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角的种类及鉴别方法
知识点——教你怎么分辨亚洲犀和非洲犀

知识点——教你怎么分辨亚洲犀和非洲犀
犀牛角切面
犀牛角
犀牛角雕饰
犀牛角人物雕饰
犀牛角基础知识
犀牛角一共分五类,其中非洲犀包括黑犀和白犀,亚洲犀包括印度大独角犀、爪哇小独角犀以及撒玛利亚双角犀。
注:白犀的颜色会逐渐变黄,最好的颜色为金黄色。
1从气味上分辨,非洲犀焦腥,亚洲犀由于都是老角闻不出,并且亚洲犀摩擦时有淡淡的麻油味。
2从截面上来看,亚洲犀的鱼子纹是圆的,非洲犀则不是很圆。
亚洲犀的甘蔗纹要比非洲犀更粗。
3从雕工上来看,亚洲犀不易雕的太细腻,以粗工为特点,非洲犀雕工细腻,形象逼真。
从透性来看,亚洲犀透性好,非洲犀由于质地致密透性不好。
4从颜色上来看,亚洲犀分为黄、红、绿、黑;非洲犀纹理不发育,所以只有黑色和黑红色两种。
5另外非洲犀都是乾隆以后,有雕件,接件,而亚洲犀都是独个,宋元为主,明很少。
6从药物价值来讲,亚洲犀1g相当于非洲犀的20g.并且由于非洲犀有焦腥味,而且通常加过色,不适合用药,口感不好。
(注:鉴别非洲犀加色的方法,用口水浸湿餐巾纸,放在上面几秒钟,而后抹一下。
)
犀牛角可以凉血、镇惊,解百毒、治疗各种内热病,男人可以壮阳,女人可以养颜。
犀牛角佛像雕饰
家里有犀牛角的藏友可以去试试,看看自家的犀牛角是属于哪种!。
怎样鉴定犀牛角

怎样鉴定犀牛角怎样鉴定犀牛角第一点:纵向纹理:犀角有独特的像麻片状的纵向纹理,这一点是仿制品无法制出的.第二点:表面沟壑:不管犀角打磨抛光的多么精细,表面都会有小细条一样的沟壑,而这种沟壑是角质所不具备的.第三点:颜色沉沉且带有明显的棕红色调.我实在懒得打了,你自己看看这些资料吧~性状鉴别] 1.犀角:多呈阔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上部稍扁,顶端钝圆,稍弯曲。
角长10~40cm。
表面乌黑色或黑棕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
角前面近低部有一纵深陷沟,沟长3~15cm,深0.5~3cm,习称“天沟”,与“天沟”相对的底盘上有一脊状隆起,长6~9cm,高1~2cm,习称“地岗”。
基部表面粗糙,周边凹凸不平,呈钝齿状,习称“马牙边”。
“马牙边”向上的.中部有纵纹及未除净的坚硬的毛,习称“刚毛”。
底盘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长13~22cm,宽7~14cm,灰黑色或灰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cm,习称“窝子”,其上布满蜂窝状小凹坑(鬃眼),习称“砂底”或“砂窝底”。
角质坚硬,纵向剖开,均系顺丝,无牵连“绞丝”。
气微香,味微咸。
犀角镑片多为纵切或斜切片,卷曲不平,呈灰白色,有芝麻花点或短线纹。
对光透视可见透明小点,习称“芝麻点”,质脆易碎,气微,味淡。
用手挫之或置沸水中浸泡后,微有清香气。
2.小犀角:为犀牛顶上的小角。
呈馒头状,盔帽状或扁圆形,大小不一,高1.5~6cm,色乌黑光亮,下半部较浅,多有纵裂纹。
底盘圆形或长椭圆形。
直径2~9cm,“窝子浅”,“砂底”较细,灰黑色或发黄,顶端圆形。
纵剖面丝较粗,显顺纹,多为灰黑色。
无“天沟”、“地岗”、“马牙边”等特征。
镑片多弯曲。
味稍浊。
犀角的鉴别经验有以下几点:1.体坚质重,底盘长圆形,纵面易劈开,其面上顺纹清晰;2.镑片菲薄,弯曲光滑,有灰白色的芝麻花点,以手搓之易碎:3.用热水浸泡或放入手掌中磨擦使之发热,无腥气而清香。
[品质优劣] 以色乌黑光亮、完整无裂纹、砂底色灰黑、鬃眼明显、纵剖面丝粗顺直、气清香者为佳。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推荐答案犀牛角材质的鉴定秘诀:即其断面如毛竹之截面,有细小颗粒状纹。
而牛角、羊角等没有此特征。
另外,犀角加水研磨汁如牛奶。
但一般犀角雕刻艺术品鉴定不必用此办法,因为这毕竟是“有损鉴定”。
犀角和犀角雕质稀物贵,动辄千万之数,故须明察秋毫方可下手。
其实犀角的特征比较明显,首先是它的造型:犀角底盘的造型为马蹄形,角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有一条浅浅的纵向凹槽和一楞凸起的筋脉称之“天沟地岗”。
故明清间的犀角雕造型多马蹄形杯,利用天沟作杯的流口,地岗作杯的把柄。
