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吸附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油品的吸附脱硫

? 引言
过去的 !" 年里, 清洁油品生产成为世界范围内 的重要研究课题。油品中的有机硫化物燃烧后生成 的 >D 7 不仅会形成酸雨, 造成环境污染, 还可能使汽 车三元催化器的贵金属催化剂中毒; 此外, >D 7 还会 腐蚀发动机, 危害人体健康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 的日益加强, 世界各国对燃料油标准特别是硫含量
[;$] 燃料电池的超清洁油品 。
H/&?5= 体系的 :!"# 机理见图 ’ 所示。 ?5= 担 当硫载体的角色, 提供较高的硫容, 还原态的 H/ 原
[$] 子作为脱硫活性位 。首先, H/=&?5= 吸附剂表面
上的 H/= 在 B’ 的作用下转变成还原态活性 H/, 由 在 于含硫化合物分子中的 # 原子相对呈现电负性, 诱导作用下逐渐接近 H/ 原子, 形成过渡状态; 随后, 在两者间强吸附势能的作用下, 硫化物中的 A— # 键断裂, 与 H/ 形成类 H/# 状 # 原子脱离烃类部分, 态; 最后, 在 B’ 作用下, # 原子向 ?5= 表面转移形成 即所谓 “自 动 再 生” 现象 ?5#, H/ 恢 复 脱 硫 活 性, [’N] [;’] (,6.3*+%+5+*,./0+) 。 E+90+*RGSS 等 采用热重分析 手段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机理。
[:] : 硫醇、 硫醚、 二硫化物和噻吩类化合物。硫 !类 醇硫和二硫化物硫的含量较少, 二者之和占总硫含
本上能满足 :; (欧 # ) , 但无法应对 *8* 硫含量标准 % 汽油无硫化趋势 ( 9 <; 欧 $) ; ( @)IHH 汽油进 *8*, % 行加氢脱硫的同时, 产物 N@ B 很容易与烯烃反应生 成硫醇, 如何实现硫醇的管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进展

催化裂化汽油脱硫技术进展催化裂化汽油( FCC) 具有高硫含量的特点,因此降低FCC 汽油中的硫含量是非常重要。
而催化裂化汽油( FCC) 脱硫技术分为加氢脱硫和非加氢脱硫,文章主要介绍这两类脱硫技术的机理,并对国内外汽油脱硫技术的进展加以综述。
1加氢脱硫技术1.1 HDS 脱硫技术HDS 技术是炼油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脱硫方法,在催化剂Co/Mo/Al2O3或Ni /Mo/Al2O3作用下,通过高温( 300 ~ 350 ℃) 、高压( 50 ~ 100 atm) 催化加氢可以将油品中的有机硫转化成H2 S 脱除。
1.2 FRIPP 技术针对国内FCC 汽油的含硫特点,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FRIPP) 开发了FCC 汽油选择性加氢技术( OTC - M) 和全馏分汽油选择性加氢技术( FRS) ,装置不仅能够生产硫质量分数不大于150 μg /g 的国标III 汽油,而且能够生产硫质量分数不大于50 μg /g 的国标IV 汽油。
1.3 CDHydro /CDHDS 工艺[4]美国催化蒸馏技术研究公司结合加氢脱硫工艺特点构思并已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新的催化裂化汽油脱硫的组合工艺流程-CDHydro /CDHDS 工艺。
工艺将加氢脱硫反应与催化蒸馏技术组合在一座塔器中进行。
第一段为C D H ydro 脱己烷塔,塔顶产生低含二烯烃和硫醇的C5 /C6物流,勿需再用碱处理脱除硫醇,硫醇脱除率可大于9%。
第二段采用CDHDS 过程从FCC C7以上组分汽油去除高达99. 5% 的硫,而辛烷值损失甚小。
该技术使汽油硫质量分数从30μg/g 降到30μg /g。
1.4 IFP 的Prime -G 技术IFP ( 法国石油研究院) 开发的Prime - G 工艺用双催化剂对FCC 重汽油( HCN) 进行选择性加氢脱硫。
其工艺条件缓和,烯烃加氢活性很好,不发生芳烃饱和反应,不发生裂化反应,液收率达10%。
