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脊手法与中医整脊疗法

合集下载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

中医整脊(韦氏疗法)揭开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整脊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颈腰疾病,其疗效是众所周知的,但其治疗机理长期以来却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由于得不到科学的解释,所以在外行看来,中医整脊术就很“神秘”。

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医骨科高级研修班——整脊专题研修班上,北京光明骨伤医院院长韦以宗主任医师提出的“一说二论”,即“脊柱圆筒枢纽学说”、“椎曲论”和“椎体板块移动论”,科学地诠释了中医传统的六大整脊疗法,即旋转法、牵引法、悬吊法、垫枕法、枕缸法和整盆法的治疗机理,自此揭开了中医整脊术的神秘面纱,为中医整脊技术进一步数据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开辟了道路。

韦以宗在深入研究中医整脊术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800多例颈腰痛病例进行临床治疗的体会,认为中医传统整脊技术是依据中医整体观的脊柱认识论作指导的,而中医的脊柱认识论与现代机能解剖学的主要观点不谋而合。

机能解剖学是现代新兴的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机能的角度认识人体解剖,认为人体的机能与形态结构是统一的。

韦以宗的“一说二论”,就是从脊柱机能解剖学的整体观、系统论着手,在将脊柱系统分为静态骨结构系统、静态关节结构系统、动力肌肉韧带系统和神经调控系统四大系统的基础上,发挥中医传统的“体相观”,对中医整脊术的治疗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

一、圆筒枢纽学说中医自《内经》的“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之说,到明代名医汪机的“有诸中,必形诸外”,都是认为人体内部结构会反映在体表,所以可从体相来认识人体内在结构,这就是中医的“体相观”。

《医宗金鉴》指出,正骨需“素知体相,识其部位”,韦以宗据此将中医整脊术与中医的“体相观”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圆筒四枢纽”说,即将躯体比拟为由脊柱作为轴心支柱的三个圆筒,这三个圆筒分别为头颅、胸廓和骨盆,连接这三个圆筒的脊柱上有四个“枢纽关节”,它们是头颅与颈椎连接的“颅椎枢纽关节”、颈椎与胸椎相邻的“颈胸枢纽关节”,胸椎与腰椎相邻的“胸腰枢纽关节”,腰椎与骶椎相邻的“腰骶枢纽关节”。

中美整合整脊与中医整脊的不同

中美整合整脊与中医整脊的不同

中美整合整脊与中医整脊的不同
一、手法体系的不同:
传统中医整脊手法主要采用不定点手法和简单的定点手法。

中美整合整脊手法即包括短杠杆矫正手法,又包括长短杠杆结合手法以及长杠杆不定点手法,中美整合整脊手法的种类有200余种。

相对应传统中医整脊手法来讲中美整合整脊手法更细化,针对性更强。

二、疗法的不同:
中医整脊疗法是以手法为主,以针灸、针刀、牵引、理疗、为辅的综合疗法。

中美整合整脊也为综合治脊疗法,它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中美整合整脊手法;2、中美整合干针整脊疗法;3、脊柱调衡牵引整脊疗法;4、矫形按摩;5、功能锻炼运动疗法。

从表面上看传统中医整脊与中美整合整脊很相像,但传统中医整脊的综合疗法为并联使用,而中美整合整脊的综合疗法为串联使用。

因此在整体疗效的突破上,中美整合整脊更具长处。

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中医整脊治疗颈椎病重点在胸腰椎

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中医整脊治疗颈椎病重点在胸腰椎

中医整脊学8法精要中医整脊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积累,在中医辨证思维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脊柱运动力学理论。

现代中医整脊以理筋、调曲、练功为三大治疗原则,运用手法、针灸、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练四大疗法防治脊柱劳损病。

同时,根据辨证论治法则,实施医患合作、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上病下治、下病上治、腹病治脊、腰病治腹八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医患合作练功是整脊治疗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患者自我锻练。