其次犀角有纹理,即纵向的直丝纹,犹如甘蔗的丝纹,其横向的断面上有一点点的粟米纹,和毛竹节的断面纹一般。
第三,犀角有腥味,尽管明清犀角雕至今已有三五百年的历史,其表皮上的腥味已经挥发,但再将角雕放在毛皮上磨擦仍能闻到一阵类似麻油的香味(腥味),在鉴定分辨犀角时必须将这三条综合有机地联系起来。
犀角雕有新旧之分,犀角亦有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之别,在药用价值上说,据记载亚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二十倍。
非洲犀牛有二只角,角大,最大的长度可达80至90厘米,质梗,易裂,半透明,亚洲犀牛只有一只角,角小,最大的印度犀其角也仅三十厘米,而最小的印尼苏门塔拉犀,角只有十几至二十厘米,质细性糯。
非洲犀角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皆在清代中期以后一般由广州进入,就地加工,故非洲犀角的雕刻多广工,现代仿明清犀角雕的角料,所用的也都是非洲角。
所仿器形多佛像、马蹄杯、没乃何,及牌片、挂件、印章等。
图为两件将在博海秋拍会现身的明清旧器。
另一类仿犀角的材料取黑水牛角,其鉴别方法是:水牛角的底盘系扁三角形,与犀角之马蹄形差距很大,且水牛角更没有“天沟地岗”的特征。
水牛角的腥味淡而臭,与犀角的类似麻油般香味的腥大相径庭。
水牛角的纹丝细,质韧,受热压后会变形,可加工成多种形状,为了冒充犀角的粗而直的纹丝,作伪者将水牛角雕件,用餐馆里发蹄筋的方法,将其浸发,务使其纹丝变粗,但其横断面上的“粟米纹”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视觉检查:犀牛角通常呈灰褐色,质地坚硬且光滑。
真正的犀牛角通常有自然的纹理和光泽,而伪劣的犀牛角常常是人工加工过的,表面光滑度较高。
2. 触感检查:犀牛角通常有一定的重量和质感。
真正的犀牛角比较坚硬,手感冰凉,而伪劣的犀牛角可能质地较轻,手感温暖。
3. 素材鉴定:通过化学检测及显微镜观察,真正的犀牛角里面有一种特殊的角质物质,称为角素。
该物质在化学试剂下会呈现特有的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检测来鉴别。
4. DNA检测:通过提取犀牛角中的DNA,并进行基因测序和比对,可以准确鉴别出是否为犀牛角。
这种方法是目前最准确的鉴别方法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犀牛角属于濒危动物制品,购买和交易犀牛角是违法的。
不论是正品还是仿制品,都存在着对濒危动物的不当使用和贸易,应该杜绝购买和使用犀牛角制品,保护珍稀的动物资源。
犀牛角的鉴定方法

犀牛角的鉴定方法犀牛角的鉴定方法是指对犀牛角的外观、内部结构和表面细节进行判断,以确定其真伪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判断犀牛角是否为真品,也可以用来判断犀牛角的质量和年份。
一、外观:1.犀牛角有很多形状,但大多数有三角形、半圆形和四边形等几种形状,而真正的犀牛角基本上都是自然生长的,没有加工过,所以它们的形状会有一定的不同。
2.犀牛角表面有很多皱纹,这些皱纹有时会带有淡淡的颜色,有时会带有淡淡的光泽。
这样的皱纹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刻意雕刻的,因此这是真正的犀牛角的一个重要特征。
3.犀牛角表面有很多小穴,这些穴可以产生吸引人们的视觉效果,是真正的犀牛角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内部结构:1.真正的犀牛角在内部是中空的,但有时会有一些小的晶莹剔透的碎片,这些碎片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刻意加工的,因此这也是真正的犀牛角的一个重要特征。
2.真正的犀牛角内部有很多细小的孔,这些孔的细小程度可以使人们感觉到它的细腻,而且这些孔也能够把太阳光照射到内部,使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泽,这也是真正的犀牛角的一个重要特征。