该工艺进料为全馏程( 40℃~220 ℃) FCC汽油,硫质量分数2000 μg /g,脱硫率大于9%,辛烷值损失较少,氢耗低,可满足汽油总组成含硫量10 μg /g 的要求。
硫化催化裂化(FCC)汽油吸附脱硫工艺的研究进展

A s at T e b r t ndsl r aintcn l yo li C tlt rc ig( C ) aoi bt c : h s pi euf i t h o g f ud aayi C akn F C g sl ei r ao o uz o e o F c n s
维普资讯
第2卷 1
第 1 期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 f I n rM o g l ie s y fr Na in l i o r a n e n oi Un v ri o t a i e o a t o ts
关 键 词 :C F C汽 油 ; 洁 汽 油 ; 附 剂 ; 硫 工 艺 清 吸 脱
中国分类号 : Q 0 1 T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0 8 (0 6 0 — 0 9— 3 17 1 52 0 ) 1 0 1 0
Th s a c o r s ft e Ab o pto s lu ia i n e Re e r h Pr g e so h s r in De u f rz to
摘
要: 硫化催化裂化( C ) F C 汽油吸附脱硫工艺是 一种将 F C汽油 中的硫吸 附脱离 出来 , 而降低其 硫含量 C 从
的技术 . 目前 , 球 污 染 最 严 重 的十 大 城 市 的主 要 污 染 源 都 是 汽 车 尾 气 , 车尾 气 造 成 的 城 市 大 气 污 染 问题 日 全 汽 趋严 重 . 同时 , 资 源 来 说 , 界上 硫 含 量 大 于 0 5 就 世 , %的 原 油 占原 油 总 量 的 7 % 以上 . 这 样 的 情 况 下 , 产 硫 5 在 生
燃油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b r i e f e d.Pa r t i c u l a r l y,t h e d e v e l o pme n t a nd a p pl i c a t i o n o f d e s ul f ur i z a t i o n t e c hno l o gy a r e h i g h—
YANG Ha o ,W ANG J i a n — h o n g 。CH ENG Ka i p e n g ,CH E N We i — p i n g ,QI AO Co n g - z h e n
( I n s t i t u t e o f F i n e C h e mi c a l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He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Ka i f e n g 47 5 0 0 4,H e n a n,Ch i n a)
发 展 提 出 了建 议 .
关键词 : 燃油 ; 脱硫技术 ; 研 究 进 展
中图 分 类 号 : T Q 5 1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1 0 1 1 ( 2 0 1 3 ) 0 6 —0 6 3 9 —0 4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d e s u l f u r i z a t i o n t e c hn o l o g y o f f u e l o i l
气 产生 的推 手之 一.根据 国 际清洁 交通 委员会 董事 会 主席 MI C HAE L WAL S H 的报 告 , 在 北 上广 等 经济 发
达地区, 机动 车尾 气对 城市 P M2 . 5的贡 献 量 在 2 5 ~3 4 ; 燃 油 品质 的 改 善 是机 动 车污 染 治 理 的 重要 手 段, 因此 油 品脱硫 一直 是研究 人 员关 注 的热 点. 作者 介 绍 了燃 油 中硫 的种类 、 国内外对 燃油 中硫 含量 的要求 , 重 点介 绍 了 国 内外 油 品脱 硫 的研 究进 展 ; 列举 了不 同的脱硫 工艺 ; 结合 油 品脱硫 的发 展现 状 , 提 出了油 品脱 硫 的发展 建议 ; 同时 对 国 内外 油 品脱 硫 产
