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语气词词头词尾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古代汉语-第十九讲语气词
▪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 ②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论语•季氏》)
▪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 ④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 (2)“且夫”“故夫”“若夫”“今夫”也 是表示要发议论。
策•赵策)
▪ ③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 (3)“也”字有时用在分句或短语之后,表顿宕,舒缓语气。 ▪ ①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上》)
▪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 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⑤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 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公而告之。(欧阳修《五代史•
▪ 6、句末语气词的连用
▪ 表达一般的感情, 可以选择不用或单用语气词的 方式; 表达强烈的感情, 则可以选择语气词连用的方 式。
▪ “己(停止 )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离骚》)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
▪ 妈, 您的白头发又多了啊!
▪ ⑦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 上古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还有“系”、 “伊”、“思”等,秦汉以后一般不再使用,这里 就不一一介绍了。
▪ 二、句尾语气词 ▪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
“矣”、“乎”、“与(欤)”、“哉”等。
▪ 1、“也” ▪ (1)“也”字一般用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
▪ 2、其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用于名词前 )
五蠹》 有政若此,国必乱也。——《韩非子 五蠹》 政若此,国必乱也。 《韩非子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 为政》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为政》 《论语为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其——形容词词头 ——形容词词头 ——动词词头 3、言——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4、于——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5、薄——动词词头
1、矣、已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主要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了”。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 了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 《诗经齐风 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 公输》 《墨子公输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 喻老》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韩非子 喻老》 《韩非子喻老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王力在《汉语史稿》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里将汉语複音词 里将汉语複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 :(一 连绵字,( ,(二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词根 加词头、பைடு நூலகம்尾,(三)仂语的凝固化。指出:上 加词头、词尾,(三 仂语的凝固化。指出: ,(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346页,中华书局,1980)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精选ppt
3
2、矣:句尾语气词“矣”主要用在陈述句句尾, 表达的是陈述语气,是把事情发展到现阶段出现 的情况或将要出现的情况报道出来,告诉别人。
与“也”所表达的语气的差别: 第一,“也”表静态,无时间动程;“矣”表动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
精选ppt
14
4、也 “也”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语气,有
舒缓语气的作用。如: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
段于鄢》)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 子·逍遥游》)
1、夫 “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
而来的。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起 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如: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晁错《论贵粟疏》)
精选ppt
11
由“夫”形成的固定结构有许多,都用于句
首。其中“且夫”表示进一步发议论,“故夫”
古代汉语
精选ppt
1
第十三章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句尾语气词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三:句尾语气词“也”主要用在判断句句尾,表 达的是判断语气,有肯定与确认的意味。用在复句 及命令、疑问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与确认的 语气。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 子·许行》)
七年》)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李斯《谏逐客书》)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

古汉语通论(十四)

古汉语通论(十四)

肖旭《<诗经>“言”“薄”“薄言”释义探 讨》,《古汉语研究》1992年第三期。
4、于:用于动词之前。多用在句中,位于主 语之后,动词之前。主要见于《诗经》。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一说:于,往,去,趋向动词。

郑笺:“于貉,往捕貉以自为裘也”“昼 尔于茅,当昼日往取茅归。” 朱熹《诗集传》:“于耜,往修田器也”。
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惟、维)
《左传》: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诗经》: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4、盖(句首语气助词)

《史记·孝文帝纪》:盖天下万物之萌生, 靡不有死。(表示发议论) 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表示发议论)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钟子期死,伯牙终 身不复鼓琴。(表示陈述原因、理由的语气) 《论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古代汉语的句首、句中语气词主要有 “夫”“其”“唯”三个。
1、夫:

句首语气词“夫”用于提起话题,引发议论, 用于一个论点或叙述的开端,是从指示代词 “夫”发展来的。
《孟子》: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韩非子》: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国语》:夫吴之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5、也

