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煤 概 论
采煤概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组成地壳的岩石很多,按照生成的原因,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其中煤属于沉积岩。
2.矿井的五大灾害是指瓦斯、水、火、顶板、煤尘(矿尘)等。
3.矿井瓦斯等级是根据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相对瓦斯涌出量、瓦斯涌出形式划分的。
4.回采工艺的五个主要工序是:破煤(落煤)、装煤、运煤、支护、处理采空区(移架)。
5.按照矿车在井底车场内的运行特点,井底车场可分为环行式、折返式两大类型。
6.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有压入式通风、抽出式通风两种。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采煤方法:采煤方法包括两项主要内容:巷道系统和回采工艺。
(3分)巷道系统:是指与回采有关的巷道布置方式、掘进和回采工作的安排顺序,以及由此建立的通风、运输、供电、排水等生产系统。
(1分)回采工艺:是指回采工作面内所进行的落煤、装煤、运煤、支护和采空区处理等工作、及其相互配合方式。
不同的巷道系统和回采工艺相配合,就可形成不同的采煤方法。
(1分)2、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通风方式和通风网路的总称。
(3分)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主要有抽出式通风、压入式通风和抽出压入混合式通风三种。
(1分)矿井通风方式根据进、出风井的相互位置关系,分为中央式和对角式。
(1分)3.井底车场:答:连接井筒和运输大巷或主要石门的一组巷道和硐室的总称。
(2分) 它是井下运输和井筒提升两大环节之间的枢纽工程,担负煤炭、材料、设备及人员的转运,并为矿井的供电、排水、通风等服务。
(3分)4、开采水平:布置有主要运输大巷和井底车场,并担负该水平开采范围内的主要运输和提升任务的水平,称为开采水平。
(5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低瓦斯矿井的定义。
答:相对瓦斯涌出量小于10m3/t,且绝对瓦斯涌出量<40m3/min的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5分)2.简述矿井通风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各有什么关系。
答:矿井通风阻力与摩擦阻力系数a、巷道长度、巷道周长、风量平方成正比,与巷道断面的立方成反比。
采煤概论

绪 论
4)按能源的形式和存在特征又分为: 再生能源、非再生能源 (1)再生能源:风力、水力、地热等。
(2)非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
绪 论
再生能源:水力 常规能源 非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裂变能
一次能源
再生能源:太阳能.风力.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 能源 新能源 非再生能源:核聚变能 二次能源:焦炭、电力、煤气、热;煤油、重油等石油制品; 余热、蒸汽、余能等
采 矿 概 论
УГОЛЬ ЭТО На СТОЯЩи Й ХЛе Б ПРОМЫШЛе ННОСТи !
Ша ХΤё Р Пе РВЫЙ ВСе ГДа !
Glü ckauf! Everything is beginning with mining!
参考书: 《采矿学》,杜计平等,中国矿业大学,2009 《矿业工程概论》,汪理全等,中国矿业大学, 2001 《采矿学》,徐永圻等,中国矿业大学,2003
矿图投影方法: 正投影和标高投影。
Z
正立 ( V
面) 影 投
正
影 投 立
侧投 影
W ( 侧投
影面 )
O
X
H(
投 平 水
水
影 投 平
Y
) 面 影
图1—9 三面正投影关系
第三节 矿图基本知识
我国以黄海的平均海水面为标准的零点高程(标高), 空间一点与这个水准面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标高。
高于水准面的取正值,低于水准面的取负值。
A、B、C级储量之和为工业储量;
D级储量称为远景储量。
第二节
煤田地质勘探及煤炭储量
煤炭储量 能利用储量(A+B+C+D) 工业储量 (A+B+C) 远景储量 (D) 暂不能利用储量
2024版《采煤概论》经典课件

《采煤概论》经典课件•采煤概述•采煤地质基础•采煤方法与工艺•矿井开拓与巷道布置•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机电与运输•煤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煤概述01采煤的定义与意义采煤定义采煤是指通过一系列工艺和技术手段,从地下煤层中开采出煤炭资源的过程。
采煤意义煤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采煤对于满足全球能源需求、推动工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采煤的历史与发展古代采煤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利用煤炭作为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采煤技术逐渐发展,出现了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方式。
现代采煤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现代采煤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和安全性。
