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和内涵

合集下载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五或初六举行。

它不仅是一种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人们缅怀先人、追思故友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人民传承着多元的文化内涵,展示出对生命的敬重和对传统的尊重。

一、祭祀先人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便是祭祀祖先。

中国人民深信,对祖先的崇敬和敬意是维系家族传统的重要一环。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返回祖坟,祭扫墓地,献上鲜花、烧纸钱等物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

二、缅怀故友除了祭祀祖先,清明节也是人们缅怀故友的时刻。

古代文人墨客常在这一天祭拜故友,表达对离世之友的怀念之情。

有的人会游山玩水,去寺庙烧香祈福,思念与朋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这种缅怀故友的活动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友情的珍视以及社会团结与和谐的价值观。

三、踏青郊游清明节天气宜人,正是春季踏青的好时机。

人们会出游野餐,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放松心情,减轻生活的压力。

山水之间,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

这种郊游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人际关系,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生活美学的一种展现。

四、食用清明节特色食品清明节有许多特色食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清明团。

清明团是一种用糯米制作的汤圆,有红枣、花生、豆沙等各种馅料供选择。

传统上,人们相信吃了清明团可以驱灾避邪,祈求平安。

此外,还有青团、青檀糕等食物,与清明节的绿意相得益彰。

这些特色食品既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俗特色。

五、文化传承与教育意义清明节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对后人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机。

在祭祀祖先和缅怀故友的过程中,长辈会向年轻一代讲述家族的历史故事,弘扬家族文化。

同时,人们也会参观古代墓志铭,感受华夏文明的历史底蕴。

这种传承与教育的意义,使清明节更加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祭祀祖先、缅怀故友、踏青郊游和享用清明特色食品,人们能够感受到对生命和传统的尊重,展现出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首先,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对亲情的珍重和对祖先的尊敬上。

在这一天,人们会整理祖坟,献上鲜花、食品和酒水,祭奠逝去的亲人和祖先。

这种祭祀行为不仅是对故人的怀念和缅怀,更代表了中国人对家族和血脉的重视,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祖的传统美德。

其次,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上。

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人们纷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环保节日,人们呼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倡导绿色生活,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

此外,清明节还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如踏青、插柳、扫墓、吃青团等。

踏青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结伴而行,登高赏景,感受春天的气息,祈求一年好景。

插柳则象征着生机勃勃和新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扫墓是人们祭奠祖先的重要方式,也是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

同时,在清明节吃青团也是一项传统食俗,寓意美满团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总的来说,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缅怀先人、敬畏自然、弘扬传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亲情、传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愿我们永远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清明节的美好传统与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与传播。

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越发璀璨,人们的生活越发幸福美满。

清明节的节日习俗寓意

清明节的节日习俗寓意

清明节的节日习俗寓意清明节的习俗和寓意主要体现在祭祀祖先,扫墓,植树,踏青,吃清明食品等方面。

首先是祭祀祖先。

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前,为已故的父母、祖父母等亲人祭拜献花,烧纸钱,献上酒食,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尊敬之情。

祭祀祖先的习俗蕴含着对家族渊源和传统的珍视,也是对先人的感恩之心的体现。

其次是扫墓。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墓地扫墓,整理墓地,清除杂草和落叶,然后在墓地周围点燃香烛,烧纸钱,献上鲜花,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扫墓活动体现了对生命和逝去的人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是对先人的敬仰和纪念的方式。

再次是植树。

清明节也是植树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去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和珍视的表达。

植树活动不仅有益于环境的改善,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情怀和责任的传达。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的习俗。

踏青是春天的特色活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结伴出游,到郊外踏青赏花,感受春天的气息。

踏青活动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和感悟,也是尊重和珍视自然的表现。

最后,清明节还有吃清明食品的习俗。

清明食品有清明粑、青团等,这些食品在形状和名称上都与清明节有着直接关联。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制作和品尝清明食品,以示对春天的祝福和美好生活的期许。

清明食品的习俗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向往的表达。

以上这些习俗和寓意,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历史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祭祀祖先、扫墓、植树、踏青、吃清明食品等习俗都是人们对生命、历史和自然的尊重和珍视的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清明节的习俗和寓意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家庭、环境和自然的关怀和祝福。

在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这些习俗和寓意,让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对未来的期许和希望。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节日寓意是什么

清明节的节日寓意是什么

清明节的节日寓意是什么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节日,这个习俗来源之久。

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这个传统不仅体现出了对先人的尊重,也是对家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在清明这天,人们一般都会带上鲜花、酒水和食品等祭祀供品前往先人坟墓或烈士陵园,去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通过扫墓祭祖人们不仅能够增强家族认同感和凝聚力,还能了解自己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族历史。

二、祈福祭神
在清明这天,人们不仅会扫墓祭祖,还会前去神庙或者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清明节祈福祭神也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之情。

三、春季活动
春天寓意着新生的开始,清明节正是春天的节日之一,这个时候正是举行春季户外活动的好时候,因为可以很好的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气息。

建议大家在这天可以和家人一起踏青、野餐或者放风筝。

通过清明节的春季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清楚大自然的规律和变化,增强自己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四、保护环境
清明节也是保护环境的节日,人们在上山扫墓祭祖的时候,也会清理墓地附近的杂草等,表达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尊
重。

