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传统文化
清明节中国传统清明节的意义与习俗

清明节中国传统清明节的意义与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或十六日为清明节。
清明节不仅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追忆逝者、缅怀先人的重要时刻。
下面将介绍清明节的意义与习俗。
一、清明节的意义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祭祀活动,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主要包含三个重要寓意。
首先,清明节是人们缅怀先人、表达对故人深深思念的时间节点。
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非常重视家族传承和家庭纽带,因此,清明节是人们纪念祖先、祭拜先人的绝佳时机。
在这一天,子孙后代会前往祖坟或家族墓地,整理墓地,上香祭祀,在敬祀祖先的同时,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是人们向先烈致敬、感慨历史的机会。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英勇牺牲的先烈,为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做出了伟大贡献。
清明节是人们铭记英烈、缅怀历史的重要时刻。
许多人会选择前往烈士陵园,行跪拜礼或悬挂黄丝带,向先烈们致以崇高敬意。
最后,清明节也是人们与大自然亲近、欣赏自然的良机。
清明节正逢春季,万物复苏,春光明媚。
不少地方会组织踏青赏花等活动,人们可以在大自然中放松心情、享受春日的温暖和美好。
二、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意义深远,清明节还伴随着一系列的传统习俗,它们是人们对清明节的热切期盼和重视的体现。
1. 扫墓祭祖:这是中华民族对故人的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
一般来说,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祭祀用品,如鲜花、祭品和纸钱。
然后,整理墓地,上香烧纸、献花祭拜,最后默哀和祈福。
2. 踏青赏花:清明节期间正值春季,气候宜人,是人们外出踏青赏花的好时机。
许多公园、景区会举行精彩的文化活动,吸引着游客前来观赏、欣赏春光。
3. 插柳系艾:这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习俗,人们会用柳条和艾草编成花环,系在门口、窗户上,用来驱邪辟邪,祈福平安。
4. 吃清明粥: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和食用清明粥。
清明粥是由糯米、红豆等材料煮成的,寓意着祈福平安和庆祝丰收。
5. 放风筝: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清明节时放风筝。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习俗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与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人们会祭扫祖先的墓地,缅怀逝者,同时也趁着春暖花开的时节,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清明节融合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传统礼仪以及自然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丰富的习俗。
一、文化意义1. 祭祖拜扫:清明节是中国人尊重祖先的一种传统表达方式。
祭祖拜扫墓地体现了对逝者的敬重和怀念之情,也是对家族延续和传统价值的重视。
在祭扫中,人们不仅焚香献花、敬献食品,还以清水洗净墓碑,整理坟茔,展示了对逝者的深深思念和愿望。
2. 守护自然:清明节也是人们守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时刻。
传统习俗中,人们踏青郊游,以山水为伴,体验春天的气息,同时也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人们在踏青游玩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增强环保意识,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观念。
3. 弘扬传统文化: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节日里,人们会参与一些传统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插柳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还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通过这些活动,人们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加深了家族和社区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习俗1. 祭祖扫墓:清明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就是祭祖扫墓。
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和鲜花,前往祖先的墓地,瞻仰墓碑,献上美食和酒水,同时默默向祖先祈福、表达思念之情。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时,正值春暖花开,人们会踏青郊游,欣赏春光和大自然的美景。
家人、亲友会相约一同前往公园、山水景区或郊外,走近大自然,放松身心,感受春天的气息。
3. 游山玩水:清明节也是人们放飞心情,追逐自由的好时光。
很多地方会举办荡秋千、放风筝、插柳等传统游戏,人们可以在户外尽情享受欢乐,释放压力。
4. 品尝清明食品: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品尝传统的清明食品,如清明团、桃酥、米酒等。
这些食品不仅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代表了家族传统和亲情。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与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文化意义与传统习俗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正值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之际,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扫墓、踏青游玩,展示浓厚的民俗风情。
清明节既有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又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思恋和纪念。
下面将从文化意义和传统习俗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文化意义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首先,清明节承载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纪念之情。
祭祀祖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而清明节作为重要的祭祀日,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已去世亲人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这种尊崇祖先、礼敬先人的思想观念代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凝聚着人们对家族和亲情的深厚情感。
