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合集下载
15通论十二:语气词,词头,词尾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用于名词前 )
五蠹》 有政若此,国必乱也。——《韩非子 五蠹》 政若此,国必乱也。 《韩非子五蠹 友于兄弟,施于有 为政》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为政》 《论语为政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其——形容词词头 ——形容词词头 ——动词词头 3、言——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4、于——动词词头 ——动词词头 5、薄——动词词头
1、矣、已
矣,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是一个表示动态的陈述语气词。 主要作用是把事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了”。 新的情况告诉人们 了
鸡既鸣矣。——《诗经 齐风 鸡鸣》 齐风鸡鸣 鸡既鸣矣 《诗经齐风 鸡鸣》 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 公输》 《墨子公输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 喻老》 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矣。——《韩非子 喻老》 《韩非子喻老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王力在《汉语史稿》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里将汉语複音词 里将汉语複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 :(一 连绵字,( ,(二 的构成归纳为三类:(一)连绵字,(二)词根 加词头、பைடு நூலகம்尾,(三)仂语的凝固化。指出:上 加词头、词尾,(三 仂语的凝固化。指出: ,(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 古的词头、词尾大部分没有沿用下来,而中古以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 后又有一些新兴的词尾。但是,词头、词尾在汉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语中是不多的,在构词法上不占很重要的位置。 (346页,中华书局,1980)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①吾君已老矣,已昏矣。
(三)句尾语气词“矣”
②天之弃商久矣。
③王之蔽甚矣。 描写句带上语气词“矣”,就不是单纯描写事物的状态,而是带有陈述一种 事物状态的意思。“矣”字是帮助把这种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加以陈述。 描写句中用“矣”字,往往带有感叹的意味,特别是当谓语前置时,感叹的 语气更加明显。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从语气的角度来分析,这是感叹句。但是,句子的感叹语气,并不是真正由 “矣”字来承担的,而是由句中其他词语的内涵和整个句式来表达的,“矣” 字仍然是帮助把事物的状态当作新情况来报导。
(一)古代汉语语气词概述
古代汉语常用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与(欤)”、 “邪(耶)”、“哉”等,它们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一个句 尾语气词可以用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比如句尾语气词“也”,既 可以用在判断句中,也可以用在叙述句中,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或者感叹句中;因此有的语法学家就根据“也”字用在不同句子中的情 况来确定它所表达的语气作用。“也”字用在判断句中,是表示决定语 气;用在叙述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陈述语气;用在祈使句中,就被认 为是表示命令语气;用在疑问句中,就被认为是表示疑问语气;用在感 叹句中,又被认为是表示感叹语气。句尾语气词“矣”,同样也被认为 既可以表达陈述语气,又可以表示疑问语气或感叹语气等。
(四)句尾语气词“哉”和“夫”
“哉”在大多用在反问句和询问句中,但它们并被表示反问语气或询问 语气,而仍是表示感叹语气。例如:
①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②彼且恶乎待哉?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④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以上反问)
⑤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① 是非问句:相当于“吗” 是非问句:相当于“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触龙 战国策·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说赵太后》 说赵太后》) 选择问句:相当于“ ② 选择问句:相当于“呢” •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 ? 其不乎 ? ( 《 战国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 其不乎? 韩策二》 策·韩策二》)
• (五)句尾语气词连用 1. 其他语气词+“乎/哉” (语气重点 其他语气词+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 • • • 左传·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 ! ( 《 左传 成公 二 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 论语·阳货 阳货》 汝为周南 、 召南矣乎 ? ( 《 论语 阳货 》 )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战国策·齐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 ( 《 战国策 齐 策六》 策六》)
三、词头、词尾 词头、
• 提问:词头、词尾“有”、“其”、 都是怎样使用的? “言”、“然”都是怎样使用的?
