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改性剂
云母表面改性技术研究

云母表面改性技术讨论云母粉的表面改性可分为有机表面改性和无机表面包覆(膜)改性二种工艺。
①有机表面改性有机表面改性重要针对用作聚烯烃、聚酰胺和聚脂等高分子材料加强填料的云母粉。
目的是提高云母粉与高聚物基料的相容性,改善其应用性能。
常用的表面改性剂为硅烷偶联剂、丁二烯、锆铝酸盐、有机硅(油)等。
云母粉经表面处理后,可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并降低模塑收缩率。
有机表面改性工艺有干法和湿法二种,目前工业上大多采纳干法工艺,只有湿式研磨的超细云母粉采纳湿法改性工艺。
②无机表面改性剂无机表面改性剂重要针对用作油漆、涂料、油墨、人造革、化妆品、塑料、橡胶、玩具、印刷装潢、造纸等的云母颜料。
目的是赋于云母粉良好的光学效应和视觉效果,使制品更富颜色和更显高雅,从而提高云母粉的应用价值。
常用的表面改性剂是氧化态、氧化铬、氧化铁和氧化锆等。
这种表面改性后的云母粉的商品名称为“珠光云母”和“着色云母”。
原材料是薄片状的湿式细磨云母粉。
在云母表面包覆二氧化钛及其它氧化物以制备珠光云母和着色云母的方法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沉淀反应。
以包覆二氧化钛为例,常用的方法有四氯化钛加碱法、有机酸钛法、热水解法和缓冲法等。
常用的包覆剂是可溶性钛盐(四氯化钛和硫酸氧钛)。
利用钛盐易水解的特点,在掌控温度和PH条件下使钛盐均匀地水解出水合氧化钛沉淀在云母片上,形成水合氧化钛包覆层,然后经洗涤、干燥、焙烧,成为锐钛型或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包覆的云母珠光颜料。
表征珠光云母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光泽(反射率和折射率)、表面包覆率以及包覆层中二氧化钛的晶型等。
影响云母珠光颜料质量的因素很多,重要有:云母的粒度、形状、比表面积表面的污染程度,水解反应的温度、时间、PH、浓度,焙烧的温度、气氛、时间和升温方式,钛盐的用量和用法等。
着色云母钛是在云母包覆了二氧化钛的基础上再用着色剂进行表面包覆处理的,因此,较之云母钛的制备工艺影响因素更多。
有机硅在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有机硅在表面改性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表面改性技术因其能够提高材料表面性能而被广泛应用。
其中,有机硅成为了表面改性技术的首选之一。
一、有机硅的概述有机硅就是一种中心原子是硅,并且有机基团附着在硅原子周围的有机化合物。
其具有高化学稳定性、极强的耐高温性、防水、耐腐蚀、抗氧化等优异性能。
由于这些特性,有机硅被广泛应用于表面改性、涂料、密封胶、消泡剂等领域。
二、2.1 有机硅改性剂有机硅改性剂是一种将有机硅化合物与被改性材料混合,在材料的表面或体内形成有机硅层的化学剂。
该层不仅能够增强材料的耐候性、耐磨性和耐化学性,还可以增加表面张力、提高润湿性和附着力,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
有机硅改性剂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例如涂料、塑料、纺织品、橡胶、纸张、陶瓷、金属等。
2.2 涂料中的有机硅改性剂有机硅改性在涂料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将有机硅改性剂加入到涂料中,可以大大提高涂料的附着力、耐磨性、耐腐蚀性、耐候性和抗污染性。
同时,有机硅改性还可以改善涂层的流变性能,降低涂料的粘度,提高涂装效率。
2.3 塑料中的有机硅改性剂有机硅改性剂在塑料加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将有机硅改性剂与塑料混合后,可以大大提高塑料的耐磨性、耐温性、耐化学性、抗UV性以及耐老化性。
同时,有机硅的加入还可以提高塑料表面的亲水性,增加塑料表面的粘附力。
2.4 纺织品中的有机硅改性剂有机硅改性剂在纺织工业中被广泛应用,其可以大大提高纺织品的防水性、耐磨性、抗静电性和防污性。
与传统防水材料相比,有机硅改性剂可以避免传统防水剂使用后对纺织品的呼吸性和手感的影响,从而使纺织品更加舒适。
三、总结有机硅作为一种常用的表面改性剂,其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品质,还为工艺流程提供了巨大的改进空间。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有机硅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
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具体应用

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的具体应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简称APTES)是一种有机硅化合物,具有3个氨丙基基团和3个甲氧基基团,化学式为C9H23NO3Si。