因此,在整脊临床中医患合作最为需要。

脊柱劳损病是患者长期积劳成疾,让病人清楚自己患脊柱劳损病的原因、治疗方案和愈后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患者配合诸如卧床休息,及时接受针灸、手法治疗等,坚持练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才能迅速控制病情。

2.动静结合在整脊临床上,维系脊柱的肌肉韧带就是脊柱骨关节的夹板。

对脊柱骨关节起固定作用。

脊柱劳损病的病理基础是肌肉韧带劳损,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运动力学、生物力学失衡所致。

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恢复、改善动力系统———肌肉韧带。

所以理筋在三大治疗原则中为首。

理筋、正骨、练功目的都是恢复运动力学和生物力学的平衡。

而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也是靠肌力平衡来稳定的。

所以,动中有静,动为了静,不动则不能静。

例如,治疗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正骨后需坚持颈肌的锻练,时时做扩胸运动。

练颈肌,此时的运动就是为了颈椎骨关节复位后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些脊柱病变是因动而发病的,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关节紊乱,椎体旋转、倾斜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症状。

在治疗上则因其源于动,而制之以静,即卧床休息,使椎间盘避免脊柱骨关节的纵轴应力加重其压迫。

因此,有“椎间盘突出症可以睡好”之说。

3.筋骨并重脊柱劳损病不是突发的外伤,而是长期的单侧某肌群损伤导致脊柱骨关节错位。

骨折复位要求对位对线,所谓对线指恢复原来的解剖生理的力线。

整脊对脊柱骨关节的复位同样要求恢复力线。

这力线主要是椎曲,特别是腰曲和颈曲。

第二讲:中医整脊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讲:中医整脊的理论与方法

(2)后伸位时椎 管前壁、中线和后 壁均缩短,但椎管 后壁短缩最明显。 故在椎管狭窄时, 脊柱的屈伸活动可 对椎管的内容物造 :正常,弓顶指数1.8cm,钡容量50ml,
B:变直,弓顶指数2.5cm,钡容量47.02ml,
C:加大,弓顶指数0.5cm,钡容量45.5ml)
1.脊椎移位对脊柱弯曲度的影响
脊柱的四大弯曲度是由椎体结构前后大小及 相互间前后距离,即椎间隙前后距离所决定的。 一旦任何一个椎体出现位移、旋转,其上下关 节带动其上下椎体同时出现旋转、位移。如此 相互间的椎间隙距离产生改变。这种改变随着 首先位移的椎体力线产生传导线位移。在腰椎, 由于关节突关节的侧突关节,旋转成角则发生 扭转侧弯—绞链式旋转侧弯,其曲度改变同时 发生。
椎间孔的前缘是上下椎体的 后外侧,后缘是上下关节突关 节前壁。由于椎体是椭圆形 (颈椎是长方椭圆),因此, 一但位移,其后外侧缘位移最 大,可出现倾斜、突入椎间孔。
另一方面:
关节突关节在椎体位移, 即出现旋转、倾斜、成角, 椎间孔可变形、变窄,如果 椎体因椎间隙变窄而下塌、 倾斜,其后关节突关节同样 出现下塌、倾斜,椎间孔变 形,尤其是腰椎侧隐窝变窄。
5.上病下治
上病下治是中医整脊的一大创新。《灵枢· 经脉 篇》论及:“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 (1)在临床上寰枢关节错位调腰骶角
(2)颈曲变直、反弓的颈椎病,调胸椎和腰椎; (3) 腰椎椎曲紊乱、侧凸,即可继发腰椎、颈椎 的椎曲紊乱、侧弯。
6.下病上治
(1)腰椎滑脱症,就必须纠正上段腰椎的反弓、 侧弯,滑脱才能复位;
8.腰病治腹 (1) 腰椎的稳定,后缘靠腰背的竖脊肌,前缘靠紧
贴后腹膜的腰大肌和腹内压。因此,腹内压是稳定腰椎的 主要内动力。腹肌松弛,腰椎不稳,多患慢性腰痛。 腹部 内环境与腰椎的内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练功疗法)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练功疗法)
突出、脊柱侧弯等。
软组织损伤
练功疗法对于软组织损伤,如 肌肉、韧带、关节囊等也有较
好的治疗效果。
运动系统功能障碍
练功疗法可以改善运动系统功 能障碍,如肩颈痛、腰痛、脊
柱僵硬等。
其他疾病
练功疗法还可用于治疗一些与 脊柱相关的其他疾病,如神经
根痛、坐骨神经痛等。
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适应症选择
练功疗法适用于大多数脊柱相 关疾病,但对于严重的脊柱骨
针对特定病症的功法
颈椎病调理功
针对颈椎病的症状,通过特定的动作设计,缓解颈椎压力,改善 颈椎状况。
腰椎间盘突出康复功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通过特定的锻炼动作,帮助恢复腰椎的 正常生理曲度,缓解疼痛。
关节炎保健功
针对关节炎的症状,通过温和的动作来促进关节的血液循环,缓解 关节疼痛和僵硬。
辅助疗法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练功 疗法
•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概述 • 练功疗法的基本原则 • 练功疗法的主要方法 • 练功疗法的实践与应用 • 练功疗法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01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学是一种通过 手法整复脊柱错位、调整脊柱内 外平衡的中医治疗方法。
特点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观 念和辨证施治,通过特定的手法 技巧,达到调整脊柱、舒筋活血 、通络止痛等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折、肿瘤等应慎用或不用。
患者身体状况评估
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 体状况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 承受练功疗法的治疗。
禁忌症
孕妇、严重心肺疾病患者、脊 柱严重畸形或不稳定的患者等 应禁用练功疗法。
治疗反应观察
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反 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中医整脊手法与中医整脊疗法

