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表面改性》--3表面改性剂

合集下载

粉体表面改性处理介绍

粉体表面改性处理介绍

改性矿物填料与有机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解释改性矿物填料与有机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态有多种理论,最典型的包括 化学键理论,可变形层理论,约束层理论和浸湿效应理论等。偶联剂对玻璃纤维 表面处理的成功使化学键理论在目前最为盛。
化学键理论认为,偶联剂分子结构中存在两种性质的官能团,一种官能团与矿 物等无机填料表面的极性基团反应,另一种官能团则能与有机物反应,因而偶 联剂可将填料和有机基体结合在一起并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硅烷偶联剂与玻纤表面形成化学键已经采 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手段证实。研究还表明, 附着在矿物表面的硅烷偶联剂不是简单的单分子 层结构,而是以复杂的多分子层结构存在,含有化 学键合的硅烷低聚物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的硅 烷低聚体或硅烷分子,其中最内层为化学键合层, 中间层为化学吸附层,最外层为物理吸附层。
图4 HYB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5)流化床式粉体表面改性机
图5 不同形式的流化床 (a) 顶喷式 (b) 底喷式 (c)Wurster式 (d) 侧喷旋转式
2)表面改性的分类
包覆处理改性 表面化学包覆 沉淀反应包膜 胶囊化处理 机械化学改性,等
包覆处理改性 包覆也称涂敷,利用有机高聚物或树脂等对粉体 表面进行“包覆”以达到改善粉体表面性能的方 法 影响因素: 颗粒的形状 比表面积 孔隙率 涂覆剂的种类 涂敷处理工艺,等
机械化学改性既是一种独立改性方法,也可视为实现表面 化学改性、接枝改性等的促进手段
机械化学改性的含义
利用矿物超细粉碎过程中机械应力的作用激 活矿物表面,使表面晶体结构与物理化学性 质发生变化,实现改性,满足应用需要
利用机械应力对表面的激活和由此产生的离 子和游离基,引发单体烯烃类有机物聚合, 或使偶联剂等表面改性高效反应附着而实现 改性

表面改性

表面改性

层材料的光,电,热,化学性能等来表征表面改性的效果。
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由于纳米二氧化硅的粒径小、比表面大、比表面能高 ,表面带有羟基,呈亲水性,所以能否发挥其在复合材料 中的作用关键在于它的分散和与聚合物的复合。当二氧化 硅表面未经改性,与聚合物共混、共聚或接枝时,纳米二 氧化硅容易团聚,与聚合物产生相分离或发生相反转。所 以,对其进行改性是解决纳米二氧化硅团聚,制备无机有 机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步骤。 二氧化硅的表面未经改性,体系的粘度较大,经表面 改性后,即使二氧化硅的含量高达35%(质量分数)时, 体系的粘度仍适中。 加入改性二氧化硅的复合材料的存 储模量大约是未加改性剂的2倍,丙烯酸酯的粘弹性及耐 磨性随二氧化硅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如果纳米二氧化硅 加入过量,也会导致体系粘度增加。一般在30%~35%.
应用:
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国防工业航空航天领域,通过表 面改性可以使材料性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降低企业成 本.在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提高产品质量,以 及节约材料,节约能源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艺:
表面改性工艺依表面改性的方法、设备和粉体制备方 法而异。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表面改性工艺主要有干法工 艺、湿法工艺、复合工艺三大类。
表面改性方法
到填料表面改性的工艺。 反应,对粉体颗粒表面进行包覆,使颗粒表面改性的方 法。
面形成一层和多层包覆膜,以改善粉体表面性质。
物理涂覆:利用高聚物或树脂等对材料表面进行处理以 达
化学包覆:利用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与填料表面发生化学
沉淀反应:通过无机化合物在颗粒表面沉淀反应,在颗粒表
插层改性:利用层状结构的粉体颗粒晶体层之间结合力较弱
反应,并且烷氧基硅烷价格较高,在乳液聚合中易形成凝胶

无机粉体表面改性的目的、原理及方法及改性剂的选择

无机粉体表面改性的目的、原理及方法及改性剂的选择

无机粉体表面改性的目的、原理及方法及改性剂的选择
虽然无机粉体表面改性的目的因应用领域的不同而异,但总的目的是通过粉体改性剂改善或提高粉体材料的应用性能或赋予其新的功能以满足新材料、新技术发展或者新产品开发的需要。

