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乳腺癌术后巩固期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55 5. 6%) 气 虚 证 、 虚证 、 任 失 调 证 三证 相 兼 , 阴 冲 3 4例 ( 1 8%) 3. 4 。年龄 、 病程 、 孕激素受 体 表达 、 雌 腋
下 淋 巴结 转 移 、服用 三苯 氧胺 等均对 辨 证分 型无 影
响。 提示乳 腺 癌术后 患者 的临床辨 证分 型错 综复 杂 ,
型, 探讨 其 辨证 规 律 , 现患 者 出现 气 阴两 虚证 3 4 发 8
例 (43 9. 5%) 气血 两 虚证 2 , 2例 ( .1%) 冲任失 调 54 ,
证 3 1例 (85 3 8 .7%) 肝 气 犯 胃证 7 , 9例 (94 1.1%) ,
5 0%的患者最 终 治疗 失 败 , 尤其 对 于 术后 高 危人 群 多 数复发 转移 。中医药 治疗 乳腺 癌是 辨证 与辨 病相
以气 虚证 及 阴虚证 或 二证相 兼 为最 常见 :其 次为 冲
李 非 N F D) J 中 ] 【 】 刘 敏 , 佳 明 . 酒 情 性 脂 肪 肝 ( A L 辨 治 体 会 【. 1 7
国社 区 医师 , 0 5 7 1 1 : . 2 0 ,(2 ) 8 4
桑 O例[ . 川 中 J四 】 [6 凌 曼 芝 . 明 合 剂 治 疗 非 酒 精 性 脂 肪 肝 6 2】
王 健 疏 0 [ 】 杨 俊 雄 , 钦 和 . 脾 祛 湿 、 肝 活 血 法 治 疗 脂 肪 肝 8 2 2
肪 肝 临 床 观 察 [. 明 中 医 ,0 6 2 (0 : . J光 ] 2 0 ,1 1 ) 4 4
非 D. 中 【1 王 小 军 . 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病 的 中 医 症 候 学 研 究 【】 3】
医 , o 7,5( :2 2 0 2 7) . 4
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倪爱娣以解郁为主,结合 辨证分型治疗乳腺癌术后 情志异常: 1)肝郁气滞型 2)肝郁化火型 3)冲任失调型
肝郁气滞型:选用柴胡、青皮、 郁金、香附、橘叶、当归、白芍、 茯苓、白术等药。 肝郁化火型:选用丹皮、山栀、 黄芩、当归、生地、白芍、柴胡、 郁金、香附、川楝子等药。 冲任失调型:选用仙茅、仙灵脾、 鹿角霜、菟丝子、熟地、当归、 赤芍、柴胡、香附、延胡索等药。
治疗肾功能异常
治法:补肾活血,利尿解毒。 补肾气用药:如鹿角霜、炙龟板、 牧蛎。 利尿解毒活血药:茯苓、泽泻、 大黄、黄柏、丹参、失笑散、益 母草、泽兰、桃仁、三七粉等。
预防和治疗毛发脱落
紫杉醇、阿霉素常引起毛发脱落, 故使用这类药物期间,头部带冰 帽 同时在中药中酌加何首乌、女贞 子、枸杞子、黑芝麻、旱莲草等。
预防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
适用于ALT增高。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化湿。 常用方药:以六君子汤合茵陈蒿 汤加减(太子参、炒白术、猪茯 苓、陈皮、清半夏、茵陈、金钱 草、大黄、五味子、垂盆草等)。
预防和治疗心肌损伤
阿霉素主要的毒性就是心脏毒性。 1)在使用该药时可嘱患者低流 量吸氧。 2)可口服丹参滴丸,或静点生 脉针。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内侵、七 情内伤、所愿不遂、郁结伤肝 。 病机:气滞血瘀、邪毒蕴内,痰浊 , 交凝, 结滞乳部 。 证型:肝郁气滞、脾虚痰湿、瘀 毒内蕴、气血两亏。
肝郁气滞型
主症:乳腺癌见情志不畅,精神 抑郁,胸闷胁胀,纳食不香,舌 质暗,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养血散结。 方药:常以逍遥散加减。
气血双亏型
主症:乳腺癌见全身乏力,形体 消瘦,精神不振,纳差,舌质淡, 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温阳解毒。 方药:八珍汤加肉桂、黄芪。
4.27古代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

4.27代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一.乳腺癌在古文献中病名的渊源及症候表现乳腺癌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有:乳核、石痈、乳痞、乳岩、苟乳抄、乳痛坚、妒乳、乳、石榴翻花..等记载。
现一般较通称为“乳岩”。
最早描述乳腺癌的记载是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卷五-痈疽、妒乳诸毒肿方》中有: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做石痈不消,若发肿至坚如石,名曰石痈〞等描述。
具体描述了乳腺癌的体表特征。
按现代医学的分级,全都是3-4级晚期的征候。
隋朝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话·石痈侯·卷三+二》:石痈者......其肿结确实,至牢有根,核皮相亲,不甚热,微痛,热时自歇,此寒多热少,坚如石,故谓之石痈也。
“核皮相亲”对乳腺癌的肿块和皮肤粘连的特征做了确切而概况的描述;而在《疽发乳候》中亦有“肿结皮强,如牛领之皮”以上描述,与现代乳腺癌橘皮样水肿体征相符合。
宋元时期对乳腺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