其次,清明节踏青游玩的传统活动也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
在春季风和日丽的时节,人们踏青游玩、郊外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享受春天的气息与氛围。
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促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环保、绿色出行的观念。
最后,清明节还承载着民众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名人墓地、古迹遗址等地,缅怀先贤、寻觅历史文化的痕迹。
通过踏青扫墓,人们有机会感受到历史的底蕴,传承和弘扬祖国的历史文化。
二、传统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整理墓地、焚烧纸钱,并献上鲜花和食物,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2. 踏青郊游:踏青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之一,人们会结伴出游,到郊外、公园或自然风景区欣赏春景,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3. 插柳戴花: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戴上柳枝或者花环,以示民众对春天到来的庆贺和喜悦,也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4. 踏青赏春:人们会结伴到郊外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在踏青的过程中,人们会唱歌、放风筝、打闹嬉戏,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氛围。
5. 植树活动:清明节也是植树节,人们会利用这个时机,积极参与植树活动,营造更美丽的环境,传承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意义。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传统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清明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首先,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对亲情的珍重和对祖先的尊敬上。
在这一天,人们会整理祖坟,献上鲜花、食品和酒水,祭奠逝去的亲人和祖先。
这种祭祀行为不仅是对故人的怀念和缅怀,更代表了中国人对家族和血脉的重视,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祖的传统美德。
其次,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上。
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人们纷纷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环保节日,人们呼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倡导绿色生活,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重视。
此外,清明节还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如踏青、插柳、扫墓、吃青团等。
踏青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结伴而行,登高赏景,感受春天的气息,祈求一年好景。
插柳则象征着生机勃勃和新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扫墓是人们祭奠祖先的重要方式,也是对逝去亲人的尊敬和怀念。
同时,在清明节吃青团也是一项传统食俗,寓意美满团圆,象征着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总的来说,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缅怀先人、敬畏自然、弘扬传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家庭、亲情、传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愿我们永远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清明节的美好传统与文化内涵得以传承与传播。
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越发璀璨,人们的生活越发幸福美满。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

清明节传统文化知识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祭祀祖先,扫墓祭奠,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这些传统的祭祀活动,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会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也就是阳历4月5日左右,进行祭祀活动。
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1. 扫墓祭奠扫墓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烧香祭拜,献上鲜花和食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踏青赏花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山林、郊外等地方,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3. 玩风筝清明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统习俗,就是玩风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到公园或广场上放飞各种各样的风筝,享受风筝飞翔的乐趣。
4. 吃清明粥清明节还有一个传统的食品,就是清明粥。
这种粥是用糯米、红枣、桂圆等食材熬制而成的,口感甜美,营养丰富,是清明节期间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是一个重视家族和亲情的节日,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表达对家族和亲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其次,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视自然和生命的节日,人们通过踏青赏花、玩风筝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最后,清明节还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节日,人们通过扫墓祭奠、吃清明粥等传统习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节日,它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更是一个重视家族、亲情、自然和传统文化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