《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 物之以息相吹也。

《战国策·赵策》:媪之送燕后也,持其
踵为之泣。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也”表示停顿语气。
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①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三)句尾语气词“矣”
②天之弃商久矣。
③王之蔽甚矣。 描写句带上语气词“矣”,就不是单纯描写事物的状态,而是带有陈述一种 事物状态的意思。“矣”字是帮助把这种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加以陈述。 描写句中用“矣”字,往往带有感叹的意味,特别是当谓语前置时,感叹的 语气更加明显。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从语气的角度来分析,这是感叹句。但是,句子的感叹语气,并不是真正由 “矣”字来承担的,而是由句中其他词语的内涵和整个句式来表达的,“矣” 字仍然是帮助把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报导。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与(欤)”、 “邪(耶)”、“哉”等,它们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一个句 尾语气词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比如句尾语气词“也”,既 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也可以用在叙述句中,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或者感叹句中;因此有的语法学家就根据“也”字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情 况来确定它所表达的语气作用。“也”字用在判断句中,是表示决定语 气;用在叙述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陈述语气;用在祈使句中,就被认 为是表示命令语气;用在疑问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疑问语气;用在感 叹句中,又被认为是表示感叹语气。句尾语气词“矣”,同样也被认为 既可以表达陈述语气,又可以表示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等。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哉”在大多用在反问句和询问句中,但它们并被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 语气,而仍是表示感叹语气。例如:
①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②彼且恶乎待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以上反问)
⑤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定义: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

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

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

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孟子·许行》虽杀臣,不能绝也。

《墨子·公输》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

例如: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

《国语·句践减吴》吾属今为之虏矣。

《史记·鸿门宴》“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

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远矣,全德之君子。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上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 中古以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 尾在汉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 位置。

•1、词头 •二、词 头、词 尾
•有 基本用法:用于专有名词前。(朝代、邦国、部族等)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书经·召诰》)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用于普通名词前。
•代翕代张,代存代亡,相为雌雄耳矣!(《荀子·议兵》)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侍坐》) 三个语气词连用。 •晏子曰:“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反问
•子曰:“女(指武城宰子游)得人焉耳乎?”(《论语·雍也》)

•3、句首与句中语气词
用于动词之前。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2、词尾
•然、如、尔、若、焉、乎……
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侍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潸焉出涕。(《诗经·小雅·大东》)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 字则是动态的,其中含有时间因素。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 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