APTES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因此在多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APTES的具体应用。
1.表面改性剂APTES可用作表面改性剂,用于改善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的界面相容性。
由于其具有亲水性的氨基和亲油性的甲氧基,APTES可以在有机和无机材料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架桥层,从而实现表面改性。
通过在材料表面交联APTES,可以提高材料的润湿性、粘附性、耐磨性等性能。
2.蛋白质固定化APTES可以与蛋白质表面的氨基反应,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这种特性使得APTES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固定化的研究和应用。
将APTES修饰的表面与蛋白质接触,可以有效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和活性,并实现其在生物传感器、酶固定化和蛋白质纯化等方面的应用。
3.超疏水表面制备APTES可用作制备超疏水表面的关键材料。
通过在材料表面修饰APTES,可以引入硅氧键和甲氧基基团,从而形成纳米级的有机硅薄膜。
这些薄膜具有极低的表面能,使得材料表面形成了高度疏水的特性,水滴在材料表面呈现出“蓝莓效应”。
这种超疏水表面对液滴、油滴等液体具有很强的抗湿润能力,对应用于微流体控制、油墨喷射和防水材料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4.化学传感器APTES修饰的材料表面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与生物分子发生特异性反应。
因此,APTES被广泛应用于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将APTES修饰的材料与靶分子接触,可以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性质的变化来检测靶分子的存在和浓度变化。
这种化学传感器可以应用于生物诊断、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5.功能涂料由于APTES在有机硅体系中的良好分散性和界面亲和性,它可以用于制备功能涂料。
通过将APTES与有机硅树脂、有机溶剂和其他添加剂相混合,可以制备出具有较好耐候性、防腐性、耐热性和耐化学品侵蚀性能的涂料。
《粉体表面改性》--3表面改性剂

表面活性剂
• (2)高级胺盐 • 阳 离 子 表 面 活 性 剂 , 其 分 子 通 式 为 RNH2( 伯 胺 ) 、 R2NH(仲胺)R3H(叔胺)等.其中,至少有1~2个为长链 烃基(C12 ~C22)。与高级脂肪酸一样,高级胺盐的烷 烃基与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相近,因此与高聚物基料 有一定相容性,分子另一端的氨基与无机粉体表面 发生吸附作用。 • 在对膨润土或蒙脱石型粘土进行有机覆盖(或插 层)处理以制备有机土时,一般采用季铵盐,即甲 基苯基或二甲基二烃基胺盐
偶联剂
• 硅烷偶联剂的应用: • 适用于中性和酸性无机粉体的表面处理 • Ⅰ品种选择 • 在用硅烷偶联剂改性矿物粉体时,品种选择 至关重要。 • 选择考虑因素: • ①应用体系的性质或树脂种类; • ②填充材料(或复合体系)的技术指标要求
偶联剂
• Ⅱ用法: • 一般水解后使用。水解pH范围为酸性或中性 (pH3.5~6.0)。 • Ⅲ用量: • 一般为粉体质量的0.2~2.0%;如已知粉体的比表面 积和偶联剂最小包覆面积可按下式估算:
偶剂
• (3)铝酸酯偶联剂 • 化学通式: • Dn • ↓ • (RO)x—Al----(OCOR’)m
• 式中, Dn代表配位基团,如N、O等
偶联剂
• 用途: • 各种无机填料、颜料及阻燃剂,如重质碳酸 钙、碳酸镁、磷酸钙、硫酸钡、硫酸钙、滑 石粉、钛白粉、氧化锌、氧化铝、氧化镁、 铁红、铬黄、碳黑、白炭黑、立德粉、云母 粉、高岭土、炼铝红泥、叶腊石粉、硅灰石 粉、粉煤灰、玻璃粉、玻纤、氢氧化镁、氢 氧化铝、三氧化二锑、聚磷酸铵、偏硼酸锌 等的表面改性
偶联剂
• 配位型 • (i—C3H7O)4Ti•[P—(OC8H17)2OH]2
• 配位型偶联剂是以2个以上的亚磷酸酯为配体,将磷 原子上的孤对电子移到钛酸酯中的钛原子上,形成2 个配价健, 钛原子由4价键转变为6价键,降低了钛酸 酯的反应活性,提高了耐水性。配位型钛酸酯偶联剂 多数不不溶解于水,可以直接高速研磨使之乳化分散 在水中,也可以加表面活性剂或亲水性助溶剂使它分 散在水中,对填、颜料进行表面处理
jsr 微球表面电荷的作用

jsr 微球表面电荷的作用
JSR微球是一种表面改性剂,用于改变物质的表面性质。
