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处理复习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1.冈萨雷斯定义图像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描述或写真,包含了被描述或写真对象的信息,其英文为image,辅助性定义,是以某一技术手段再现于二维画面上的视觉信息,是二维数据阵列的光学模拟。
图像分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2.数字图像的基本单位是像素(像元),图像像素是长宽大小相等的方格,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属性特征,像素的基本属性特征为像素值。
3.遥感数值图像是一数学形式存储和表达的遥感图像。
遥感数值图像中的像素值又称为亮度值(灰度值、灰度级)。
4.遥感数值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数值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系列操作的过程。
5.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包括:1)图像增强:使图像更容易理解。
2)图像矫正:使图像信息尽可能地反应实际地物的辐射信息、空间信息和物理过程。
3)信息提取:提取地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信息。
6.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硬件系统是进行图像说必须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数字化设备,存储设备,现实和输出设备,操作台),软件系统指进行图像处理的各种程序(如ERDAS/PCI/ENVI/ER)。
第二章7.遥感平台是传感器的载体,有近地面,吊车,飞船,飞机,卫星等。
8.传感器又称为遥感器,是手机和记录电池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
9.根据数据记录方式,传感器类型可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两大类。
成像传感器按成像原理分为摄影成像和扫描成像。
10.摄影成像方式的传感器主要是摄影机,包括框幅摄影机,缝隙摄影机,全景摄影机,多光谱摄影机等,在快门打开后几乎瞬间同时接受目标的电磁波能量,聚焦后记录下来称为幅影像。
现在常用的数码照相机就是摄影成像。
最初的摄影成像方式与传统照相机成像方式不一样。
用数码照相机进行拍照摄影,可直接产生数字图像。
11.传感器按烧面方式又可分为两种:目标扫面传感器和影响面扫面传感器。
12.按电磁波在真空中波长或频率的顺序将波长划分成波段,每一波段为一个波长范围,按使用的刚做波段,可将传感器分为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波段等类型。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复习资料(1-4章)

第一章概论1、按图像的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可以分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数字图像:可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
模拟图像: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连续变化。
2遥感数字图像中的像素值称为亮度值(灰度值/DN值),它的高低由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强度决定。
2、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图像增强、图像校正、信息提取。
1)图像增强:用来改善图像的对比度,突出感兴趣的地物信息,提高图像大的目视解译效果,它包括灰度拉伸、平滑、锐化、滤波、变换(K—L/K—T)、彩色合成、代数运算、融合等。
图像显示:为了理解数字图像中的内容,或对处理结果进行对比。
图像拉伸:为了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亮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改善图像的显示效果。
2)图像校正(恢复/复原):为了去除和压抑成像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图像失真。
注意:图像校正包括辐射和几何校正,前者通过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等处理将像素值由灰度级改变为辐照度或反射率,后者利用已有的参照系修改像素坐标,使得图像能够与地图匹配或多景图像之间可以相互匹配。
3)信息提取:从校正后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各种有用的地物信息。
包括图像分割、分类等。
图像分割:用于从背景中分割出感兴趣的地物目标。
分割的结果可作为监督分类的训练区。
图像分类:按照特定的分类系统对图像中像素的归属类别进行划分。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硬件系统(输入、存储、处理、显示、输出),软件系统。