它既是人们祭奠祖先的重要时刻,也是缅怀历史、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古称“寒食节”,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春分节。
唐代文人杜牧的《寒食帖》记录了寒食节的起源。
相传公元前657年,周公姬旦在天子侧室兰贞之死后,感到无比悲痛,遂将逝者葬于杞国后圃。
清明节就是为了祭祀兰贞而设立的。
从那时起,清明节成为了祭奠祖先的重要节日。
二、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扫墓和踏青。
扫墓是人们祭奠先人的重要仪式,通过整理墓地、烧香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与思念之情。
踏青则是清明节期间人们外出郊游、欣赏春景的活动,也是缅怀历史的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清明节还有祭扫祖先、祭祀英烈、放风筝、插柳等习俗,各地的风俗也略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对逝者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珍视。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明节不仅仅是祭拜祖先的节日,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清明节代表着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缅怀。
通过祭祖扫墓的活动,人们不仅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之情,也是对历史的敬重和记忆。
其次,清明节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珍爱。
清明时节,正是春天花草吐艳、万物复苏的时刻,人们通过踏青、插柳等活动,拥抱大自然,感受生命的美好。
此外,清明节还具有与节气相关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庆祝清明节,标志着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时节的到来,对天文、农历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所了解。
清明节的由来与文化内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祭拜祖先、传承传统习俗、庆祝节气等活动,清明节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明节的到来提醒着人们去缅怀历史、尊重传统、珍爱生命。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习俗逐渐淡化,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仍然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于祭扫祖先墓地的日子,具有悼念逝去亲人的意义。
除了祭祖,清明节还有许多传统习俗与文化,下面将逐一介绍。
一、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是扫墓祭祖。
这是一种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爱和怀念之情的方式。
一般来说,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如水果、糕点、鲜花等,到祖先的墓地上祭拜,然后整理墓地、添换土壤、供养鲜花,最后再烧纸钱、燃香向祖先表达敬意。
这一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也蕴含了人们对过去世界的怀念和尊重。
二、踏青郊游清明节恰逢春天,天气宜人,万物复苏。
因此,清明节也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好时光。
人们会去郊外的公园、山区、河畔等地,尤其是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进行户外活动,欣赏自然风光,以及感受春天的气息。
踏青郊游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能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享受四季交替的美好。
三、放风筝在清明节期间,放风筝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
风筝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人们向上天祈福的象征。
清明节的阵风适宜放风筝,人们会选择一些开阔的地方,放飞五彩斑斓的风筝。
风筝的形态多样,有的是动物形象、有的是字画图案,而有些特殊的地方还会举办放风筝的比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和玩家。
放风筝已经成为清明节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四、草人祭祀清明节还有一项特色活动,就是草人祭祀。
人们会用稻草或者纸张等材料制作草人,然后在田间地头或者家中的院子里将其摆放起来。
这种草人的摆放既有祭祀祖先的意义,也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
人们相信,草人可以吸引邪灵,保护家人平安,是一种祈求神明保佑的方式。
五、清明粽清明节还有一个著名的食品,那就是清明粽。
作为传统的汉族食物,清明粽在华人社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清明粽一般由粳米、红豆、莲子、枣等多种食材制成,外包裹着粽叶。
吃清明粽不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更是一种传统的饮食文化传承。
清明节期间,家人可以一起包制粽子,增进感情,品味传统美食。
清明节传统习俗传承

清明节传统习俗传承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以纪念和祭拜祖先为主题,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之一。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清明节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展。
一、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这一传统习俗追溯到古代,古人认为祭祖可以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之情,也可以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和繁荣。
清明扫墓时,人们会将墓地清理干净,烧香拜祭,给祖先上供,同时还会以祭祀的方式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这个习俗已经延续了千百年,至今仍在中国各地保留和传承。
二、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人们踏青郊游的好时候。
在农耕社会,清明节正值春季,农作物已开始抽穗抽芽,草木欣欣向荣,是户外活动的最佳时机。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外出踏青,登山郊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同时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这一传统习俗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举办各种庙会、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三、放风筝清明节放风筝是一项古老而有趣的传统活动。
