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分析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然而,长期以来,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增加,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本文将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首先,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医患观念不合理。
患者倾向于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而有些医生为了满足患者的要求或减少患者的不满意,往往会过度开具抗生素。
第二,医生对感染的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知识有限。
有些医生未能正确判断感染的类型,导致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第三,庞大的市场推动了抗生素的滥用。
有些药企为了推广抗生素,往往通过广告等手段夸大药物功效,使患者误以为抗生素能够治疗所有的感染。
第四,患者的自行用药也是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
接下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抗生素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由于细菌的遗传变异和选择压力的作用,不断出现耐药性较高的细菌株,使得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变得无效。
其次,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
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会增加医疗费用,同时还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最后,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针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人们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
其次,加强医生对感染诊断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意识。
第三,加强抗生素的监管和管理,对滥用抗生素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进行处罚。
第四,加强抗生素的研发和创新,开发新的抗生素和替代方案,减少对传统抗生素的依赖。
综上所述,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包括医患观念不合理、医生知识有限、市场推动和患者自行用药。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近年来,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抗生素是医学界的一种重要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疾病。
随着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出现了不合理使用、滥用甚至误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甚至加剧了细菌的耐药性。
通过对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一、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盲目使用抗生素在基层医院,医生缺乏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和细菌培养鉴定能力,导致盲目使用抗生素。
有些医生面对患者症状不清晰或不明确的情况下,为了摆脱医患矛盾和降低患者的不适感,会轻易地开具抗生素处方。
2.滥用广谱抗生素由于广谱抗生素对细菌杀灭范围广,效果显著,因此在基层医院中滥用广谱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还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治疗慢性疾病或者反复感染的情况下,一些医生会长期为患者开具抗生素处方,这不仅没有缓解患者的病情,还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二、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1.患者治疗效果不佳由于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导致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一方面是因为抗生素没有有效治疗患者的病原体,另一方面是患者容易产生过敏反应或者耐药性。
2.医疗费用增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增加。
一方面是因为抗生素价格昂贵,长期使用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抗生素使用不当导致患者需要额外的医疗费用。
3.细菌耐药性增强抗生素使用不合理还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
长期使用、滥用抗生素会让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原有抗生素对细菌的杀灭效果减弱,对临床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解决办法为解决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强医生的规范培训。
通过加强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知识学习,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和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判断能力,减少盲目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抗生素已经成为医生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危重病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不仅可以将病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治疗费用,为治疗提供更好的成效。
但是,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很多问题:一、乱用抗生素一些医务人员对抗生素使用认识不充分,或者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存在大量乱用抗生素的现象。
例如,只要病人出现发热,就会盲目地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无视病情具体情况,这导致抗生素的大量浪费。
而且,长期的滥用抗生素还会导致在医院的细菌耐药碳水化合物。
二、用量不足一些医生为了减少药品的毒副作用,会过于谨慎地减少药品的用量。
这使得不能达到抗生素有效梯度,无法形成药物浓度,导致用药前景不佳。
即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控制,也无法消除抗生素的最初效果。
三、长期住院期间的抗生素使用在医院长期住院期间,一些病人会出现感染性疾病,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
但是,医生不应该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应该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秒表让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细菌株的出现。
四、库存量不够在基层医院,抗生素的存货量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在病人治疗期间,抗生素订购需要时间,这导致很多病人在治疗期间,抗生素的用量不足。
五、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一些基层医院的医生,他们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
但是,由于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医院无法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和培训,很多医生需要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补习和学习。
这些问题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医疗费用的增加,抗生素依赖的现象,耐药细菌株的出现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改变这些现象,需要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抗生素使用水平和科学性,从而实现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抗生素滥用现象剖析与建议

抗生素滥用现象剖析与建议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现象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造成诸多不良结果。
