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内涵(最新)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清明节既有悼亡祭祀之情,又有踏青郊游的乐趣。

清明节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清明节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

在这一天,人们前往坟墓扫墓祭祖,烧纸、撒花、焚香,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祖先的敬仰传承着中国人“孝道”文化,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清明节让人们铭记历史,感恩前人,继承传统美德,培养家国情怀。

其次,清明节亦是缅怀先烈,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时刻。

作为农耕社会的重要节气之一,清明节是纪念历史上为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烈士的日子。

人们会前往烈士陵园、革命烈士墓地,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热情,传承家国情怀,弘扬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清明节还体现着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认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恰逢春暖花开之时,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人们在这一天会到郊外赏花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种对自然和谐的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价值观。

总的来说,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对先烈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

它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通过传承和弘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前人智慧,弘扬传统美德,形成社会共识,塑造共同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得以传承,永久流传。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五或初六举行。

它不仅是一种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人们缅怀先人、追思故友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人民传承着多元的文化内涵,展示出对生命的敬重和对传统的尊重。

一、祭祀先人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便是祭祀祖先。

中国人民深信,对祖先的崇敬和敬意是维系家族传统的重要一环。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返回祖坟,祭扫墓地,献上鲜花、烧纸钱等物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

二、缅怀故友除了祭祀祖先,清明节也是人们缅怀故友的时刻。

古代文人墨客常在这一天祭拜故友,表达对离世之友的怀念之情。

有的人会游山玩水,去寺庙烧香祈福,思念与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这种缅怀故友的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友情的珍视以及社会团结与和谐的价值观。

三、踏青郊游清明节天气宜人,正是春季踏青的好时机。

人们会出游野餐,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放松心情,减轻生活的压力。

山水之间,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

这种郊游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人际关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生活美学的一种展现。

四、食用清明节特色食品清明节有许多特色食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清明团。

清明团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汤圆,有红枣、花生、豆沙等各种馅料供选择。

传统上,人们相信吃了清明团可以驱灾避邪,祈求平安。

此外,还有青团、青檀糕等食物,与清明节的绿意相得益彰。

这些特色食品既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俗特色。

五、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清明节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后人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机。

在祭祀祖先和缅怀故友的过程中,长辈会向年轻一代讲述家族的历史故事,弘扬家族文化。

同时,人们也会参观古代墓志铭,感受华夏文明的历史底蕴。

这种传承与教育的意义,使清明节更加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祭祀祖先、缅怀故友、踏青郊游和享用清明特色食品,人们能够感受到对生命和传统的尊重,展现出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首先,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对亲情的珍重和对祖先的尊敬上。

在这一天,人们会整理祖坟,献上鲜花、食品和酒水,祭奠逝去的亲人和祖先。

这种祭祀行为不仅是对故人的怀念和缅怀,更代表了中国人对家族和血脉的重视,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祖的传统美德。

其次,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上。

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人们纷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环保节日,人们呼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倡导绿色生活,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

此外,清明节还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如踏青、插柳、扫墓、吃青团等。

踏青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结伴而行,登高赏景,感受春天的气息,祈求一年好景。

插柳则象征着生机勃勃和新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扫墓是人们祭奠祖先的重要方式,也是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

同时,在清明节吃青团也是一项传统食俗,寓意美满团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总的来说,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缅怀先人、敬畏自然、弘扬传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亲情、传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愿我们永远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清明节的美好传统与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与传播。

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越发璀璨,人们的生活越发幸福美满。

清明节的意义与内涵

清明节的意义与内涵

清明节的意义与内涵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三月清明时节举行。

它不仅是人们缅怀祭奠先祖的时刻,也是表达对故人深深思念的重要日子。

同时,清明节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

1. 缅怀祖先清明节的最主要目的是缅怀祖先和故人。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或墓地,整理墓碑,点燃纸钱,献上鲜花、食物和酒水等物品,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祭祖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幸福。

2. 履行家族责任清明节也是履行家族责任的时刻。

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祭祀仪式,除了缅怀祖先,也加强了家族成员间的亲密关系。

在祭祀中,人们传承家族的价值观念和传统,加深了对家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3. 祈福与祈安清明节有着祈福与祈安的寓意。

