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选 课 论 文(中外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报告意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报告意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防止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Introduction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展比拟。

跨文化比拟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

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

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提醒这些差异以及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and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

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根本语言学含义比拟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

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

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

中外饮食文化

中外饮食文化

中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部分。

中外饮食文化因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貌。

中式饮食文化中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之最”。

中国饮食文化以“色、香、味”为核心,讲究菜品的色彩搭配、香气浓郁以及口感丰富。

中国菜谱博大精深,各地美食各具特色,代表性的有川菜、粤菜、湘菜等。

中餐讲究“礼俗、情感”,餐桌礼仪十分讲究,尊重食物的滋味与营养,传统的包括“三牲六礼”,其中“六礼”包括拜席礼、开席礼、上酒礼、备馔礼、劝菜礼和离席礼,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体现。

西式饮食文化西式饮食文化主要指欧洲和美洲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餐强调菜品清淡、口味简单,主食以面包、米饭、土豆为主,蔬菜、水果和奶制品也占据重要位置。

西餐的烹饪方法多样,如烤、煮、炸等,注重原料的新鲜和营养搭配。

西餐文化强调“个人主义、社交”,餐桌上注重的是个人喜好与选择,不同于中餐的围桌用餐方式;西方人习惯在餐桌上交流思想、观点,拥有轻松洒脱的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分析中外饮食文化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式饮食文化强调菜品的色、香、味,注重菜肴的质地和营养,强调饮食礼仪和传统文化。

而西式饮食文化则偏向简单清淡,强调食材的新鲜和营养搭配,追求个性化的饮食体验。

尽管有差异,但中西饮食文化在一些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比如,都强调餐桌文化和交流,在社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另外,都在饮食方面注重健康,追求平衡饮食,促进身心健康。

结语中外饮食文化各具特色,在全球化进程中相互影响、交融。

无论是中式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还是西式饮食文化的清新简约,都代表了不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交流、交往的桥梁。

希望中外饮食文化能够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发展,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贡献力量。

中外饮食文化参考文献

中外饮食文化参考文献

中外饮食文化参考文献以下是中外饮食文化相关的参考文献:1. Zhang, Y. (2019). Chinese Food Culture. Routledge.2. Lu, P. (2017). Food and Eating in Chinese Culture.华侨大学出版社.3. Huang, W. (2012). 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ese Culture. World Books.4. Chen, Y. (2010). Food Customs of China. HongKong:Discovery Books.5. Yang, G. (2008). Chinese Hospitality and Food Culture. Journal of Chinese Rhetoric and Language Studies, 1(2).6. Zhang, H. (2006). Food and 婚礼文化在中国。

人民教育出版社.7. Liang, S. (2004). 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8. Wu, C. (2002). A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9. Sun, Y. (1999). Food and Chinese Culture. Singapore: World Book.10. Yang, M. (1997). Chinese Cookbooks. Singapore:报业出版社.以上参考文献涵盖了中外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食物种类、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演变、饮食礼仪和习俗、中医药学中的饮食文化、婚礼和祭祀等方面的饮食传统等。

课题名称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课题名称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课题名称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班级高二7班
负责人周易萱
课题组成成员周日丽周易萱
指导老师饶光华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学科英语、语文
课题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数学、历史
中文摘要饮食文化
英文摘要 Differences
关键词饮食文化
研究解决的问题中外存在的具体差异
研究问题的假设烹饪方法上的不同
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通过访问各种有代表性的餐饮店
研究的基本过程:上网查阅资料并通过学校外教了解他的家乡的饮食文化风俗,询问祖辈当地家乡的风味小吃,亲身体验其不同,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的结论中国的菜式更注重味道,西方的菜式更注重营养,如中国菜多用炖的方式,虽然味道好,但是丧失了大部分的营养;西方多生吃各类蔬果,营养好但味道不佳。

研究的结果分析西方菜式和中国的菜式各有优缺点。

课题小组的建议或倡导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注意中西结合。

研究及完成报告中,每一课题组成员完成的具体工作一起去采访获得信息,通过分析得到规律,从而更好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每一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充分明白了中外饮食文化的具体差异,明白其博大精深,并深深为中华料理而骄傲,自豪。