4、数字图像处理的两种观点:离散方法(空间域)、连续方法(频率域)2.遥感图像的获取和存储1、遥感是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过程。
遥感的实施依赖于遥感系统2、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整个空间,从信息收集、储存、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遥感试验、信息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5个部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考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1、数字图像是指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都不连续的、以离散数学原理表达的图像。
2、遥感数字图像是数字形式的遥感图像。
3、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
空间分辨率通常用像素大小、解像力或视场角来表示。
4、直方图均衡化指对原始图像的像素灰度进行某种映射变换,使变换后图像灰度的概率密度呈均匀分布,即变换后的灰度级均匀分布。
5、几何精纠正又称几何配准,是把不同传感器具有几何精度的图像、地图或数据集中的相同地物元素精确地彼此匹配、叠加在一起的过程。
几何校正指校正图像中存在的空间位置的变形等几何误差的过程。
6、辐射校正指消除数据中依附在辐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包括三部分:传感器端的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地表辐射校正。
7、开运算指使用同一个结构元素对图像先进行腐蚀后进行膨胀的运算。
作用是消除细小目标,在纤细处分离目标,平滑较大目标的边界时不明显改变面积的作用。
8、闭运算指使用同一个结构元素对图像先进行膨胀后进行腐蚀的运算。
作用是填充目标内细小空洞,连接近邻目标,在不明显改变目标面积的情况下平滑其边界。
二、选择题1、遥感数字处理软件:ERDAS IMAGEINE、ENVI、PCI Geomatica2、侧视雷达图像的影像特征1)垂直飞行方向的比例尺由小变大2)造成山体前倾朝向传感器的山坡影像被压缩,而背向传感器的山坡被拉长与中心投影相反,还会出现不同地位点重影现象3)高差产生的投影差与中心投影影像差位移的方向相反,位移量不同4不同设站对同一地区获取的雷达图像也能构成立体影像。
3、航空像片几何特征:1)地物点通过摄影中心与其成像点共一条直线。
2)投影中心到像平面的距离为物镜主距f。
3)地面起伏使得各处影像比例尺不同。
4)地物由于成像平面倾斜其成像会发生变形。
5)高差的物体成像在像片上有投影差4、颜色叠加5、影像统计均值:像素值的算术平均值,反映的是图像中地物的平均反射强调,大小由图像中主体地物的光谱信息决定。
《遥感图像处理》复习资料-8页word资料

《遥感图像处理》复习资料1,什么是模/数变换,数模变换?----A/D,D/A光学图像又称作模拟量,数字图像又称作数字量,它们之间的转换称模/数转换,记作A/D转换,或反之,称数/模转换,记作D/A转换。
2,图像的数字化包括采样和量化,什么是采样?量化?采样的实质就是要用多少点来描述一幅图像量化是指要使用多大范围的数值来表示图像采样之后的每一个点3,Envi等软件哪个国家、公司开发的,三个窗口的名字?ENVI是由美国Better Solutions Consulting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开发的;ENVI中的图像显示由一组三个不同的图像窗口组成:主图像窗口、滚动窗口和缩放窗口。
4,遥感系统包括?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_遥感信息源:任何目标物都具有发射、反射、吸收电磁波的性质。
2)信息的获取:地物空间信息主要由搭载在遥感平台上的遥感器来获取。
3)信息的接收:遥感器接收到地物目标的电磁波信息被记录在胶片或数字磁带上。
4)信息的处理—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地球资源遥感卫星数据并进行相关技术研究,为遥感应用提供数据服务。
5)信息的应用5,传感器的成像方式?摄影成像:感光胶片扫描成像:光学机械扫描方式、固体扫描方式(推帚式、推扫式)雷达成像6,电磁波与传感器:遥感常用电磁波?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7,传感器的分辨率包括哪几个?概念?(空间、时间分辨率等)空间分辨率:能够分辨出的最小单元尺寸或者说一个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时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地点进行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光谱分辨率:传感器记录的电磁光谱中特定波长的范围和数量辐射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接收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在遥感图像上常用像元的量化位数来表述8,轨道周期,轨道高度,轨道倾角?轨道周期:指一颗行星(或其他天体)环绕轨道一周需要的时间。
环绕太阳运行的星体有很多种不同的轨道周期轨道高度:卫星在太空绕地球运行的轨道距地球表面的高度轨道倾角:简称倾角。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复习资料