采煤的分类与特点分类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采煤可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大类。
其中,地下开采又可细分为房柱式开采、长壁式开采等多种方法。
特点不同采煤方法具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露天开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资源回收率高等优点,但受地形和气候条件限制较大;地下开采则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但投资大、技术复杂、安全风险高。
采煤地质基础02阐述煤田的形成过程,包括沉积环境、成煤物质来源、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等。
煤田的形成煤田构造特征煤田勘探方法详细介绍煤田的构造形态、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现象,以及它们对煤层赋存的影响。
介绍煤田勘探的常用方法,如地质填图、钻探、地球物理勘探等,以及勘探成果的表达方式。
030201煤田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煤层的厚度和稳定性阐述煤层的厚度变化、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如构造运动、沉积环境等。
煤层的结构和构造详细介绍煤层的结构特征,如层理、节理、结核等,以及它们对采煤工艺的影响。
煤层的顶底板条件分析煤层的顶底板岩石性质、厚度、稳定性等条件,以及它们对采煤安全和效率的影响。
阐述矿井充水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如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
矿井充水因素介绍矿井涌水量的预测方法和步骤,包括水文地质勘探、建立水文地质模型、涌水量计算等。
采煤概论

新奥集团
巷道分类
二、按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开拓巷道:为全矿井、一个开采水平或阶段 服务的巷道,如井筒、井底车场、阶段(或水 平)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等。 准备巷道:为整个采区服务的巷道,如采区 上(下)山、采区上下车场、采区石门等。 回采巷道:为工作面采煤直接服务的巷道, 如区段上、下平巷和开切眼等。
新奥集团
巷道布置特点 (1) “运上”5 — 布置于M2层中,“轨上”4 — 布置于M1 层中(2) 区段平巷 — 单巷布置,对拉采面,10和12重迭布 置 (3) 区段平巷与上山联系 11与4直接相连 11通过15与5相连
(4) 斜巷14和21 — 运料、行人、进风、回风 (5) 水平运输大巷1布置于M2底板岩层中 总回风巷2布置于m2中
采煤概论
采煤概论
1.井田开拓 2.井巷掘进与支护 3.准备方式 4.采煤方法
新奥集团
井田开拓
• • • • • 煤田划分为井田 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井田再划分 巷道分类 开拓方式
新奥集团Biblioteka 煤田划分为井田1. 煤田
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含碳物质沉积 形成的 基本连续的大面积含煤地带称为煤田。
14
新奥集团
I 2
上煤层 — 区段平巷 单独布置、单一走 向长壁采煤法。
14 9
4
8 7 12 5 6 10 12 13 11
生产系统:
1 15
新奥集团
I
2
17 4 8 7
下煤层 布置区段集 中巷,分层 同采,倾斜 分层下行垮 落采煤法。
14 9 16 14
5 6 10 13
1 15
I
新奥集团
下煤层 — 布置区段集中巷,分层同采,倾斜分层下行 垮落采煤法
采煤概论考试重点

1、放顶煤采煤法的概念、分类及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概念:开采煤层时,沿煤层底部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利用矿山压力的作用将工作面顶部煤层在工作面推进过后破碎冒落,并将冒落顶煤予以回收的一种采煤方法。
分类:预采顶分层放顶煤采煤法;预采中分层放顶煤采煤法;整层开采放顶煤采煤法;分段放顶煤采煤法。
优点:单产高;效率高;成本低;巷道掘进量少;减少搬家倒面,有利于接替;对煤层厚度变化及地质构造的适应性强。
适用条件:煤层厚度5-20mm或更厚的煤层;煤层倾角由缓倾斜到倾斜或急剧倾斜厚煤层;煤质比较软易冒落,冒落块落不大;顶板容易跨落。
2、立井开拓的条件是什么?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开拓条件:两层煤间的开采顺序应保证互不受采动影响,注意采区间,区段间的接替,以保证矿井稳定生产。
优点:井筒长度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及管线敷设短、通风阻力小、维护容易。
此外,立井对地质条件适应性强,不受煤层倾角、厚度、沼气等条件限制。
缺点:井筒掘进施工技术要求高,开凿井筒所需设备和井筒装备复杂,井筒掘进速度慢,基建投资大等。
适用条件:这种开拓方式一般适用于煤层倾角小于12度,地质构造简单,煤层埋藏较深的矿井。
3、运输大巷的布置方式分为哪几种?其优缺点是?种类分为:分层运输大巷,集中运输大巷,分组集中运输大巷3种分层运输大巷:优点:开掘施工容易,掘进速度快,成巷费用低,有助于探明煤层赋存状况,补充地质资料。
缺点:巷道掘金工程量大,采区生产能力低,生产力分散,管理十分不便,不利于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易受动影响,巷道维护困难,维护费用高,煤柱损失大,不利于安全生产。