3.真正的犀牛角内部有很多小块黑晕,这些黑晕是由于角状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因此也是真正的犀牛角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表面细节:1.犀牛角表面有很多细小的沟槽,这些沟槽有时会带有淡淡的颜色,有时会带有淡淡的光泽,因此也是真正的犀牛角的一个重要特征。
2.犀牛角表面有很多小突起,这些小突起有时会带有淡淡的颜色,有时会带有淡淡的光泽,这些小突起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刻意加工的,因此也是真正的犀牛角的一个重要特征。
3.犀牛角表面有很多根状物,这些根状物有时会带有淡淡的颜色,有时会带有淡淡的光泽,这些根状物也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刻意加工的,因此也是真正的犀牛角的一个重要特征。
最后,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都是真正犀牛角的特征,是鉴定真品的重要依据,如果有任何一个特征不符合,就可以判断该犀牛角不是真品。
辨别犀牛角最简单的方法

辨别犀牛角最简单的方法
1、纹理:任何犀角纵剖面都有平行的“竹丝纹”,亚洲犀角“竹丝纹粗,非洲犀角“竹丝纹”细,任何犀角的横剖面都有“粟纹”。
水牛角纵剖面都有交缠的“绞丝纹”,而没有平行的“顺纹”。
2、色泽:苏门犀角和爪哇犀角制品为蜜色或栗色、色较纯,透明度高,印度犀角上部色暗、下部明朗。
广角上部灰色,下部灰黄色。
犀牛角的颜色不是单一的,靠近纵向中心一律是黑的,这是区分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
3、温度:犀角凉而温,水牛角凉而寒、冰冷,树脂合成品没有冰凉的感觉。
4、气味:亚洲犀角清香,有种中药味道,广角味腥,水牛角干磨有硫磺味。
5、雕刻:角雕刀工细腻流畅,细部处理认真,地子光整。
牛角雕刀工或粗率或僵硬呆板,细部处理草率,常见毛刺、刀痕、刀伤,地子不平整。
树脂模制品不见刀工,没有雕刻痕迹。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
犀牛角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视觉鉴别:观察犀牛角的外观特征,真正的犀牛角通常呈灰褐色或乳白色,有明显的纵向纹理和较粗糙的表面。
而伪造的犀牛角往往颜色较白,表面较光滑。
2. 触感鉴别:用手触摸犀牛角的表面,真正的犀牛角通常有一种粗糙的感觉,可以感觉到指尖上的凹凸纹理。
而伪造的犀牛角表面往往较光滑,没有明显的凹凸感。
3. 强度鉴别:用力按压犀牛角,真正的犀牛角具有一定的弹性,不容易变形。
而伪造的犀牛角往往比较脆弱,容易压碎或变形。
4. 嗅觉鉴别:闻一下犀牛角的气味,真正的犀牛角具有一种特殊的酸腐味,而伪造的犀牛角往往没有明显的气味。
5. 化学检测:可以使用酸或者氧化剂进行化学检测,真正的犀牛角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而伪造的犀牛角则不会发生这些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凭借肉眼或者触感等方法进行犀牛角的鉴别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犀牛角的仿制品也越来越精细。
因此,如果需要进行犀牛角的鉴别,最好找一些专业机构或者鉴定专家进行检测。
最快鉴定犀牛角的方法

最快鉴定犀牛角的方法
最快鉴定犀牛角的方法如下:
1.看底盘。
容器可从口部,雕像、摆件可从底部观察材料的底盘形状。
亚洲犀角是西瓜籽或龟背形;非洲犀角(广角)是圆形或长方形,也不绝对:因为煮成熟犀角后可以人工扳为花口等各种形状,但仍有迹可寻。
2.看纹理。
任何犀角的纵剖面都有平行的“竹丝纹”(也叫“顺纹”),亚洲犀角“竹丝纹”粗;非洲犀角竹丝纹”细。
任何犀角的横剖面都有“粟纹”(也称“鸡皮纹”、“毛囊纹”、“鱼子纹”)。
水牛角纵剖面都有交缠的“绞丝纹”(也叫“绞纹”“牛毛纹”)而没有平行的“顺纹”。
3.看角髓。
水牛角在横剖面可见围绕中心层叠的白色圈状角髓(角朊层),亚洲犀角没有,非洲犀角只在外围有一圈阔边的角髓,没有层层套叠。
4.看色泽。
苏门犀角和爪哇犀角制品为蜜色或栗色,色较纯,透明度高;印度犀角上部色暗,下部明朗,称“云头雨脚”。
广角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