1.根据人眼的视觉可视性可将图像分为可见图像和不可见图像。
按图像的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可将图像分为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
可见图像:可见图像有图片、照片、素描和油画等,以及用透镜、光栅和全息技术产生的各种可见光图像。
不可见图像:不可见图像包括不可见光成像(如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成像)和不可见测量值(如温度、压力、人口密度)的分布图。
数字图像:用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图像,是一种空间坐标和灰度均不连续、以离散数学原理表达的图像。
属于不可见图像。
模拟图像:又称光学图像,指空间坐标和明暗程度连续变化的、计算机无法直接处理的图像。
属于可见图像。
2.遥感数字图像:是数字形式的遥感图像。
不同的地物能够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遥感数字图像中的像素值称为亮度值(或灰度值、DN值)。
亮度值的高低由遥感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地物电磁波的辐射强度决定。
像素的亮度值具有相对的意义,仅在图像内才能相互比较。
3. 数字图像处理的两个观点是离散方法和连续方法;与之对应的相关概念分别是空间域和频率域。
4. 遥感:是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过程。
遥感系统主要包括遥感实验、信息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5个部分。
在信息获取部分,传感器是核心,遥感平台则是传感器的载体。
地球运动、平台姿态的变化等影响着遥感平台,进而影响着所获取的图像质量。
5. 传感器(遥感器):是收集和记录电磁波辐射能量信息的装置,是信息获取的核心部件。
6. 传感器类别?按工作方式是否具有人工辐射源,传感器可分为被动方式和主动方式两类;按数据记录方式,传感器可分为成像方式和非成像方式两大类。
成像传感器按成像原理又可分为摄影成像和扫描成像两类。
7. 摄影成像的基本特点是在快门打开后的一瞬间几乎同时收集目标上所有的反射光,聚集到胶片上成为一幅影像,并记录下来。
摄影机的工作波段(最大波段)是290~1400nm,即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短波段,所得像片信息量大,分辨率高。
遥感复习资料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复习理论习题一、名词解释:1.遥感数字图像;遥感数字图像(digital image)是以数字形式表述的遥感图像。
不同的地物能够反射或辐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利用这种特性,遥感系统可以产生不同的遥感数字图像。
2.像素;数字图像最根本的单位是像素,像素是A/D转换中的取样点,是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最小单元;每个像素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与属性特征。
3.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图像中的像素进展的系列操作过程。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按其波长〔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所构成的图谱。
5.辐射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是传感器区分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辐射强度差异的能力6.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7.直方图;对于数字图像来说,直方图实际就是图像灰度值的概率密度函数的离散化图形。
8.累积直方图;以横轴表示灰度级,以纵轴表示每一级灰度级及其以下灰度级所具有的像素数或此像素所占总像素数的比值,做出的直方图即为累积直方图。
9.窗口;对于图像中的任一像素〔x,y〕,以此为中心,按上下左右对称所设定的像素范围,称为窗口。
10.邻域处理〔运算〕;对于中心像素〔x,y〕,其值用ƒ〔x,y〕表示,可按照相邻性规那么通过计算产生。
11.伪彩色合成;是把单波段灰度图像中的不同灰度级按特定的函数关系变换成彩色,然后进展彩色图像显示的方法。
12.真彩色合成;如果彩色合成中选择的波段的波长及红绿蓝的波长一样或近似,那么得到的图像的颜色及真彩色近似,这种合成方式称为真彩色合成。
13.密度分割法;是对单波段遥感图像按灰度分级,对每级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变为一幅彩色图像。
14.辐射误差;传感器所得到的目标测量值及目标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辐亮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差值称为辐射误差。
15.几何精纠正;又称为几何配准〔registration〕,是把不同传感器具有几何精度的图像、地图或数据集中的一样地物元素准确地彼此匹配、叠加在一起的过程。
遥感图像处理复习

1、地物的反射光谱特性:指地物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按地物反射率与入射波长之间的关系所绘的曲线,称为地物反射光谱曲线。