其表面电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分散性:带电的JSR微球可以与带相反电荷的物质产生静电作用,
使微球与其他物质更易于分散。
例如,带正电的JSR微球可以与带负电的物质结合,形成稳定的悬浮液或乳液。
2. 增强吸附性:带电的JSR微球可以与带相反电荷的表面发生吸附,从而
增强其对表面的附着力。
这种电荷相互作用可用于在材料表面涂覆、固定或修饰活性物质。
3. 促进离子交换:带电的JSR微球可以作为离子交换剂,用于分离、纯化
或去除溶液中的离子。
例如,带正电的JSR微球可以吸附溶液中的阴离子,而带负电的微球则可以吸附阳离子。
4. 调节表面张力:通过改变JSR微球的电荷性质,可以调节其表面的张力。
这可用于改善材料的润湿性、抗污性或防雾性能。
5. 增强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带电的JSR微球可以改善材料的
生物相容性,促进细胞的粘附、生长和分化。
例如,带正电的JSR微球可以吸引带负电的细胞膜,促进细胞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JSR微球的表面电荷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物质的分散性、吸附性、离子交换、表面张力和生物相容性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适当的JSR微球,以实现最佳的性能表现。
碳酸钙表面改性常用改性剂有哪些

碳酸钙表面改性常用改性剂有哪些?在实际生产中,碳酸钙的表面处理主要分为干法改性和湿法改性。
对于重钙、部分低档次轻钙等普通产品,可采用干法处理,对于纳米碳酸钙、专用碳酸钙等中高档次的产品则需采用湿法处理。
1、碳酸钙干法改性常用改性剂干法改性是将表面处理剂与碳酸钙粉末直接混合,通过高速旋转、喷淋等方式,使改性剂一端的基团与碳酸钙表面形成强化学键,另一端与高分子材料发生反应或物理缠绕,从而实现对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干法改性的工艺原理简单,设备要求也不高,但此法缺点也很明显,无法达到非常均匀的包覆效果,总有部分碳酸钙无法被包覆,这将导致产品在应用时使制品出现缺陷。
故干法改性一般适用于对性能要求不太高的产品。
干法改性工艺使用的表面处理剂主要有:钛酸酯类:主要分为单烷氧型,螯合型和配位型三大类。
单烷氧型因含有功能性基团,比较适合干法改性;螯合型因含有乙二醇基,比较适合湿法改性工艺;而配位型一般难溶于水,不与酯发生反应,适合干法改性。
铝酸酯类:常温下为白色蜡状固体,热分解温度高、约300℃,具有反应活性强,无毒、味弱、价格较低、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但因为易水解,钛酸酯只适合于干法改性工艺。
由于铝酸酯对PVC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润滑性,其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钙表面处理及塑料产品的加工中。
硼酸酯类:常温下为白色粉状或块状固体,由于具有优异的抗水解性和热稳定性,硼酸酯不仅可以应用于干法改性,湿法改性也同样适合。
磷酸酯类:表面处理时,可以与碳酸钙表面钙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磷酸钙包覆在碳酸钙表面,从而达到表面改性功能。
用磷酸酯处理过的碳酸钙在应用时可提高材料的加工、机械性能,同时也可改善制品的阻燃性和耐腐蚀性。
2、碳酸钙湿法改性常用改性剂湿法改性是将表面处理剂溶于水,加入到碳酸钙水溶液中,通过控制加入速度,溶液温度,包覆时间来进行表面处理的一种方法。
相较于干法改性,湿法改性的包覆效果明显更好,包覆的更加均匀,得到的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材料表面改性与润滑性能提升研究

材料表面改性与润滑性能提升研究摘要:材料表面改性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提升材料的润滑性能。
本文将探讨材料表面改性与润滑性能提升的研究。
导言:随着工业的发展,润滑性能对于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性能至关重要。
而材料的表面改性可以有效地提高润滑性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并探讨它们对润滑性能的影响。
一、材料表面改性方法1. 表面涂覆:通过在材料表面涂覆一层润滑材料,如聚四氟乙烯(PTFE)等,可以降低表面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从而提高润滑性能。
2. 表面改性剂添加:将一定量的表面改性剂添加到润滑剂中,可以形成一层钝化膜,从而减少材料之间的摩擦和磨损。
3. 离子注入: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氮化层或氧化层,可以降低表面摩擦系数和磨损率。