活性炭用于燃油吸附脱硫研究进展

Lnm i ag u r—Fenlh模 型计算 出的吸 附容 量 r dc u i ( ) 硫 可达 15m / 。他们将这种方法进一步发 1 gg 展 , 将聚合物前驱体浸入到硅胶 、3 1X分子筛 和 活性 氧化 铝 的模 板 中再 进 行 炭 化 , 后 用 HF 然 或H 1 C 除去模 板剂 , 到 的介孑 孔容 高达 2 7 得 . c g m / 的活性炭 , 理论 吸附容量 ( ) 其 硫 超过 10 3
附脱硫技术中关键是开发高效的吸附剂 , 目前研 究较多吸附剂为分子 筛、 氧化物 、 活性 炭等。其
中 , 性 炭来 源 广泛 , 本 低廉 , 可调 节 的孔 结 活 成 有
由于活性炭材料的吸附性能与其孔结构和表 面性质密切相关 , 因此首先可从制备过程的调节 , 优化其组成与结构 , 使之尽 可能地适于吸附脱硫 应用。H j等 首先制备出酚醛树脂气凝胶 , a i 再 将其炭化得到了炭气凝胶 , 并通过配方调节其平 均孔径 , 发现平均孑 径较 大的炭气凝胶具有较高 L 吸附容量( )达到 2 gg 而且更有利于吸附 硫 , 2m / , 的动力 学 过 程 。王 琴 等 以聚 苯 乙烯 微 球 为碳 源, 采用水蒸气活化, 通过调节水蒸气流量和活化
炭的吸 附能力 。Srdc e yh等 驯采 用高温 H s e : 对活性炭处理 , 结果表明炭基体 中的硫元素及表
面 含硫官 能 团都有 助于 提高 活性炭 对硫 化物 吸附
换在炭化前 驱物 中引入 c , u A ¨ F - 制 o c , g ,e】 引, 备出含有高度分散的金属成分的活性炭 , 其结果 表明各种金属成分不同程度增强了活性炭的吸附
汽油选择性吸附脱硫过程中硫化物吸附脱除规律研究

1 . 3 吸附 脱硫评 价方法
选择性 吸 附脱硫 实 验采 用常 温 常压 静 态 吸 附 脱硫 技术 , 剂油 质量 比为 1: 1 O 。硫化 物 含量 及 总
系 列选择 性 吸附脱 硫 吸 附剂对 汽 油 中硫化 物 的选
择 性脱 除规律 。
1 实 验
1 . 1 原料 与试剂 试 验所 用汽 油原 料 为来 自中国 石油 抚 顺 石化 公 司石油二 厂 的两种 F C C汽油( 分别 编号 为 F C C - 1
和F C C 一 2 ) 以及 取 自中国石油抚 顺石化 公 司石油 三
收 稿 日期 :2 0 1 2 - 0 7 — 0 2 ;修 改 稿 收 到 日期 :2 0 1 2 - 1 0 — 2 0 。 作 者简 介 :董 世 伟 ( 1 9 8 8 一) , 男, 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清 洁燃 料 生 产 新 工 艺 的研 究 工 作 通 讯联 系 人 :宋 丽 娟 , E — ma i l : l s o n g 5 6 @2 6 3 . n e t 。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9 7 3计 划 项 目( 2 0 0 7 C B 2 1 6 4 0 3 ) ; 国家 自然 科
石 基 础 研 究
油
炼
制
与
化
工
2 0 1 3年 3 月
PE TR0LEUM P ROCE S S I NG AND P ETR0CHEM I CAL S
第 4 4卷 第 3 期
汽 油 选 择 性 吸 附脱硫 过程 中硫 化物 吸 附脱 除规 律 研 究
董 世 伟 ,秦 玉 才 ,王 源 ,宋 丽 娟
质量 分 数 分 别 为 8 3 . 6 , 1 3 6 . 5 , 9 7 . 5 , 4 6 . 0 g / g 。
FCC汽油吸附法脱硫技术基础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论文第2章文献综述
图2-3S-Zorb脱硫技术中苯并噻吩的脱硫反应式
(2)S-Zorb工艺流程
Phillips公司的S-Zorb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和传统的HDS装置相似,只是用流化床反应器代替了固定床反应器,并增加了一个吸附剂再生系统,属于稳态操作。
以汽油的脱硫过程来介绍整个流程。
流程图见图2-4。
图2-4S-Zorb脱硫技术的工艺流程图