南宋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首次出现〝乳岩〞之名: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博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岩崩破,如熟石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岩。
以后金代窦汉卿在《疮疡经验全书·乳岩》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乳痈》有: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的描述。
“乳岩”之名遂沿用至今。
这是中国历代医学名家对乳腺癌的描述和疾病名称的沿革。
二.古代医家对乳癌病因病机的探索《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说明邪气侵袭人体,是乘正气之虚而入的。
中医学关于乳岩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现分述如下:外因:《内经--九针记篇》:四时八风之容于经络之中,为瘤病也。
提出了六淫外邪(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停留经络而成瘤病的病理机制。
特别乳腺肿瘤,多因肝经不畅,外邪侵袭所致。
《诸病源候论--石痈》中提到:有于下乳者,其经虚,风寒之气客之,则血涩结,......无大热,但结核如石。
乳腺癌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及辨证治疗进展

乳腺癌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及辨证治疗进展作者:徐炜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6年第05期[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左右,仅次于宫颈癌。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
现代医学主要以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综合治疗为主。
而中医方面深入研究乳腺癌中医证型学临床特点,在中医肿瘤的诊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近年来乳腺癌中医常见证型及其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乳腺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辨证[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05-0162-03乳腺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1,2],全球每年约有120万妇女发生乳腺癌,有50万妇女死于乳腺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及安全,对其的防治是临床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乳腺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中医治疗该病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尤其以辨证为重。
辨证水平的高低对中药的治疗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4]。
临床治疗时有计划的将中医药和西医联合,运用于手术、生物治疗中,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结合了最近几乳腺癌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及辨证治疗进展1 乳腺癌的病因病机1.1 乳腺癌发病的中医学病因病机乳腺癌在祖国医学中属于“乳岩”、“乳石痈”等范畴[5]。
在祖国医学著作中有广泛的记载,例如在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乳岩》中记载“此毒阴极阳衰”。
而《景岳全书》指出脾胃不足、冲任失调是导致乳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外科正宗》指出忧则伤肝、思则伤脾,情志不畅可导致瘀阻脉络,从而进一步指出乳腺癌的发病病机为气滞、气郁[6,7]。
基于上述学者的理论可以看出,乳腺癌的发生与脏腑损伤、情志不畅、外邪入侵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乳腺癌中医证型学研究

虚四型, 表实分为血瘀、 气滞、 痰湿、 热毒。观察以上各证型与年龄, 病程, 有无放化疗, 转移( 巴、 淋 血行、 骨转移) 有无内分泌治 , 疗, 临床进展等的关系。结果: 显示 15例女性患者中以脾肾气虚、 0 气阴亏虚最为多见, 兼以进行 内分泌治疗为最多, 脾肾气虚、 脾
肾阳虚 、 肾阴虚 、 阴亏虚 四种证型进行 比较 , 肝 气 显示 内分泌治疗 的患者 常见气 阴两虚 型, 晚期患 者气 阴两虚常合 并热毒证 。结论
乳 腺 癌 患 者 ; 者 肿 瘤 标 本 进 行 免 疫 组 化 监 测 激 素 受 患
月经 不调 , 舌红 少 苔 , 弦 细数 。④ 气 阴两 虚 型 : 脉 潮热
盗汗 , 心悸 失 眠 , 膝酸软 , 腰 肢节 疼痛 , 烦躁 易怒 , 闷 , 胸 头痛 , 志异 常 , 忆 力减 退 , 红 少 津 , 薄 黄 , 情 记 舌 苔 脉沉
实 两 大 类 , 虚 为 脾 肾气 虚 、 肾 阳 虚 、 肾 阴 虚 、 阴 正 脾 脾 气
两 虚 4型 ; 实分 为血瘀 、 表 气滞 、 痰湿 、 毒 4种 。 热