集中运输大巷:优点:减少了大巷的掘进量和维护量,增加了联系各煤层的采区石门,有利于采区巷道联合布置,实现合理集中生产,大巷的弯道减少,生产期间维护条件好,充分发挥机车的运输能力,有利于运输工作机械化自动化。
缺点:采区石门长度大,采区石门总工程量很大,技术上经济上不合理。
分组集中运输大巷:兼有前两种方式特点,当技术上经济上不合理时可将每层分成若干煤组。
采煤概论

1、煤层的形成受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条件的控制。
2、煤的化学组成主要是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碳、氢、氧、氮和有机硫,还有少量磷等;无机质包括无机矿物质和水分。
3、常用的煤质指标包括水分W、灰分A、挥发分V、发热量Q、胶质层厚度Y和含矸率。
4、单斜构造:在一定的范围内,煤或岩层大致向一个方向倾斜的构造形态。
5、单斜构造的产状三要素:①走向—走向线的延伸方向;②倾向—煤层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向下的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③倾角—煤层或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两面角。
6、根据开采技术的特点,煤层按倾角可分为:缓斜煤层 8°-25°;倾斜煤层25°-45°;急斜煤层 45°-90°.通常又把倾角在8°以下的煤层称为近水平煤层。
按开采技术的特点,分薄煤层(煤层厚度0.5~1.3m)中厚煤层(1.3~3.5m)厚煤层(3.5m以上)。
7、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阶段划分:煤田普查、矿区详查和井田精查3个阶段。
8、矿井储量的类型:①矿井地质资源量—详查地质报告提供的查明煤炭资源的全部;②矿井工业储量—地质资源量中控制的资源量,经分类得出的经济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储量连同地质储量中推断资源量的大部;③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的资源/储量;④矿井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减去工业场地和主要井巷煤柱的煤量后乘以采区采出率。
9、坐标系统:为了准确反映地质图件的地理位臵,地质图所必须具有坐标系统。
10、地理坐标系:地面上一点的位臵,在地球表面上通常用经度、纬度表示,某点的经纬度称为地理坐标系。
11、高程:又称为第三坐标,即地面任一点至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分为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
绝对高程又称海拔或标高,是地面上任一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采煤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1)地质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案进行的场所及能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演讲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2)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繁多,按生成原因可以将岩石划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别。
(3)古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化为煤要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称为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泥炭化和煤化两个阶段。
(4)煤层的厚度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I)薄煤层0.5-1.3米,(II)中厚煤层:1.3-3.5米(III)厚煤层:厚度在3.5米以上(5)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煤和岩层改变了原始埋藏状态,所产生的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可以分为单斜构造、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
岩层的位置及特征通常用产状要素来描述。
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和倾角。
(6)断距: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i)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ii)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iii)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相对平移。
正断层’逆断层在煤矿中最常见。
(7)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可划分为煤田普查、矿区详查和井田精查三个阶段,并依次进行。
(8)矿井储量煤炭资源是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最终成果的集体表现,它是指地下埋藏着的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量。