• 1 、有
• (1)有+专有名词 ) 专有名词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召诰》) 书经 召诰》 召诰 • 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 人间世》
• •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 阙秦以利晋 , 唯君图之 。 ( 《 左传 僖公 三十年》 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 杨恽《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 孙会宗书》 孙会宗书》)
2.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 吕刑》 (《书经 吕刑》)
2. “与(欤)、邪(耶)”: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与 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有探询的意味。 有探询的意味。 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①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 (五)句尾语气词连用 1. 其他语气词+“乎/哉” (语气重点 其他语气词+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一般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 • • • 左传· 位其不可不慎也乎 ! ( 《 左传 成公 二 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 记》) 汝为周南、召南矣乎? 论语·阳货 阳货》 汝为周南 、 召南矣乎 ? ( 《 论语 阳货 》 )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战国策·齐 岂特攫其腓而噬之耳哉 ! ( 《 战国策 齐 策六》 策六》)
三、词头、词尾 词头、
• 提问:词头、词尾“有”、“其”、 都是怎样使用的? “言”、“然”都是怎样使用的?
• 1 、有
• (1)有+专有名词 ) 专有名词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 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书经·召诰》) 书经 召诰》 召诰 • 禹攻有扈。(《庄子 人间世》) 禹攻有扈。 庄子·人间世 人间世》
• • 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左传·僖公 阙秦以利晋 , 唯君图之 。 ( 《 左传 僖公 三十年》 三十年》)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 杨恽《 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 孙会宗书》 孙会宗书》)
2.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用于句中,引出谓语。蚩尤惟始作乱。 书经·吕刑 吕刑》 (《书经 吕刑》)
2. “与(欤)、邪(耶)”: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与 疑问语气不太强烈, 有探询的意味。 有探询的意味。 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①疑问语气(选择问、特指问)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一、语气词1.什么是语气词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
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
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
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
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说文》:“夫,丈夫也。
”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
“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
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
“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
“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
如:(1)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庄子·列禦寇》)——穷闾:贫穷偏僻(pì)的里巷。
阨:通“隘”,狭窄。
槁:干枯。
项:脖子。
馘:脸。
槁项黄馘(xù):形容人面黄肌瘦(shîu)的样子。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句尾语气词
用于特指问,也相当于“呢”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 子之师谁邪?《庄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 多数情况下,“与、邪”的疑问语气没有 “乎”强,只是表示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 样,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方加以证实。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
句尾语气词
唯(维、惟)
“惟”用作句中语气词,主要引出谓语 的作用,在《书经》和《诗经》中常 见。 蚩尤惟始作乱。《书经》 厥土惟白壤。《书经》
其
1、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有 “大概”、“恐怕”等意思。 齐其为陈氏矣。《左传》 2、用在祈使句中,“其”加强祈使语气, 有劝勉、期望、命令等意思。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3、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和“岂、 难道”的语气相似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 传》
句尾语气词
1、“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尾,表示陈述 语气。 鸡既鸣矣。《诗经》 2、“矣”可以用在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 中。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
3、“矣”还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 感叹句尾。 年几何矣?《战国策》 有专门表示疑 问的词 先生休矣。《战国策》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词头:有
1、“有”作词头,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如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 禹攻有扈。《庄子》 2、用于某些名词前。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 3、用于某些形容词前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
词头:言、于、薄
作词头时性质相同,只能放在动
2、可以用于反问句,经常有“宁、岂、况” 之类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配合,相当于“吗” 或“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反问句中的“乎”,和疑问代词或“况”相 呼应时,可译成“呢”,其余一般都要译成 “吗”。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反 问格式“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语气词词头词尾