人们在祭拜祖先的同时,借此机会向祖先祈求家庭的平安、健康、幸福和繁荣。

在繁忙的生活中,清明节成为了人们思考生死、珍惜亲情和表达祝福的特殊时刻。

4. 春游与踏青清明节也是春季踏青的好时机。

人们会选择一些名胜古迹或者风景如画的地方,和家人朋友一起外出游玩。

踏青的活动,不仅是为了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也是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庆祝春天的到来。

5. 倡导环保与保护自然清明节也是倡导环保与保护自然的时刻。

人们在踏青赏花的过程中,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爱护自然。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自然保护区或者生态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并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意义与内涵。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先祖与纪念故人的重要时刻,也是关注家族、传承文化、增进亲情以及倡导环保的重要节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清明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人们通过祭祀与踏青等方式,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清明节的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和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和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和内涵清明节的习俗和内涵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与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清明节不仅有极富特色的节日习俗,更有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内容就是感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先感恩,这是其主要内容。

人们认识到,今天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祖先留下来的,不能忘本,所以要缅怀祖先的恩德,祈求生活平安幸福。

二是对大自然感恩,在春回大地的日子里,感念大自然生养万物的德泽,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祈求风调雨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与其他节气或节日不一样。

清明节的习俗,全国各地千差万别,各有特色,但是主要内容不外乎扫墓和踏青两项。

据说清明习俗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在古代,寒食节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希望、新循环的开始,后来“感恩”色彩逐渐浓厚。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唐玄宗时曾以政令的形式规定寒食节扫墓。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节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承袭下来。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宋代诗人王禹偁写的《清明》一诗,就说明宋时还有清明日重生新火的习俗,而这一习俗本属于寒食节的。

现代有的地方尚有寒食节修墓垒坟的习俗,但寒食节不再作为一个民俗节日被重视。

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上巳节退出节日系列。

踏青本是上巳节的习俗,古时又叫探春、寻春等,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亲近自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阳和之气,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除了扫墓和踏青,民间清明节还有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等习俗,有的地方有清明插柳的习俗,与一般的植树不同。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杨柳为春季应时嘉木,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始于古代时期,每年清明时节(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人们举行祭扫祖先墓地、踏青游玩、插柳缘等活动。

清明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一、文化内涵清明节源于古代祭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清明节,人们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加深了家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首先,清明节强调了尊重祖先的思想。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通过祭奠祖先,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种尊重祖先的思想代代相传,凝聚着人们对家庭、家族的依恋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清明节弘扬了“生者生,死者死”的哲学观念。

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祭扫,缅怀逝去的亲人和朋友。

这种活动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明白生命的宝贵和短暂,激发了对生命的敬畏和享受生活的态度。

最后,清明节传递了“孝道”的道德观念。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强调了对祖先的孝心和家族的责任感。

通过祭祀仪式和瞻仰祖先墓地,人们追忆先人的功绩和教诲,进一步强化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道德观念。

二、意义和价值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清明节有着重要的民俗和社会意义。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纷纷外出踏青、郊游,增加了社交和沟通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彼此的友谊。

同时,祭扫祖先墓地也是家族团聚的时刻,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

其次,清明节有助于倡导文明祭扫习俗。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的焚烧纸钱和烧香等行为受到了质疑。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文明祭扫,推崇绿色、环保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这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清明节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人们在此时祭拜祖先、扫墓踏青,同时也是重要的缅怀和纪念逝去亲人的时刻。

清明节不仅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1. 祭扫文化祭扫是清明节的重要传统之一。

当清明来临时,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献花、烧纸等,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祭扫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感恩之情,体现了中国人尊重和崇敬传统的价值观。

祭扫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也是对生者的警示,让人们时刻忆及生死,珍惜当下。

2. 踏青乐活清明时节正值春天,阳光明媚,万物复苏。

因此,清明也是踏青郊游的最佳时机。

人们会结伴出游,登山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踏青乐活的活动充满了欢乐与闲适,让人们远离繁忙的都市生活,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3. 自然观照清明节也是重要的自然观照时期。

在这个时候,人们会注意观察周围的自然景象,特别是春天万物的生长变化。

清明节时节,大地回春,百花盛开,草长莺飞,春意盎然。

通过自然观照,人们更加体会到生命的无限美好和恢弘。

4. 传承家风清明不仅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也是传承家风的重要时刻。

人们在扫墓之后,还会一同回家悬挂祖先的牌位,祭拜祖先、亲人,并进行祭祀仪式。

通过这些传统仪式,家族的血脉连系更加紧密,传承和弘扬家族的价值观念和美德也得以延续。

5. 爱国情怀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时刻。

在扫墓和踏青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对祖国的繁荣富强充满无尽的热爱和奉献之情。

清明节以烈士墓地为重要的纪念活动地,人们祭拜英烈的同时,也追思先辈的奋斗历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清明节作为传统的重要节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祭扫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踏青乐活让人们享受春天的美好;自然观照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恢弘;传承家风使家族的联系更加紧密;爱国情怀则让人们展现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之情。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1、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2、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