过滤催化汽油原料除去其中的小颗粒,使氢气和少量的补充氢气与液体原料一起循环,然后通过一个热交换器来回收整个过程所产生的热量,在液体被导入反应器之前,用一个燃气进料加热器将通入反应器之前的物料加热到预定温度。
原料和氢气通过条件缓和的吸附剂沸腾床,
再经过过滤器脱除被夹带的吸附剂后流出。
冷凝的汽油和循环氢气在产。
汽油吸附脱硫技术开发研究进展

的杂原 子 , 如含硫 、 、 的化合物 , 氮 氧 脱硫率 可达到 9 O%以上 。该 技术 在低 压 下操 作 , 消耗氢 气 、 不 不饱 和烯 烃 , 排 除 了有 害 废 弃 物 的处 理 问题 。 时该 并 同
技术 所 具 有 的 高 液 收 、低 能 耗 以及 潜 在 增 加 辛 烷
性, 并且辛烷值损失较小 。该工艺 的主要操作条件 为 : 应 器 压 力 07 21 a反 应 温 度 3 3 4 3C, 反 .~ . MP , 4 ~ 1o
重 时空 速 4 1 ~ ~ 0h 。
首 套 采 用 S Z r 硫 工艺 的工 业 化 装 置 建 在 - ob脱
收藕 日期 :0 8 0 — 2 20 — 7 2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5 期
20 0 8年 9月
天 津 化 工 Taj h m cln ut ini C e iaId sy n r
Vo .2 No5 1 . 2 S p2 0 e .0 8
汽 油吸 附脱硫 技术开发研究 进展
沈伯 弘
目前 我 国 的汽油 脱 硫 主要 采 用加 氢 技 术 , 是 但 由于我 国 的 F C汽油 烯 烃含 量 高 , C 在加 氢脱 硫 条件 下 烯烃 大 量饱 和 , 致 汽 油辛 烷 值 降低 。汽 油脱 硫 导 率 要 求 越 高 , 作 条 件 就 越 苛 刻 , 油 辛 烷 值 的损 操 汽 失 也越 大 , 因此深 度脱 硫不 宜采 用加 氢 方法 。
生 系统 。原 料 汽油 与 少 量氢 气 混合 , 过换 热 器 气 经
C e cl联 合 开 发 的 吸 附脱 硫 技 术 IV Dr 用 hmi s a R A  ̄ 】 采 多级 流 化 吸 附方 式 , 用 氧化 铝 基选 择 性 固 体 吸 附 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附剂表面的活性组分对硫化物产生物理吸附作用如范 德华力作用,把含硫化合物吸附在吸附剂表面或内部,吸附 剂可通过脱附剂清洗或吹扫而再生。
Black和Veath Pritchard与Inc Alcon工业化学品公司联 合开发出了 IRVAD 吸附脱硫工艺,他们使用氧化铝基小球作 为选择性固体吸附剂[3] 。该吸附剂对燃料油中的硫醇、硫醚、 嚷吩、苯并嚷吩等各种硫化物有较强的选择吸附能力。其工 艺过程为:液相催化汽油或焦化汽油由塔底通过装有吸附剂 的吸附塔,吸附塔内有多层筛板,筛板装有吸附剂,当汽油 进入吸附塔后,液体带出的吸附剂由管线送入下一个床层, 经过吸附脱硫的汽油由塔顶排出,待生吸附剂由塔底排出, 使用高温活化气在连续错流活化器中进行再生,再生后的吸 附剂循环回吸附塔继续使用,汽油的硫质量分数可从 1276 g/g 降至 70 ̄80g/g。其工艺流程如图 1 所示。
附载在多孔材料的过渡金属离子在低温和常温下,选择 性地使硫从金属原子上脱除而获得不含硫的芳烃。
金属阳离子交换处理对分子筛的化学吸附脱硫能力也有 很大的影响。不同分子筛在低压下对噻吩具有不同的吸附能 力:Na-ZSM-5>NaYi>H-USY、Al2O3。Takahashi 等[7]通过 分子轨道(MO)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研究后发现,CuY、AgY 改性分子筛上的一价阳离子能够分别和噻吩中的硫原子形成 π - 络合物[8]:噻吩硫原子中的π电子进入金属离子的 4s轨 道形成σ - 键;而金属离子 3d 轨道的电子又会进入噻吩的 反π轨道(π *),形成d-π* 反键。而且Cu+与硫之间的成键 强度大于 Ag+ 与硫之间的成键强度,CuY、AgY 对硫的吸附
为了更加有效地生产低硫汽油,PSU 开发了选择性吸 附脱硫(SARS)和富硫馏分加氢脱硫(HDSCS)联合工艺[3]。该 工艺以间歇切换方式进行操作,流程比较简单 :汽油进入 固定床或流化床吸附塔后,其中的含硫化合物与吸附剂上的 金属活性组分发生成键作用,被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脱硫 汽油(约总进料量的 99%)直接进入调和系统。当吸附剂达到 额定容硫量后,吸附塔切换,利用溶剂清洗进行脱硫再生。 再生分离后的少量富硫馏分再通过 HDS 反应器进行加氢脱 硫,得到可直接调和的低硫汽油。