通过保护环境,人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

清明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它既是人们祭奠祖先的重要时刻,也是缅怀历史、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古称“寒食节”,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春分节。

唐代文人杜牧的《寒食帖》记录了寒食节的起源。

相传公元前657年,周公姬旦在天子侧室兰贞之死后,感到无比悲痛,遂将逝者葬于杞国后圃。

清明节就是为了祭祀兰贞而设立的。

从那时起,清明节成为了祭奠祖先的重要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扫墓和踏青。

扫墓是人们祭奠先人的重要仪式,通过整理墓地、烧香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与思念之情。

踏青则是清明节期间人们外出郊游、欣赏春景的活动,也是缅怀历史的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清明节还有祭扫祖先、祭祀英烈、放风筝、插柳等习俗,各地的风俗也略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对逝者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珍视。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仅是祭拜祖先的节日,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代表着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缅怀。

通过祭祖扫墓的活动,人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之情,也是对历史的敬重和记忆。

其次,清明节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珍爱。

清明时节,正是春天花草吐艳、万物复苏的时刻,人们通过踏青、插柳等活动,拥抱大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

此外,清明节还具有与节气相关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庆祝清明节,标志着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时节的到来,对天文、农历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所了解。

清明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祭拜祖先、传承传统习俗、庆祝节气等活动,清明节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节的到来提醒着人们去缅怀历史、尊重传统、珍爱生命。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习俗逐渐淡化,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仍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清明节的含义与风俗

清明节的含义与风俗

清明节的含义与风俗清明节的含义与风俗1、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2、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

3、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4、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风俗1踏青2植树3放风筝4扫墓祭祖5插柳6拔河7荡秋千8斗鸡9射柳10蹴鞠11蚕花会踏青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放风筝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始于古代时期,每年清明时节(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人们举行祭扫祖先墓地、踏青游玩、插柳缘等活动。

清明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社会价值的体现。

一、文化内涵清明节源于古代祭祀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了丰富的宗教、哲学和道德观念,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

在清明节,人们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加深了家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首先,清明节强调了尊重祖先的思想。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通过祭奠祖先,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种尊重祖先的思想代代相传,凝聚着人们对家庭、家族的依恋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清明节弘扬了“生者生,死者死”的哲学观念。

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祭扫,缅怀逝去的亲人和朋友。

这种活动让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明白生命的宝贵和短暂,激发了对生命的敬畏和享受生活的态度。

最后,清明节传递了“孝道”的道德观念。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强调了对祖先的孝心和家族的责任感。

通过祭祀仪式和瞻仰祖先墓地,人们追忆先人的功绩和教诲,进一步强化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道德观念。

二、意义和价值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清明节有着重要的民俗和社会意义。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纷纷外出踏青、郊游,增加了社交和沟通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彼此的友谊。

同时,祭扫祖先墓地也是家族团聚的时刻,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

其次,清明节有助于倡导文明祭扫习俗。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传统的焚烧纸钱和烧香等行为受到了质疑。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文明祭扫,推崇绿色、环保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这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清明节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的习俗和内涵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与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清明节不仅有极富特色的节日习俗,更有其厚重的文化内涵,其核心内容就是感恩,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先感恩,这是其主要内容。

人们认识到,今天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祖先留下来的,不能忘本,所以要缅怀祖先的恩德,祈求生活平安幸福。

二是对大自然感恩,在春回大地的日子里,感念大自然生养万物的德泽,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祈求风调雨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与其他节气或节日不一样。

清明节的习俗,全国各地千差万别,各有特色,但是主要内容不外乎扫墓和踏青两项。

据说清明习俗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在古代,寒食节后重生新火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希望、新循环的开始,后来“感恩”色彩逐渐浓厚。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

唐玄宗时曾以政令的形式规定寒食节扫墓。

入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节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承袭下来。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宋代诗人王禹偁写的《清明》一诗,就说明宋时还有清明日重生新火的习俗,而这一习俗本属于寒食节的。

现代有的地方尚有寒食节修墓垒坟的习俗,但寒食节不再作为一个民俗节日被重视。

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上巳节退出节日系列。

踏青本是上巳节的习俗,古时又叫探春、寻春等,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亲近自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阳和之气,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除了扫墓和踏青,民间清明节还有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等习俗,有的地方有清明插柳的习俗,与一般的植树不同。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杨柳为春季应时嘉木,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在有些地方,清明节不仅插柳,还要戴柳。

民国时期,插柳日曾一度成为“植树节”。

人们以清明节为载体,把祭祀先人与中华民族推崇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承载了中国人知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类似于西方的感恩节。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的基石,教育一代又一代人认识古人与今人之间的传承渊源,强化伦理观念,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也正因为清明节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XX 年被国务院正式确立为法定节假日。

据有关专家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春游休闲开始进入清明节的范畴。

许多地方扫墓不限于清明节这一天,而是“清明节前十天”都可扫墓,有的地方清明扫墓的时间跨度更长,这种时间规定上的宽泛也为清明节与旅游娱乐结合提供了便利。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

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

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