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与词头词尾共31页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第十三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 、其: “其”作语气词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 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 表示推测语气。 (1)表示推测语气。如: 齐其为陈氏矣。( 左传·晏婴论季氏》 。(《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晏婴论季氏》)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加强祈使语气。 (2)加强祈使语气。如: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 。(《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齐桓公伐 楚》)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左传·隐公三年》 !(《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加强反问语气。 (3)加强反问语气。如: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左传· ?(《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伯克段于鄢》)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韩愈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3、乎、与(欤)、邪(耶) )、邪 “乎、与(欤)、邪(耶)”所表达的都是疑问语气。 其中“乎”的使用最为普遍,表达的疑问语气也最强烈 。“与(欤)、邪(耶)”的疑问语气不太强烈,有探 询的意味。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战国策·韩策二》 ?(《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起义》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 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 墨子·兼爱下》 ?(《 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墨子·兼爱下》)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 逍遥游》) 逍遥游》 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子何为者邪?( 庄子·外物》 ?(《 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上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 中古以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 尾在汉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 位置。

•1、词头 •二、词 头、词 尾
•有 基本用法:用于专有名词前。(朝代、邦国、部族等)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用于普通名词前。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 三个语气词连用。 •晏子曰:“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反问
•子曰:“女(指武城宰子游)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3、句首与句中语气词
用于动词之前。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2、词尾
•然、如、尔、若、焉、乎……
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侍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潸焉出涕。(《诗经·小雅·大东》)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 字则是动态的,其中含有时间因素。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 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① 是非问句:相当于“吗” 是非问句:相当于“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 战国策·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说赵太后》 说赵太后》) 选择问句:相当于“ ② 选择问句:相当于“呢” •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 ? 其不乎 ? ( 《 战国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 其不乎? 韩策二》 策·韩策二》)
• (五)句尾语气词连用 1. 其他语气词+“乎/哉” (语气重点 其他语气词+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 • • • 左传·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 ! ( 《 左传 成公 二 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 论语·阳货 阳货》 汝为周南 、 召南矣乎 ? ( 《 论语 阳货 》 )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战国策·齐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 ( 《 战国策 齐 策六》 策六》)
三、词头、词尾 词头、
• 提问:词头、词尾“有”、“其”、 都是怎样使用的? “言”、“然”都是怎样使用的?
• 1 、有
• (1)有+专有名词 ) 专有名词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召诰》) 书经 召诰》 召诰 • 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 人间世》
• •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 阙秦以利晋 , 唯君图之 。 ( 《 左传 僖公 三十年》 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 杨恽《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 孙会宗书》 孙会宗书》)
2.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 吕刑》 (《书经 吕刑》)
2. “与(欤)、邪(耶)”: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与 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有探询的意味。 有探询的意味。 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①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语气词、词头、词尾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1.什么是语气词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

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

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

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

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说文》:“夫,丈夫也。

”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

“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

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

“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

“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

如:(1)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禦寇》)——穷闾:贫穷偏僻(pì)的里巷。

阨:通“隘”,狭窄。

槁:干枯。

项:脖子。

馘:脸。

槁项黄馘(xù):形容人面黄肌瘦(shîu)的样子。

15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15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也】表气示词静来态对的译语 。气词,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相应的语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 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用在复句末尾,有人认为是配合文义表示解释的语气 ,其 实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左传·僖公十六年)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 也。” 2020/7/13 (庄子·渔父)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 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了”。
句类:按照句子的表达作用(句子所表现的语气 )来划 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同一个语气词能够用在不同的句子类型中,并不是那个语 气词能够表示多种语气,而是因为具体语言环境中句子的语气 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比如疑问句中兼有论断的语气, 感叹句中兼有疑问语气 ,祈使句中兼有叙述语气等,这就为 语气词的转用和合用提供了需要和条件。而各个语气词在转用 和20合20/7用/13 中依旧表示原有的语气。
【而已】
在陈述之中表示“不过如此”、 “没有别的”等语气, 同“已”语气作用相似,也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 了”。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 而已。 (汉书·刘歆传)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
黄冈竹楼记)
2020/7/13
【耳】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 限止的语气,有的可译为“罢了”,有的不便译出。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史记·商君列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句尾语气词
用于特指问,也相当于“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 子之师谁邪?《庄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 多数情况下,“与、邪”的疑问语气没有 “乎”强,只是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 样,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