对勘探成果进行可行性评价和按经济意义分类,矿井储量可分为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和矿井设计可采储量四种。
(i)矿井地质资源量:详查地质报告提供的查明煤炭资源的全部(ii)矿井工业储量:地质资源中控制的资源量,经分类得出的经济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储量连同地质储量中推断资源量的大部,归类为矿井工业储量。
(iii)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的资源/储量,称为矿井设计储量。
采煤概论

采煤概论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构造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外力地质作用:作用在地壳表层,主要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引起。
包括:风化和剥蚀、搬运和沉积、固结成岩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地壳运动起主导作用,它控制了其它地质作用的存在和发展。
煤的形成过程:煤是由古代植物遗体演变而形成的。
形成过程:植物遗体◊泥炭层◊褐煤◊烟煤◊无烟煤◊石墨要形成有开采价值的煤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植物条件:例如我国三大聚煤期(即石炭二叠纪、三叠侏罗纪、第三纪等)分别与袍子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繁盛时期相对应。
)2.气候条件:温暖潮湿3.地理环境:有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条件4.地壳运动:下沉速度煤层的厚度分类:厚煤层 3.5m以上中厚煤层 1.3-3.5m薄煤层0.5到1.3m 最小可采厚度按倾角:单斜构造:在一定范围内,煤或岩层大致向一个方向倾斜的构造形态。
缓斜煤层:0—25度,8度以下称为近水平煤层倾斜煤层:25—45度急斜煤层:45--90度煤层顶底板岩石:煤系中位于煤层上下一定距离内的岩层。
底板:先于煤生成的岩石顶板:较煤后生成的岩层煤岩层产状要素:走向:煤层或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面,倾向:煤层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向下的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倾角:煤层或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断层的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距,断盘断层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相对移动第二章:煤矿地质图反映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形状的图纸称为地形图。
地形图中一般用地形等高线反映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煤概论河南理工大学周英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本章重点及难点分析:1、地质作用2、岩石的形成与分类3、年代地层表4、煤的形成条件5、煤的性质及工业分类6、煤层赋存状态(厚度、结构、倾角及稳定性)7、地质构造(向斜、背斜、断层、陷落柱、岩浆浸入)8、煤的自燃、瓦斯和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9、矿井储量。
1地壳的组成与地质作用(略)2煤的形成2.1煤的形成和煤系实践证明,全球煤矿藏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如早古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的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新生代的早第三纪等均有煤炭聚集,而其它地质时期则缺少具经济价值的煤炭层。
同一个地质时期,有些地区有煤炭聚集,有的地区则没有煤炭聚集;甚至于同一个聚集期内,不同聚煤地区常出现不同的聚煤范围和不同的煤层厚度。
由此可以看出,煤层的形成是受某些条件控制的。
这些条件常称为成煤的控制因素,如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
当成煤的控制因素配合良好时,就会出现强盛的聚煤时期;否则,是成煤的衰退时期。
2.1.1成煤条件古植物条件植物是成煤的原始物质。
没有大量的植物生长,就不可能形成煤炭。
植物的大量生长繁殖是在地球形成数十亿年以后,因此煤炭的形成也是近几亿年植物大量繁殖后才开始的,这就是地球上自植物大量发展以来出现主要聚集期的理由。
例如我国三大聚集期(即石炭二叠纪、三叠侏罗纪、第三纪等)分别与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的繁盛时期相适应。
植物分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两大类。
地球上的低等植物是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多生长在水中,是最早出现的生物(如细菌、藻类),它们是形成腐泥煤的原始质料。
高等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器官分化,主要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常形成高大乔木,具有粗大的根、茎、叶,是形成腐植煤的原始质料。