三阴乳腺癌中西医研究进展_鹿竞文

由于三阴性乳腺癌不表达 ER/PR 和 HER-2,所 以需寻找其它特异性治疗靶点以改善患者预后,是 近年来对 TNBC 研究的又一热点。新发现的治疗靶 点主要有 EGFR、C-kit、VEGF、Src 激酶等。
EGFR 过 度 表 达 是 三 阴 性 乳 腺 癌 特 征 之 一, EGFR 为膜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 MAP 激酶信号通 路,在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转移,DNA 修复 以 及 新 血 管 形 成 中 发 挥 重 要 作 用。 目 前,有 两 类 针对 EGFR 靶点进行治疗的药物分别是,EGFR 的 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GFR 的酪氨 酸 激 酶 抑 制 剂 吉 非 替 尼(gefitinib,Iressa)和 埃 罗 替 尼(erlotinib,Tarceva)。 一 项 西 妥 昔 单 抗 单 药 或 联合卡铂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NCT00232505)。初步数据显示,单独使用西妥昔 单抗组的有效率只有 4%,而联合使用卡铂组则有效 率达到 28%。Corkery 等 [30] 对 TNBC 细胞系的体外研 究结果显示,吉非替尼能够增加多西他赛和卡铂的 细胞毒作用 :多西他赛单药使用时抑制率为 25.9%, 而与吉非替尼联合使用肿瘤抑制率达 51.6% ;吉非 替尼和卡铂单药使用时的抑制率分别为 21.9% 和 17.7%,而联合使用时达 39.3%。
乳腺癌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肿瘤预后无显著性影响 ( P>0 0 ) 而输 血则 被证明是重 要 .5 ,
影响预后的因素 , 具有统计学意义 。 尽管 目前还没有针对肿瘤的前瞻性研究 , 对输血 引起 免
疫抑制的机制 尚未有明确的认识 , 但研究 输血对肿瘤 患者免
疫功 能抑制的影响及 其机理 , 不是 一个纯 学术性 的 问题 。 绝 在需要进一步进行前瞻性研究以及相关机 制研 究的 同时 , 严 格注意 以下几点 , 将有助 于减少或避免输血后肿瘤 复发 。
种 因素 , 无论在输血 组和未输 血组 之 间是 否存 在差异 , 对 均
【 参考文献】
[ ] T re I otprtes yasca dwt r n s fpt n 1 atrP.Ps eai t soie i po oi o aet t o v a t h g s i s wt ooet a cr J .A nSr , 96,2 :5 3 6 i cl ca cne[ ] n ug 19 2 3 3 1— 5 . h r l [ 2] He sMM, r n egrP, eae i s Fa bre D l f C,e .Mouao fi u n t 1 a dlt no i m・
gr[ ] hc , 9 7, : 0 4 8 ey J r hM,M yr 3 0gY, ap l o ae K,e a.A scao f e oea v t 1 s it no f prfe o i pi i
ta su i n t o r o t o n r s c in o a ti d n c r i o r f so s wi p o u c me i e t fg sr a e o a c n - n h e o c
乳腺癌中医证候与治法研究

乳腺癌中医证候与治法研究西医治疗乳腺癌以手术为主,配合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靶向等治疗方案。
但放化疗及靶向治疗可能造成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医药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研究中医各家辨证论治的经验,发现临床多将乳腺癌分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肝肾亏虚、气血亏虚四型;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大法,再结合具体证治分型确定相应的治法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标签:乳腺癌;中医;证候;治法乳腺癌在中医古籍中被称为“乳岩”、“石奶”、“奶岩”、“石榴翻花发”等,“乳岩”被沿用至今[1]。
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各医家认识不尽相同。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到:“肝脾郁怒,气损血亏,名乳岩”。
李中梓《医宗必读》有言:“积之所成,正气不足,后邪气距之”。
张介宾《景岳全书》云:“肝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其多有积聚之病”。
朱丹溪《丹溪心法》[2]提到:“忧愤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渐虚,肝气横逆,逐成隐核,形如棋子大小,不痛亦不痒,名乳岩”。
《疮疡经验全书》[3]指出,乳岩发生是由于“阴极阳衰”,并提出了早期治疗的诊疗思想。
吴谦《医宗金鉴》则明确指出:“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乳癌”。
综上所述,乳腺癌的病因病机不外乎正虚外感,气血亏虚,邪毒瘀滞;肝郁气滞,肝脾两伤,痰瘀互结;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气滞血凝。
1 乳腺癌证候分型乳腺癌病位在乳房,与肝、脾、肾、气血及冲任密切相关。