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的TReND工艺采用专利的 ZnO、TiO2 等金属氧化物脱硫吸附剂[6],在 426 ̄535℃临氢 或无氢的操作条件下进行汽油吸附脱硫反应。该工艺设计了 专利的传送式提升管反应器(Transport Reactor)和流化再生 器系统。由于 TREND 工艺所采用的 Zn-Ti 基吸附剂对 DBT 、 MDBT 等复杂硫化物的脱除效果不很明显。因此,该工艺要 用于生产低硫汽油,一般需要采用临氢脱硫处理方案,增大 剂油比,苛刻反应操作条件。该工艺采用流化床反应器进行 操作,吸附剂可以在反应器和再生器之间循环,因此具有更 加稳定的脱硫活性和使用寿命。但由于活化吸附脱硫的结合 键为化学键,其键能较高,吸附过程活化能较高,再生温度 较高,从而增加吸附剂再生能耗,其寿命可能缩短,增加了 脱硫成本。 2.3 选择性吸附脱硫
徐林刚等[4]以 ZSM-5、Y 型、MCM-41 分子筛为载体,采 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一系列用于汽油脱硫的负载金属离子的 改性分子筛吸附剂。对不同的吸附剂作了 x- 射线衍射和比表 面积分析,考察了静态吸附条件对其脱硫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吸附剂对噻吩的吸附效果不同,CuY 的效果较为明 显,并得出适宜的吸附条件:常温,常压,剂油质量比为0.15。
化工文摘 2009 年 2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国 国 际 化 工 网
57
技 术 进 展
China Chemicals
并不生成大量的 H2S,从而能够阻止烯烃重新生成硫醇,使 产品的总硫含量大幅度降低。同时,吸附剂的低烯烃加氢饱 和性能和高α - 烃骨架异构化能力也使汽油产品的抗爆性能 损失远远低于选择性 H D S 工艺。
由于 S A R S 工艺采用完全不同的脱硫反应机理,因此 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1)可以在常温、常压和无氢的条件
第 62 页
《化工文摘》杂志 2009 年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投稿/刊登广告
《化工文摘》是国家正式出版刊物,由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与英国 ICIS 公司合作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是 经国际 BPA 发行审计的专业化工杂志。
能力也远远大于 Na-ZAM-5 分子筛。 虽然从理论上讲 Cu+、Ag+ 等与噻吩硫的成键能力大于
其与苯的结合,但当芳烃的浓度远远高于噻吩类化合物时 (如 FCC 汽油),芳烃的竞争吸附会引起汽油辛烷值和液收降 低的问题。Maldonado 等[9]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种竞争吸附作 用的存在,芳烃浓度的增加会大大削弱这些分子筛的脱硫能 力。
17: 4617 ̄4621 1 7 Tiefenauer LX, Kuhne G, Andres R Y. Bioconjug Chem, 1993,
4: 347 ̄352 1 8 Berry C C, Wells S, Charles S, et al. Biomaterials, 2003, 24
58
中 国 国 际 化 工 网
化工文摘 2009 年 2 期
技 术 进 展
China Chemicals
2005, 21: 3096 ̄3103 1 6 Hong R, Fischer N O, Emrick T, et al. Chem. Mater., 2005,
1996, 184: 519 ̄526 2 2 Shultz M D, Calvin S, Fatouros P P, et al. J. Magn. Magn.