犀牛角的颜色不是单一的,靠近纵向中心一律是黑的,这是区分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颜色往往被染成古红色,是为了达到仿古的效果。
其实自然界中只有绝种的亚犀种群中才用红色的角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犀牛角的种类及鉴别方法1、黑犀牛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
它们的肤色其实是深褐色,而不是纯黑色.黑犀牛可长至肩高5英尺(1。
5 米)、体重5000英磅(2300千克),它们的前后两只犀牛角可长达4英尺(1.2米)。
2、方吻犀(白犀牛)全身呈黄色或灰白色,分布于南非、苏丹(Sudan)南部、乌干达(Uganda)和扎伊尔(Zaire)东部,得名于它们的宽口鼻(白犀牛的“白"来源于南非荷兰语(Afrikaans)wijd,意思是“宽”)。
方吻犀是所有犀牛中最大的一种,可长至肩高6.5 英尺(2米)、8000英磅(3600千克)。
它们的前角通常有3英尺(90厘米)长,并可最多长至5英尺(1.5米).3、印度犀呈灰色或白色,分布于印度北部的阿萨姆邦和尼泊尔境内。
它们只长有一个牛角,且很少长过12英寸(30厘米),而雌性犀牛的牛角更短,但它们的犀牛角底部可宽达6英寸(15厘米)。
印度大犀牛肩高可达5。
5 英尺(1。
7米),体重超过4000英磅(1800千克)。
4、爪哇犀皮肤颜色介于灰色和黑色之间,可长至肩高 4 ½英尺(1。
4米)、体重超过2000英磅(900千克)。
它们只长有一个犀牛角,雄性的角可长达 10 英寸(25厘米),雌性或长有更短的角或不长角.这种犀牛主要分布于爪哇(Java).5、苏门答腊犀分布于亚洲东南部,肤色介于灰色和黑色之间,长有短而坚硬的体毛和又短又钝的犀牛角.它们可长至肩高4。
5 英尺(1。
4米),但体重还不到 2000英磅(900千克)。
印度犀牛和非洲犀牛很容易就能区分出来.鉴别方法之一就是看犀牛角,印度犀牛头部长有一只角,而非洲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则长有两只角。
非洲犀和亚洲犀的主要区别在:1.犀角底部的形状--椭圆的是亚洲犀,圆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长方的是非洲白犀;2。
犀角底部凹腔处旁边的“裙边”--裙边阔的是亚洲犀,裙边窄的是非洲犀。
从犀角杯成品来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状,若是圆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长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椭圆的便可考虑亚洲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犀角极其珍贵,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状来考虑雕什么东西。
非洲犀牛有二只角,角大,最大的长度可达80至90厘米,质梗,易裂,半透明,亚洲犀牛只有一只角,角小,最大的印度犀其角也仅三十厘米,而最小的印尼苏门塔拉犀,角只有十几至二十厘米,质细性糯.非洲犀角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皆在清代中期以后一般由广州进入,就地加工,故非洲犀角的雕刻多广工,现代仿明清犀角雕的角料,所用的也都是非洲角。
所仿器形多佛像、马蹄杯、没乃何,及牌片、挂件、印章等。
亚洲犀牛角:产自泰国、印度、尼泊尔等地。
颜色:黑褐色或黑红色。
犀角既是犀牛的角,俗称的亚洲角,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几斤重,犀角为珍贵的中药材和雕刻原料。
犀角有纹丝,而且较直,较粗.犀角横切面为小砂眼,形似蜂窝状,斜切面为鱼籽状纹,犀角的纹丝都是直线形,互不粘连,有破茬处用手一撕轻松到头,犀角圆身的上面有一深沟,底部洼进部分底面凸出一条岗,俗称天沟地岗。
非洲犀牛角:称广角广角产自非洲,颜色:黑褐色。
广角又名天马角,可雕刻工艺品,也可做药用,但药效不及亚洲犀角。
为与犀牛角相区别,广角也是犀牛角,但产自非洲,因自然气候条件不同,也与亚洲犀牛各异。