李瑞明[4]认为肝脾肾三脏与乳腺癌的发病最为密切。
肝主疏泄,调情志,畅气血,参与女子月经及乳腺功能的调节;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运化水谷精微,向全身输布气血津液,同时滋养乳腺;肾者为先天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内蕴真阴真阳,通盛冲任二脉,调节胞宫和乳腺的发育及生理功能。
因此,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甚至乳腺癌的治疗都与肝、脾、肾三脏的充盈和协调息息相关。
因此,各医家对于乳腺癌患者的分型,主要以肝郁气滞、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血双亏四型为主。
1.1 肝气郁结陈实功《外科正宗》明确指出:“乳岩由于忧思郁结,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阻塞,结积成核”[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的中医研究进展【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已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威胁妇女健康。
目前治疗强调以包括手术、放化疗、内分泌、中医药等为一体的综合治疗!中医在乳腺癌的辨证论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药的治疗可以贯穿于综合治疗的任何一个环节,近年来在乳腺癌的治则治法、辨证分型治疗、专方专药治疗及外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之处。
本文在此就这些方面综述如下。
【关键词】乳腺癌综述中医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已跃居为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目前治疗强调以包括手术、放化疗、内分泌、中医药等为一体的综合治疗!中医药的治疗可以贯穿于综合治疗的任何一个环节,且近年来在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治疗、专方验方治疗及外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弥补了西医治疗的不足。
1 病因病机总体来说,乳腺癌的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脾、肾为主,标实以气滞、血瘀、痰浊、热毒为多。
唐汉钧[1]认为本病正虚邪实,正虚包括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机体抗病能力的降低等内环境失调;邪实包括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等互相交结,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乳腺癌的发生。
金静愉[2]认为病因有情志、饮食、体质、外因等因素,病机以痰瘀阻络、化热成毒为主。
王桂绵[3]认为乳腺癌多由于忧思郁怒、邪毒内蕴而生。
气滞、毒邪是发病之因,进而正气受损。
瘀血阻滞,为病之渐,痰浊内停为病之成。
郁在气分、毒在血分,郁毒互结,而成乳岩。
宁全福等[4]认为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热毒瘀结。
总体来说乳腺癌的发生及其机理离不开一个“郁”字,在病因上为情志抑郁,忧思恼怒;在病变机理上则为肝气郁结,气火内盛。
王银山等[5]认为乳腺癌其发病是由正虚所致;忧思郁怒,情感内伤是其成因;其形成是由于毒邪蕴热煎熬气血津液而致血凝痰结所致。
2 治则治法目前治疗乳岩的大法概括起来有疏肝清热、清肝解郁、养血调肝、益气养荣、清气化痰、大补气血、健脾和胃、滋阴补肾、活血养血、清热解毒。
王居祥[6]指出乳腺癌的治疗重点在于“调肝清热、益肾助阳”,疏肝之中勿忘清火,即清郁热、清痰热、清瘀热。
卞卫和[7]提出术后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
以益气扶正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通过中药扶助正气,调整机体趋于平衡,使正气恢复,达到正胜邪消的目的,使机体对癌细胞的耐受性增强,控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活动,从而提高生存期。
宁全福等[4]认为治疗乳腺癌应强调从肝郁出发,以疏肝解郁法为主,在坚持疏肝解郁的基础上,配合消肿散结、清热解毒、通络止痛、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等法,随证变通,取得良好效果。
王桂绵[3]认为治疗乳腺癌重点是健脾化痰,同时应针对病因予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为治。
3 辨证论治目前对乳腺癌的辨证分型,各地尚不统一。
但总的依据阴阳盛衰、气血的虚实、脏腑病机以及邪毒性质进行归类分型。
这些证型基本能反映乳腺癌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规律。
卢雯平等[8]将乳腺癌分为4型:肝郁气滞型、脾虚痰湿型、淤毒热结型、气血双亏型,同时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加以某些具有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的中药。
