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之实词一词多义(一)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纳

与
念无与为乐者
跟,同
相与步于中庭
和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领悟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动
同游者
游览
一
一碧万顷
一片
上下一百
全都
一鼓作气
第一次
阴
朝晖夕阴
阴暗
佳木秀而繁阴
树荫
树林阴翳
阴影
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得到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在
自非亭午夜分
假如
至
至于夏水襄陵
与于连用,表另提一事
色愈恭,礼愈至
周到
...原因
通
政通人和
顺利
北通巫峡
通向
初极狭,才通人
使...通过
鸣之不能通其意
通晓
中通外直
贯通
闻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村中闻有此人
听说
一一为具言所闻
知道的情况
卒获有所闻
收获
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
遗留
学
学学半
同敩,教导
学学半
学习
寻
寻向所志
寻觅,探求
寻病终
随即,不久
效
恐托付不效
奏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职业
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抵充,相抵
木兰当户织。
对着,面对
间
遂与外人间隔。
隔开
又何间焉?
参与
观
骈死于槽枥之间。
中间
予观夫巴陵胜状。
观赏
但坐观罗敷
看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一、实词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有很多,咱们一起来瞅瞅!(一)古今异义1. 汤古:热水比如“媵人持汤沃灌”里的“汤”就是热水的意思。
今:菜汤、米汤啥的。
2. 走古:跑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今:行走。
(二)一词多义1. 安(1)怎么比如“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安”就是“怎么”。
(2)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安”就是安逸啦。
(三)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比如“策之不以其道”里的“策”,本来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用鞭子打”。
2.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和“远”,原本是形容词,这里分别变成了“亲近”和“疏远”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但它们在文言文里也很重要哟!(一)之1. 作代词(1)代人像“愿陛下亲之信之”里的“之”代指“他们”。
(2)代事“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之”代指“这件事”。
2. 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而1. 表并列像“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和“多髯”是并列关系。
2. 表转折比如“学而不思则罔”,“学”和“思”之间就是转折关系。
(三)以1. 作介词(1)用“以衾拥覆”中的“以”就是“用”的意思。
(2)凭借“何以战”里的“以”是“凭借”。
初中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可不少,咱们得多积累多练习,才能更好地读懂文言文哟!。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一词多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
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风雨不动安如山疑问代词,怎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动词,拿、持。
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形容词,白色的。
比:动词,挨着对着。
天涯若比邻动词,比作。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动词,相比。
曹操比于袁绍兵:名词,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名词,兵器武器。
兵革非不尖利也池:名词,古代护城河。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名词,水池。
墨池记出:动词,出现、露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动词,出去、出来。
不复出焉动词,拿出。
皆出酒食动词,产生。
江山代有才人出处:名词,地方。
几处早莺争暖树名词,时候时间。
乡书何处达动词,处在。
处江湖之远次:名词,层次。
不可计其层次矣动词,编次、编排。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动词,驻扎、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丛:动词,跟从,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依从。
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来从楚国游。
形容词,从容。
道:动词,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名词,道路。
古道西风瘦马名词,道德。
伐无道,诛暴秦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以谘诹善道名词,学问。
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名词,道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动词,得到。
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动词,达到。
动词,能够,可以。
余因得遍观群书动词,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名词,头发。
可怜白发生动词,出发。
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动词,发出。
野芳发而幽香动词,征发、征派。
发闾左谪戍鱼阳负:动词,背负。
负者歌于途动词,依靠,依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动词,感动。
帝感其诚动词,伤感。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动词,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观观:名词,景观。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实词1. 实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等。
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
2. 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中的一个词往往具有多个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走”可以表示“跑”,也可以表示“走路”。
3.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词可以根据句子的需要改变其词性或用法。
如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动词可以活用为名词等。
例如,“兵”可以表示“兵器”,也可以表示“用兵”。
4. 通假字:文言文中,一些字可以通用,有多个替代字。
例如,“不”通“否”,“已”通“以”等。
5. 古今异义词:文言文中的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老师”在古代指“教师”,现代则更多指对有经验的教师的尊称。
二、虚词1.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辅助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和位置对句子的意义和结构有重要作用。
2. 常见虚词:如“之”、“乎”、“于”、“乃”、“其”、“也”、“矣”、“焉”、“耳”、“则”等。
3. 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语境来判断。
例如,“之”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乎”可以表示疑问,“于”可以表示位置等。
4. 虚词的辨析:文言文中的虚词有时可以相互替换,但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例如,“乎”和“于”都可以表示位置,但“乎”更侧重于表示在某个范围内,“于”则更侧重于表示在某个具体的地方。
三、句式1. 文言文的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
掌握这些句式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意义。
2. 省略句: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可以根据上下文省略。
例如,“我”可以省略,只用“行”表示主语。
3. 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句子成分位置可以颠倒,形成倒装。
例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的“必有我师焉”就是倒装句。
4. 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通常用“者”、“也”等词来表示。
例如,“孔子者,大圣人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6篇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6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1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ng,形容词: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辞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齐之习辞者也(a动词:告别、离开b言辞、交际场合应酬的言语)赐①楚王赐晏子酒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a动词:赏赐b动词:给予,上给下谓赐)从①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②小惠未遍,民弗从也③可以一战。
战者请从(a 动词:听从b动词:跟随)当①当世无双②当春乃发生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⑤今臣使楚,不当此门入⑥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a介词:可译作"在"、"正当"、"到"等b介词:对着,面对c副词:一定,必定d动词:应当e音dàng,动词:两者相抵,对、当)道①是非君子之道②傧者更道从大门入(a名词:作为、行为。
B通"导",引导)得①卖炭得钱何所营?②卒得五千金③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⑤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a.动词:得到。
b.动词:适合,中意。