●古气候条件植物的大量生长繁殖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所谓适宜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指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这是因为只有在潮湿和温暖的条件下,植物才能大量繁殖。
其中,温度既影响植物繁殖的速度,又影响植物遗体的分解速度。
如热带地区,植物繁殖的速度很快,为泥炭的生成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质料,但高温又促使植物遗体快速分解,破坏了泥炭的大量堆积。
如果植物遗体在稍有积水的沼泽地带,且遗体能够及时地被掩埋起来,避免氧化分解,即可逐渐聚积起来形成泥炭。
因此,潮湿和温暖的气候是成煤的最有利条件。
●古地理条件古地理因素是指适宜于大面积沼泽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实践证明,符合沼泽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有滨海的广阔平原、内陆湖泊、广大河谷的河漫滩、河口三角洲、泻湖海湾及山间盆地等较广阔的平坦地带。
由于地壳升降引起的海水进退,常常在上述古地形条件下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我国将含煤岩系划分为陆相含煤岩系及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这是与上述各地形相吻合的。
●古构造因素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含煤岩系形成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来源和一定的沉积场所。
这些物质均来源于沉积场所周围隆起区内的碎屑物质及生长在沉积场所之内的大量植物遗体。
形成含煤岩系的沉积场所,主要是分布在各个聚煤期内的低洼盆地。
这些盆地的形成,大部分属于构造成因的,少部分属于非构造成因的。
构造成因的盆地,一般统称为构造盆地或构造坳陷;属于非构造成因的盆地,主要是地表某些部分遭受侵蚀作用后形成的盆地或坳地,一般称为侵蚀盆地。
无论是构造坳陷或非构造坳陷,只要在地质历史时期内具有适宜的聚煤条件,都可以形成含煤岩系。
2.1.2煤的形成过程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作用转变形成的。
植物从死亡、遗体堆积到转变为煤的一系列演变过程,称为成煤过程。
成煤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泥炭和腐泥化作用阶段,二是煤化作用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是植物在浅海或沼泽及湖泊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作用下不断分解、化合、堆积的过程。
当已形成的泥炭和腐泥被覆盖、掩埋时,进入煤化作用阶段,即第二阶段。
也就是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成煤的阶段。
2.2煤质(重点介绍):2.2.1 煤的化学组成煤的化学组成或化学成份主要是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
有机质是煤的主要成份,包括碳、氢、氧和有机硫,少量的磷等,是有益成份,是加工利用的对象。
无机质绝大多数是煤中的有害成份,不能利用,主要是无机质矿物和水份。
2.2.2煤质煤的炭化程度越高,其中的水份和挥发份越少,相反,含碳量越高,一般发热量也越高。
也可以简单地说,煤的质量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煤100多元1吨,而有的煤近1000元一吨的原因。
评价煤质的主要因素或主要指标:水份、灰分、挥发分、胶质层厚度、发热量、硫和磷的含量及含矸率等。
◆水分和灰分:煤中的不可燃部分,含量越少煤质越好。
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烧后所剩下的固体残渣,灰分超过40%的煤暂不利用。
◆挥发分:指煤与空气隔绝后,加热到900℃左右时所排出的气体物质,主要成份为沼气、氢及其它化合物。
◆固体碳:是除去水份、灰分和挥发份后的有机固体可燃物。
其含量随煤的变质程度提高而增高。
◆胶质层厚度:指粉煤与空气隔绝后加热到850±20℃时,煤中的有机质分解、熔融而产生具有粘结性胶体厚度,单位:mm。
焦炭就是由粘结性好的煤,加热后由胶质层粘结形成的。
◆发热量:指质量为1kg的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其单位是J/kg,或卡/kg。
◆硫和磷:煤中的有害杂质。
含硫高的煤,炼钢性脆,质量下降。
◆含矸率:指矿井采出的原煤中,大于50mm的矸石量占全部煤量的百分数。
含矸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煤的质量和售价。
非工业分类主要选择含碳量、水分、挥发分与可燃物的比率和发热量为指标进行划分煤的种类.见表1—2。
3 煤层的赋存情况3.1 煤田、矿区和井田煤田:同一地质时期形成并大致连续发育的含煤岩系分布区。
范围很大,面积可达数百到数千km2。
矿区:统一规划和开发的煤田或其一部分,称为矿区。
一般情况下,煤田大于矿区,一个煤田往往由几个矿区共同开发。
当然也有一个大矿区开发几个煤田的情况。
井田:划分给一个矿井开采的那一部分煤田,称为井田。
井田范围是指井田沿走向的长度和倾向的水平投影宽度。
根据目前的开采技术水平,一般小型矿井走向长度不少于1500m,中型矿井走向长度不少于4000m,大型矿井走向长度不少于7000m。