鉴于此,以下将从原因、解决方案以及调控应对措施等方面对抗生素
滥用作进一步剖析与建议。
一、原因分析
1. 不合理药用:一些医生存在不合理药用行为,无故多处方抗生素,
强行用药。
2. 病人自用抗生素:许多病人不明真相,随意使用抗生素,滥用用药。
3. 促销炒作:部分商家利用抗生素的谣言,进行促销炒作。
二、解决方案
1. 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抗生素情况的检查,强化
不合理开药的违规后果。
2. 加强全民健康素养:加强北面健康知识的宣传,促使全体人民更加
理解生病的本质,明确抗生素的不良后果,从而减少过度使用抗生素
的现象。
3. 药品宣传规范:药品促销等活动必须按照国家进行规范管理,严格
执行国家药品相关法律法规,有效控制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行为。
三、调控应对措施
1. 抗生素使用控制:全面实施抗生素使用管理,建议医院将有症状病原菌确诊后,抗生素方案进行治疗。
2. 优化市场监督制度:建立抗生素的销售、购进等监督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管。
3. 严肃纪律处分:任何违法使用抗生素的医护人员,必须严厉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加强责任制执行,有效预防抗生素滥用现象。
总之,通过以上原因分析、解决方案和调控应对措施,我们可以看出抗生素滥用的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统筹考虑,综合运用政策、教育、医疗等手段,努力降低抗生素的滥用现象的发生,更好的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基层医院是医疗体系中的基础单位,承担着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职责。
在基层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抗生素的使用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治疗疾病,减少患者的痛苦。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近年来,随着流感、肺炎等传染病的频繁爆发,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的问题变得愈发突出。
一方面,一些医务人员存在药物滥用的情况,盲目、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导致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
患者也存在对抗生素的不正确认识和使用,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一些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疾病。
这些现象不仅加重了患者的负担,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
为了有效解决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需要全面分析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制定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提高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医疗服务的质量。
1.2 问题概述基层医院是我国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较大比例的患者就诊和医疗服务的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调整,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基层医院作为患者就医的首选,在抗生素使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加剧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程度,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医疗资源有限的基层医院往往面临着抗生素选择有限的情况,导致医生只能应用广谱抗生素,增加了抗生素滥用的风险。
患者对于感冒、发热等常见病症过度依赖抗生素,使得医生难以拒绝患者的需求,也加剧了抗生素的滥用。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知识和技能普遍不足,容易出现误用或滥用的情况。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过度使用、医疗资源不足、患者就医行为和医务人员知识技能不足等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水平,促进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抗生素滥用带来的危害。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以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引发了耐药菌株的出现。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菌非抗生素药物两大类。
抗生素可进一步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狭谱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范围。
广谱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而狭谱抗生素则只能对特定的细菌效果显著。
2. 抗菌药物的常见临床使用情况(1)抗生素的常见使用场景:- 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等。
-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 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 皮肤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脓肿等。
(2)抗菌药物的常见使用目的:- 治疗细菌感染:抗菌药物是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通过杀菌或抑制菌体生长来达到治疗目的。
- 预防细菌感染:手术前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手术感染率。
3. 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按临床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些患者或医务人员滥用抗菌药物,如未经医生指导擅自服用抗菌药物。
(2)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不合理:某些场景下使用广谱抗生素,而不选择狭谱抗生素,导致多种菌株产生抗药性。
(3)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一些医务人员存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还容易滋生耐药菌株。
4.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和影响抗菌药物的滥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影响:(1)导致药物耐药性的提高:滥用抗菌药物易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出现耐药菌株。
这对临床治疗造成困扰,增加治疗难度。
(2)增加医疗成本:当大量的抗菌药物被滥用时,不仅会使医疗机构的药物成本增加,还可能增加治疗费用,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
(3)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滥用抗菌药物会扰乱人体内健康的菌群平衡,容易引发其他传染病和肠胃问题。
儿科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儿科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引言: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疾病的不断进化和恶化,儿科门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控制细菌感染、保护儿童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儿科门诊抗生素的常见使用情况、滥用的原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儿科门诊抗生素的常见使用情况1.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门诊抗生素使用最为普遍的情况之一、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常由病毒引起,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然而,由于家长的担心和医生的不当处方,导致儿童经常被使用无必要的抗生素。
2.咳嗽咳痰:儿童咳嗽咳痰多数是因为感染引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咳嗽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在许多情况下,儿童的咳嗽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增加儿童的免疫力来改善症状,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3.喉炎:喉炎是指喉部黏膜炎症,多数由细菌感染引起。