出现肺转移,常投以沙参、麦冬、鱼腥草、贝母、百部等药酌加1、2味;如出现肝转移,常投以茵陈、龙葵、八月扎、凌霄花等;如出现骨转移,常投以川断、牛膝、透骨草、木瓜、威灵仙等。
刘胜等[9]对30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多元统计,建立了乳腺癌术后的分型标准,将术后患者分为气虚、阴虚、肝郁、冲任失调及脾虚痰湿型,对于提纲挈领地辨治乳腺癌术后患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余桂清[10]临床将乳腺癌分为肝郁气滞、脾虚痰湿、瘀毒蕴结、气血双亏4型,分别予以:疏肝理气,养血散结(以逍遥散加减);健脾祛湿,散结化痰(以六君子汤加减);解毒化痰,扶正祛邪(以桃红四物汤加减);益气养血,温阳解毒(以八珍汤加减)。
龙浩等[11]将3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分为热毒蕴结、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冲任失调型,肝肾阴亏、痰湿内阻型3型,分别予龙胆泻肝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八珍汤合逍遥散加减、一贯煎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同时对体质尚好者,配合生物碱、内分泌以及免疫治疗。
结果:有效率达85.3%。
田劭丹等[12]将乳腺癌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不调,热毒蕴结,气血两虚五型,分别予以逍遥散加减、二陈汤合抵挡汤加减、二至丸合二仙汤加减、化岩汤加减、归脾汤加减治疗,效果良好。
4 专方验方罗雪冰等[13]将123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治疗组(63例)、对照组(60例),两组常规进行基础治疗(常规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时对症处理),治疗组同时服用扶正抗癌汤, 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观察乳腺癌生存质量专用量表。
结果:治疗组生存质量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
陈前军[14]等临床观察发现槐耳颗粒联合CTF方案治疗乳腺癌总缓解率为90.9%,较单纯CTF方案化疗效果(68.8%)显著,提示槐耳颗粒有较好抗肿瘤活性,并有化疗增效作用。
张瑶等[15]用加味二仙汤治疗乳腺癌患者在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的类更年期综合症32例,治疗组口服中药汤剂加味二仙汤加减,对照组口服谷维素20 mg/次,日2次。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 7%,对照组13.3%。
梁少华[16]自拟升血和中汤与对照组(服鲨肝醇、利血生、维生素B6等药)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在白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改善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症状,按时完成化疗诸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体力状况改善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5 外治法及其他疗法温建余[17]自拟玉桂膏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72例,结果愈合70例(占97.2%),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王天松[18]采用患肢循经揉压及艾灸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术后上肢肿胀30例,与单纯肢体康复训练治疗30例进行对照。
结果两组20日、30日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黎汉忠[19]观察电针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术后上肢淋巴水肿42例,与口服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治疗的20例进行对照。
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4%、45.0%。
王凤英[20]通过对108例术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设立观察组及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各种生活质量的测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63.5 %,对照组为37.8%。
6 存在问题及展望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需要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免疫及中医药等综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结合内治和外治,根据不同的临床证候,因人因时而异,灵活变通,辨证施治。