过去大部分由广州进口,又是广运通进口商经营,故一般习称广角.广角一般是黑褐色,纹丝较犀牛角细,而且相互粘连。
广角无蜂窝状眼,无鱼籽样纹,无天沟地岗,这是与犀牛角得显著区别之一。
广角又名天马角,可雕刻工艺品,也可做药用,但药效不及亚洲犀角。
过去大部分由广州进口,又是广运通进口商经营,故一般习称广角。
广角的纹丝较犀牛角细,而且相互粘连,无蜂窝状眼,无鱼籽样纹,无天沟地岗,这是与亚洲犀牛角的显著区别之一。
中药界称非洲的白犀角和黑犀角为广角;称印度犀角为火犀角;婆罗门犀牛角和爪哇犀牛角为水犀角。
这也许是因为婆罗门犀牛和爪哇犀喜游水、怕晒与水的接触时间比印度犀牛长的原因.水犀角的药用价值是火犀角的2-3倍.水犀角纹如甘蔗,横剖面(断面)有“粟纹”、香味浓、个型小。
是贵重的中成药原料配药,如“安宫牛黄丸”等。
世面上说的文犀、香犀及价格最昂贵的犀牛角就是这种水犀角。
婆罗门犀牛角底盘如西瓜籽;爪哇犀牛角底盘椭圆。
犀牛角材质断面如毛竹之截面,有细小颗粒状纹。
而牛角、羊角等没有此特征。
另外,犀角加水研磨汁如牛奶。
但一般犀角雕刻艺术品鉴定不必用此办法,因为这毕竟是“有损鉴定"。
犀角和犀角雕质稀物贵,动辄千万之数,故须明察秋毫方可下手。
其实犀角的特征比较明显,首先是它的造型:犀角底盘的造型为马蹄形,角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有一条浅浅的纵向凹槽和一楞凸起的筋脉称之“天沟地岗”.故明清间的犀角雕造型多马蹄形杯,利用天沟作杯的流口,地岗作杯的把柄。
其次犀角有纹理,即纵向的直丝纹,犹如甘蔗的丝纹,其横向的断面上有一点点的粟米纹,和毛竹节的断面纹一般.第三,犀角有腥味,尽管明清犀角雕至今已有三五百年的历史,其表皮上的腥味已经挥发,但再将角雕放在毛皮上磨擦仍能闻到一阵类似麻油的香味(腥味),在鉴定分辨犀角时必须将这三条综合有机地联系起来。
犀角雕有新旧之分,犀角亦有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之别,在药用价值上说,据记载亚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二十倍.非洲犀牛有二只角,角大,最大的长度可达80至90厘米,质梗,易裂,半透明,亚洲犀牛只有一只角,角小,最大的印度犀其角也仅三十厘米,而最小的印尼苏门塔拉犀,角只有十几至二十厘米,质细性糯。
非洲犀角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皆在清代中期以后一般由广州进入,就地加工,故非洲犀角的雕刻多广工,现代仿明清犀角雕的角料,所用的也都是非洲角。
所仿器形多佛像、马蹄杯、没耐何,及牌片、挂件、印章等。
图为两件将在博海秋拍会现身的明清旧器。
鉴别水牛角与犀牛角的区别1、水牛角的底盘系扁三角形,与犀角之马蹄形差距很大,且水牛角更没有“天沟地岗”的特征。
2、水牛角的腥味淡而臭,与犀角的类似麻油般香味的腥大相径庭。
3、水牛角的纹丝细、质韧,受热压后会变形,可加工成多种形状,为了冒充犀角的粗而直的纹丝,作伪者将水牛角雕件,用餐馆里发蹄筋的方法,将其浸发,务使其纹丝变粗,但其横断面上的“粟米纹"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看它的雕工线条,包浆、色彩等等。
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禁猎,犀角变得十分珍贵,而见过犀角的人又很少,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也不多,从而更显得十分珍罕,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
从而使造假者大行其道。
为防上当减少经济损失,特发鉴别方法以飨藏友.犀角是最珍贵的牙角材料.自古以来犀角不仅被作为辟邪稀罕的灵物而宝之,而且被认为具有解毒解热之药用(比如《本草·犀》载:入药惟犀生者为佳).而明代开始兴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类古玩中的顶级精品,其在国外国内艺术品拍卖会中长盛不衰。
关于犀角的成分,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提出是“固体状的凝集的头发"。
其后,这种看法被普遍接受。