常见的症状包括喉部不适、喉咙痛等。
喉炎患者如果确有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是由于喉炎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因此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二、滥用抗生素的原因1.家长的期望:很多家长对于儿童感染往往想要立即治疗,而且认为使用抗生素是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即使医生告诉他们儿童并不需要抗生素,他们仍然坚持要求使用。
2.医生的压力:医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要在短时间内诊断出疾病,并给予合理的治疗。
为了满足患者家长的期望,一些医生可能会过度使用抗生素,以避免被患者家长责备或投诉。
3.缺乏正确的抗生素知识:一些医生缺乏对抗生素使用的正确知识,不了解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导致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发生。
三、抗生素滥用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滥用抗生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非常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耐药性增加: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用的抗生素种类将越来越少,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机会将变得更加有限。
2.破坏肠道菌群:抗生素不仅杀死了引起感染的有害细菌,也会破坏肠道中的有益细菌,使肠道菌群失衡。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中国的基层医院中,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所述:1.过度使用:基层医院往往缺乏足够的检测设备和专业人员,导致医生常常凭经验或症状进行诊断,并且过度使用抗生素。
据调查,在中国基层医院中,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60%-80%,而且在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地区使用率更高。
这种过度使用的做法不仅加速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而且增加了医疗费用和患者的不良反应。
2.不合理的使用:基层医院中经常出现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如选择错误的药物、不正确的剂量、治疗时间过短或过长等。
这种不合理的使用不仅会导致治疗效果的减弱,还会增加抗生素副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3.滥用:滥用抗生素也是基层医院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患者被指示购买携带或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或者不从医院购买抗生素,而是从药店购买劣质或假冒伪劣的抗生素。
这种滥用不仅增加了抗生素的耐药性,还会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4.缺少培训:基层医院中的医护人员往往缺乏抗生素的管理知识和培训,因此很难进行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和管理。
医护人员需要了解如何通过临床路径管理、使用最佳治疗实践和制定抗生素管理计划等措施来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率,改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
5.缺乏监管:在基层医院中,抗生素的管理往往比较薄弱,没有人监督医生是否恰当地使用抗生素,并且很少对药品的来源和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控制。
这种缺乏监管的情况会导致药品流通渠道不透明,而且无法控制药品的采购和销售环节。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许多问题,包括过度使用、不合理的使用、滥用、缺少培训和缺乏监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包括提高医护人员的培训水平、加强抗生素的质量和来源控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推广抗生素的合理用药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抑制抗生素耐药性的演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使用分析第一篇:抗生素使用分析抗生素使用分析、反馈、整改会议时间:2011-4-24下午15:00 地点:医务科科室参加人员:分管院张锦华、二甲办主任梁美凤、医务科主任陈玉地、质控科蔡元行、外科主任陈盛颖、颅脑外科主任周培勇、骨科主任陈长光、妇科主任刘刘、产科主任王晓艳张锦华院长:最近我们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情况进行了检查,主要是检查运行病历中记录的对抗生素使用的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今天召集几位讨论一下,现在由梁主任给大家分析一下。
梁主任:我们在检查中发现几个问题:1、抗生素超范围使用,手术科室一类切口使用二代头孢类抗生素不符合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文件规定只能用第一代头孢类抗生素。
2、使用的溶媒不符合规定,检查发现我们的医生使用的溶媒为250ml,按规定溶媒为100ml。
溶媒太多,会引起头孢类药物分解,不但降低了疗效,而且产生了其他物质,增加了过敏几率。
3、4、5、手术前用药没有在病程记录中体现术前半小时用药。
外科有用喹喏酮类药物,按规定尽量不用喹喏酮类药物。
骨科发现有先用克林霉素一次,又改为头孢类药品,病程记录里又不说明改药的原因,这违反用药规定。
按规定是先用头孢类药物,如果头孢类药物有过敏,再考虑用克林霉素。
6、产科剖宫产患者有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按规定是在婴儿出生后断脐后给药,不知道产科是如何使用的;还有发现用的是第二代头孢类药物,这不符合规定,按规定只能使用第一代头孢类药物。
7、头孢类药物是浓度抗菌,有发现临床医生一天仅用药一次,而且用量偏大,这也不符合用药要求,要按规定一天两次给药,要按规定的用量给药。
以上是我们检查发现的问题。
张锦华院长:梁主任反馈的这些问题,都是目前我们临床上存在的,希望能引起各位的重视,病程记录中要体现对用药进行分析,要按规定用药,回去后要组织科室人员进行学习,对不符合规定使用抗生素的病历,我们已经进行了整理,并且按科室归类,作了登记。
希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要进行处罚,跟奖金挂钩。
各科室把我们整理的病历带回去,重新作好病程记录,分析抗生素使用理由。
第二篇:内一科抗生素使用分析及整改措施内一科抗生素使用分析及整改措施一、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现象仍然存在,从抽查病历用药情况看,部分医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
如:有的病历中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有的病历中存在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或无指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现象;有的病历痰培养药敏结果与选用的抗菌药物不符,病程中无分析记录;有的病历中未反映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入院后微生物送检前首选限制类抗生素,第二日查房中未反映或分析为什么选用此类抗菌素,部分病历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过长,病程中无记录分析。
二、二季度使用抗生素前三名的医生为:XXX,XXX其原因可能是管病人相对较多,住院时间长,导致抗生素用量大。
三、二季度微生物送检率达到53.5%,达标,抗菌素的选择必须按照药敏阳性选择。
四、对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务必高度重视,整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如发现不规范用抗生素罚款100-500元,情节严重者请示医务科处理。
五、加强三级医师查房,规范医师的抗生素应用,xxx、xxx主任医师各负责一组,认真执行抗菌素分级管理制度,不能越权开具抗生素,二联、三联应用必须经上级医生指示,对特殊使用抗生素必须严格掌握指征,凡停用、更换、联合使用抗生素必须在病程中详细记录及说明。
六、反复学习《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开展工作。
2014年10月20日第三篇: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近日在印度等南亚国家出现一种新型“超级细菌”NDM-1(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有不少英美游客前往这些南亚国家接受价格低廉的整形手术,使其蔓延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全球已有170人被感染,其中英国至少造成5人死亡。
