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合集下载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口诀:法国仪式)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1763年)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 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随笔 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教育心得”,主要是写教育过 程中的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教育改革 含义、作用 含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以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概念: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 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特点:目的性;自然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能动性
调查研究法 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比较法
保罗郎格郎 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 观点:终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观点: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驾驭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基础之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卢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Company Logo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词源:中国的甲骨文 西方的拉丁文 2、中外对教育一词的解释:
中国: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 《学记》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东汉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卢梭说“教育就是依照儿童的自然发展程序, 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夸美纽斯说“教育就是发展健全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
……
Company Logo
(一)教育的内涵
其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其二,教育活动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其三,教育是一项充满期望的活动,教育是一项理想的事业, “任何关于教育的谈论,都或多或少地是在谈论教育的理想”, 即我们对教育的界定是以好教育为旨归的。
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促进人的身心发 展为直接目标,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和促 进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为理想旨归。
Company Logo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特征可概括为:教育的目的性、教育 的独特性、教育的全人性、教育的理想性 。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 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的基本途径。
Company Logo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1.扩大了教育对象,初等义务教育开始实施; 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 3.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4.国家重视对教育的干预,以法治教。
(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普及化、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2.学校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3.教育逐步一体化,即强调学校、家庭、社会 的一体化; 4.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发端。

《教育学》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一、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3个过程:1.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早期教育,终于实体化教育)2. 制度化教育(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全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3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3.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改变的不仅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

代表: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形式、内容)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 古代教育中国:夏代即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后建立官学体系,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武帝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与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成《四书》《五经》;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清光绪31年(1905年)废科举开学堂。

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等(僧侣祭司、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教义《吠陀》佛教比较关心大众,广设庙宇,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埃及: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中王国以后开设了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希腊:雅典教育(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军人)中世纪:最受重视的是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其次是骑士教育;也有世俗教育,学习实用知识,但神学也是主修课程共有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14世纪后):反对封建文化、创造资产阶级文化3. 近代教育(16世纪以后)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潮流;终身化,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全民化,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民主化,一是追求所有人受到同样教育、二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多元化,如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多元化等;现代化,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教育。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点梳理(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本质1.“教育”一词的由来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历史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一)学校教育的三要素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或者说中介。

(二)学校教育三要素的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总之,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学习目标1.理解教育的本质2.掌握教育的构成要素3.明了教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4.了解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阶段5.明了学习教育学的重要意义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帮助教师或未来教师获得必要的教育理论素养、必需的专业思维意识和基本的解决教育问题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的一门课程。

可有人却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到底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与教师职业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本章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

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教育学就是教育之学,是关于教育的学问。

要认识和了解教育学,就要先认识教育。

而且一个人要想将工作做好,首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全面地认识。

本节就从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在中国,“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个象形字,意指儿童在成人执棒监督之下学习。

“育”字见于小篆,也是个象形字,表示妇女孕育儿童。

后来,《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先秦古籍中,“教育”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很少出现,大多只单用一个“教”字。

如:“修道之谓教”(《中庸》);“以善先者谓之教”(《荀子》);“教也者,长其善救其失者也”(《学记》)。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因此,从词源上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其意是指培养人,旨在使人作善。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苏格拉底说:“美德是由教育来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教育的最大秘决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

”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是“依靠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包括萌芽阶段和独 立形态阶段
教育学萌芽阶段又包括: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思想集中在《论语》中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南郭惠子》中提到: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 夷:不分地域、种族。 2.论教育作用:提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论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 4.论教育内容:《述而》中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 5.教学原则和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 合、温故知新。
广义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 技能和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念的所有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 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真题预测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 A《大学》 B《论语》 C《孟子.尽心上》 D《中庸》
真题预测
名词解释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 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 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型、继承性 、阶级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真题预测
1.我国古代西周时期进行六艺教育,主要 括: 、 、 、 、 、 。 2.春秋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官学衰微, 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 的 。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 教教育。 古代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注 重培养军人,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雅典教育注重培养有 文化修养、品德优良、多才善辨的公民。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学校有三种: 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 僧侣,内容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一、授课题目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三节教育的历史发展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区分教育起源的不同观点,掌握教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理解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教育的概念;掌握教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什么是教育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五、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六、学时分配:2学时七、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问题1:.同学们!当你们第一次听到“教育学”这个名词时,凭你个人的直觉或经验,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问题2:对于“教育”这个此,你一般会在哪里看到呢?环节二、教学内容:(一)阐述回答上述两个问题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提升“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2)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教育问题(3)是师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习其他教育类课程的基础。