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

3、清明,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4、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

5、清明之所以成为一个节日,关键是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寄托着一种情怀。

我们祭奠祖先,悼念逝者。

感恩祖先给了我们生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与怀念之情。

清明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的物候“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中国社科院民俗学博士施爱东说。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

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

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

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

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说。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

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

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

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肯定的文化意义。

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施爱东介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演进,清明节较早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

因柳树为春季应时嘉木,插柳与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

民国时期,插柳日还曾一度成为“植树节”。

但不管如何衍变,追悼与祭祀是中国人过清明的最重要内容。

“无论从起源还是从其流变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


在唐朝之前,人们因寒食节与清明节仅相隔一两天,往往同时过节,所以清明节亦称寒食节。

唐朝之后,寒食节就逐渐被清明节所取代,鲜有人延续寒食这项习俗。

寒食节的起源,记载于《左传》。

关于清明节的真正缘起,历来众说纷纭,只有介子推的故事流传得最普遍。

从表扬介子推的忠义和气节,到后来注入更多的深层内涵,寒食清明的人文精神色彩浓烈,经千百年时间发酵,成为崇尚高洁、自尊自责、常怀感恩的道德追求。

虽然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被淡忘及至遗忘,但盛唐时代却极为重视寒食节的意义,还有数量可观的唐诗为证。

这一段已被取代的民俗,蕴含忠贞、刚毅、隐忍、奉献、不求回报、淡泊、宽容、自省、悔改、感恩以及知恩图报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清明节每年以阳历4月4日或4月5日为准。

农历除了有十二个月,还有廿四节气,就是将阳历的365天,划分为24个阶段,“清明”是其中一个节气,所以每年固定落在阳历4月4日或5日,另一个节气“冬至”也是同样原因。

至于清明何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原因和气候有关。

廿四节气里的“清明”是在冬至之后的105天,“清”是百草重生翠绿一片的景象,“明”是春光明媚风景好之意。

冬天之后的初春,气候还是有点寒冷,到了清明时节,亦即每年的阳历4月
4日或5日,是气节转暖的时候,百花齐放,候鸟回归,大地生机蓬勃,象征大自然万物生命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环境,后来就渐渐将这一天定为扫墓祭祖的日子。

唐朝之前,清明节也是女性“踏青”的日子。

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上古时候,仲春月是“男女相会”日,可以自由恋爱的日子。

汉代之后,每年春天三月初上巳节,则是少女们可从闺房中暂时解放,出街外游的日子。

唐代时,上巳和清明渐合为一体,虽然春天出游并不一定要在清明,但气候回暖的清明却最适合出游,踏青也渐渐成风。

《晋书》记载,自魏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就会出外踏青。

宋代文风盛行,文人墨客更在春游踏青时留下不少名诗丽章。

后来,由于礼教越来越严格,自由恋爱的时代告终,踏青不再是女士春游的日子,而是结合礼教意识,人们到郊外扫墓祭祖的日子。

后来的宗祠及会馆等社团组织,也是利用这样的节气时机,举行春祭。

无论时代演变,岁月变迁,清明自被固定为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就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质,成为提倡“慎终追远”的民族精神内涵的媒介和载体,华夏民族借扫墓、上坟和祭祖等仪式,提醒后人不要忘本。

《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种对祖先崇敬,家族团聚的方式,也形成一种祖先信仰,沿承至今,更成为加强家庭伦理观,巩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仪式。

在清明这个民俗漫长的传承过程,还穿插一段“插柳”的过去。

“插柳”是唐代时期在一些地区流传的一种风俗。

根据《岁时记》记载:“唐朝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顺阳气”,而唐人段成式《酉观杂俎》则说,唐中宗在农历三月三赐侍臣柳圈,以免染毒。

民间还有流传一段客籍谚语“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又说“清明要戴青,免得鸟蝇遮眼睛”。

此外,在以前医药未发达的年代,清明节也是保健日,中国各地流行以花草洗浴,或在清明时节吃草药、采草药。

【清明节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