每一课题组成员对同组另一成员的评价大家表现都很好。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中外饮食文化差异

总结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在它的英文名字上,就是一个快字,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喝得也快,因为只有两三口。一般意大利人起床第一件事马上煮一杯咖啡,意大利人平均一天要喝上二十杯咖啡。温和理智中国式中国人喝咖啡不像意大利人那么热情如火,也不像法国人那么浪漫似水,中国人喝咖啡,喝得理智和温和,正像一板一眼的民族性格一样。中国人在家煮咖啡,大多使用简便的热咖啡,此外,咖啡在中国的普及率远不如西方国家。
(2)茶道篇
茶道,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茶道在英国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英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把茶会作为聚会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文雅的多。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会发出一张别致含蓄的贴子。英国茶会上有规矩:面包点心自取,但茶壶始终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个客人倒茶时,都会先问一下“是浓是淡”,如答后者,她就在倒茶时,兑上点开水,放糖之前,也先问一声“您要几块?”以显对客人的尊重,但切记英国茶会上没有埋头吃点心或捧杯牛奶饮。谈话是活动的中心。在茶会上,客人们既要表现机智风趣,又忌讳说教卖弄,主人们要使场上始终保持热烈融洽的气氛,因此,茶会也可算是最能使人觉得风流倜傥,又是训练外交官的极好场地。中国茶道中国人饮茶强调“清雅”,他们极少像英国人那样在茶内添加糖块,中国人特讲究茶与茶杯的搭配,喝茶时,有时用拳头大小的茶杯,有时则是瓶盖大小的,层出不穷。中国人极少办茶会,即使有,也是主人亲自给客人斟茶。但从不像英国人那样先满足客人的条件需求,他们大多只让客人品尝自己亲手泡的茶,以显示其茶道功底。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蕴藏着我国先人留下的许多宝贵遗产。

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先人就提出“民以食为天”,在多方探讨食品原料的同时,也在关注食品的滋味及其营养价值,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同时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但将自己的名特食品源源不断的传到海外,也从周边国家引进了一些新的食物品种和饮食方法,从而为丰富多彩的中华美食锦上添花。

从先秦到现在随着朝代的更替,中国的饮食情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变化;交流;饮食;正文:目前,全世界各大城市几乎都有不同规模、不同风味的中餐馆,生意也都分外红火。

“吃在中国”已成为天下人的共识,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但中国饮食的发展史却鲜为人知,这篇文章正是探讨中国饮食历史,帮助人们了解中国饮食的发展历史。

从先秦到写到民国,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将您带入一个伴随着时代变迁的,异彩纷呈的“吃的世界”里。

(一)、先秦先秦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仅从炎、黄二帝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也近三千年之久。

其中主要分为:炎黄时期、尧舜禹时期、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1、炎黄时期当时的社会已有相当多的人口,为了维持生计,身为部落首领的炎帝尝遍百草并创制了耒、耜、犁、镰等农具,还教会了部民们因地制宜种植植物。

炎帝也因此被称为“神农氏”。

与此同时另一个部落的首领皇帝也基于同样的原因,在教其部落成员驯养家禽、家畜种植五谷等等。

在炎黄时期,人们的主要肉类食品是猪、羊、鱼,粮食是粟、稻,蔬菜是白菜、芥菜和油菜,水果是桃、李、梨,而饮料,除了白开水便是茶。

具体吃法,不外乎烤、煮、蒸三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已经出现了油和盐。

人们不仅懂得了“烹”,还知道了“调”,使饮食摆脱了蒙昧而走向光明,人们进入了烹调时代。

2、尧舜禹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国家已经形成。

舜在位期间发生了一次特大水患,严重地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三)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三)

