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
药剂科根据2021年1至12月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
以上结果示,从1月至12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持续下降,但均未达到目标。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方案》的要求,医疗机构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至从我院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抗菌药物使用率持续下降,各科室积极学习,整改,成效明显。

但全院各科还存在以下问题,需持续改进:
1.无指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抗菌药物时有发生。

3.急诊科病人静脉输液使用抗菌药物较多,且选用抗菌药物起点高;儿科也存在抗菌药物使用起点高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使用考核方案(试行)》严格奖惩制度,药剂科及时与院属各科室沟通和协调,加强督导。

某某医院 2021年12月28日。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

2022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结分析我院2022年第1季度抗菌药物使用及管理的阶段性评估如下:1.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1.1统计表
1.2 折线图
2022年第1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由表1.1、1.2可知,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2、3月高于规定的标准20%,月平均使用率为23.03%,未达标。

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每月均低于规定的标准40%,月平均使用率为15.11%,达标。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2.1统计表
2.2折线图
由表2.1、2.2可知,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1月高于规定的标准60%,月平均使用率为63.11%,未达标。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月均不达标,月平均使用强度为71.25DDDs,高于规定的标准40DDDs,因此,今后应加强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考核与管理。

3.原因分析:
主要还是临床科室对抗菌药物的要求不够重视,虽经过多次培训,大部分医生还没有掌握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

4.改进措施
药剂科将联合医务科加大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督查和处罚力度,以提高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使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达到标注。

药剂科
2022年4月10日。

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主要ADR: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老年人耳毒 性,心脏损害。
作用机制:抑制DNA旋转酶,干扰蛋白质合成
主要ADR:骨后线损害;肝损害;神经系统影 响。
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使核酸合成受 阻
保护人类健康资源具有重要 意义。
教育与宣传,公众认识,自觉规
范行为。抗生素不是消炎药更不是 万能药。
具有鉴别感染类型,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相
关知识。不受广告、患者家属要求,医药代 表影响。
评价抗生素使用处方合理性 鉴别和控制区抗生使用情况 建立抗生素反馈制度和审计制度 建立单病种费用制度
根据细菌感染及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 体外试验结果,才是确保抗感染治疗方案的 科学依据。
意义:减轻患者负担
减少药物副作用和延长抗生素使用寿命。
虽然不起控制作用,但获得 数据和发展趋势
预防感染的菌苗研制和使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获得免疫可不带病菌的,也不会传播的。 也是控制滥用抗生素的另一有效方法。
青霉素易引起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万分之5, 而链霉素万分之2~3,头孢霉素万分之3~4,蛇 毒酶万分之6~8。
药物相互作用易忽视:ADR75%是相互作用 引起的,抗菌药物ADR发生率48%。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占35~63%。
特殊商品,利润,虚高定价,促销活动,
竞争,回扣提成,导致滥用。首先是广谱抗 菌素。
抗菌治疗的成功也体现在可 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最有效方法即在产生耐药之 前把它彻底消灭掉。
首先抗生素即最有效的,
根除全部病菌的,并不是最 贵的最新的最广谱的。
在使用抗生素时,尽可能维持 人体正常菌落的天然盟友。
尽可能使用有效的窄谱抗生素, 也是延长抗生素使用寿命的基 本方针。
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合理 使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及分析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以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引发了耐药菌株的出现。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1.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菌非抗生素药物两大类。

抗生素可进一步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狭谱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范围。

广谱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而狭谱抗生素则只能对特定的细菌效果显著。

2. 抗菌药物的常见临床使用情况(1)抗生素的常见使用场景:- 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体炎等。

- 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 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 皮肤软组织感染:蜂窝织炎、脓肿等。

(2)抗菌药物的常见使用目的:- 治疗细菌感染:抗菌药物是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可通过杀菌或抑制菌体生长来达到治疗目的。

- 预防细菌感染:手术前及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手术感染率。

3. 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按临床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些患者或医务人员滥用抗菌药物,如未经医生指导擅自服用抗菌药物。

(2)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不合理:某些场景下使用广谱抗生素,而不选择狭谱抗生素,导致多种菌株产生抗药性。

(3)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一些医务人员存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这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还容易滋生耐药菌株。

4. 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和影响抗菌药物的滥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影响:(1)导致药物耐药性的提高:滥用抗菌药物易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出现耐药菌株。

这对临床治疗造成困扰,增加治疗难度。

(2)增加医疗成本:当大量的抗菌药物被滥用时,不仅会使医疗机构的药物成本增加,还可能增加治疗费用,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

(3)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滥用抗菌药物会扰乱人体内健康的菌群平衡,容易引发其他传染病和肠胃问题。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卫生领域出现了耐药性增加的现象。

因此,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使用抗菌药物必须科学、合理的使用。

本文将分析我院儿科门诊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希望可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我院儿科门诊的记录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约占总使用药物的三分之一。

最常用的抗菌药物是头孢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例如头孢呋辛和青霉素V钾。

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明显高于其他治疗药物,而且很多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也没有进行敏感性检测。

总体来看,我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高于相应水平,且存在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现象。