中医整脊手法与中医整脊疗法

中医整脊手法与中医整脊疗法
中医整脊,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有相关记载,认为调整“骨错缝、筋出槽”,可以治脊柱错位、脊柱周围软组织以及脊柱相关疾病,达到“调节平衡脊柱,治疗病因根本”目的。

整脊疗法,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应用特殊的手法,对颈、胸、腰椎和骨盆的骨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柱相关软组织劳损、紧张僵硬或退行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内生物力学平衡关系;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急慢性损伤的病理改变,来达到调节其外在生物力学平衡和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整脊手法,主要以“稳、准、巧、快”见长,“稳”是指手法操作平稳自然;“准”是指手法操作定位准;“巧”是指手法操作时用巧力,不使用蛮力;“快”是指手法操作时,用力要疾发疾收,即要用短劲,发力时间不可过久,以减轻患者痛苦。

中医整脊对脊柱的矫正和调理的方法是多姿多彩的,中医整脊疗法除了运用手法对脊椎关节位置关系进行必要的矫正和刺激调理外,还更采用多种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疏通,针刀松解,温热理疗和中药调节等多种调理手段)对脊柱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调理,使其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这些方法亦可都称其为“脊柱调衡疗法”,都是一种调理、整理、梳理和管理整个脊柱的综合方法。

所以将其称为“中医整脊疗法”。

中医整脊疗法,对损伤性脊柱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半脱位均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整脊的名词解释

中医整脊的名词解释

中医整脊的名词解释中医整脊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腰酸背痛等症状。

其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手法矫正脊柱错位,通过调整骨骼结构和脊椎的位置,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整脊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著作。

中医认为,脊柱是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是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

脊柱若出现错位、移位等问题,就会影响到气血的正常流通,导致身体不舒服甚至出现各种疾病。

中医整脊主要通过手法调整和矫正脊柱,恢复脊柱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手法包括推拿、牵引、扳法、拔罐等,这些手法在服用药物或者进行手术之外,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选择。

中医整脊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头痛、肩周炎、偏头痛等等。

研究发现,这些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往往与脊柱的异常有关。

通过中医整脊,可以改善脊柱的状况,舒缓症状,甚至治愈疾病。

不仅如此,中医整脊还可以用于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脊柱的状态密切相关。

经常保持脊柱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可以防止脊柱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因此,中医整脊也常被用作健康养生的一种手段。