△回回豆子△马克·波罗像△大运河等水产品肴馔,多取法于南方。

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中,还收录有生肺、酥油肺、琉璃肺、水晶鲙、鱼鲙、鲙醋、肝肚生、聚八仙、假炒鳝、水晶冷淘鲙等11味“南下酒”和千里肉、干咸豉、法煮羊头、法煮羊肺、牛肉瓜齑、骨炙、红熝腊、川炒鸡、熝鹅鸭、鹌雀兔鱼酱、一了百当、马驹儿、盘兔、罯兔、粉骨鱼、酥油骨鱼等△鱼虾蟹等水产品椒)、菜豆(四季豆),引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向日葵,引进的水果有菠萝、番荔枝(佛头果),此外还有吸嗜品“淡巴菰”(烟草)。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丰富了中国的粮食、蔬果、油料品种,增加了中国粮食的总产量,缓解了明末以来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粮荒,有效地改善了中国传统的膳食结构,对增强中国人的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洲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不仅对中国饮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对整个明清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不过,从引进美洲农作物到明朝灭△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亡,由于时间较短,除番薯获得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外,其他农作物在明末大多处于刚刚引进的“尝鲜”阶段,并未获得广泛的传播,其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二)国内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明朝建立后,沿袭唐宋时期的“茶马贸易”,对边疆游牧民族实行羁縻政策,促进了内地汉族与边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

在明代的边疆游牧民族中,蒙古族与明中央政权交往最为密切。

明初,占据中原的蒙古贵族北遁大漠。

明中期后,瓦刺、鞑靼两部,先后称雄于北方草原。

明朝与蒙古诸部时有和战。

战争时期,掠夺是双方饮食文化交流的暴力形式,如明初蓝玉率大军攻破北元,获马驼牛羊十万。

和平时期,双方多以贡赐和贸易的形式进行饮食文化交流。

永乐十二年(1414年),鞑靼的阿鲁台派遣使者来明朝会,永乐皇帝赏赐给50石米和一些干肉、酒糗等。

产品。

明朝政府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后,双方开市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内地汉族和蒙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在内地,汉族与兄弟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也十分密切。

中外饮食文化

中外饮食文化

论中外饮食文化14园艺设施一班刘帅阳 3145210017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以植物为主菜。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的饭桌上以素菜为主,荤菜只在节假时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

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秉承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

而且他们的荤食,一般都是大块的肉,或是整块的鸡。

在饮食方式上,吃中餐时,无论是什么样的宴席,食客们都是围坐在餐桌旁,厨师做好饭菜以后,将所有的饭菜都置于食客的中央,食客们可根据各自的喜好各自行选取相应的饭菜,即各取所需。

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

然而,在吃西餐时,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主人会预先根据来客的多少将准备好的饭菜分为相应的份数,厨师将做好的饭菜分成相应的几份,将每一份饭菜端到相应的食客面前,然后自顾自地食用,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中国人还喜欢劝酒、夹菜,举杯共饮,气氛和睦生趣。

而西方人则没那么热情,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那么客气,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此外,中餐讲究丰盛,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点,到水果,可谓琳琅满目,且对上餐次序也非常之讲究。

而西方人在宴客时,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餐后甜品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炸制类、酥皮类、布丁类、冰糕类。

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

在食用餐具方面,中西差异就更为明显了。

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

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也有专门的汤匙。

筷子和刀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不仅仅是带来了进食习惯差异,影响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选课论文
浅析徐州饮食文化
指导老师:王惠
小组成员:潘旭、阚梦男
刘希、陈羽娜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10月25日
公选课论文浅析徐州饮食文化
摘要:徐州又名彭城,建制有3000年历史。

地处京沪陇海等铁路交界处,饮食市场颇为繁华。

其菜肴以咸鲜为主,五味俱全、风格淳朴、注重实惠。

名菜别具一格,如霸王别姬、彭城鱼丸、沛县狗肉、羊方藏鱼、麋鱼鸡、云母羹等,其与连云港菜肴并称为徐海风味。

关键词:饮食文化;彭祖;药膳。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物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传统习俗、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活和饮食生产方式、过程、功能等综合而成。