二、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分析1. 对细菌感染的误诊很多患者因为对病情不了解,往往会将症状简单的归结为细菌感染。

实际上,很多疾病都不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例如流行性感冒、急性喉炎等,这些疾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刺激细菌株的变异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加剧医疗卫生领域的耐药性问题。

2. 按照经验治疗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许多医生会凭借经验或者惯用的方法来选择抗菌药物。

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因为不了解患者的病情,使用药物不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对患者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 抗菌药物自行购买一些家长为了便捷或者觉得便宜,在没有医生建议或者处方的情况下,自行购买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这种使用抗菌药物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因为很多抗菌药物都是属于处方药,对患者需求量与用量的掌握度也很难掌握,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严重的过敏反应和副作用。

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措施1.临床医生需要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医院应该通过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各种疾病和疾病的识别能力。

根据临床实践情况,及时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时候,要严格执行用药指导,出示处方,进行要求的敏感变异性检测等。

2. 加强宣传增强患者对细菌感染和抗菌药拥堵的认识。

告诉患者抗菌药物只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细菌感染。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

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总结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工具,然而,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进而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对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于改善抗菌药物管理、控制耐药性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总体使用情况分析:1.抗菌药物使用量:医院通过收集抗菌药物使用数据,并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量情况,从而理解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整体趋势和用药特点。

2.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特别是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频繁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有可能导致耐药性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使用频率,并推广合理使用的指导原则。

3.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析医生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比例,了解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对抗菌药物的依赖程度,对于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临床用药细节分析:1.抗菌药物种类分析:了解医院常用的抗菌药物种类及用途,可以为医院提供参考,帮助制定临床治疗指南,推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

2.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分析:分析药物治疗指标的合理性,包括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使用途径等,有助于减少药物使用的不必要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分析:针对多重感染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三、耐药性监测与控制:1.抗菌药物耐药性分布情况:通过监测临床病原体的耐药性情况,分析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布,有助于制定抗菌药物选择原则,及时更换失效的抗菌药物。

2.耐药性传播分析:针对耐药菌株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进行分析,找出感染控制的瓶颈和关键环节,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3.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分析临床药敏试验结果,了解不同菌株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医院提供科学的抗菌药物选择和用药指导。

四、抗菌药物管理和政策建议:1.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与政策:依据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和政策,明确医生开具抗菌药物的权责,推广合理用药并加强监督。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随着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不断加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推动抗菌药物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对一季度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二、数据分析1.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统计数据,一季度内,全国医疗机构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量为XXX 克,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传统抗菌药物仍然是主要使用药物。

2.不合理使用情况虽然抗菌药物的使用总量下降,但不合理使用仍然存在。

仍有部分医生在治疗病情不清的患者时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3.耐药性分析调查结果显示,XXX季度内检测到的耐药菌株的百分比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

耐药菌株主要集中在医院感染等特定领域,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杆菌等是耐药程度较高的菌株。

三、问题分析1.不合理使用的原因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复杂多样,有三方面主要原因:(1)医生处方不规范,过度使用抗菌药物;(2)患者要求使用抗菌药物,医生往往会满足患者的要求;(3)缺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宣传教育。

2.耐药性产生的原因耐药菌株的产生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相关。

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使得细菌逐渐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此外,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使用也会导致菌株的产生。

三、解决方案1.提高医生的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通过加强医生的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医生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处方评价制度,对医生的处方进行监督和评估。

2.加强患者的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推广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的知识,引导患者不滥用抗菌药物。

3.强化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管理建立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监控和控制。

四、结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遏制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对医生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加强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总结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分析总结

抗菌药物专项检查第二季度分析报告一、2024年第二季度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务科联合药剂科对各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运用每月进行检查,现将4-6月份的检查情况汇总如下:抗菌药物的门诊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率、清洁手术使用率及使用强度详见下面的曲线图。

(一)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四月五月六月总处方数100100100抗菌药物处方数171614抗菌药物使用率17%16%14%分析: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要求控制在20%以下,我院4-6月份的使用情况:4、5、6月份均低于20%,呈下降趋势。

(二)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四月五月六月总处方数476463398抗菌药物处方数269255217抗菌药物使用率56.51%55.08%54.52%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要求控制在60%以下,我院4-6月份均低于控制线,呈现逐月下降趋势。

(三)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图表3):分析: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控制在30%以下,我院4-6月使用率均高于30%,但使用率呈逐月下降趋势。

使用率偏高,原因是:1、没有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应用抗菌药物;2、我院感染性手术较多,清洁手术较少,清洁手术多集中于腹股沟疝、闭合性骨折,以上均需应用体内植入材料,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较高。

(四)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四月五月六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39.8838.3537.74(图表4):分析: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要求控制在40DDDs以下,我院4-6月份的使用强度均低于40DDDs,符合标准。

二、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检查情况2024年第二季度医院对各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进行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1)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疗程不规范、病程记录不及时;更换及停止抗菌药物,病程记录未说明理由;(2)抗菌药物治疗时用法不规范,如疗程过长、频次不规范;(3)越级使用抗菌药物;(4)抗菌药物选择起点较高,预防性使用选择限制级药物,如头孢曲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病史摘要:男,40岁。