而香港卫生署早在2009年10月就于一名66岁的印度裔男病人的尿液样本中发现了含有NDM-1的大肠杆菌,该病人已痊愈出院。
, 这次发现的其实不是一种新的细菌,而是一种新的耐药基因,实际上是一种酶,出现在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这两种细菌中。
这种基因复制能力较强,可通过复制整合,使最终整合而成的多种细菌具有耐药性。
耐药性的概念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降低的一种状态。
是由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应用剂量不足时,病原体通过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而产生的。
耐药性严重者可使多种抗菌药物失效。
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抗生素基本上可分为二大类,一为抑制病原的生长,二为直接杀死病原。
可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发酵,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半合成方法制得。
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它成为人类同死神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
滥用抗生素危害巨大据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因此造成的肌体损伤以及病菌耐药性更是无法估量,滥用抗生素使我们为战胜疾病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
是药三分毒,抗生素也不例外。
研究表明,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可损害肾脏;红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可引起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氯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
同时,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先锋霉素会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机体抵抗力。
不少抗生素还可引起恼人的皮疹。
“长期、反复不按规则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和继发感染,对人的听力、肝、肾等产生危害,还会产生过敏和毒性反应。
” 与显性的伤害比起来,滥用抗生素所造成的隐性(长期)伤害更为惊心。
有很多病人因为经常使用抗生素,一旦病重时再用,效果就大受影响,这是因为长期使用抗生素,使身体的病菌产生了耐药性。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有哪些?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能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毒副作用越大,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
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的疗效有个周期,应在医生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
有了效果就停药,已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残存细菌作怪而反弹。
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抗生素治疗则难以秦效。
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进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如何使用抗生素才安全抗生素滥用不是简单的“多用”,用量不足或不能按时服用也叫“滥用”,只有遵照医嘱合理使用才是安全有效的,切忌自行停药或减药。
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包括每次使用都要服够疗程和剂量。
服用剂量不够,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如果自行缩短疗程,细菌只是被暂时压制住,但会变成抵抗力更强的菌株。
一般情况下,抗生素的服用疗程在7天左右,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不好的人应该酌减。
此外,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还包括按“时”服药。
如要求一天三次,不等于早、中、晚饭后各一次,而是每8小时服用一次。
如果两次服药时间间隔太近,会造成药物在血液中浓度太高,导致神经或肝肾功能损伤;间隔太远,血液中药物浓度不够,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就会减弱,同样会产生耐药性。
第四篇:抗生素使用制度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为规范、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的实际,特制定《沁源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1、各级医师应熟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掌握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各种理论和知识,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密切观察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
在临床确定适应证的基础上,要尽量贯彻先送培养标本作药敏试验,后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2、各级医师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可有选择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病毒感染。
一般不使用抗菌素。
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如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时应有针对性地应用抗菌药物。
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上能用窄谱药物,就不用广谱药物,能用价廉药物,就不用昂贵药物,能用一种药物,就不联合用药。
3、无论医院感染还是社区获得性感染,当经验治疗用药72小时,临床治疗有效时,不管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如何,都应坚持用原有方案治疗,直至治愈或用药至2周。
4、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一般不应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
5、各级医师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点、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以及患者的生理特点(如高龄、q',/L、孕产妇等)、病理特点(如肝肾功能损害、过敏体质等)、感染部位等具体情况制定经验性给药方案(包括种类、剂型、剂量、途径、间隔时间、配伍等),如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则调整为个体化给药方案。
更换抗菌药物要慎重,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在三天以上无效时方可考虑。
I-q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是否存在菌群失衡情况。
6、对于严重、特殊的感染病人,应及时外送标本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院外会诊,必要时将病人转院治疗。
7、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地区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及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8、检验科、药剂科要为临床提供实验室监测资料,参与临床严重、疑难感染病例会诊,与临床共l-q讨论、制定抗菌药物个体给药方案。
9、临床科室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1 0、临床护士应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并配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
1、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每年一次讨论本院抗菌药物应用品种,选择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相对廉价药物作为常规用药品种;暂停或淘汰临床应用无效或已产生严重耐药的药物;临床科室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要及时报告;对新进的抗菌药物,要有计划地进行临床再评价;药剂科要保证药品供应,方便临床;临床科室不得擅自介绍抗菌药物让病人自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