二、材料表面改性对润滑性能的影响1. 降低摩擦系数:材料表面改性可使材料表面更加光滑,减少摩擦力,从而降低摩擦系数。
2. 减少磨损率:表面改性可以改善材料表面的硬度和抗磨性,减少磨损率,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3. 提高润滑性能:通过表面改性剂的添加或涂覆,可以形成一层光滑的保护层,减少材料表面间的接触,从而提高润滑性能。
三、实验研究本文通过对几种不同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对比不同材料在改性前后的润滑性能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表面涂覆聚四氟乙烯,可以降低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提高润滑性能。
同样,在添加表面改性剂的润滑剂中,材料的润滑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通过离子注入形成的氮化层或氧化层也可以改善材料表面的润滑性能。
结论:材料表面改性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提高材料的润滑性能。
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剂添加和离子注入等方法,可以降低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从而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探索新的表面改性方法,并深入研究材料表面改性对润滑性能的影响机制,以进一步提升材料的润滑性能。
阻聚剂705

阻聚剂705
阻聚剂705是一种常用的尼龙聚合膜表面改性剂,可以改善尼龙聚合膜的表面性能,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防止由外部水分所带来的腐蚀和锈蚀。
属于特种改性剂,主要通过阻止空气中的水分子以及溶剂释放度进行表面改性。
阻聚剂705属于聚醚树脂改性,具有出色的抗紫外线性能,具有很高的抗水、耐酸碱、耐摩擦性。
它的主要成分是环氧含量高达85%的聚氨脂,以及聚醚醚树脂,水性光固化剂。
通过特殊的制备工艺,可以改变各种聚氨脂的构造,达到优化抗紫外线、耐腐蚀、附着力和润湿性能。
阻聚剂705可以用于尼龙聚合膜表面改性,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子,避免腐蚀和锈蚀。
它能有效抑制尼龙表面受水解作用导致的氧化,减少尼龙表面的游离基,增强尼龙表面的耐候性能,抗湿性能也有一定提高。
此外,由于阻聚剂705表面紧密,具有出色的抗紫外线性能以及抗水、耐酸碱、耐摩擦性,因此也可以用于其他各种材料的表面改性,提高材料的抗紫外线性能和耐候性。
有了它,对各类表面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有一定的提高,还能起到防污抑菌,提高表面光亮度的作用。
最后,阻聚剂705具有良好的空气湿润性,能够抑制空气中的水分子,保护表面材料不受外部水分的侵蚀,延长表面材料的使用寿命,并有效提高产品的耐候性。
总之,阻聚剂705是一种新型的尼龙聚合膜表面改性剂,特殊的抗紫外线和抗水、耐酸碱、耐摩擦性能为不同表面材料提供了改善和保护,特别是在高温,湿热环境中,表现出了极佳的耐候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粉体表面改性概念
粉体表面改性, 是指用物理、化学、机械等方法对粉体材料表面或界面进行处理,有目的地改变粉体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如表面能、表面润湿性、电性、吸附和反应特性、表面结构和官能团、等等,以满足现代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表面改性的目的
(1)改善粉体颗粒的分散性、稳定性和相容性。
(2)提高粉体颗粒的化学稳定性,如耐药性、耐
光性、耐候性等。
(3)改变粉体的物理性质,如光学效应、机械强
度等。
(4)出于环保和安全生产目的。
三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的应用
•(1)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塑料、橡胶等)
•改善无机填料(包括增量无机填料和功能性无机填料)与有机(高聚物)基料的相容性,提高其分散性及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2)油漆、涂料
•提高涂料、油漆中颜料的分散性并改善涂料的光泽、着色力、遮盖力和耐候性、耐热性、保光性、保色性等
•(3)无机/无机复合材料
•提高无机组分,特别是小比例无机组分在大比例无机组分中的分散性,如陶瓷颜料和多相陶瓷材料
•(4)吸附与催化材料
•提高选择性、活性和机械强度
•(5)健康与环境保护
•(6)超细和纳米粉体制备中的抗团聚
•(7) 其它(插层改性)
四粉体表面改性的主要研究内容