对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及减轻乳腺癌放化疗等辅助疗法所致的毒副反应也有积极意义,对增进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体质恢复,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降低发病率等都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医治疗的总原则是:扶正祛邪,辨证施治。
扶正培本法是中医治疗乳腺癌的一大特色,可贯穿于整个乳腺肿瘤的全程防治中。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益气补血、养阴生津、滋阴填精、温阳益肾、调理冲任、健脾养胃、柔肝养肝等。
但是总体来说中医药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地位不高,临床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辨证及疗效标准;大样本临床观察少;实验研究少;没有研发出疗效显著、服用方便的制剂等。
如何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优势,如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阐明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机理,探究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和确切疗效,增强中医治疗的可信性;如何引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进行大样本调查及科学统计,以得出具有客观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的结果,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提供确实的临床基础和依据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1] 秦海洗.唐汉钧教授治疗乳腺癌辨证思路与用药经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 (4):297~298.[2] 武自力.金静愉治疗乳腺癌经验[J].四川中医,2007,25(8):5~6.[3] 闫洪飞,李攻戍.王桂绵主任医师治疗乳腺癌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8(4):305~306.[4] 宁全福,李航森.从肝郁论治乳腺癌体会[J].河北中医,2007,29(10):903~904.[5] 王银山.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02(5):58~59.[6] 徐力.王居祥主任医师治疗乳腺癌经验举隅[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23):54~55.[7] 张卫红.卞卫和教授治疗乳腺癌经验举隅[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26~128.[8] 卢雯平,陈长怀,花宝金,等.乳腺癌的中医治疗思路及方法[J].中国肿瘤,2003,12(6):331~333.[9] 刘胜,陆德铭,唐汉钧,等.30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辨证分型标准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1):666~668.[10] 石闻光,吴心力,林红生,等.余桂清治疗乳腺癌经验[J].中医杂志,2003,4(44):253.[11] 龙浩,曾纪权,胡爱民.34例晚期乳腺癌中西医结合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临床,2002,2(3):16~17.[12] 田劭丹,李忠.乳腺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7,35(5):23~24.[13] 罗雪冰,李良,刘南梅.扶正抗癌汤治疗乳腺癌术后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88~1289.[14] 陈前军,赖熙雯,司徒红林.乳腺癌术前行槐耳颗粒联合化疗临床疗效[J].中国肿瘤,2004,13(5):330~331.[15] 张瑶,沈伟生.加味二仙汤治疗乳腺癌综合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32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137~138.[16] 梁少华,李敏江,李廷冠.升血和中汤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毒副反应临床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2,25(4):829.[17] 温建余,李铁,鲁明,等.自拟玉桂膏治疗乳腺癌手术后皮瓣坏死72例[J].陕西中医,2002,23(3):199~200.[18] 王天松,于铭.循经揉压及艾灸配合肢体康复训练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肿胀30例[J].河北中医,2002,24(9):667.[19] 黎汉忠,黄智芬,张作军,等.电针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2,24(4):2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