句尾语气词

唯(维、惟)
“惟”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引出谓语 的作用,在《书经》和《诗经》中常 见。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 厥土惟白壤。《书经》


1、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有 “大概”、“恐怕”等意思。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 2、用在祈使句中,“其”加强祈使语气, 有劝勉、期望、命令等意思。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3、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和“岂、 难道”的语气相似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 传》

句尾语气词
1、“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尾,表示陈述 语气。 鸡既鸣矣。《诗经》 2、“矣”可以用在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 中。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3、“矣”还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感叹句尾。 年几何矣?《战国策》 有专门表示疑 问的词 先生休矣。《战国策》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词头:有
1、“有”作词头,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如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 禹攻有扈。《庄子》 2、用于某些名词前。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3、用于某些形容词前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词头:言、于、薄
作词头时性质相同,只能放在动
2、可以用于反问句,经常有“宁、岂、况” 之类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配合,相当于“吗” 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反问句中的“乎”,和疑问代词或“况”相 呼应时,可译成“呢”,其余一般都要译成 “吗”。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反 问格式“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语气词词头词尾

语气词词头词尾

3、其 、 (1)表示估计、推测。 )表示估计、推测。 当说话人对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没有十分把握, 当说话人对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没有十分把握,需要留有余 地时,往往用“ 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只是一种推测估计, 地时,往往用“其”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只是一种推测估计, 并不一定正确。有时虽然自己很有把握, 并不一定正确。有时虽然自己很有把握,但为了表示谦虚或 客气, 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并不一定时, 客气,也用 “其”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并不一定时,只是一种 估计、推测。 估计、推测。 大概、可能、或许、恐怕” “大概、可能、或许、恐怕” 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其是之谓乎?《左传 隐公元年》 其我之谓矣? 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二年》 其我之谓矣?《左传 宣公二年》 劝告、期望、 (2)用在祈使句中,加强祈使句语气,有“劝告、期望、命 )用在祈使句中,加强祈使句语气, 等意思。 令”等意思。 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僖公四年 僖公四年》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僖公四年》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 隐公元年》 难道” (3)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表示反问,相当于“ 难道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 僖公五年》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 僖公五年》 其谁曰不然?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 隐公元年》 其何以行哉? 论语•为政 为政》 其何以行哉?《论语 为政》
4、也 语气词“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 定之语气,但有时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定之语气,但有时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午也可《左传•襄公三年 襄公三年》 午也可《左传 襄公三年》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郑伯克段于鄢》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词头、 二、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表示一个词,本身没有词汇意义, 词头、词尾表示一个词,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它们 只是词的构成部分,表示这个词的词性,有的语法 只是词的构成部分,表示这个词的词性, 书叫“前缀” 后缀” 书叫“前缀”、“后缀”。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秦汉以 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 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 “有”、“其”、“言”、“于 ”、“ 薄” 以外,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看到。 除“有”以外,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看到。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论语·先进》) ▪ ——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
我而感到拘束。乎:比。 ▪ (1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C.词尾“乎” ▪ 放在词尾一节讲。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二、词头、词尾
▪ 词头、词尾是词的附加成分,不是 一个独立的词,没有词汇意义,只 有语法意义,如表示词性、凑足音 节。有的连语法意义也没有,有些 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是真 正有音无义了。
▪ 2.用于句尾。“夫” 作语气词用于句 末,配合文义表示感叹、判断、疑 问等语气。
▪ 用于感叹句末,表示感慨、赞叹、 悲哀等语气。有时为了加强感叹语 气,将谓语提前,主语放在后面。 可译为“呀、啊”等。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 (5)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 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论 语·子路》)
▪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 (3)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
公四年》)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2.加强反问语气,和“岂”、“难道”的语气 相似。例如:
▪ (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 然?(《左传·隐公元年》)
▪ (2)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 公十年》)
▪ (3)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 公五年》)
▪ ——无恒:古人认为没有恒心是不吉 利的。因此不能充当治病的巫医。”
▪ (6)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 弓下》)
•古汉语通论语气词词头,词尾
▪ 用于陈述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 亦兼有感叹的意味。可译为“了”、 “啊”等。例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