中医整脊不仅注重治疗效果,还注重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整脊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采取相应的手法和措施。

这使得治疗更加精准、有效,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整脊虽然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方面表现出色,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

对于某些病情严重或需要手术治疗的疾病,中医整脊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其他主要治疗措施。

总之,中医整脊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手法调整和矫正脊柱,恢复其正常形态和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特点,使得它成为人们追求健康和舒适的重要选择。

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医整脊之前,应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伤害。

中医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何妙方

中医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何妙方

中医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有何妙方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生活不便。

在众多治疗方法中,中医整脊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那么,中医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究竟有何妙方呢?中医整脊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并非仅仅是椎间盘本身的问题,而是脊柱整体结构失衡、力学关系紊乱的结果。

人体的脊柱就像一座精巧的大厦,各个椎骨如同大厦的砖块,椎间盘则是连接砖块的水泥,而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则是大厦的钢筋。

当这座“大厦”受到外力损伤、长期姿势不良、劳累等因素影响时,就可能出现结构失衡,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中医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妙方之一是理筋手法。

通过按、揉、推、拿等手法,作用于腰部及下肢的肌肉、韧带等组织,能够放松紧张的肌肉,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就像给紧绷的琴弦松弦一样,让肌肉恢复弹性和柔韧性,减轻对腰椎的牵拉和压迫。

其二是正骨手法。

这是中医整脊的核心技术之一。

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巧妙的手法调整腰椎的关节位置,纠正椎体的错位、旋转等异常,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和力学平衡。

想象一下,把错位的砖块重新摆正,让大厦的结构重新稳固。

牵引疗法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利用牵引装置对腰部进行牵拉,增加椎间隙宽度,减轻椎间盘内压力,有利于突出的椎间盘回纳。

同时,牵引还可以拉开小关节间隙,解除滑膜嵌顿,调整椎间孔的大小和形态,缓解神经根受压。

中药内服也是中医整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辩证论治,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肝肾、强筋骨等中药方剂。

比如,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身痛逐瘀汤;对于肝肾亏虚型的患者,则可能会用到独活寄生汤。

中药外敷同样能发挥作用。

将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敷在腰部,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达病所,能够缓解疼痛、消除炎症。

在中医整脊治疗过程中,功能锻炼也不可或缺。

比如“五点支撑法”“飞燕式”等锻炼方法,可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提高脊柱的稳定性,预防病情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整脊手法与中医整脊疗法
中医整脊,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有相关记载,认为调整“骨错缝、筋出槽”,可以治脊柱错位、脊柱周围软组织以及脊柱相关疾病,达到“调节平衡脊柱,治疗病因根本”目的。

整脊疗法,根据生物力学的原理,应用特殊的手法,对颈、胸、腰椎和骨盆的骨关节、椎间盘以及脊柱相关软组织劳损、紧张僵硬或退行性改变进行调整,以恢复脊柱内生物力学平衡关系;解除脊柱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急慢性损伤的病理改变,来达到调节其外在生物力学平衡和气血、阴阳平衡。

中医整脊手法,主要以“稳、准、巧、快”见长,“稳”是指手法操作平稳自然;“准”是指手法操作定位准;“巧”是指手法操作时用巧力,不使用蛮力;“快”是指手法操作时,用力要疾发疾收,即要用短劲,发力时间不可过久,以减轻患者痛苦。

中医整脊对脊柱的矫正和调理的方法是多姿多彩的,中医整脊疗法除了运用手法对脊椎关节位置关系进行必要的矫正和刺激调理外,还更采用多种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等方法疏通,针刀松解,温热理疗和中药调节等多种调理手段)对脊柱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调理,使其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

这些方法亦可都称其为“脊柱调衡疗法”,都是一种调理、整理、梳理和管理整个脊柱的综合方法。

所以将其称为“中医整脊疗法”。

中医整脊疗法,对损伤性脊柱病变,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半脱位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