•(1)粉体表面改性的原理和方法
•表面或界面性质与其应用性能的关系
•表面或界面与表面改性剂或处理剂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模型
•各种表面改性方法的基本原理或理论基础,包括表面改性处理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和化学计算等
•(2)表面改性剂及其配方
•种类、结构、分子量、活性基团与其应用性能或功能的关系
•与粉体表面及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模型
•用量和使用方法
•新型和专用表面改性剂的制备或合成
•(3)表面改性工艺与设备
•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途粉体表面改性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
•不同种类和不同用途粉体的表面改性配方
•影响表面改性效果的因素
•高性能和专用改性设备的研制开发
•(4)过程控制与产品表征与检测技术
•过程温度、浓度、酸度、时间及表面改性剂用量、表面包覆率或包膜厚度等监控技术
•表面改性产品的表征与检测(直接检测和表征)方法及仪器;
•控制参数与指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及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等。
五粉体表面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与粉体应用及表面改性有关的粉体表面及界面特性主要有:比表面积、表面能、表面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官能团、表面润湿性、表面电性、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等。
1、比表面积;
•单位质量的表面积,单位为m2/g或cm2/g。
是确定表面改性剂用量的主要依据之一。
比表面积越大,达到同样包覆率所需的表面改性剂的用量就越多。
•设Sw代表粉体物料的比表面积,d代表颗粒粉体物料的平均直径,则有以下关系存在: Sw=K/ρd
ρ ----密度;k---颗粒的形状系数。
对于球形粉体k=6。
•只要知道粉体的平均粒径,就可以计算其比表面积。
粉体粒度测定仪都有这个功能。
2、表面能;
•粉体的表面能与粉体的结构、原子之间的键型和结合力、表面的原子数、表面官能团等有关。
•物料粉碎后产生了新的表面,部分机械能转变为新生表面的表面能。
•粉体的表面能与以下两点关系很大:
•(1)表面改性剂和粉体表面的作用
•(2)粉体的应用性能;
•通常:表面能越高,吸附性越强,越容易团聚,越不易在高聚物中均匀分散。
对无机填料进行有机表面改性实际上就是降低其表面能,使其不产生团聚。
3、表面润湿性;
•接触角。
杨氏方程。
4、表面吸附特性
•当气相或液相中的分子(或原子)碰撞在粉体表面时,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一些分子(原子、离子)停留在粉体表面,造成这些分子(或原子、离子)在粉体表面上的浓度比在气相或液相中的浓度大,这种现象称为吸附。
通常称粉体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为吸附质。
粉体的比表面积越大,吸附现象就越明显。
粉体对液体或气体的吸附按其作用力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两者本质的区别是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有无电子转
移。
•物理吸附的特征: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无电子转移,吸附热小,吸附无选择性,其结合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和静电引力,而且是可逆的多层吸附。
•化学吸附的特征: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有电子转移,形成化学键,吸附热大,吸附有选择性,而且是非可逆的单层吸附。
•被物理吸附的吸附质,可以沿着固体表面位移;而化学吸附的吸附质由于形成化学键,所以是定位的。
•固体自溶液中的吸附是最常见的吸附现象之一,粉体的湿法表面改性过程实际上就是粉体(吸附剂)吸附溶液中表面改性剂分子(溶液中的某一组分)的过程。
5、表面电性
--双电层-ξ电位
6、表面的化学性质
•粉体表面的化学性质与粉体物料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表面吸附物等有关,它决定了粉体在一定条件下的吸附和化学反应活性以及表面电性和润湿性等,对其应用性能以及与表面改性剂分子的作用有重要影响。
六粉体表面改性方法
1物理涂覆
•利用高聚物或树脂等表面改性剂对粉体表面进行物理处理而达到表面改性的工艺方法。
是一种对粉体表面进行简单改性的工艺。
•如:树脂涂敷石英沙:提高精细铸造沙的粘结性、抗开裂性!