它的形状反映了地物的波谱特征。
地物波谱特征受入射波的波长、入射角、偏振状况、物体的性质、表面状况、周围环境等的影响。
地物反射率的大小,与入射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物的表面颜色及其表面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反射入射波能力强的地物,反射率大,传感器记录的亮度值大,在图像上呈现浅色调;反射入射波能力弱的地物,反射率小,传感器记录的亮度值小,在图像上呈现深色调。
这些色调差异的变化是遥感图像信息识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2、遥感图像的参数特点:(1)空间分辨率:是指图像上能够区别的最小单元的尺寸和大小。
(像元、线对数、瞬时视场)(2)光谱分辨率:遥感器所选用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带宽。
(3)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对光谱信号强弱的灵敏度——遥感器探测原件在接收光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
(4)时间分辨率:指对同一个地物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3、遥感图像增强分为:空间域增强和频率域增强。
4、遥感图像信息的频率特征:空间频率定义为图像中任意特定部分单位距离内亮的指的变化数量。
图像滤波增强处理实质上就是运用滤波技术增强图像的某些空间频率特征,以改善目标地物与临域或背景间的对比对关系。
因此,增强高频信息、抑制低频信息,则突出像元亮度值变化较快的边缘、线条、纹理等细节;相反,若增强低频信息,则增强图像的细节特征,突出均匀连片的主题图像。
5、图像滤波增强分:空间域滤波和频率域滤波。
(1)、空域滤波是在图像空间内进行邻域处理,使用空间二维卷积的方法,主要通过卷积模板来实现,其运算简单,易于实现,但增强容易过度,使结果图像有不协调的感觉。
(2)、频域滤波则是首先用傅里叶变换把图像分离成空间频率组分,然后通过强调和抑制特定的空间频率来实现,其计算量大,但比较直观,图像视觉效果好。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复习整理

数字图像处理复习笔记整理:1.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1)图像增强(2)图像校正(3)信息提取2.数字图像处理两个观点:(1)离散方法:一幅图像的存储和表示均为数字形式,数字是离散的,因此使用离散方法进行图像处理才是合理的。
与该方法相关的概念是空间域(2)连续方法:图像通常源于物理世界,它们服从可用连续数学描述的规律,因此具有连续性应该使用连续数学方法进行图像处理。
与该方法相关的主要概念是频率域。
频率域基于傅里叶变换,频率域的图像处理是对傅里叶变换后产生的反映频率信息的图像进行处理。
3.数字化的两个过程:(1)采样:将空间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即像素)的操作称为采样。
(2)量化:是将像素的灰度值转换成整灰度级的过程。
4.相干图像:微波遥感所产生的图像。
5.通用遥感图像数据格式:(1)BSQ格式:像素按波段顺序一次排列的数据格式(2)BIL格式:像素先以行为单位分块,在每个块内,按照波段顺序排列像素(3)BIP格式:以像素为核心,保持行的顺序不变,在列的方向上按列分块,每个块内为当前像素不同波段的像素值6.遥感图像可以表示为某一时刻t,在不同波长入和不同极化(偏振)方向p,能够收集到的位于坐标(x,y)的目标物所辐射的电磁波能量7.卷积是空间域上针对特定窗口进行的运算,是图像平滑、锐化中使用的基本的计算方法。
设窗口大小为mXn,(i,j)是中心像素,f(x,y)是图像像素值,g(i,j)是运算结果,h(x,y)是窗口模板(或称为卷积核,kernel),那么,卷积计算的公式为对于整个图像,从左上角开始,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按照窗口大小顺序进行遍历,即可完成整个图像的卷积计算。
对于图像边缘,由于无法满足窗口对中心像素的要求,其窗口外部的像素值可以用以下任意一种方法来处理:①设为0值;②按照对称原则从图像中取值;③保留原值,不进行计算8.纹理可分为人工纹理和自然纹理。
人工纹理:是由自然背景上的符号排列组成的,这些符号可以是线条、点、字母、数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图像(image)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相似性的描述或写真,它包含了被描述或写真对象的信息,是人们最主要的信息源按图像的明暗程度和空间坐标的连续性划分:图像可:数字图像,模拟图像根据波段的多少,图像可分为:单波段图像,多波段图像,超波断图像遥感数字图像(digital image)是指以数字形式表述的遥感影像。
最基本的单位是像素,每个像素具有其空间位置特征和属性特征。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遥感图像中的像素进行系列操作的过程。
数字图像处理极大地提高了图像处理的精度和信息提取的效率。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图像增强:着重强调特定的图像特征,在特征提取、图像分析和视觉信息的显示中很有用。
增强过程本身不会增加数据中原有的信息内容,仅仅是突出了特定的图像特征,使得图像更易于可视化的解释和理解。
图像校正:也称图像复原、图像恢复。
主要是对传感器或环境造成的退化图像进行模糊消除、噪声滤除、几何失真或非线性校正。