无机粉体改性的目的是什么呢
1.使无机矿物填料由一般增量填料变为功能性填料;
2.提高涂料或油漆中颜料的分散性并改善涂料的光泽、着色力、遮盖力和耐候性、耐热性和保色性等;
3.在无机/无机复合粉料中,提高无机组分,特别是小比例无机组分在大比例无机组分中的分散性,如陶瓷颜料和多相陶瓷材料;
4.通过对层状粉体进行插层改性,制备新型的层间插层矿物材料;
5.对于吸附和催化材料,提高其吸附和催化活性以及选择性、稳定性、机械强度等性能
6.超细和纳米粉体制备中的抗团聚;
粉体表面改性的原理和方法
1.表面或界面性质与其应用性能的关系
2.表面或界面与表面改性剂或者处理剂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模型
3.各种表面改性方法的基本原理或者理论基础,包括表面改性处理过程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和化学计算等。

玻璃微珠改性技术方法大全以及粉体表面改性剂的作用

玻璃微珠改性技术方法大全以及粉体表面改性剂的作用

玻璃微珠改性技术方法大全以及粉体表面改性剂的作用空心玻璃微珠是由纳硅硼酸盐材料经特殊工艺制成的薄壁、封闭的微小球体,球体内部包裹一定量的气体,其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耐高温,耐腐蚀、防辐射、密度小、低导热率、高绝缘度、热稳定性好、化学稳定性好等,作为复合材料的填料使用,能降低基体密度,提高基体的刚度、强度、绝缘性、尺寸稳定性等。

广泛应用于建材、塑料、橡胶、涂料、航海和航天等领域。

玻璃微珠表面改性技术表面改性是优化玻璃微珠等无机粉体材料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对提高材料的应用性能和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方法有:表面化学改性、表面包覆改性、高性能表面改性及机械力化学改性。

(1)表面化学改性所谓表面化学改性是指通过表面改性剂与颗粒表面之间的化学吸附作用或者化学反应,改变粒子的表面结构和状态,从而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

表面化学改性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表面改性方法,在玻璃微珠等无机粉体材料表面改性技术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表面包覆改性表面包覆改性是利用无机物或有机物对无机粒子表面进行涂覆/涂层以达到改性的方法,包覆物理涂覆、化学包覆及简单化学反应或沉淀现象进行包覆。

化学包覆是利用官能团反应、游离基反应、溶胶吸附等对无机粉体进行表面包覆改性,从而改善其在高分子聚合物的分散性、相容性等,让其具有更广的使用价值。

物理涂覆是利用表面活性剂、水溶性或者油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等对粉体表面进行覆膜处理来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进而改善无机粉体的胶结能力、强度、耐温能力等。

(3)高能表面改性高能表面改名是指利用紫外线、红外线、电晕放电、等离子提照射和电子束辐射等办法对粉体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

(4)机械力化学改性机械力化学改性是利用粉体超细粉碎及其他强烈机械力作用有目的的激活颗粒表面,使其结构复杂或表面无定型化,从而增加其与有机物或其它无机物的反应活性。

机械力化学改性有两层含义:(1)利用矿物超细粉碎规程中机械应力的作用激活矿物表面,使表面晶体结果与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应用需要。

粉体表面改性

粉体表面改性
体通入微波等离子体反应器对TiO2
粉末进行表
面改性,推测在CH4
和H2
的共同作用下TiO2

面将形成Ti-C-O结构,使其导电性与TiC类
似。Yamada等〔12〕先后用Ar和N2
等离子体改性
处理TiO2
膜,在通入N2
之前首先进行Ar处理以
除去吸附在TiO2
表面的水分子、清洁表面,最后
得到的掺氮TiO2
不同,得到的涂层组成也会不同。文献〔23-24〕中还指
出,经无机表面沉积改性以后,粉体的性能提高了,
在基体中分散性较好。章金兵〔25〕用液相沉积法对
纳米ZnO/TiO2
进行表面改性,改性后的粉体表面存
在致密的Al2O3
膜,产物经充分分散后在有机介质
或水中的稳定时间明显提高,紫外线透过率则由改
性前的大于8.5%降低到小于7%。
粉体表面改性
前言:粉体是无数个细小固体粒子集合体的总称。根据固体粒子的尺寸不同可以将固体粒子分为颗粒、微米颗粒、亚微米颗粒、超微颗粒、纳米颗粒。通常粉体是尺度界于10-9m到10-3m范围的颗粒。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相应的各种性质也随着尺寸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小尺寸颗粒有如下几个特征:
1.比表面积增大促进溶解性和物质活性的提高,易于反应处理。
粉体的团聚现象减少了,分散性提高
了,并且改性后的纳米SiO2
粉体与有机基体聚氨
酯弹性体( PUE)的相容性增强了,PUE材料的力学
性能也有较大的改善,能同时达到增强增韧的效
果。余江涛等〔9〕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钛白粉
进行改性,结果表明粉体的疏水性有所改善,其中
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硬脂酸的复配体系其接
向排列,使其表面性质或界面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粉体表面改性处理介绍-文档资料