3、其 、 (1)表示估计、推测。 )表示估计、推测。 当说话人对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没有十分把握, 当说话人对自己所叙述的内容,没有十分把握,需要留有余 地时,往往用“ 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只是一种推测估计, 地时,往往用“其”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只是一种推测估计, 并不一定正确。有时虽然自己很有把握, 并不一定正确。有时虽然自己很有把握,但为了表示谦虚或 客气, 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并不一定时, 客气,也用 “其”来表示自己的意见并不一定时,只是一种 估计、推测。 估计、推测。 大概、可能、或许、恐怕” “大概、可能、或许、恐怕” 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其是之谓乎?《左传 隐公元年》 其我之谓矣? 左传•宣公二年 宣公二年》 其我之谓矣?《左传 宣公二年》 劝告、期望、 (2)用在祈使句中,加强祈使句语气,有“劝告、期望、命 )用在祈使句中,加强祈使句语气, 等意思。 令”等意思。 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僖公四年 僖公四年》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 僖公四年》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 隐公元年》 难道” (3)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表示反问,相当于“ 难道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 僖公五年》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 僖公五年》 其谁曰不然? 左传•隐公元年 隐公元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 隐公元年》 其何以行哉? 论语•为政 为政》 其何以行哉?《论语 为政》
4、也 语气词“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 定之语气,但有时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定之语气,但有时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午也可《左传•襄公三年 襄公三年》 午也可《左传 襄公三年》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郑伯克段于鄢》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词头、 二、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表示一个词,本身没有词汇意义, 词头、词尾表示一个词,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它们 只是词的构成部分,表示这个词的词性,有的语法 只是词的构成部分,表示这个词的词性, 书叫“前缀” 后缀” 书叫“前缀”、“后缀”。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 古代汉语的词头,一般只出现于上古汉语,秦汉以 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 后除有意仿古外,很少使用。 “有”、“其”、“言”、“于 ”、“ 薄” 以外,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看到。 除“有”以外,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看到。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疑问句中的疑问语气是疑问词“几何”表示的,去掉“矣” 字,疑问语气并不消失,就是很好的证明。“矣”字的作用 是表示动态新情况。孩子是成长之中的,到现在年龄多大了。 “已”用作句尾语气词,同“矣”。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史记·货殖列传》)
•乎
•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 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夫 基本用法:用于句尾,表感叹语气,但语气较低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作用,但语气的重点一般 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乎”、“哉”连用(“哉”放在“乎”后)。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用。
用于测度问句末尾。句中常有“其”、“得无”、“无乃” 等副词表达推测语气。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
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乎”并不表感叹语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 “乎”并不表感叹语气,此句含有问苍天之意)
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肯定、确认语气。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 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肯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用在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乎
•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 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夫 基本用法:用于句尾,表感叹语气,但语气较低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三戒》)
• 2.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连用后各语气词仍保留自己的作用,但语气的重点一般 是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乎”、“哉”连用(“哉”放在“乎”后)。 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 “乎”、“哉”放在其他语气词后连用。
用于测度问句末尾。句中常有“其”、“得无”、“无乃” 等副词表达推测语气。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
善哉!技盍至此乎!(《庄子·养生主》)
(“乎”并不表感叹语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 “乎”并不表感叹语气,此句含有问苍天之意)
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肯定、确认语气。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起义》) 用在叙述句末尾,表示肯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句尾,表示确定无疑的语气。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用在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语气词、词头、词尾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唯”相当于 “只”。
“唯”用在句中起引出谓语,加强肯定的作用 (或如教材所言是帮助判断的语气)。例如: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整理版ppt