据传,古人认为把风筝放上天空,可以将不好的气氛扬起,也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在清明期间,人们会带着家人一起去公园或空地放风筝。
孩子们会跑着放风筝,在春风中欢笑嬉戏,给人们带去欢乐和惬意。
如今,放风筝已经成为了清明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清明节更加丰富多彩。
四、采摘植树清明节也是春季的收获季节,人们喜欢采摘时令水果、鲜花和嫩叶,展示大自然的美好与丰盛。
此外,清明节也是植树的好时光。
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栽种树苗,以增强环境意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觉悟。
这样的习俗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十分重要,通过植树活动,人们可以传承并发展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清明节传统习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传统习俗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基本的核心价值依然得到尊重。
清明节传统习俗倡导人们尊敬祖先、弘扬家族文化、体验大自然的美好,这些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与传统文化【篇一:论清明节的传统内涵与文化传承】论清明节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意义摘要:在阐述清明节与其习俗定义和清明祭祖由来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地揭示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清明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承载着丰富、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情感。
深入挖掘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清明节传统文化传承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符号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清明节”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它维系着民间家庭、房族及亲属的和睦相处,支撑着国家政治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对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并探讨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承方略,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需要。
一、清明及其清明节的含义清明节,既是气候变化标志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一个民间传统祭祀的文化节日。
顾名思义,所谓清明,即明洁的意思。
自古以来,以土葬为标识的墓地坟堆,经风吹雨打,坟堆不免土壤流失和植物凋残。
值春暖花开,万物萌发,清新明洁之时,为祖坟墓地除草植树、清扫修整或在坟头加土的活动谓之“扫墓”。
在坟头拜台前摆放祭品祀供,并点烛、焚香、烧纸谓之“上坟”。
二、清明祭祖文化的由来及历史背景1.骊姬之乱引流亡。
史料记载,骊姬备受晋献公的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于是周惠王二十一年间加害太子申生。
骊姬害死申生,又施诡计诬陷重耳和夷吾。
为免遭杀害,重耳逃亡到翟国,夷吾逃到梁国。
献公的其他公子,在骊姬等人的谗言下相继被逐,于是立奚齐为太子。
2.重耳回晋做国君。
周襄王十五年,晋惠公死,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
由于晋国人心思变,都盼望重耳回来,周襄王十六年,重耳借助秦穆公之力返回晋国。
随即派人杀了晋怀公,登上了晋国国君的宝座,是为晋文公。
3.火逼介子作谏臣。
重耳执政后,大封功臣,却忘了对他忠贞不移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羞愧莫及,多次派人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避而不见,待亲自登门去请时,方知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为逼出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身影。
上山查看,在一株枯柳旁发现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死了。
4.祭奠介子出清明。
介子推葬礼结束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周襄王十五年,晋文公上山哀悼介子推,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并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由此而产生了清明节的祭祀习俗。
三、清明节的文化内涵1.清明祭祖是节气与节俗的融合升华。
清明的祭祀习俗主要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与清明节气综合升华为清明节,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基本消失,清明节气则承载了扫墓与踏青的文化意义。
2.清明祭祖是儒家忠孝礼仪文化的优良传统。
祭祀是中华民族追思祖宗,缅怀亡人,祭奠先人,启发后人的一种美德行为。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祭祀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被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故清明时节对祖先的“祭亡以礼”,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和“续展开新”的优良传统。
3.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寻根谒祖的感恩心愿。
清明祭祀是一种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的愿望仪式。
人们之所以缅怀先人,祭祀祖先,是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4.清明祭祖是儒家道德观念教化的传承形式。
清明祭祖活动是无形的心理感受与有形的礼仪行为。
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礼仪的,是道德意义的真实,是表里如一的心境透视。
5.清明祭祖是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展现。
清明敬宗祭祖和缅怀先贤,是当今构建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
清明节的道德观念也将成为海峡两岸民间情感沟通的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源泉,也必将成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强劲动力。
四、清明节传统文化的传承1.洗涤清明祭祖中的糟粕污垢。
在为先人敬上一柱香,献上一束花,以表感恩追思之余,清明祭祀应该提倡节俭环保祭奠仪式,改变攀比奢华的祭奠心态,剔除伤风败俗的低级趣味,回归精神上的敬祖、尽孝、和谐、传承等优良传统的清明节内涵。
2.摒弃清明祭祖中的庸俗陋习。
清明节放假祭祖固然可取,它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以德治国价值的认可,但亦存在隐患。