粉体表面改性处理介绍-文档资料

(3)气相法改性 气相法改性是指将改性剂汽化以后与固体颗粒表
面进行接触,在其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结合而吸
附在颗粒表面,达到对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由于要将改性剂汽化,一般局限于一些 低分子量、低沸点的改性剂。
干法表面改性设备
目前干法表面改性设备主要有高速加热 式混合机、SLG型连续式粉体表面改性机、 PSC型连续式粉体表面改性机、高速气流冲
图4 HYB主机的结构示意图
(5)流化床式粉体表面改性机
图5 不同形式的流化床
(a) 顶喷式 (b) 底喷式 (c)Wurster式 (d) 侧喷旋转式
2)表面改性的分类
包覆处理改性 表面化学包覆
沉淀反应包膜 胶囊化处理
机械化学改性,等
包覆处理改性 包覆 也称涂敷,利用有机高聚物或树脂等对粉体
(1)干法改性 干法改性是指颗粒在干态下在表面改性设备中首先进 行分散,然后通过喷洒合适的改性剂或改性剂溶液,在一 定温度下使改性剂作用于颗粒材料表面,形成一层改性剂 包覆层,达到对颗粒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的方法。这种改性 方法具有简便灵活,适应面广,工艺简单,成本低,改性
后可直接得到产品,易于连续化、自动化等优点,但是在
粉体表面改性
概述
1)定义
表面改性 是指利用各类材料或助剂,采用物理、 化学 等方法对粉体表面进行处理,根据应用的需要有目的地改 善粉体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物理技术性能,如表面晶体 结构和官能团、表面能、表面润湿性、电性、表面吸附和
反应特性等等,以满足现代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发展
的需要。
2) 表面改性的目的
化学方法
物理化学方法 机械物理方法
其它表面改性方法

粉体表面改性技术

粉体表面改性技术

粉体表面改性方法




涂敷改性(冷法、热法) 石英砂涂敷树脂,提高铸造时粘结性 表面化学改性(主要方法) 颗粒表面性质、改性剂种类、用量用法 及工艺设备与操作条件 沉淀反应改性(钛白、云母) 机械化学改性 高能改性、酸碱处理等
粉体表面改性设备



高速混合(捏和)机 HYB高速气流冲击式粉体表面处理机 (东京理科大学、奈良机械制作所) 球磨机、砂磨机 液相表面处理 喷雾表面处理
超分散剂的吸附形态
超分散剂在强极性 表面的单点化学吸附
超分散剂在弱极性 表面的多点氢键吸附
超分散剂通过表面增 效剂在非极性表面吸附
超分散剂作用机理示意图
锚固基团
颗粒
颗粒
溶剂化链
超分散剂的吸附性能
Rehacek方法
Xap
MaCa
Xap Mo(Co Ce) X MoCo ( Mo X Xsolv)Ce Ma X Xsolv Ca X / Ma Xap Ma (Ca Ce) Ma / ( s )

CH-5使用方法
将研磨基料的树脂浓度降低至30-40% 在基料中尽量少使用胶质油或胶凝剂 在用基料调制油墨时多补充上述物质 由于CH-5降低基料粘度,故可提高颜 料含量,减少溶剂用量,改善油墨干燥 性能

热固型/单张纸型研磨基料配方
RUBINE / Ca 4B TONER 36 PHTHALOCYANINE BLUE DIARYLIDE YELLOW CARBON BLACK GRINDING VEHICLE 48 ALKYD RESIN 8 CH-5 HYPERDISPERSANT CH-11B HYPERDISPERSANT CH-22 HYPERDISPERSANT ANTIOXIDANT 2 ALIPHATIC DISTILLATE 6 50 36 50 28 26 8 4 52 9 33 9 3.75 1.25 3 65 5 40 49 5 3 1 2 40 53 5 50 33 5 4