c.动词:能够)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2薄①薄如钱唇②薄暮冥冥(a动词:迫近b形容词:与"厚"相对)称①先帝称之曰能②不以千里称也(a动词:著称b动词:称赞)重①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a.音chóng,副词:重新、再次b音zhng,形容词:重新,再次。
严格地说不是一词多义。
) 处①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②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同学们的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初中文言文的一些关键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
例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代是“妻子和儿女”。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战争”等。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1)作代词,代人、事、物。
(2)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
(3)作动词,“到……去”。
2、而(1)表并列,“和”“又”。
(2)表承接,“然后”“就”。
(3)表转折,“但是”“却”。
(4)表修饰,“地”。
3、以(1)作介词,“用”“把”“凭借”“因为”等。
(2)作连词,表目的“来”;表结果“以致”。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表示愉快。
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1、信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雅用词优美,富有文采。
翻译时要注意保留人名、地名、官名等专有名词,对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要准确翻译。
文言文阅读 实词之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1 一词多义 2 通假字 3 词类活用 4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一个词在 不同的语句中意义不同,而这几个意义往往是有关联的。 举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举起,抬头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发动 译文:现在逃跑是死,发动叛变也是死。 (3)举世无双。全 译文:全世界没有第二个。 (4)举一反三。提出,举出
或: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成语:多言或中duō yán huò zhōng, 释义为: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一词多义
向人认错,道歉 • 长跪而谢。——《战国策》
• 译文:久久跪着,认错请罪。
有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 杜门谢客。 • 译文:关着门拒绝见客。
感谢,酬谢。 •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译文:酬谢很多客人,又给官吏送贵重的礼物。
缘:本义是指古时衣服的边缘。 成语:缘木求鱼,汉语成语,拼音是yuán mù qiú yú,字面 解读为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不可能达到 目的。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一词多义
有人,有的人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自相矛盾》
• 译文: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
菜汤 •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唐· 王建《新嫁娘》
• 译文:新娘进门的第三天就下厨 房,洗了手便开始烧菜做汤。
成语: 金城汤池:如钢铁铸造的城墙,像沸水流淌的护城河。比喻城池坚固, 难于攻破。 固若金汤:形容防守非常坚固。金: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汤池, 指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苏教版中考文言文复习(实词一词多义)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养2.卑:非天质之卑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3.鄙:肉食者鄙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身低下4.毕:毕力平险尽录毕,走送之完毕5.薄:薄暮冥冥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轻视6.策:执策而临之马鞭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束手无策计谋、办法7.称:不以千里称也称作流辈甚称其贤称赞先帝称之曰能称赞8.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确,实在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10.出:卷石底以出/水落而石出者露出不敢出一言以复说殚其地之出生产出来的东西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日出而林霏开/出入之迂也出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出淤泥而不染长出11.当:当余之从师也当……的时候当其租入(读第四声)抵咨臣以当世之事当前当奖率三军应当今当远离将要12.道:伐竹取道/行道之人弗受道路。
策之不以其道/以咨诹善道方法。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讲益慕圣贤之道学说13.得:二者不可得兼/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余因得遍观群书/虽鸡狗不得宁焉能够故不为苟得/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得到、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得无异乎复合词,得无,怎能不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14.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死,死国可乎同样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等人若毒之乎动词: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孰知赋敛之毒毒害16.发:野芳发而幽香开放苍颜白发头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17.分: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忠陛下之职分也fan,本分18.奉:为妻妾之奉侍奉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19.夫:予观夫巴陵胜状/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若夫霪雨霏霏那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fú,句首发语词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人20.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21.赋:岁赋其二动词:征收、敛取更若役,复若赋名词:赋税22.固:汝心之固顽固、固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故虽有名马故为之说故自号曰“醉翁”也所以,因此2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动词: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名词:景观,景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动词:考察25.归: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太守归而游人从回家26.国:去国怀乡国都国破山河在国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27.过:以其境过清过于岂他人之过哉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过错人恒过犯过失28.号: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答题技巧
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3人物分析题型
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点。
其中包括了对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形象意义的评价,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对人物形象概括得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特点。
4文言文翻译题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②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把①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②把酒临风(a动词:端,持b动词:端起、端着)
白①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③往来无白丁(a动词:使露出白色b形容词:白色c白丁:指没有学问的人)
悲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②余悲之(a动词:悲伤b动词:同情)
备①众妙毕备②前人之述备矣③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a动词:具备b形容词:详尽、完备、周全c动词:准备d防备)
比①其两膝相比者②比肩继踵而在③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a动词:靠,挨着b动词:比较,比起c动词:等到)
鄙①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肉食者鄙③先帝不以臣卑鄙(a名词:边远地区b 形容词:鄙陋、庸俗、浅陋c形容词:粗俗、知识浅陋)
毕①此印者才毕②众妙毕备③吾与汝毕力平险(a副词:全部、都b动词:完成、完)
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轻兵锐卒③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⑤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⑥田忌欲引兵之赵⑦世传其兵法(a名词:士兵b 名词:兵器c名词:军队d名词:军事)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而临之(a动词:驱使,鞭打b名词:马鞭)
病①病入膏肓②寡人反取病焉③未果,寻病终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a动词:生病b名词:疾病c形容词:困苦不堪d名词:耻辱)
编辑推荐:初中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知识点整理
from sign 20211105181304[*AT*]45A0B7620B8B4B2784DDADA04F1FC3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