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以上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没有的如同皮肤发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类似皮肤鸡皮疙瘩的感觉,故其纹亦可称“发丝纹”。
这纹路难伪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不具备。
牛角(最常见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区别还体现在底截面和色泽。
牛角底截面有圈状的角朊层,这是牛角特点,犀角绝没有这样的圈状角朊层。
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红的上色.犀角中有糖蜜色的,但绝无桔红色的.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虽然辨别犀角和牛角不难,但有些自明代以来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贴面的牛角制品-—还需收藏者小心鉴别。
以前行内有种说法:看纹路,纹细的是亚洲犀,纹粗的是非洲犀。
其实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鉴别犀牛角的方法1、看底盘:容器可从口部,雕像、摆件可从底部观察材料的底盘形状。
亚洲犀角是西瓜籽或龟背形;非洲犀角(广角)是圆形或长方形,也不绝对:因为煮成熟犀角后可以人工扳为花口等各种形状,但仍有迹可寻。
2、看纹理:任何犀角的纵剖面都有平行的“竹丝纹”(也叫“顺纹”),亚洲犀角“竹丝纹”粗;非洲犀角竹丝纹”细。
任何犀角的横剖面都有“粟纹"(也称“鸡皮纹”、“毛囊纹”、“鱼子纹").水牛角纵剖面都有交缠的“绞丝纹”(也叫“绞纹”“牛毛纹”)而没有平行的“顺纹”。
3、看角髓:水牛角在横剖面可见围绕中心层叠的白色圈状角髓(角朊层),亚洲犀角没有,非洲犀角只在外围有一圈阔边的角髓,没有层层套叠。
4、看色泽:苏门犀角和爪哇犀角制品为蜜色或栗色,色较纯,透明度高;印度犀角上部色暗,下部明朗,称“云头雨脚”.广角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
犀牛角的颜色不是单一的,靠近纵向中心一律是黑的,这是区分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颜色往往被染成古红色,是为了达到仿古的效果。
其实自然界中只有绝种的亚犀种群中才有红色的角质。
5、看个头和腔子:亚洲犀角个头较小,腔子较浅,一般用来制作30厘米以内的工艺品,如犀角杯、鼻烟壶等,古代较大一些(超过30厘米)的犀角雕品如仙佛雕像,一般用印度犀角。
非洲犀角则个头大,腔子深,较大型犀角雕品多为广角雕制。
6、感觉温度:犀角凉而温;水牛角凉而寒(冰冷);树脂合成品没有冰凉的感觉。
7、闻气味:亚洲犀角清香;广角味腥;水牛角干磨有硫磺味。
8、看雕刻:犀角雕刀工细腻流畅,细部处理认真,地子光整;牛角雕刀工或粗率或僵硬呆板,细部处理草率,常见毛刺、刀痕、刀伤,地子不平整。
树脂模制品不见刀工,没有雕刻痕迹。
(犀角雕和牛角雕之刀工优劣系就一般情况而言,不可绝对化。
)9、手触摸:犀角光亮滑润,泛油明显,不干涩,很少见到裂纹,手感良好。
水牛角干燥,油性差,常有裂纹,手感差。
犀角沾水后表面无变化,水牛角沾水后表面变软,有一种类似摸肉的感觉。
10、犀牛角区分其它牛角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犀牛角(亚犀非犀都具有)的纵向纹路永远是直的且相互平行,即便是因年代的久远而出现开裂,也不会出现如其它牛角般那样的交叉网路。
犀牛角的横断面,虽有年轮,但因纵向纤维纹路是相互平行的结构,所以反映于横截面上的现象是:对于亚犀被称做“鱼子纹”;对于非犀被称做“甘蔗纹",行内人士都统称叫“鱼子纹”。
而其它牛角则没有这种特征。
编后语:20世纪初,非洲和亚洲有50万头犀牛,现在只剩下29000头,这一切都源于按重量比黄金还贵的犀牛角.动物保护组织和非洲国家的政府并没有能力阻止偷猎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动物保护部门会采取另外一种手段——锯角,这也是很残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