表面改性剂

表面改性剂

一粉体表面改性概念粉体表面改性, 是指用物理、化学、机械等方法对粉体材料表面或界面进行处理,有目的地改变粉体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表面能、表面润湿性、电性、吸附和反应特性、表面结构和官能团、等等,以满足现代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表面改性的目的(1)改善粉体颗粒的分散性、稳定性和相容性。

(2)提高粉体颗粒的化学稳定性,如耐药性、耐光性、耐候性等。

(3)改变粉体的物理性质,如光学效应、机械强度等。

(4)出于环保和安全生产目的。

三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的应用•(1)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塑料、橡胶等)•改善无机填料(包括增量无机填料和功能性无机填料)与有机(高聚物)基料的相容性,提高其分散性及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2)油漆、涂料•提高涂料、油漆中颜料的分散性并改善涂料的光泽、着色力、遮盖力和耐候性、耐热性、保光性、保色性等•(3)无机/无机复合材料•提高无机组分,特别是小比例无机组分在大比例无机组分中的分散性,如陶瓷颜料和多相陶瓷材料•(4)吸附与催化材料•提高选择性、活性和机械强度•(5)健康与环境保护•(6)超细和纳米粉体制备中的抗团聚•(7) 其它(插层改性)四粉体表面改性的主要研究内容•(1)粉体表面改性的原理和方法•表面或界面性质与其应用性能的关系•表面或界面与表面改性剂或处理剂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模型•各种表面改性方法的基本原理或理论基础,包括表面改性处理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和化学计算等•(2)表面改性剂及其配方•种类、结构、分子量、活性基团与其应用性能或功能的关系•与粉体表面及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模型•用量和使用方法•新型和专用表面改性剂的制备或合成•(3)表面改性工艺与设备•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途粉体表面改性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途粉体的表面改性配方•影响表面改性效果的因素•高性能和专用改性设备的研制开发•(4)过程控制与产品表征与检测技术•过程温度、浓度、酸度、时间及表面改性剂用量、表面包覆率或包膜厚度等监控技术•表面改性产品的表征与检测(直接检测和表征)方法及仪器;•控制参数与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及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活性剂
• (2)高级胺盐 • 阳 离 子 表 面 活 性 剂 , 其 分 子 通 式 为 RNH2( 伯 胺 ) 、 R2NH(仲胺)R3H(叔胺)等.其中,至少有1~2个为长链 烃基(C12 ~C22)。与高级脂肪酸一样,高级胺盐的烷 烃基与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相近,因此与高聚物基料 有一定相容性,分子另一端的氨基与无机粉体表面 发生吸附作用。 • 在对膨润土或蒙脱石型粘土进行有机覆盖(或插 层)处理以制备有机土时,一般采用季铵盐,即甲 基苯基或二甲基二烃基胺盐
偶联剂
•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 • 适用于中性和酸性无机粉体的表面处理 • Ⅰ品种选择 • 在用硅烷偶联剂改性矿物粉体时,品种选择 至关重要。 • 选择考虑因素: • ①应用体系的性质或树脂种类; • ②填充材料(或复合体系)的技术指标要求
偶联剂
• Ⅱ用法: • 一般水解后使用。水解pH范围为酸性或中性 (pH3.5~6.0)。 • Ⅲ用量: • 一般为粉体质量的0.2~2.0%;如已知粉体的比表面 积和偶联剂最小包覆面积可按下式估算:
偶剂
• (3)铝酸酯偶联剂 • 化学通式: • Dn • ↓ • (RO)x—Al----(OCOR’)m
• 式中, Dn代表配位基团,如N、O等
偶联剂
• 用途: • 各种无机填料、颜料及阻燃剂,如重质碳酸 钙、碳酸镁、磷酸钙、硫酸钡、硫酸钙、滑 石粉、钛白粉、氧化锌、氧化铝、氧化镁、 铁红、铬黄、碳黑、白炭黑、立德粉、云母 粉、高岭土、炼铝红泥、叶腊石粉、硅灰石 粉、粉煤灰、玻璃粉、玻纤、氢氧化镁、氢 氧化铝、三氧化二锑、聚磷酸铵、偏硼酸锌 等的表面改性
偶联剂
• 配位型 • (i—C3H7O)4Ti•[P—(OC8H17)2OH]2
• 配位型偶联剂是以2个以上的亚磷酸酯为配体,将磷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移到钛酸酯中的钛原子上,形成2 个配价健, 钛原子由4价键转变为6价键,降低了钛酸 酯的反应活性,提高了耐水性。配位型钛酸酯偶联剂 多数不不溶解于水,可以直接高速研磨使之乳化分散 在水中,也可以加表面活性剂或亲水性助溶剂使它分 散在水中,对填、颜料进行表面处理
偶联剂
• 锆铝酸盐偶联剂的用法: • 直接加入到无机填料的水浆或非水浆料中. • 先溶解在溶剂中,再与无机填料混合. • 先将偶联剂配制成低级醇、丙二醇或甲醚等 溶液,在高速混合机中与无机填料直接混合, 温度约70℃. • 将偶联剂直接加入到基体树脂中再与无机填 料等复合。
偶联剂
• (5)有机铬偶联剂
4.表面改性剂
• 用于改变粉体表面性质并改善粉体应用性能的 化学物质称为“表面改性剂”。 • 分类:有机和无机表面改性剂。 • 有机表面改性剂: • 偶联剂、表面活性剂、有机低聚物、不饱和有 机酸、有机硅、水溶性高分子、超分散剂 等 • 无机表面改性剂: • 金属氧化物及其盐等
4.表面改性剂
• 偶联剂 • (1) 钛酸酯偶联剂
偶联剂
• (2)硅烷偶联剂 • 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低分子有机硅化合物. 其通式为: • RSiX • 式中,R代表与聚合物分子有亲和力或反应 能力的活性官能团,如氧基、巯基、乙烯基、 环氧基、酰胺基、氨丙基等;X代表能够水 解的烷氧基(卤素、烷氧基、酰氧基等)
偶联剂
• 硅烷与无机填料的作用机理: • 首先X基水形成硅醇,然后与无机粉体颗粒表 面上的羟基反应,形成氧键并缩合成—SiO— M共价健(M表示无机填料表面).同时,硅烷各 分子的硅醇又相互缔合齐聚形成网状结构的 膜覆盖在填料表面,使无机填料或颜料有机 化.其化学反应的简要过程如下:
偶联剂
• 水解: • pH • RSiX3 + 3H2O——→RSi(OH)3 + 3HX • 催化剂 • 通常HX为醇或酸。
偶联剂
• 缩合: • •

