当的发展,但由于战争等原因中断了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5美术新潮之后,才获得重新发展的机遇。
在短短的20余年的时间内,以青年人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把西方当代艺术重新演绎了一遍。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些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确实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但更有大量的作品是不成熟的,只是一些肤浅的对于西方当代艺术语言的模仿。
他们并不完全了解西方当代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本质的意义,缺乏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本体语言、艺术形式和技巧等方面的体悟与把握,显露出的是一种思维定势的情绪化模式,并不是正常的真实情感的表露。
大量的形式重复和符号化的作品,缺少内涵和技术上的支撑。
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艺术都必须有民族的根基,任何艺术都是文化精神的积累,并逐渐成
熟走向高峰的。
急功近利是不可能达到艺术的学术高度。
总体来说,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结合体。
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明显的弊端。
我们既要肯定中国当代艺术在思想解放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提高对于西方文化渗透、西方文化中心论蔓延的警惕;我们既要加强同西方对话,占据国际艺术舞台,也要反对后殖民主义的犬儒主义;我们既要肯定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观念及艺术形式上取得的巨大突破,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本体语言及技法手段上的薄弱;我们既要承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艺术品的市场化,也要小心地同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