26
二、词头、词尾
汉语属于词根(干)孤立语,缺少词形变化,是 依靠词序来表达语法关系的。但不是说汉语就一 点形态变化也没有。在《诗经》那个时代,汉语 的词也是有词头和词尾的,今天的合成词中也有 一类是有词头词尾的,常见的词头是“老 —” 例如:“老师”、“老虎”中的“老”即是,常 见的词尾是“— 子”,例如:“鞋子”、“钉 子”中的“子”即是。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
其中有时间动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
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整理版ppt
6
1、句尾语气词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 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 鄢》) 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 子·难二》) 南冠而絷者,谁也?(《左传·成公九年》)
整理版ppt
5
1、句尾语气词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 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报 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哉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整理版ppt
10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 “岂”等表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哉
• 基本作用:表示强烈感叹,相当于“啊”。 例P354 • 用于反问句中,需与疑问代词或“岂”相 呼应,仍表感叹语气,例P354 • 表感叹语气的还有“夫”,但语气相对要 弱,例P355
5、句尾语气词的连用
• 最常见的:“乎”“哉”用在其他语气词 的后面,例P355 • “乎”“哉”也可连用,顺序不能颠倒,例 P355 • “矣、已、与、邪、夫”也可放在其他语气 词的后面,例P355 • 三个语气词连用,一般以“哉”煞尾,语 气强烈 • 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后一个语气词的作用, “乎”表询问,“哉”表感叹,
3、乎、与、邪(耶)
• 作用: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 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 也最普遍。
乎
• 在是否问句里,“乎”字相当于“吗”, 例P351 • 在选择问句里, “乎”字相当于“呢”, 例P352 • 在用了疑问代词的特指问里,秦汉以后才 多用“乎”,例P352 • 当与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 “况”等相呼应,表反问语气,译者为 “呢”或“吗”。例P352
1、有
• 作用: • 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朝代名、国名等, 例P360 • 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例P360 • 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例P360
2、其
• 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例 P360
3、言、于、薄
• 三词作词头时性质相同,只能放在动词前 面,例P380
4 然、如、尔、若
• 作用:主要放在形容词后面,与形容词结 合一起充当状语(有时作谓语),例P361 • 形容词带词尾,形象色彩加强,一般可以 译为“……的样子”来自(2)句首、句中语气词
• 最常见的:夫、唯、其,“也”字不常见, 现代汉语没有这种用法,都无法对译成现 代汉语
1、夫
• 读阳平,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引出 下文,古称“发语词”,例P356 • “夫”还可以和“且、故、若、今”相结合, 用于句首,语气更强,例P356 • “若夫”译“至于说到”、“今夫”译“现 在说到”,“今”字意义虚化,不代表具 体时间,例P357
(1)也
• 基本用法: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 语进行判断,见“判断句”一节。 • 其他用法: 1、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 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 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P348
其他用法
• 2、表示命令或疑问的句子也往往用“也” 字煞尾。 • 表命令的句子加“也”字具有了肯定语气, 不单纯表命令。例P349。 • 表示疑问的句子只用于特指问和选择问, 仍表肯定、判断语气,也疑问语气词“邪” 不同,例P349
2、矣
• 与“也”的区别:“也”字表静态,“矣” 字表动态; “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 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没有对 等的语气词,“矣”字的基本作用是把事 物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相 当于“了”,或表已然,或表将然。例 P350
“矣”其他用法
1、以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中,略带感叹意 味,例P350 2、祈使句中,表达说话人的愿望,例P351 3、用于疑问句中,另外还有专门表示疑问的 词,“矣”帮助表示疑问语气,例P351 4、“已”字作用同“矣”相似,都表陈述语 气,但它偏重限制的语气
2、惟(唯、维)
• 用于句首、句中语气词时,三字通用。 • 用于句首时,有两种作用:一是提示,引 出主语或年月;二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 般写作“唯”,例P357 • 用于句中时,引出谓语,例P358
3、其
• 作用:用于名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 拟议,有“大概、恐怕”的意思,例P358 • 在祈使句中,起加强语气作用,有劝勉、 期望、命令等意思,例P358 • 在反问句中,加强反问语气,和“岂、难 道”相似,例P358
十二 词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 作用: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如提顿、陈 述、祈使、疑问、感叹等。 • 分类:按位置分,可分为句首、句中、句 尾三类。现代汉语中没有句首与句中语气 词,句尾语气词也发生了变化。
1、句尾语气词
• 常见的有:也、矣、乎、哉 • 语气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数量有限。 • 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还可在不 同类型的句子中表达不同语气。
4、也
• • • • 作用: 句中表停顿语气,例P358 用于复句中前一分句之后表停顿,例P359 在简单主谓结构的主谓之间加“之”,再 在该结构后加“也”,表停顿和引起下文 之意,例P359 • 与“者”连用,位于主语之后,起提示谓 语作用,例P359
二 词头、词尾
• 名称不一:古人称“发语词、发声词”; 现代或称“语首助词、语中助词”,或称 “词头、词尾” • 词头:有、(于、其、言、薄) • 词尾:然、如、尔、若
乎
• “乎”和否定副词“不”构成一种常见的反 问格式“不亦…乎”,语气委婉,译为 “吗”,例P353 • “乎”与句首、句中语气词“其”以及词组 “得无”、“无乃”等相呼应,表委婉或 推测语气,相当于“吧”,例P353 • 用于感叹句的末尾,例P353
与、耶
• 在句尾表疑问语气时,作用同“乎” • 在选择问句和有疑问代词的特指问中,作 用与“乎”相同,例P353 • 多数情况下,“与”、“邪”的语气不强, 表推测,向对方求证,例P353 • 固定格式“何(以)…为”表示反问,无 疑而问,“为”字虚化为语气词,“何” 可以替换为“奚、恶”,“以”可替换为 “用”,例P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