R | |
OH
R | |
OH
R | |
OH
• 3RSi(OH)3 →HO⎯Si⎯O⎯Si⎯O⎯Si⎯OH

偶联剂
• 氢键形成: • R
• | • R⎯Si⎯O • | • OH H H
• H Me • | | • Me3Si–O–[–Si–O–]–[–Si–O–]n–SiMe3 • | | • Me Me
有机硅
• 和结构式【2】:

• • • • •
Me | HO–[–Si–O–]n–H | Me
• 氢键和羟基有很强的反应活性,易与无机粉体表面 形成牢固的化学键,故常用于处理无机填料或颜料
偶联剂
• 锆铝酸盐偶联剂的分类应用:
• 锆铝酸盐偶联剂通过氢氧化锆和氢氧化铝基团的缩 合作用可与羟基化的表面形成共键联结.更为重要的 特性是能够参与金属表面羟基的形成并于金属表面 形成氧络桥联的复合物。 • 根据分子中无机特性部分的比重和有机配位基的性 质,锆铝酸盐可分为7类,分别适用于填充聚烯烃、聚 酯、环氧树脂、尼龙、丙烯酸类树脂、聚氨脂、合 成橡胶等的无机填料的表面处理。锆铝偶联剂在很 多情况下可代替硅烷偶联剂。
偶联剂
螯合型 • 螯合200型: • • O • H2C—O ⎥⎥ • | Ti —[O —P —(OC8H17)2]2 • H2C —O