3.2 煤的储量矿井资源储量是矿井设计和生产建设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我国用于评价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主要依据矿产资源的勘探程度。
如原有的储量分类采用A、B、C、D级分类标准,其中,A+B+C级储量为平衡表内储量,D级储量为远景储量。
目前,我国对固定矿产资源进行了重新分类。
表1-4 固定矿产资源/储量分数表即详查地质报告提供的查明煤炭资源的全部。
包括控制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2和推断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333。
(2)矿井工业资源/储量:是指地质资源量经可行性评价后,其经济意义在边际经济及以上的基础储量及推断的内蕴经济的资源量乘以可信度系数之和。
地质资源量中控制的资源量332,经分类得出的经济的基础储量122b、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22,连同地质资源量中推断的资源量333的大部,归类为矿井工业资源/储量。
(3)矿井设计资源/储量:指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及因法律、社会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而不得开采的煤柱煤量后的资源/储量。
(4)设计可采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中减去工业场地、井筒、井下主要巷道等保护煤柱煤量后乘以采区回采率。
3.3 煤层的赋存状况—位置(深度)、层数、厚度、倾角、稳定性等煤层的埋藏深度:大小不一,最大垂深可达2000m。
⏹世界主要产煤国平均矿井开采深度:德国1100m (最大采深1700m)波兰700m英国650m俄罗斯600m美国、南非、印度、澳大利亚在100—250m⏹目前,我国的开采深度已达到1000m以上。
我国平均开采深度为450-500m,◆沈阳彩屯煤矿1199m(最深的矿井)◆开滦矿区赵各庄矿1160m◆山东新汶孙村矿1055m◆北票冠山1059m◆河南省平顶山矿区部分矿井开采深度接近和达到1000m。
煤层的层数:少则一层,多则几十层。
煤层的厚度:煤层一般呈层状,但也有鸡窝状、扁豆状等。
⏹薄煤层:厚度小于1.3m⏹中厚煤层:厚度在1.3m~3.5m⏹厚煤层:厚度大于3.5m。
煤层的倾角:煤层与水平面之间所夹的最大锐角。
⏹近水平煤层:5~8°⏹缓斜煤层:8~25°⏹倾斜煤层:25~45°⏹急倾斜煤层:>45°煤层的稳定性(补充内容):任何煤层的厚度,实际上都是变化的,有时厚有时薄,甚至尖灭。
根据厚度变化情况可将煤层分为下列四类:⏹稳定煤层:这种煤层在整修矿井开采范围内厚度均大于最小可采厚度,且厚度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较稳定煤层:在矿井开采范围内绝大多数煤层基本可采,而只有局部煤层不可采。
⏹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大,有薄有厚,甚至尖灭。
经常出现不可采区域。
⏹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常呈鸡窝状,断断续续分布,在井田范围内仅局部可采。
3.4 地质构造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煤和岩层改变原始的埋藏状态(原始状态一般呈水平或近水平且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完整)所产生的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形态多种多样。
较为常见的有褶曲、单斜、断裂、冲蚀、岩溶塌陷和岩浆侵入等。
3.4.1褶皱构造岩层或煤层由于地壳升降或水平方向的挤压运动,被挤成弯弯曲曲但保持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构造形态称为褶皱。
岩层褶皱构造中的每一个弯曲为一基本单位称褶曲,如图1—4所示。
其中,煤层和岩层向上凸起的部分称作背斜。
向下凹陷的部分称作向斜。
在自然界中,背斜和向斜在位置上往往是彼此相连的。
3.4.2.单斜构造当—个向斜构造或背斜构造的范围较大时,它的一翼又称为单斜构造。
所以说,单斜构造也是招褶皱构造的一部分;增层和煤层在空间的分布状态和位置通常用产状要素描述,如图1—5所描述。
(1)走向。
煤层或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相交线称为走向线,走向线的方向称为走向。
走向表示倾斜岩层在平面上的延伸方向。
(2)倾向。
在煤层或岩层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向下的直线称为倾斜线,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为倾向线,倾向线的方向称倾向,倾向表示倾斜岩层向地下深处延伸的方向。
(3)倾角。
煤层或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之间所夹的最大锐角,倾角越小,开采越易;倾角越大,开采越难。
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任何一个煤田内,同一煤层在不同的地点向和倾角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不过变化的大小程度不同。
3.4.3.断裂构造岩层受地质作用力后遭到破坏,失去了连续性和完整性的构造形态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裂隙或节理。
裂隙在煤矿的实际生产中对钻眼爆破、回采率、顶板管理、地下水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