饮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流派的珍馐佳肴如花团锦簇、异彩纷呈。

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风味则是饮食百花园中一枝十分耀眼的奇葩。

在江苏饮食文化史上,徐州菜不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整个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不仅反映在中国烹饪理论的最早提出或者学说形成上,而且体现在中国烹饪实践的发展中。

1、徐州饮食文化溯源
谈徐州饮食文化不能不谈彭祖。

彭祖,因为善于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野鸡汤), 献给帝尧食用,被帝尧封于大彭(今江苏省徐州市)。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这艺术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文化进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曰:彭铿,彭祖也。

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

宋代洪兴祖补注曰:彭祖姓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封于彭城。

彭铿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便尊称他为彭祖。

他的后裔就叫彭祖氏。

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

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

《中国烹饪史略》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而且是寿命最长的厨师。

至今仍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帝尧时彭祖建大彭氏国,彭城因而得名。

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很强盛,曾为五霸之一。

传说大彭氏国的创始人彭祖活了800岁,是中国烹饪创始人。

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曾被孔子推崇备至,也被道家奉为奠基人之一。

彭祖的饮食养生之道,对以后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秦汉之际,西楚霸王项羽建都彭城,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则一统
1
徐州饮食文化特点公选课论文
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辉煌的汉王朝。

西汉时期,彭城为刘氏同姓王的重要封国,楚国和彭城国。

东汉末年,曹操迁徐州刺史治彭城,始称徐州。

当时徐州饮食有霸王别姬、沛县狗肉等著名品种。

徐州五省通衢,居“北国锁钥, 南国门户”的重要地理位置,形成了这里自古兵家必争和人流量大的特点,同时带来了徐州饮食发展的辉煌。

烹饪始祖彭祖和汉高祖刘邦对烹饪饮食的影响众所周知。

苏东坡任职徐州的一年多时间,对徐州的饮食影响也颇为深远。

苏公好酒嗜食,在饮食上的一些脍炙人口的传说已经被后世发扬光大。

据考证,徐州著名的“把子肉”就起源于苏公的东坡肉。

云龙山下乾隆行宫遗址既是乾隆四次南巡驻足徐州的佐证,也是这位偏好饮食的帝王为徐州饮食添上一枝奇葩的佐证。

乾隆帝下江南所到之处行宫接驾的饮食都是当时珍稀之美味。

2、徐州饮食文化的特点
以徐州为中心的徐海菜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饮食烹饪及其文化的整体发展,在中国饮食文化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1、传统名菜发扬光大, 日常饮食登堂入室
彭城饭店、徐州饭店推出了包括彭祖雉羹、羊方藏鱼、彭祖养生汤在内的“彭祖养生宴”,让传统名菜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使其所蕴含的文化韵味进一步发扬光大。

雉羹,今徐州人又称为饣它(音sa)汤,传说彭祖亲自调制味道鲜美的雉羹献给帝尧,治愈了尧的疾病,尧便把彭城封给他。

饣它汤在徐州家喻户晓,为外来游客所称道。

除雉羹外,霸王别姬、沛公狗肉、彭祖鱼元等传统名肴也在历次烹饪大赛中获奖。

从2002年以来,徐州市每年都举办“伏羊节”。

在此期间,既有星级饭店雅士们的浅斟小酌,也有街头“膀爷”的吆三喝四,真可谓是雅俗共赏。

徐州伏羊节于每年入伏之季,即从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

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

在这一个月里,徐州人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

故曰:吃伏羊。

据历史典籍记载,在宋朝之前,我国宫廷宴席上都是以羊肉为主。

到了元朝,羊肉在宫廷宴上更是占到了统帅地位:占全部菜肴的三分之二还要多。

从汉字构造看,示羊为“祥”、羊大为“美”、鱼羊为“鲜”、食羊为“养”等,无一不启迪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对烹饪美食的研究。

春秋时期,晋国宰相狐偃居功自傲,气死了亲家赵衰。

赵衰之子(狐偃之婿)想在六月除掉
2
公选课论文浅析徐州饮食文化
狐偃,其妻知道后,不忍杀害父亲,偷偷回娘家告知狐偃,另因狐偃在放粮中目睹自己的过失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于是幡然醒悟,决心向女婿认错。