信息提取:根据地物光谱特征和几何特征,确定不同地物信息的提取规则,利用该规则从校正后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各种有用的地物信息。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包括: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第二章遥感是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过程。
遥感的实施依赖于遥感系统。
遥感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整个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遥感试验、信息获取(传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5个部分。
传感器的分辨率指传感器区分自然特征相似或光谱特征相似的相邻地物的能力。
传感器分辨率指标主要有: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是传感器区分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辐射强度差异的能力。
光谱分辨率是传感器记录的电磁光谱中特定波长的范围和数量。
波长范围越窄,光谱分辨率越高;波段数越多,光谱分辨率越高。
时间分辨率:对同一目标进行重复探测时,相邻两次探测的时间间隔称为时间分辨率。
数字化包括两个过程:采样和量化。
采样:将空间上连续的图像变换成离散点(即像素)的操作称为采样。
采样间隔的大小,影响着图像表示地物的真实性。
量化是将像素灰度值转换成整数灰度级的过程。
根据传感器选用的波长范围不同,遥感图像可以划分为下面两种类型:不相干图像,相干图像元数据是关于图像数据特征的表述,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普通遥感图像数据格式:BSQ格式,BIL格式,BIP格式特殊遥感图像数据格式:陆地资源卫星L5的数据格式,HDF数据格式,TIFF图像格式,GeoTIFF图像格式图像文件的大小=图像行数*图像列数*每个像素的字节数*波段数*辅助参数(辅助参数一般为1)第三章图像类别表示方法说明二值图像 f (x,y)=0,1 文字、线图形、指纹等灰度图像0≤f (x,y)≤2n-1 普通照片。
量化位数n=6,…,24,一般为8位用彩色三原色表示彩色图像﹛fi (x,y)﹜, i=R、G、B多光谱图像﹛fi (x,y)﹜, i=1,…,K 遥感图像,K为波段立体图像fLfR 用于摄影测量和计算机视觉分析等。
L和R 分别为左右图像运动图像﹛fi (x,y)﹜, i=1,…,t 动态分析,视频制作。
T为时间每个像素的取值为0或1的图像称为二值图像单波段图像的统计特征:反映像素值平均信息的统计参数,反映像素值变化信息的统计参数众数:图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灰度值,反映了图像中分布较广的地物反射能量。
方差:像素值与平均值差异的平方和,表示像素值的离散程度。
变差:像素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即变差表示图像灰度值的变化程度,间接地反映了图像的信息量。
反差:反映图像的显示效果和可分辨性,有时又称为对比度。
用像素值的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方差等来表示。
反差小,地物之间的可分辨性小。
根据图像像素的灰度级范围,以适当的灰度间隔为单位划分为若干等级,以横轴表示灰度级,以纵轴表示每一灰度级具有的像素数或该像素数占总像素数的比例值,做出的统计图即为灰度直方图。
直方图的性质:(1)直方图反映了图像灰度的分布规律。
(2)任何一幅特定的图像都由唯一的直方图与之对应,但不同的图像可以有相同的直方图。
(3)如果一幅图像仅包括两个不相连的区域,并且每个区域的直方图已知,则整幅图像的直方图是这两个区域的直方图之和。
(4)由于遥感图像数据的随机性,在图像像素数足够多且地物类型差异不是非常悬殊的情况下,遥感图像数据与自然界的其他现象一样,服从或接近于正太分布以横轴表示灰度级,以纵轴表示每一灰度级及其以下灰度级所具有的像素数或此像素数占总像素数的比值,做出的直方图即为累计直方图多波段图像的统计特征:(1)多波段图像之间的统计特征不仅是图像分析的重要参数,而且也是图像合成方案的主要依据之一。
(2)协方差和相关系数是两个基本的统计量,其值越高,表明两个波段图像之间的协变性越强。
(3)利用图像之间或波段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实现图像的压缩处理等。
相关系数是描述波段图像间的相关程度的统计量,反映了两个波段图像所包含信息的重叠程度。
滤波是指改变信号中各个频率分量的相对大小、或者分离出来加以抑制,甚至全部滤除某些频率分量的过程。
纹理是由纹理基元按某种确定性的规律或只是按某种统计规律重复排列组成的。
####共生矩阵方法第四章颜色是外界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分为两大类:非彩色(消色)和彩色。
彩色是指除黑白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
彩色有3个基本性质:明度:是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色调: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是彩色纯洁的程度,也就是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亮度可以用一条灰度级色带表示,一端是纯黑色,另一端是纯白色,称为灰色梯尺简答:常用的颜色空间模型RGB(红/绿/蓝)模型:是由红、绿、蓝三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集合所构成的颜色空间。