Mater., 2007, 311: 464 ̄468 2 3 Sairam M, Naidu B V K, Nataraj S K, et al. J. Membr. Sci.,
China Chemicals
技 术 进 展
汽油吸附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 陈晓陆 宋丽娟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 抚顺 113001)
摘 要: 吸附脱硫方法以其操作简单、投资少、适合于深度脱硫、无污染等优点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文章介绍了 物理吸附、反应吸附、选择性吸附等燃料油吸附脱硫技术的机理和工艺。
2 吸附脱硫技术
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吸附脱硫可分为物理吸附脱硫、 反应吸附脱硫和选择性吸附脱硫三种。物理吸附脱硫将含硫 化合物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或内部,吸附剂可通过脱附剂清 洗或吹扫进行再生。反应吸附脱硫则通过吸附剂与有机硫之 间的化学反应,把硫转化为硫化物,固定在吸附剂上,从而 达到脱硫目的。选择性吸附脱硫是附载在多孔材料的过渡金 属离子在低温和常温下,选择性地使硫从金属原子上脱除而 获得不含硫的芳烃。 2.1 物理吸附脱硫
《化工文摘》为双月刊,大 16 开,每双月的 1 日出刊,定价:10 元 / 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45 ;国 内统一刊号:C N 5 0 - 1 0 6 9 / O 6,邮发代号:7 8 - 5 2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与发行部直接联系。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 18 号《化工文摘》编辑部 邮 编:401121 电 话:023-67039622(编辑部)
图 1 IRVAD 技术吸附脱硫工艺流程
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研制开发出具有专利技术的催化裂化 汽油非临氢吸附脱硫工艺(LADS),能在较低的吸附温度和 适当的吸附空速下,根据试验目的将催化裂化汽油的硫质量 分数从 1 2 9 0 g / g 降至 5 0 0 g / g 以下,失活的吸附剂通过 LADS-D 脱附剂再生,能充分恢复其吸附活性。工艺过程简 单,操作方便,并且汽油的辛烷值几乎不变。
1567 ̄1571 2 6 Gomez-Lopera S A, Arias J L, Gallardo V, et al. Langmuir,
2006, 22: 2816 ̄2818 2 7 Zhang S G, Zhang L N, He B F, et al. Nanotechnology,
2.2 反应吸附脱硫 活化吸附脱硫是指吸附剂中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活性组分
与硫原子相互发生作用,使 C-S 键断裂同时形成金属硫化物 并释放出烃类分子,从而将硫脱除。
目前较为成熟的活化吸附工艺有 P h i l i p s 公司( 现 Conocophillips公司)S-Zorb吸附脱硫工艺[5]。该工艺采用氧 化锌和氧化镍为主要活性组分,他们根据一种专利制备载 体,生产出脱硫吸附剂,用于 FCC 汽油、焦化汽油及轻柴油 的脱硫处理。吸附脱硫反应过程为,脱硫吸附剂表面的氧化 镍在氢气的作用下转变成还原活性镍,与带负电子的含硫化 合物中的硫原子在强吸附势能作用下,形成具有活性硫化镍 中间体,同时 C-S 键断裂,在氢气还原作用下硫化镍还原为 镍,继续进行下一次吸附脱硫反应,同时 S 原子传递给氧化 锌形成硫化锌,从燃油含硫化合物中分离并以硫化锌形式留 在吸附剂上。脱硫吸附剂可以通过空气氧化使硫化锌转化为 氧化锌,这样燃油中的硫被脱除。S-Zorb 的脱硫反应过程
023-63513164(广告部) 023-63501714(发行部) 传 真:023-63507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