以后每年逢六月六都请女儿女婿回家,蒸新麦面馍,熬羊肉热情款待,相互加深感情。

这一做法在民间广为效仿,形成了消仇解怨、和谐共处的民俗文化。

“六月六接姑姑、女婿、外孙一大屋”正是描述了这种场面。

在一个地方的饮食中,家常菜无疑占据了一席之地。

最简单的配料、最地道的土特产、最乡土化的调料和调味手段,既满足了本地人饮食的需要,同时也使外来的客人感觉到一种清新的饮食气息。

同仁居推出的原汁原味的徐州土菜就填补了徐州饮食的这个空白。

彭城的日常饮食简单、朴素又独特。

一些季节性的蒸菜和传统的烧杂拌、特色羊排等,从选料到烹制都保持了徐州传统饮食的原汁原味。

如徐州蒸菜:选择时,将蔬菜洗净(野菜中的马齿苋使用较多)后沥干水分,用少许油稍微拌一下(为的是防止放盐后出水,蒸出来的菜不粘成疙瘩),然后用干面粉拌匀,直到菜叶都均匀地粘上面粉(盐可以这时候放,也可以蒸熟以后放)即上笼蒸约20余分钟出锅。

出锅后可以凉拌,也可以用热油、辣椒炒制的辣椒油或蒜泥调味食用。

菜饭合一,是徐州地道乡土菜的特色。

2.2、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南连北引发展自身
徐州菜在制作工艺方面除了自己擅长的茸泥类菜肴外(彭祖鱼圆独树一帜),博采众长是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来源于徐地农村的地锅菜,有人认为其起源于苏北和鲁南交界处的微山湖地区。

以前,在微山湖上作息的渔民,因船上条件所限,往往取一小泥炉,炉上坐一口铁锅,下面支几块干柴,按家常做法煮上一锅菜,锅边还要贴满面饼,于是便产生了这种饭菜合一的烹调方法。

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

现在,但凡到徐州感受饮食文化的游客,没有不先探寻、品尝徐州地锅菜的。

如今,地锅菜已经成为徐州饮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标志了。

受齐鲁饮食文化影响的红烧类与酱类菜点,如酱爆肉丝、酱鸡、红烧鱼等当是徐州菜海纳百川的一个佐证。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州饮食文化与其他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也日益深入,川菜的麻辣鲜香也开始被徐州接受。

一夜之间,火辣辣的川菜馆如雨后春笋且生意火爆,不能不让人佩服徐州菜兼容并蓄的能力。

徐州的川菜发展速度很快,但与正宗的川菜在用料及口感上有所差别。

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别,让徐州川菜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有人认为这是饮食文化的倒退、是模仿。

但个人认为,这更多地说明了川菜的强大生命力在徐州菜中的延续,也是徐州菜对川菜在适应当地人口味上的改造。

中式菜肴的发展正是一
3
徐州饮食文化特点公选课论文
直在走着这样的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些细微的差别也佐证了徐州菜海纳百川的能力。

2.3、食药兼用休养生息, 药食同源疗补兼济
“药、食同源”是中华传统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

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伍而做成的美食,它“寓医于食”,是食、药结合制成的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佳肴,包括具有食疗保健作用的菜肴、点心、小吃、糖果、蜜饯等不胜枚举。

徐州的食疗药膳囊括了粥、羹、茶、酒四大类几百个品种。

经由政府牵头,组织了一个由专家、学者、厨师相结合的研究班子,通过实践创制出徐州品牌的宴席与菜点在色、香、味、形、意、养、器等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徐州饮食文化发展源远流长,探究其发展历程对发展江苏烹饪乃至中国饮食文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公选课论文浅析徐州饮食文化
参考文献:
[ 1]朱浩熙.名城徐州[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 2]彭铭泉.中国药膳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 3]聂太港.浅谈地锅菜技法[ J].烹调知识,2006(6)。

[ 4]张世欣.彭城养生园药膳香飘万家[ J].中国食品,2003(24)。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