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教师观

新课标下的教师观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新课标的推行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和挑战。在新课标下,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的角色和责任更加突出,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了新的要求。本文将从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法创新以及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探讨新课标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要从“灌输型”转变为“引导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新课标要求教学方法的创新,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灵活运用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地考察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专业素养提升

新课标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要关注教育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积极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观念和职业道德,注重教育教学的伦理和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学生关注度提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育教学环境改善

新课标要求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教师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创新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关注学生需求,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要积极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新课程的教师观

新课程的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角色的转化和重新定位 1、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引导,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齐步走”向根据差异因材施教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 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参与和平等的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之间要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良好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真正成为民主、动态、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2)教师的职责---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 新课程中的教师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更多的在于越来越多的激励和思考。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三个要求 要求教师积极旁观。教师要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学习中学生遇到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与合作,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 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 二、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营造并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培养与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4、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共同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方法,与同学们一起生长知识、追求真理,不断修正自己。 三、新课程教师行为的四个转变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要求教师要从雪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改革的同步进行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的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习过程中,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下的教师观 时下,新课程的舂风吹遍祖国神州大地。本文就此谈一些体会。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升素质,更新理念,转变角色,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对应的变化。 一、尊重、赞赏学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实现这个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要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理论,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人施教,有效促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优秀生,不冷落后进生,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他们看做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即使批评学生也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教师不但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哪怕是取得的极其微小的成绩也要加以表扬,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二、协助、引导学生 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更好的教。“教学相长”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应协助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协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协助学生掌握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协助学生学会检视和反思自我,确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但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通过引导可让学

生辨明方向,唤起内在精神动力,鼓励他们持续向上攀登。教师要从过去的“道德说教者”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动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是关心、热爱学生的表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要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符合学生实际,学会应用“中庸之道”。 四、注重、合作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实行沟通配合。新课程更强调集体备课这个理念,这就要求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紧密配合,增强合作,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培养学生。同样,平时增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来说之,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点,更新教育思想,大胆尝试新教法,持续“充电”,增强自身素质,提升业务技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

教师观的基本内容

教师观的基本内容 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具体内容如下: 一、教师角色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的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

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二、教师行为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另外,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浅谈新课标下的教师观

浅谈新课标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定位已不再单是传统观念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再加上“育人”。这就要求新课标下的教师应具备: 一、良好的道德风范和人格素养 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是社会风尚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者,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要真正落实这一点,教师就应:(1)重师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真心地热爱学生,确确实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工作中团结协作。(2)重人格。热情、乐观、性格开朗有幽默感;仁慈友善、责任心强;工作中既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又善于理解学生,对他们耐心,服务学生周到,评价学生公平、客观。 二、勇于接纳和包容差生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发现人的智能有强弱,这也就是说学生是有学习差异的。教师不应只把“爱”注足在“学优生”上,而更应勇于做到对“学差生”或“双差生”的接纳和包容。我们知道人性最大的原则就是渴望对自己的关怀。当我们对他们多一份关注时,他们也就获得了一份鼓励,也就会向成功迈近一步。我们也同样允许学生犯错,因为犯错是学生的权利,我们的课堂就是他们犯错的地方。其实,错误与差异也同样是教育资源,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走路。 三、善于赏识学生

