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民风民俗》

合集下载

农村有趣的传统民俗

农村有趣的传统民俗

农村有趣的传统民俗1.农村风俗:在以前农村为了孩子好养活,往往会取一个贱名,像“狗蛋”“狗剩”“二狗”等等。

甚至还有在小孩出生后,会咬掉孩子的一根脚趾,认为阎王不受残缺人。

以前农村没有现在的物质条件,养孩子难,孩子夭折也时有发生,人们舔犊情深同时也愚昧无知,才形成了这的风俗。

2.农村风俗:农村媳妇不能回娘家的日子——端午节。

农村俗话说五月五管婆婆,其实这天是纪念屈原的。

这天也不能回娘家,如果这天回去了会对婆婆不好,农村最注重孝道,及时没道理,也怕别人说闲话。

3.农村风俗:黄陵面花,俗称花馍,是流传在陕西省黄陵县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

它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

面团被捏制成各式精致、逼真的人物、花朵、动物,他们制作的花馍将作为贡品出现在每年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上。

4.农村风俗:按一些地方的农村风俗,清明上坟,在自己家族墓地,每个坟头都要培上几锨土,压上黄纸,将坟前杂草清理,外人看来此家族后继有人。

在坟地发纸时,会念叨:使劲花,不用节省,我们家族有人,会有源源不断的钱让您在地下花的。

5.农村风俗:结婚风俗,新郎在屋外接新娘!新娘出门前要拜天拜地拜祖先,哭也是出于孝道,一是嫁出去后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舍不得父母,二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敲锣打鼓也是喜庆的表现。

6.农村风俗:清明节,在一些农村有包清明果的风俗。

街坊友邻围坐一圈,制作传统美食——清明果。

7.农村风俗:在一些农村地区,这里有一个有信仰的乡村教堂婚礼。

在越来越商业化的时代,这里保留了中国农村传统的风俗,自己一个宅基地的会所请一个宅里传统的古法厨师,和宅里每家每户的人来帮忙张罗,这是生处在城市中所没有的特有风俗文化,现在聚会桌面吃的是人性,可是在这里吃的却是传统的人心的暖心…这里有的是当地人一颗纯朴和热情的心。

8.农村风俗:避免被婚礼喜炮崩到。

开车路过婚礼现场赶上婚礼放炮时要避免被礼炮崩熬,以免冲撞红煞。

当然,现在大城市婚礼放炮的也比较少了,这点其实也还好。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工作纸 2

六下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工作纸 2

作文题目:有趣的民风民俗(以民风民俗为主题,题目自拟)一、主题:通过写自己所了解和喜爱的民风民俗,表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选材:1、提起抖空竹,每个孩子、甚至大人都会兴致勃勃的,因为空竹随着棉线及两根细棍子发出‚嗡嗡‛的声音,伴随着左右挥甩、上下起伏,由简单的拉响,到繁复优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当多的。

由于它两头大,中间细,天津人叫它‚风葫芦‛。

2、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3、‚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

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4、说起赛龙舟我想大家都是耳闻目睹过的,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划龙舟比赛就快开始了。

5、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在慢慢地盛开着,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

当然,藏族这朵‚鲜花‛,已开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顿节。

6、我活在节日里,和民风民俗形影不离了,它的魅力吸引了每一个人。

端午节是古人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至今也非常受人喜爱,让人重视。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当读到这首诗,我不由地想起那一次的清明节。

8、从出生到现在,我已度过了十二次热闹非凡的春节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河北度过的春节了。

9、‚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10、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

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逛庙会,逛庙会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久仰大名了,但真正见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有趣的民俗文化作文

有趣的民俗文化作文

有趣的民俗文化作文有趣的民俗文化作文众所周知,咱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有趣的民俗文化作文,欢迎阅读!篇一:参加民俗文化节元月20日,我去参观了舟山群岛民俗文化节的活动,举办地点在中大街。

当我到达时,已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被这热闹的气氛所渲染,我马上融入了这欢乐的人流中,在这的一切我都觉得新奇。

此时的中大街可谓各种民俗文化的“大观园”,不待我一个一个细细地观看,不过也不算是走马观花,但与一知半解有差不多的意义。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非棕叶编织莫属了。

将已晒干的棕榈的阔大叶儿撕成一丝丝细条子,在一位民间艺人的手中,三下两下,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蝉或蝈蝈,不只这些,一匹飞奔的马儿,一只机灵的小猴儿,都能在他的手下成形展现出来,听说,这门高超手艺是从宁波来的,真令人啧啧称赞。

此外,文化节上还有手撕纸、吹糖人、烙铁画等手艺,都十分高超,令人耳目一新。

当天,定海民俗艺术馆也正式开馆,馆内有两大区,一楼是第一个区,是定海古城博物馆,主要介绍了舟山群岛的形成和地理位置,一些出土于舟山的动物骨骼化石及古人类化石,反映了群岛先祖们的生活,这是我最喜欢的馆区。