15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15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也】表气示词静来态对的译语 。气词,现代汉语中还没有一个相应的语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 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用在复句末尾,有人认为是配合文义表示解释的语气 ,其 实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左传·僖公十六年)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 也。” 2020/7/13 (庄子·渔父)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 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 汉语中的“了”。
句类:按照句子的表达作用(句子所表现的语气 )来划 分: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同一个语气词能够用在不同的句子类型中,并不是那个语 气词能够表示多种语气,而是因为具体语言环境中句子的语气 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纯的。比如疑问句中兼有论断的语气, 感叹句中兼有疑问语气 ,祈使句中兼有叙述语气等,这就为 语气词的转用和合用提供了需要和条件。而各个语气词在转用 和20合20/7用/13 中依旧表示原有的语气。
【而已】
在陈述之中表示“不过如此”、 “没有别的”等语气, 同“已”语气作用相似,也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 了”。 《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 而已。 (汉书·刘歆传)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
黄冈竹楼记)
2020/7/13
【耳】
“耳”是“而已”的合音,一般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 限止的语气,有的可译为“罢了”,有的不便译出。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史记·商君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哉”也用在特指问、反问或祈使句末,表 疑问语气或祈使语气,但感叹语气仍存在。例 如:
天实为之,谓之何哉?(诗经·邶风·北门)
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庄子·山 木)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 传·僖公五年)
子曰:"沽哉!沽哉!吾待贾者也。"(论 语·子罕)
2)夫
“夫”作语气词,语气与“哉”接近,但要 低沉和缓一些,没有“哉”那么强烈。例如: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史记·商君列传)
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后汉书·班超传)
D、感叹语气词
有:哉、夫、兮等。
1)哉 是一个典型的感叹语气词,而且语气强烈, 相当于现代汉语“啊”。例如: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6)焉
是由指示代词虚化来的语气词。由于作指示 代词时意思是“如此”“这样”,虚化为语气词 后,表示提示语气。例如: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 子·汤问)
于其归焉,用事乎河。(公羊传·定公四年)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C.疑问语气词
有:乎、与(欤)、邪(耶) 1)乎
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 且夫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遊) 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史 记·孝文本纪) 若夫贤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韩 非子·五蠹)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 得也。(孟子·告子上)
2)惟(唯、维) 用于句首或句中。用在句首的有两种语气作用,
是纯粹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可以使用在是 非问、选择问、特指问等疑问句末,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例如: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梁惠王下)
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 有时“乎”用在反诘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也可以在句中与“其”(难道)“岂”、“宁”、 “况”、“不”等副词相配合,组成“其…乎”、 “岂…乎”、“宁…乎”、“况…乎”、“不 亦…乎”等反问格式。例如: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荀子·儒效)
• 有时“乎”用在感叹句末,这时句子的 主要语气是感叹,但句末的“乎”仍有点 儿疑而不定的语气,只是较弱罢了。例如:
善哉,技盖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蚩尤维始作乱。(尚书·吕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3)也
用在句中主要表示提顿语气,常用于句中主 语、时间状语或前一分句末。例如: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庄子·列御寇)
悲夫!本细末大,弛必至心。(贾谊集·大都) “夫”也用在疑问句末,但感叹语气仍存在。 例如: 仁人亦乐是夫?(新序·刺奢)
3)兮
“兮”是常见于《诗经》、《楚辞》的感 叹语气词,其他典籍中也有少量用例,但大都 是韵文。相当于现代汉语“啊”,感叹中带有 咏叹的意味。例如:
4)耳
是“而已”的合音,主要表限止语气,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罢了”。例如: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此亡秦之续耳。(史记·项羽本纪)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
5)尔
用于句末,和“耳”的意义相近。例如: 君若用臣之谋,则今日取郭而明日取虞尔, 君何忧焉?(公羊传·僖公二年) 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 尔。(荀子·非相)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诗经·魏 风·伐檀)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 辞·离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 子·五十八章)
E.句首、句中语气词
主要有:夫、惟(唯、维)、也、乎、其。 1)夫(fú ) 是句首语气词,由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 常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引起下文的语气,古 代所谓“发语辞”。有的和 “且”“故”“若”“今”等结合起来,组成 “且夫”“故夫”“若夫”“今夫”等,除了 “且”“故”“若”“今”本身的意思外,要 发议论的语气色彩更强。例如:
2)与
语气词“与”可以写作“欤”,表示要求证 实的疑问语气,即说话人猜想如此,但不敢肯 定,要求得到对方证实。一般用在是非问句末,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也用在选择问句末,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例如: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 列传)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
子巧与?有道与?(庄子知北游)
3)耶
可以写作“邪”。二者古音相近,作 句末语气词,作用同“与”。例如:
治乱,天邪?(荀子·天论)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 极邪?(庄子·逍遥遊)
• 有时“与”、“邪”用在反问句或感叹句末, 其探询语气词特点仍然存在。在感叹句中,由于 感叹语气强烈,探询语气相对较弱一些。例如:
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孟 子·许行)
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 传·隐公元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 有时句首或句中使用副词“其”(大概)和 词组“得无”(该不会)“无乃”(恐怕)和句 末“乎”相配合,组成“其…乎”、“得无… 乎”、“无乃…乎”格式,表示委婉推测语气, “乎”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例如:
一是提示引出主语或年月。例如:
唯辟(国君)作福,唯辟作威。(尚书·洪范)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 二是表示期望语气,这种用法多写作“唯”,少 数写作“惟”,不写作“维”。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故敢以书报,惟君之留意焉。(战国策·燕策)
• 用在句中的“惟(维)”主要作用是引 出谓语,常见于《尚书》和《诗经》,其他 典籍少见。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