(1)冷法:粉状树脂+沙+溶剂→混碾→干燥→筛分
(2)热法:石英沙加热(140~160℃)+树脂→混沙机+乌洛托品(壳模形成时使树脂固化)→激冷+硬脂酸钙(防结块)→出沙→破碎→筛分→
产品
•主要影响因素:颗粒的粒度、形状、比表面积、孔隙率、涂敷剂的种类、用量、用法、涂敷处理工艺等。
--实验表明:无孔隙的高密度球形颗粒的涂敷效果最好
2化学包覆
•利用吸附或化学反应使颗粒表面改性的方法。
除利用表面官能团改性外,还包括利用游离基反应、溶胶吸附等.
•表面改性剂:硅烷、钛酸酯、铝酸酯、锆铝酸盐等偶联剂、高级脂肪酸及其盐、有机铵盐、磷酸酯、不饱和有机酸、水溶性高分子及其他表面活性剂等
•影响因素:(1)粉体的表面性质;(2)表面改性剂的配方;(3)表面改性工艺(4)表面改性设备等。
3沉淀包膜
•利用沉淀反应,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或多层“包膜”,以达到改善粉体表面性质,如光泽、着色力、遮盖力、保色性、耐候性、电、磁、热性和体相性质等目的
•一般采用湿法工艺。
影响因素主要有浆液的pH、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颗粒粒度、形状及后续处理工序(洗涤、脱水、干燥或焙烧)等。
其中pH 及温度、浓度因直接影响无机改性剂在溶液中的水解产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4机械力化学
•利用超细粉碎及其它强烈机械作用对粉体表面进行激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颗粒表面的晶体结构、化学吸附和反应活性(增加表面活性点或活性基团)等
•激活设备:各种类型的球磨机、气流磨及高速机械冲击式磨机等
•主要影响因素:设备类型、作用方式、作用环境(干、湿、添加剂)、作用时间以及粉体的粒度和比表面积等
5高能改性及其他方法
•高能改性:利用紫外线、红外线、电晕放电和等离子体照射等方法进行表面处理, 将这些方法与前述各种改性方法并用,效果更好•酸碱处理、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物理沉积(PVD)等
6复合改性
•采用两种以上方法对粉体进行表面处理的工艺方法,如机械化学与化学包覆的复合、沉淀反应与化学包覆的复合,高能辐射与表面包覆的复合等等•机械化学与表面包覆处理是在粉碎过程中添加表面改性剂,使颗粒在粒度减小过程中达到表面有机化学包覆改性
•沉淀反应与表面包覆处理是在沉淀包膜改性之后再进行表面化学包覆七表面改性工艺
干法改性工艺是粉体在干态下或干燥后在改性设备中进行强烈机械分散,同时添加配置好的表面改性剂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表面改性的工艺。
干法改性工艺简单、适用于各种有机表面改性剂,特别是非水溶性的各种表面改性剂的物理或化学包覆改性表面改性剂的分散和表面包覆的均匀性取决于表面改性设备。
湿法改性工艺是在一定固液比的浆料中添加配置好的表面改性剂,在机械搅拌分散和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表面改性的工艺适用于各种可水溶/水解的有机表面改性剂、无机表面改性剂(沉淀反应包膜)。
具有表面改性剂分散较好、表面包覆较均匀等特点,但要后续干燥作业,因此,特别适用于前段为湿式制粉作业而后又需要干燥的场合。
干燥与表面改性合二为一工艺通过在粉体干燥过程中添加表面改性剂在湿粉体脱水的同时对粉体颗粒进行表面改性。
优点:可以简化工艺。
问题:干燥温度一般在200°C以上,干燥过程中加入的较低沸点改性剂可能被分解或蒸发;若在干燥后出料前加入改性剂,则作用时间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