二楼是民俗艺术展,有香道、茶道、古琴表演等,其中我对茶道较感兴趣。

经过这次民俗文化节的游览,我对舟山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感到欣慰,毕竟这门门手艺能很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我想,这样的展览活动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希望今后能多多举办,将此类活动持续下去。

篇二:中秋节的民俗文化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中秋这天,我们大家都习惯吃月饼。

但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

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有趣的民风民俗

有趣的民风民俗

有趣的民风民俗
饮食 服饰 民居
节日

壮族
白 族
踩山节 踩山节是苗族聚会交往的节日,时间都在正月
初一至初十之间,每个踩山的地点和时间,都是固定不 变的,并有他的来由。建国前的踩山地,是一些苗族人 婚后多年未生育而设定求子地点,他们“固定一山丘, 求子许愿当承头,花杆挂壶酒,盛装众老幼,歌舞在四 周”,连续三年许愿,有生育后,人们每年就按时到这 山上来聚会,由此而俗成节日。建国后的踩山节是根据 当地苗族人民的需求而定的,有一定商品交流和旅游性 质,如久庆玉屏山踩山节。现在的踩山节,已由起初的 祈求人丁兴旺而逐步演变为祈祷年丰、交流生产经验、 加强民族团结和交往、会亲、相亲为内容的一项民俗活 动,这项活动也为未婚育青年和人们提供了交流感情的 机会,也为民族地区的商品交流提供了场地,实实在在 实现人民美好的愿望。踩山这一天苗族人人穿着节日的 盛装,带上芦笙、箫、笛、唢呐、锣鼓等乐器,在踩山 节场内开展集体芦笙舞、连枪舞、对歌等多项活动,呈 现出一派欢乐、祥和、平等交往的气氛。 兴文最闹热 的踩山节要数1994年和1996年正月初九的久庆玉屏山踩 山节,参加人员近三万人。毓秀苗族乡迎春村呼烟坪山,

课题六年级下《有趣的民风民俗》课件

课题六年级下《有趣的民风民俗》课件


先用一些新鲜的粽叶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种配 料,然后用线捆扎好。包好的粽子放在锅上蒸,等满 屋飘着粽子香的时候就可以吃了。吃粽子的时候,要 先把线解开,剥开粽子叶,里面藏着红红的粽肉,升 腾着热气,散发着一种特有的粽香,两个粽子用盘子 装着,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照耀 下晶莹剔透,散发着浓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个 粽子,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味道真是棒极了。 吃完粽子,便来到河堤上观看龙舟赛。在这一天, 每个村子都会组织一支队伍,而后拉到涟水河进行比 赛。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五颜六色的龙舟整装待 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而站在岸 边的观众比队员们还要紧张,个个屏息凝视着河面。 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一般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 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 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 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 横生、魅力四射。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 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 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但单元为我们 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 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 风民俗吧!


故乡的端午节啊,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 出的是地道的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 人屈原爱国精神的一种钦佩。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 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习作要求
1、可以写节日习俗、有地方特色的服装 饮食居民、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 品 2、看到的、听到的、亲身感受到的民风 民俗 3、抓住所写民俗特点,尽量写清楚民俗 内容,把文章写具体 4、选材要新,写出真情实感
精彩的结尾

中国有趣的民俗

中国有趣的民俗

中国有趣的民俗中国有趣的民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中国有趣的民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可以借鉴的哈。

蒸花馍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

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

前者庄重,后者花梢。

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

“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

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

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

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

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祭灶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民风民俗作文800字(精彩9篇)

民风民俗作文800字(精彩9篇)

民风民俗作文800字(精彩9篇)民风民俗作文800字篇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每朵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

白族也是有趣的一个民族。

白族人的服饰与我们汉族截然不同。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

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

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

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

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

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

白族的饮食也十分有特色。

因远白族的卷粉以本地品种“因远红谷米”为原料,并以手推磨磨成米浆在长宽约二尺的框内,架空于沸水锅上面熏蒸而成。

其厚度薄如纸,软而具韧性,无论煮食或凉拌,味道都异常可口。

米干由卷粉晾晒后可分别做成丝或片,由于它便于储存、携带,是白族民间馈赠亲朋好友的慰问品。

用“因远紫米”及糯米饭舂成的染色粑粑,晾晒后加盐、白酒浸蚀,再用刀切成粑粑果或用推刨刨成粑粑片。

把粑粑糊放进镌刻着花鸟鱼龙、福禄寿禧等图案的模板内,压制而成的压模粑粑是因远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特征,压模粑粑是白族春节、清明节、祭祖节及三月会等庙会必备的节庆食品和祭品。