推进课程改革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要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在教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醒和鼓舞”。苏霍姆林斯基。 有句话:“一个孩子你说他好,他就好了!”这也就是说要赏识学生。不是一个学生好才需要赏识,而是因为赏识才会使他变得更好。我们的赏识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差异开始。赏识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自信,给学生以永恒的期待。知识失去了,可以重新学习来获取;财富失去了,可以重新去获得;自信失去了,那就会失去了一切。我们要多让学生与自己比,这样看到的是自己成长进步的足迹。若让学生常与别人比,这只会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勇气。新课程也不是不要批评,那些善意的、谈心式的、恰如其分的、对事不对人的批评同样是一种激励,而一味的让学生幼小心灵承受失败的打击,饱尝失败的苦果,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只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无能与不称职,只能在他的手里又多了一个失败的生命!因为任何惩罚如果过度失真,它就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说我们要善于赏识学生。赏识会让落后的学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赏识会让优秀的学生倍受鼓舞,喜出望外。我们要相信:每一粒种子只要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都会发芽开花结果的。微笑无成本,却能激发出学生获取成功的自信。老师们,请不要放过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四、潜心研究和发现,有效组织学生合作与探究 教师要研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通过有效教育,使之发扬广大并实现有效迁移。一些教师不在深入钻研课本、研究学生,根据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观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观 新课标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观点: 要坚持育人为本。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 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注重学科交叉。在新课标中,跨学科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要与 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密切的合作,在教学中将语文与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的 融合。通过跨学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形成系统性 的知识结构。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是无可避免的,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掘学 生的个性特点和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发挥潜力。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的活动 去感知和运用语文知识。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实践探究。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 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 的挑战和机遇。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提高教 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要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只有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发 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关于教师观的知识点主要作为主观题进行备考,如材料分析题及简答题,因为所占分值较大,所以希望大家在备考时能够认真复习,重点是理解性记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促进者指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对学生启发诱导和帮助。 如:一次数学考试后,小明又成为了班级的倒数第一,这时数学老师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对他进行不断的帮助和引导,一学期后,小明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去解决各种教学问题。 如:当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课后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并查阅资料,最终解决了问题。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不断的寻求各种教育资源,结合本学校特点开发校本课程,优化课程,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张老师在农村小学支教,为了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感受,张老师到公园去寻找上课所需的腊梅和荷花,最终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点印象更加深刻了。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整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如:李老师自参加工作以来,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学习,从不间断。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新课程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 一、教育观 新课程在价价值追求和精神向度上的一个最凸显的特征是:“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大。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把握: ⑴新课程把“人”作为教育的支柱。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从尊重人的价值、尊严、个性出发,从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着眼。来制订教育政策,设计教育目标,构建教育理论。这正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灵魂。 ⑵新课程认为人(教师、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因素,是课程建构的参与者、促进者、批判者。 ⑶新课程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指向人的“共时性发展”,侧重于和谐性地综合发展;“终身发展”指向人的“历时性发展”,侧重于生成性地综合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终身发展”,人的发展才是完整的,符合人性的,有利于提升生命价值和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所耳熟目详的“四有”思想就包含了这样的价值追求。 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对教育的论述: 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于: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黄克剑(华东师大) ◆ 这就是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把教育的价值上升到了生命的高度。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援之于人,赋予他做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及而步履轻捷的力量。——何塞·马蒂 肖川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的主任,他认为教育的力量应是: ◆ 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 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 ◆ 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 ◆ 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 ◆ 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 二、学生观 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肖川 新的学生观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把他们的现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来看待。——叶澜 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复合主体的不可替代和缺失的一部分,不关注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着力于教育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与发展,只把教育当做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的过程,那么,教育将类似于“驯兽”。——叶澜 学生的主动性是怎样从课堂中消失的? ◆ 缺乏理智的挑战 ◆ 打击和挫折 ◆ 群体压力 潜在性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 差异性 教育者应该承认差异、关注差异,看到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是财富,而不是包袱。教育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各自的特长和个性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观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课程构成与建构的参与者、创造者和批判者,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和纷繁复杂的世界与火热的时代生活之间建立起血肉的联系,要求教师育人的工作,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种极为专业化的要求下教师势必自觉地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 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变,从“教书匠”转化为——