采取多种多样而简节的祭祀模式,彻底摒弃野外祭祀用火陋习,可以更好地让教子贤孙们利用清明节假期间进行远足、登山、踏青等亲近自然活动充分感受和张扬清明时节催护新生的文化。
3.弘扬清明祭祖的和谐氛围。
清明节,人们给祖先扫墓和供祭品与儒家的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相吻合。
清明节列入国家公休节假日,提升了清明节这一传统的价值,是儒家思想复兴的一种“国教”的体现,反映了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之际,传统美德与价值观能成为社会秩序之锚。
4.传承先人治国的惠民理念。
治国方略是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
儒家学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执政惠民与马列主义的宗旨异形同功,目标都是构建政治和谐,而这种政治和谐又是以强大的前人与今人所建立的和谐代际关系为根基。
5.发扬报效祖国的赤子精神。
报效祖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的优良传统。
继承已逝先人“精忠报国”的传统美德,发扬效忠祖国的敬业精神,是促进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和有效途径。
6.加强清明文化的遗产保护。
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一起捆绑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继承、保护、弘扬和开发、利用的有效捷径。
五、总结清明节对于个人来说是重要的祭祀节日,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只是祭祖,也不仅是扫墓,更多的是通过这个节日唤起我们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体现感恩祖先,传承家族荣誉的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增强凝聚力,确保民族优良文化和共同的记忆,得以代代相传。
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时代越是变化,清明节越要寄托我们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越要起到延续中华年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的作用;越要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和景仰。
参考文献:[l]韩养民,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篇二:清明节,消失的传统文化】清明节,业已消失的传统文化近几年的清明节,看不出有甚特别之处,如果非要说,那就是外出玩耍的节日。
祭祀呢?倒也还在继续,不过这种祭祀,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举动。
就今年的清明节而言,就剩下两种活动了,一是扫墓祭祀,二是外出游玩。
人山人海的扫墓场面,倒也热闹,但脱光衣服祭祀,怕是连坟墓里的逝者都要惊醒了。
外出游玩,也只是现代人的节奏,与古时的踏青相去甚远。
法律上的节假日,给人更多的是“不上班”,不上班又该做什么呢?该去坟上扫墓的扫墓,该去外地游玩的游玩。
现在的清明节,消失的不只是传统文化,还有人们心中那点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乐趣。
消失的传统文化清明,多美好的时日,春光无限、惠风和畅。
古时的诗文,对此都有描写。
《论语》中,孔子带弟子于清明出游: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暮春之初??修禊事也”,群贤毕至、流觞曲水,多美好的画面。
唐杜牧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北宋诗人程颢有诗云:??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这些诗文,表达的不只是对节日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生活、人生的喜爱。
然现今,生活在工业化和大都市的人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么?我们丢弃的不只是诗文,还有丰富的活动和饮食。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其后,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
所以,很多活动都是三者的结合。
大家熟知的有扫墓和踏青,除了这两者,还有很多。
诸如,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插柳、射柳、斗鸡、蚕花会等,其丰富程度,远非我们的想象。
以上的活动,很多人都是没听说过的。
但在中国部分地区和农村,还保留着部分活动。
对于清明节的饮食,也是很独特的。
记得小时候,清明节经常吃一种野草做成的食品,我们称为“清明粑粑”。
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这一天吃的东西也不一样,虽然在农村多有保留,但大部分也快消失殆尽了。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
清明饮食因地而异,但总体来说有三种,一是吃祭祀食品,二是吃野草做成的食品,三是野菜与大米、面食混合而成。
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导致了习俗的变迁。
有时很想吃到童年的味道,但却再也找不到那种影子了。
只剩下烧烧的纸钱清明节唯一保留下来的传统,可能也只有扫墓了。
对祖先的祭拜,已深入到中国人骨子里,每年清明,人们都乐此不彼。
虽然本人并没有加入这个行列,但从新闻与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扫墓大军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
出行队伍的庞大,导致了车辆的增多,也导致了交通的拥堵。
到了坟山,也是拥挤的场面,这样做,是否达到了慎终追远的目的了呢?扫墓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烧纸。
在坟山,通常都有森林,稍一不慎,就会引起火灾。
如果是在大街上或者楼道里,纸钱的烧烧,不仅烟火呛人,还造成了许多垃圾,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
更有甚者,网上还出现了替人扫墓的交易。
对方付了钱,网站负责派人去扫墓烧纸,还拍照为证。
价钱不一,从几百到几千都有。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说明清明这个节日完全庸俗化了。
仅仅剩下的扫墓,都要花钱叫别人去做,这个清明还有什么意思呢?对祖先的祭拜,并非燃香烧纸那么简单。
缅怀祖先,从而感知生命,让人们明白,自己来自哪里,明白生命的意义。
何必大费周章的做那些无用的事情呢?千里迢迢去扫墓,大把大把燃香烧纸,真能传达对祖先的敬意吗?这里并不反对祭祀,但是要更加注内在重精神而非外在形式。
整个清明节,真能理解这个节日含义的人很少,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游玩踏青的更少。
时至今日,丰富多彩的清明节,只剩下燃烧的纸钱了。
黑色的纸灰飘飞,犹如现代人的生活一样,变得阴暗无趣。
清明,我们需要回归自然现代人的生活,围绕着工业化和都市化,也难怪人们在清明节做出此种举动。
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带给人们生活条件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在逐步丢弃我们的传统,丢弃农耕文明带来的丰富文化。
有个问题很明显,在城市里,人们外出十分不便,像要游玩踏青,也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