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民风民俗摘抄作文

民风民俗摘抄作文

民风民俗摘抄作文
哎呀呀,这个世界上有好多有趣的民风民俗呢!
我听大人说,在有些地方过年的时候要放好多好多的鞭炮,那声音可响啦,哈哈,感觉好热闹呀!还有呀,他们会贴上红红的春联,嘿呀,
看起来可喜庆了。

还有一些地方,在特定的节日会举办盛大的游行,人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还会跳舞呢,哎呀,那场面肯定特别好看。

我还知道有些少数民族,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服装,那些衣服花花绿绿的,可漂亮啦,嘿嘿。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特殊的仪式来庆祝丰收,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吃东西,哈哈,肯定特别好玩。

哎呀,这些民风民俗真是太有意思啦,我真想都去体验体验呀,嘿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姬世兰
一、教材分析
《有趣的民风民俗》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课。

本单元围绕着“有趣的民风民俗”组织教材内容。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并体会到作者是怎样具体、细致地表达出这些民俗特点的。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与本组课文的训练专题紧密相关。

安排这次口语交际的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和访问,继续感受和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可以是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也可以是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地方曲艺;可以是从课外阅读中知道的,也可以是调查访问时了解到的,或者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只要是与民风民俗相关的内容,都可以说出来。

二、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社会实践能力。

小学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愿意当众表达,所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口语交际积极性,有条理的表达成为本次口语交际的关键。

另外,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搜集到的民风民俗的资料,展示收集整理后的资料也是在常规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正好借助本节课来完成。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借鉴本组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风民俗。

2. 能力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调查和访问,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在交流时做到民俗特点突出,内容真实具体,表达清楚完整;在交流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3. 情感目标:通过交流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更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围绕主题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进一步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是学习能抓住民俗特点进行介绍,做到内容真实具体,表达清楚完整。

五、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全班进行展示。

六、教学准备
1. 根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我课前布置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安排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民族分成六个小组,可以说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2. 通过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丰富学生的信息量。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5分钟)
1. 师: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但这只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小部分。

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2 .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并说一说,再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有趣的民风民俗)(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训练专题是“民风民俗”,相信学生学完本组课文后已经有了说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开展口语交际活动,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活动二:提出要求,小组交流(10分钟)
1. 指名学生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一一进行板书。

(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民间工艺品、独特民居、地方曲艺。


2. 老师提出交流要求,并强调这些是应该注意而且交流时要做到的。

(1)民俗特点突出。

(2)内容真实具体。

(3)表达清楚完整。

3 .学生选择一个话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学生才能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清楚、明白。

在学生独自思考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既学会了倾听,又学会了交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活动三:集体交流(15分钟)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每组选派代表进行集体交流。

1. 老师引导汉族学生说说自己搜集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习俗,学生说的不完整的,其他同学和老师再加以补充。

(1)春节习俗:年的来历,舞龙灯、贴门神、剪窗花、吃元宵等习俗。

(2)清明节习俗:扫墓祭祖。

(3)端午节习俗: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吃粽子、绣荷包、带花线。

(4)中秋节习俗:中秋月饼,中秋赏月。

2. 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在民族的一些习俗。

(1)老师介绍回族的历史、分布、居住等情况。

(2)回族学生代表介绍回族的日常饮食、特色食品、节日习俗。

(3)老师结合课件补充回族的宗教习俗,服饰。

(4)保安族学生介绍保安腰刀。

(设计意图:学生收集的材料毕竟是比较凌乱的,老师在课堂上帮助他们将这些材料归类、整理,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讲,有话可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起来就会觉得轻松、自然。

在说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扥语言表达能力,也养成了注意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活动四:总结(5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一次领略了中华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重点介绍了一些节日的习俗,特色的饮食,民间工艺品,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

希望在以后的口语交际课中,大家的表现更精彩。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形成了一种能力。


活动五:作业(5分钟)
1. 把你今天交流的民风民俗讲给家人听。

2. 整理好交流的资料,张贴到学习园地栏内。

3. 借鉴本单元的写作方法,将你今天交流的内容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从小课堂向大课堂的延伸,通过讲、贴、写的方式,将说、写实践
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附:板书设计:
有趣的民风民俗
节日习俗
地方服饰民俗特点突出
特色饮食内容真实具体
民间工艺品表达清楚完整
独特民居
地方曲艺
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都把学生放在和教师平等的位置上,建立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去感悟与体验,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养成了注意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本课的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策划、组织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新课程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基本上得到了落实。

不过,我觉得我在整堂课中,自己讲的太多,给学生交流与展示的时间太少。

尤其是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在民族的习俗时,知识面过于狭窄,也没有让大多数学生发言,也是说,没有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