偶联剂

• • • • • • • 螯合型 螯合100型: O ⎥⎥ O O C——O ⎥⎥ ⎥⎥ | Ti—[O—P—O—P—(OC8H17)2]2 H2C —O | OH
偶联剂
• (4)锆铝酸盐偶联剂 • 由 水 合 氯 化 氧 锆 (ZrOCl2.8H2O) 、 氯 醇 铝 (Al2OH5CI)、丙烯醇、羧酸等为原料合成。锆 铝酸盐偶联剂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无机部分 (锆和铝)和一个有机功能配位体。因此与硅烷 等偶联剂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分子中的无 机特性部分比重大,一般介于57.7%~75.4%, 而硅烷偶联剂除A—1100外,其余均小于40%。 因此, 锆铝酸盐偶联剂分子具有更多的无机反 应点,可增强与无机粉体表面的作用
有机硅
• 有机硅是以硅氧烷链为憎水基、聚氧乙烯 链、羧基、酮基或其它极性基团为亲水基的 一类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俗称硅油或硅树 脂. • 其主要品种有聚二甲基硅氧烷、有机基改性 硅氧烷及有机硅与有机化合物的共聚物等. • 用于粉体表面改性的有机硅一般为带活性基 的聚甲基硅氧烷,其硅原子上接有若干氢或 羟基封端。
• 有机铬偶联剂即络合物偶联剂,系由不饱和有机酸与 铬原子形成的配价型金属络合物。 • 有机铬偶联剂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偶联效果较好, 且成本较低.但其品种单调,使用范围及偶联效果均不 及硅烷及钛酸酯偶联剂.其主要品种是甲基丙烯酸氯 铬络合物.它们一端含有活泼的不饱和基团,可与高聚 物基料反应,另一端依靠配价的铬原子与玻璃纤维表 面的硅氧键结合。
偶联剂
• 用量及使用方法: • 用 量 一 般 为 复 合 制 品 中 填 料 质 量 的 0.3 ~ 1.0%。对于注射或挤出成型的塑料硬制品,用 填料量的1.0%左右.其它工艺成型的制品、软 制品及发泡制品,填料用量的0.3~1.0%.高比 表面的填料,如氢化氧化铝、氢氧化镁、白炭 黑可用0.1%~3%. • 可直接加入或用苯或甲苯稀释后添加
偶联剂
• 钛酸酯偶联剂用法:
• 单烷氧基型:适量加入稀释剂, 如甲苯、二甲苯 等,一般适用于干燥填料 • 螯合型:耐水性好.可以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使用, 也可以在水相中(季胺盐化后)包覆粉体物料 • 配位型:耐水性好.既可溶于有机溶剂后干法改性, 也可湿法改性, 通常使用表面活性剂、水性助溶 剂使之溶解于水,或高速搅拌使其乳化分散于水中.
偶联剂
• 钛酸酯偶联剂用量和用法:
• 用量:钛酸酯偶联剂的用量为无机粉体质量的 0.1~3.0%左右。被处理的无机粉体的粒度越细,比 表面积越大,钛酸酯偶联剂的用量就越大.最适当的 用量可以用粘度测定法求得;高熔点的聚合物通常 用低分子量的液体,如矿物油代替作模型试验,钛酸 酯 用 量 从 无 机 粉 体 质 量 的 0,0.25,0.5,0.75,1.0,1.5,2.0,及3.0‰等做试验, 粘度下降量大点,就是较适合的钛酸酯的用量
• • • • 钛酸酯偶联剂的通式和6个功能区: 偶联无机相 亲有机相 1 23 4 5 6 (RO)M——TI——(OX ——R′ ——Y)N 式中1≤M≤4,M+N≤6;R-短碳链烷烃基;R- 长碳链烷烃基;X-C、N、P、S等元素;Y-羟 基、氨基、双键等机团。
偶联剂
• 钛酸酯偶联剂的类型和应用性能: • 单烷氧基型 • O • ⎥⎥ • i⎯C3H7⎯Ti(O⎯C⎯ C17H35)3 • • • 单烷氧基三羧酸钛 单烷氧基三(磷酸脂)钛 单烷氧基三(焦磷酸脂)钛
有机硅
• (3) 苯基或高烷基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 结构式如下: • • Me |
• Me3–Si–O–[–Si–O–]–SiMe3 • |
• R • R为高烷基或苯基。
有机低聚物
表面活性剂
•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填充(或复合)体系的作用机理 与各类偶联剂相似。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分别与填料 和高聚物基料发生相互作用, 提高体系的相容性和均 匀性,并改善加工性能 • 高级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通式为RO(CH2CH2)mH, R为 C12 ~C18 烃基) 对硅灰石粉进行表面改性改性后显著 提高了硅灰石在PVC电缆中的填充性能 • 磷酸酯:单脂型磷酸酯用于滑石的表面包覆处理可改 进滑石粉填料与高聚物(如聚丙烯)的界面亲和性,改 善其在有机高聚物基料中的分散状态
R | O—H+HOM⇔R⎯Si⎯OM+2H2O | R
偶联剂
• 共价键形成:
• R • | • R⎯Si⎯O • | • OH R | O—H+HOM⇔R⎯Si⎯OM+2H2O | R
H H
硅烷偶联剂与颗粒表面的作用
•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吸附层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