新课标下的教师观

新课标下的教师观 作者:王俊英 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03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为了胜任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职业观、人才观、评价观、师生观、课程观,才能胜任新课程教学,应对新的挑战。 新的教育观 与其他职业不同,教师职业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感情能思考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由关心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转变为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关心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以上认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彻底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努力使学生由受教育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新的人才观与评价观 新的正确的人才观就是人人能够成材。传统的人才观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少数高智商的人才,是英才教育和淘汰式教育,它的最大弊端是把大多数在其他方面有专长的学生推倒失败者的行列。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型人才观,因为学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师的人才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人才观,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一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铺设通向成功的道路。可以说成功教育不仅仅是把先天条件较好、环境条件较好、原有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好,更重要的是把那些先天条件不太好、环境条件不太好、原有基础不太好学生也一样的教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发展。教师的人才观和评价观必须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要树立人才标准多元化的观念,克服单纯以“分”取人的倾向。社会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科学型、管理型、文艺型、体育型、服务型、操作型等。因此,那种认为只有分数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教师发展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教师开 展观 比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增加的主要内容包含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课程实施局部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本次修订的核心,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回应了当代社会和教育开展的要求。课程内容是完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学业标准是评估目标是否到达的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的变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为教师应对新挑战提供了建议,从教师自我学习与实践、教研制度与方向、培训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八条建议,表达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开展观:教师专业开展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需要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整体统筹、系统推动。 要具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开展观,教师应树立以专业学习完成终身成长的意识,并付诸科学实践。教学能力、发觉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根本要素,也是综合促进专业开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教师需要统整自主学习、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三种专业支援方法,使之形成合力。 一、系统思维, 借助专业阅读稳固专业根底

系统包含假设干要素,假设干要素之间形成相关联系、制约的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互动,能够发挥肯定的功能。系统思维是用整体性原则认识系统中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思维方法。语文教学是特意化的职业,需要特意化的学科知识作支撑,用系统思维分析自己的专业结构,确定专业阅读的方向和内容,用长期的、结构化的专业阅读建立扎实的根底框架,开展突出的专业优势,更可能行稳致远。 1.专业阅读的领域 “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累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养。〞(1)从专业领域来说,语文教学涉及言语、文学、教育三个主要的学科门类。三个学科的根底理论、前沿理论、学术开展史都属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根底,文学和教育中还有大量经典作品,同样属于专业根底。从专业阅读的领域来看,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书目应该包含教育史〔含语文学科教育史〕、教育原理〔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思想〔含名师教学实践理论〕、文学经典〔含教育文学经典〕。在此根底上,还需要关注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经典作品,拓展阅读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 专业阅读的取向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观 一、历史上教师职业的功能 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从历史上来看,经历了以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的演变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师职业功能的核心内涵就是: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 二、传统教师角色的几种论断 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这一观念形成以后,教师角色被用各种比喻性的说法来加以描述、概括和定位。较为流行的话语是:教师是照亮学生的蜡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园丁;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等等。这些观点被概括为“蜡烛论”、“工程师论”、“园丁论”和“桶水论”等。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21世纪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现代社会的教师应有多副笔墨。主要内涵有: 1、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特定的学习内容,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来为之设计更为有效的学习活动。 2、教师是指导者和信息源。现代社会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创造、如何生活,要能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现代

社会所必备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知道如何发现和搜集信息、处理和使用信息,利用信息来达到学习和创造的目的。 3、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架。特别要关注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过对他们个性的深入了解与把握来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出可供参考的学习设计,指明发展的路径。 4、教师是组织者和管理者。一定的教学秩序是开展教学的前提。尤其在今天大力提倡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就更为突出,教师要帮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引导和指挥学生参与讨论并开展其他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使各项学习活动得以深入,进而通过组织好的群体互动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不仅作为教学的管理者,而且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增强教育的力量。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作为学习伙伴共同进行意义的理解建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6、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得以继续和深入,并维持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7、教师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以便及时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教师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通过自己的研究的发现来创新知识,成为知识的发展与创造者。 8、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有人有意将“教书育人”调整为“育人教书”,是对教

62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和行为相应地发生转变。(一)教师角色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是因为:首先,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范文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师观范文 整理]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 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让 沉闷、闭塞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新一轮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 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 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 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 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 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 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 的交流。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 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的问题,限于学生的知 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 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 目的。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