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部编本(RJ)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导学案:24.3 雁门太守行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预习案【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背景】“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知识预习}(1)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说出诗歌的大意。

探究案1、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

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

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能够有所思、有所得。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边塞将士的坚毅和勇气?”(举例说明,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边塞诗的奥秘。
-艺术手法的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诗词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诗词意境的领悟:尤其是对边塞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雁门太守行》的全文阅读与理解,对作者岑参的生平背景介绍,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重点词汇的释义,以及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深入剖析。《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对边塞将士生活的描绘和赞美,以及对边塞风光的刻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全文的理解与背诵:《雁门太守行》的全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意,掌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并能流利背诵。
-诗词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分析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如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对战争的感慨等,是教学的重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雁门太守行2-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雁门太守行2-部编版
-诗歌意象与艺术手法:分析诗中的意象运用和艺术手法,如比喻、对仗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例如:通过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意象和修辞,理解诗人的艺术表达。
-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探讨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共鸣。
-例如:讨论诗人在诗中对边关将士的赞美和对战争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把握:指导学生正确朗读《雁门太守行》,掌握古诗词பைடு நூலகம்韵律节奏,理解诗歌的音乐美。
-例如:通过示范朗读和集体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平仄韵律,学会断句和重音的处理。
-词语意义与文化背景: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对古代社会风貌的认识。
-例如:对“雁门”、“太守”等词语的解析,联系到古代地理、官职制度等背景知识。
-诗词创作背景的把握:学生对古代历史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提供相关知识背景。
-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相关历史地图、人物介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诗歌仿写技巧的应用:学生在仿写时可能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的艺术手法,需要教师的指导和示例。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仿写模板和句型,引导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进行创作,同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雁门太守行》。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尤其是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诗词仿写活动,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不过,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诗词的朗读,虽然我进行了示范和指导,但部分学生仍然存在节奏把握不准、情感表达不足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花些时间,让学生多加练习,以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雁门太守在边疆守卫国家、保家卫民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

2.难点:深刻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2.参考资料:收集有关雁门太守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

3.录音设备: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雁门太守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教案设计 (7)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导学案教案设计 (7)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答:
3、描绘颔联的场景并赏析?
答:

4、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题组训练:
(1)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句中的“压”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2)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六、【达标测评】:
1、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课题:《雁门太守行》课时:第1课时课型:预习+展示学案编号: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过程与方法:掌握重点语句的赏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练而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在此基础上背诵默写全诗。
二、【学习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三、【学习难点】:诗歌意境的体味。
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
四、【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长吉、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设计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料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诵并背诵诗。

2、理解诗中“三奇”与诗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报效国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三奇”与诗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报效国家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请看投影上出示的这句诗?“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请你猜猜看这两句诗是写什么的??提示:凤凰叫是声音这两句诗是写梨园艺人李凭弹奏箜篌的动听乐声。

没有人听过凤凰叫声也没有人听过昆仑山玉碎声倒也可想象雏凤清声玉碎清脆。

但芙蓉泣露而香兰笑你听见过吗?诗人非常敢想常人所不能想发奇想能得妙句。

(有奇想)关于这位诗人有如下描述——?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

(有奇貌)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父晋肃曾官陕县令。

(奇出身)?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奇作诗法)其母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能苦吟)这位诗人的父亲给儿子取名“李贺”而字“长吉”是希望他一生都吉祥。

他后来登上诗坛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人齐名他就是——?“诗鬼”李贺。

他诗中奇特的用语、奇妙的想象、幽奇冷艳的诗境会带我们进入一个别样的世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雁门太守行》。

(板书?雁门太守行?李贺)二、初读诗歌。

1、经过预习相信不少同学已经读过这首诗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试读一遍注意字音与停顿。

?他/她读得挺好有这样一处我们来一起注意一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黄金/台上意”还是“黄金台/上意”??对书上注释把“黄金台”放在一起这是一个词在之后才停顿。

那么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之前我们学律诗的时候说过律诗很注意节奏和韵律尤其颔联、颈联一定对仗工整。

这首诗呢三四句和五六句对仗吗?它是律诗吗??不是它是一首歌行体古诗是乐府诗的一种平仄韵律字数都比较自由。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导入新课
元和二年(807)深秋的一天,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见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首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一、预习自测
1.概括每联主要内容。

2.请设想“半卷红旗”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3.诗中哪些词语渲染了形势的危急?哪些词语渲染了战斗的激烈?哪些词语写出了战斗的悲壮?
二、合作探究
1.历来评论家都很推崇“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压”字,试赏析“压”字的妙处。

2.赏析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由“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词语“易水”,你联想到了什么?简要说一说。

三、解难答疑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3.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进
行赏析。

4.尾联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5.李贺写诗,常常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5.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雁门太守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增强审美体验。
2.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词组、成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提高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通过解读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探究兴趣。
4.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了解唐代边塞文化,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
-文化背景了解:介绍唐代边塞文化,加深学生对诗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举例解释:
-诗歌朗读技巧: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的紧迫感和壮阔场面。
-诗歌意境理解:分析“雁门太守行”中的“雁门”二字,让学生了解雁门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从而深入理解诗歌背景。
-修辞手法运用:如“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中的夸张手法,解释夸张在诗歌中的作用,激发学生想象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概念、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自己的壮志豪情。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雁门太守行》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起了他们对壮志豪情的共鸣,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针对“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出的战争残酷和壮士情怀。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解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拟人手法,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拟人修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

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背景透视
《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诗。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探究案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

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四、拓展延伸
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参考答案
一、
2. péng xiāo jì yān雁都
3.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二、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开”字有何妙处?
“开”字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 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