3种颜色中的任意一组颜色均有256个等级的属性定义值。
相加混色模型CMYK(青/洋红/黄/黑)模型:以红、绿、蓝的补色青(Cyan)、品红(Magenta)、黄(Yellow)为原色构成的CMY颜色模型,常用于从白光中滤去某种颜色,又被称为减性原色系统。
CMY颜色模型的原点为白YIQ颜色模型:用于彩色电视广播。
目标色调说明标准HSI(色调/饱和度/强度)模型:色调H是描述纯色的颜色属性,饱和度S提供了白光冲淡纯色程度的量度。
强度或亮度成分I在图像中与颜色信息无关。
它是面向彩色图像处理的最常用的颜色模型。
彩色合成包括伪彩色合成、真彩色合成、假彩色合成和模拟真彩色合成4种方法伪彩色合成是把单波段灰度图像中的不同灰度级按特定的函数关系变换成彩色,然后进行彩色图像显示的方法,主要通过密度分割方法来实现。
密度分割方法是对单波段遥感图像按灰度分级,对每级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变为一幅彩色图像。
步骤:(1)求图像的极大值d max和极小值d min;(2)求图像的密度区间(3)求分割层的密度差Δd =ΔD/n,其中n 为需分割的层数(有时不是等分);(4)求各层的密度区间;(5)定出各密度层灰度值或颜色。
如果彩色合成中选择的波段的波长与红绿蓝的波长相同或近似,那么得到的图像的颜色与真彩色近似,这种合成方式称为真彩色合成。
假彩色合成与伪彩色合成的不同之处在于,假彩色合成使用的数据是多波段图像为什么模拟真彩色合成由于蓝光容易受大气中气溶胶的影响,有些传感器舍弃了蓝波段,因此通过彩色合成无法得到真彩色图像。
这时,可通过某种形式的运算得到模拟的红、绿、蓝3个通道,然后通过彩色合成近似地产生真彩色图像拉伸是最基本的图像处理方法,主要用来改善图像显示的对比度。
如果对比度比较低,那么就无法清楚地表现图像中地物之间的差异,因此,往往需要在显示的时候进行拉伸处理。
拉伸以波段为处理对象,它通过处理波段中单个像素值来实现增强的效果。
在此过程中,图像直方图是选择拉伸具体方法的基本依据。
灰度拉伸分为线性拉伸和非线性拉伸两种方法线性拉伸:全域线性拉伸,分段线性拉伸非线性拉伸:指数变换、对数变换、平方根变换、高斯函数等直方图均衡化的基本思想是对原始图像的像素灰度做某种映射变换,使变换后图像灰度的概率密度呈均匀分布,即变换后图像的灰度级均匀分布。
直方图均衡化第四章(2)19篇直方图均衡化的特点是:(1)各灰度级中像素出现的频率近似相等。
2)原图像上像素出现频率小的灰度级被合并,实现压缩;像素出现频率高的灰度级被拉伸,突出了细节信息。
直方图规定化是为了使单波段图像的直方图变成规定形状的直方图而对图像进行转换的增强方法。
例子:第四章(2)26篇第五章为什么进行辐射校正?利用传感器观测目标的反射或辐射能量时,传感器的测量值与目标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辐亮度等物理量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测量值中包含了太阳位置和角度条件、薄雾等大气条件、或因为传感器的性能不完备等条件引起了失真传感器所得到的目标测量值与目标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辐亮度等物理量之间的差值称为辐射误差辐射误差产生的原因有两种:(1)传感器的响应特性。
(2)外界(自然)环境:大气(雾和云)和太阳辐射等。
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辐射误差的过程称为辐射量校正(radiometric calibration),简称辐射校正遥感图像的几何误差可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两大类几何精纠正又称为几何配准(registration),是把不同传感器具有几何精度的图像、地图或数据集中的相同地物元素精确地彼此匹配、叠加在一起的过程图像几何纠正的内容包括:系统几何纠正,投影变形纠正,几何精纠正几何纠正基本原理:回避成像的空间几何过程,直接利用地面控制点数据对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本身进行数学模拟,并且认为遥感图像的总体畸变可以看做是挤压、扭曲、缩放、偏移以及更高次的基本变形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校正前后图像相应点的坐标关系可以用一个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表示。
控制点(同名点),即图像上的一些已知点,这些点在原始图像和标准图像上的坐标已知。
地面控制点(GCP)是几何纠正中用来建立纠正方程的基础,是最关键的数据。
控制点数目的最小值按未知系数多少来确定。
K阶多项式控制点的最少数目为(k+1)(k+2)/2控制点因注意:控制点在工作范围内应均匀分布。
如果图像扭曲变形明显,那么,更要强调这种分布的均匀性。
直接,间接成图法中常用间接成图法重采样过程包括两步:像素位置变换,像素值变换图像重采样方法:最近邻重采样,双线性内插重采样,三次卷积内插,双像素重采样法最近邻法计算量最小,但处理后的图像的亮度具有不连续性,线性地物易产生锯齿状。
双线性内插法的精度和计算量适中,并带有低通滤波的效果,细节信息丢失,边缘受到一定的平滑作用三次卷积法内插精度高且带有边缘增强的效果,缺点是运算量大像素位置变换是按选定的纠正方程把原始图像中的各个像素变换到输出图像相应的位置上去,变换方法分直接成图法和间接成图法(或称正解法与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