(4)帮助我们改进教育教学行为(5)是获取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2.日常生活中感受的“教育”(1)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教育被当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和社会机构,即学校系统。

(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你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的?)(3)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教育”(“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教育的概念”所要解决的是“什么是教育”的问题。

这是教育中一个最为核心和基本的问题,也是一个既老而又常新的问题。

历史上,不同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都对此作过不同的回答。

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只有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教育”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指引我们践行真正是“教育”的教育。

因此,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育的概念1.中文“教育”的词源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甲骨文的“教”左下部分:指(男)孩子,(教育对象)右下部分:(成人的)手(教育者)对“教”的理解的难点和重点在上面两个部分。

同学们想想,对这两部分应作何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解释?“爻”有三种不同的理解:枷;茅草;鞭子挥舞所留下的符号。

通常理解为:占卜算卦的知识,原始社会的“教”的内容。

在现代汉语中,“爻”念“yao”,《辞海》解释其意思是“卦词”,即占卜算卦的知识。

表明“教”是帮助孩子学习占卜算卦的知识,学习占卜算卦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的推论:什么情况下需要占卜算卦?古代的“教”已经涉及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问题。

因此,教关注到人的精神生活。

右上部分一般理解为“鞭子”,引申义为“体罚”。

但是这里仅仅是“体罚”的意思吗?这里的“体罚”和我们现代所说的“体罚”有没有不同之处?原始社会用鞭子抽打儿童既是对其生存意志的一种考验,还有通过抽打身体以催醒人心灵的意思。

因此,用鞭子的目的不是体罚学生,而是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因此,从整体上讲,古代关“教”的意思,正如《中庸》所言为“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教的目的是帮助人踏上人间正道,走正确的人间道路。

(2)甲骨文的“学”上部左右两边代表两只手,中间代表占卜算卦的知识,下面代表房子。

含义是:在一个地方,在别人的帮助下孩子们学习占卜算卦的知识。

《礼记》中“学”的意思表明学的目的是让人学习历史文化典籍以朝人性的方向发展。

小结:从关于“教”和“学”的解释可以看出: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学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2.西文“教育”的词源(1)”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

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柏拉图的“洞穴”隐喻3.“教育”词源的原典精神所谓教育的原典精神是指“教育”概念创制时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

从中西文”教育”概念的词源分析来看,教育的原典精神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才’为本”,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和“提升”人,而不是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和“培养”人。

学校教育产生的现实是为了让儿童、国家更美好!4.教育的概念从社会的角度: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

从个体的角度:教育即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综合而言,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实践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2)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耦合过程(3)动力性,起到加速促进的作用(4)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此外,“教育”的内涵还包括:(1)“教育”意味着向善的方向发展“教育”不等于“教唆”(2)“教育”意味着深刻的精神转变过程“教育”不等于纯粹的“训练”(3)“教育”意味着对象的主观接纳和认同真正“教育”的发生是“两厢情愿”的事而非“一相情愿”的事(三)教育的要素1.教育者(资格、规定)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发展的人。

在学校一般指教师2.学习者(非受教育者或学生)学习的主体。

学习者的特点:(1)有不同的学习目的(2)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3)遇到的问题、困难不同(4)学习能力不同3.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媒体、教育环境。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的实践系统。

教育者是主导性的,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法,创设教育环境,调控教育者和教育过程,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四)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论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在脊椎动物中,人们已经可以确认存在着有意识的教育。

”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从起源上讲,教育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观点:(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

(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讨论:动物界具有教育活动吗?(1)动物的所谓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和动物的生理需求直接相关,不具备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并将其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

(3)动物所谓教育的结果仅仅是适应环境,维持生命,而人类教育的结果不仅仅是对环境的适应,更重要的是改造环境。

3.心理起源说(教育的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

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心理起源说过分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认识不足,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意识性。

如果把模仿看作最初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是成立的,但把它看作教育的起源,就未免把复杂的教育产生问题简单化了。

4.劳动起源论(1)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评价:这种观点认识到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五)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1.农业社会a、学校的产生与发展b、学校的阶级性、等级性鲜明c、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严重脱离2.工业社会a、现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b、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c、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理论自觉性、教育研究的发展3.信息社会a、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b、教育的功能将得到重视c、教育的国际化、本土化趋势明显d、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环节三:课堂小结八、作业请谈谈你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九、主要参考资料1.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2.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