因“双乳房肿块并疼痛2个月入院”。

诊断:良性乳腺增生。

在局麻下行双侧乳腺增生切除术。

术后应用头孢曲松钠、奥硝唑、氟罗沙星7天。

请问是否合理?为什么?该患者有乳腺增生,接受乳房切除手术,该手术切口为1类切口。

术前预防用药应在术前0.5-1h给药。

术前过早给药会造成术中体内药物浓度不足而构成感染的高危因素;术后再给药由于错过了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的时间,同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过度应用抗菌药物会破坏体内微生物的平衡状态,反而可增加耐药菌的感染机会,造成术后感染发生率增加。

奖抗菌药物作为保险药物滥用,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引起二重感染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等诸多问题。

其结果有害无益。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应该<48h(术后如无特殊情况,术后再预防时间<24h。

有感染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龄)者,可用药至术后48小时;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者(如开放伤),可用药至72小时。

).长时间预防.长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对患者无益有害,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出现.1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及青霉素相比并无优势,因此不宜作为1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2类切口手术涉及下消化道及女性生殖器官时,可联用具抗厌氧菌作用的硝基唑类药物.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共计7天,属于超时间用药.建议:1.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钠,更正预防用药时机和时间2.术后口服:乳块消、乳康片+他莫昔芬.二、转自医药经济报,2008-12-15,作者:王秋冬【病例介绍】患者魏某,男,46岁,某煤矿工人,左小腿骨折。

被矿上送到医院治疗,主要是采取骨折固定术,病人平时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史和过敏史。

使用抗菌药物如下:手术当天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预防感染治疗,连续使用10天,10天后更换为头孢米诺,1次3克,1天2次。

【用药分析】(1)该患者为闭合性骨折,没有感染因素存在,没有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史,也没有住院史,因此手术当天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不合理。

因为,这种药物是含酶抑制剂,只是用于对哌拉西林耐药的细菌感染,而预防用药不宜使用含酶抑制剂剂,这是用药的误区之一,且在创伤外科比较多见。

(2)该病例连续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时间偏长,一般的骨折固定术,如果没有感染因素存在,而且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选择预防用药,术前、术后、术中即可,没有必要使用10天,此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偏长。

(3)后期使用头孢米诺1次3克预防感染,剂量偏大,推荐常用剂量为:成人每次1g (效价),1日2次,可随年龄及症状适宜增减;对于败血症、难治性或重症感染症,1日可增至6g(效价),分3~4次给药;儿童按体重计每次20mg(效价)/kg,1日3~4次。

严重感染才使用到1.5g~2g,因此预防感染一般使用1g,即可以达到目的。

另外,在创伤外科,一些患者常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却没有明确的使用指征,存在滥用联合用药的现象;还有一些感染的创伤患者,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时,但没有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等,都是创伤外科使用抗菌药物的误区,应该引起注意。

三、误区一: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为了预防所有可能发生的感染。

正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目的在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及深部腔隙或器官感染(如胸腔、腹腔感染及脓肿形成),不包括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

误区二:所有手术进行前均须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正解:对于头、颈、躯干或四肢体表手术,乳房中、小手术,不置入人工材料的疝修补术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通常无须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 无法避免术中污染的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大、中手术;● 患者具有较多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如器官移植)等;● 感染后果严重的清洁大手术,如开颅手术、心脏及大血管手术、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等;● 使用人工材料的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移植术等;● 术前已发生污染的手术(如开放伤)。

合理选用预防药物● 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活性强、安全及价廉的药物。

● 头孢菌素被公认为最理想的预防用药,但第四代头孢菌素一般不用于预防。

● 由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耳、肾毒性较强,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的耐药率高,两者均非理想的预防用药。

●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过敏者,可用克林霉素单药或与氨曲南联用来替代。

● 在术后频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病区或医院,可选择性地给予万古霉素。

● 对于污染明显的下消化道手术,预防用药应覆盖常见厌氧菌,通常联合甲硝唑或克林霉素。

常见手术的预防用药选择手术部位抗菌药物选择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乳房手术腹外疝手术周围血管外科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结扎脐带后给药)经口咽部黏膜切口的大手术第一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心脏大血管手术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应用人工置入物的骨科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妇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联合甲硝唑阑尾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联合甲硝唑结、直肠手术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联合甲硝唑肝胆系统手术肝胆系统手术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再认知(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黎沾良误区一:患者应于术前1~2日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正解一:由于术前不存在细菌污染,因此不必在此时用药。

提前用药不但无益,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或提前筛选出耐药菌株。

误区二:患者术前已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无需追加给药。

正解二:追加给药与否应根据手术持续时间及所用抗生素的半衰期而定,外科医师应重视术中按时追加药物,以免导致抗生素预防感染失败。

误区三:在择期手术结束后,患者继续应用抗生素可更有效预防感染。

正解三:细菌污染在术后将不再发生,若无特殊情况,无需持续应用抗生素,至少应在术后24小时内停用。

●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给药时机极为关键,必须在术前给药,以保证在污染发生前,抗生素已在血清及组织中形成有效浓度,但通常不应早于术前1小时给药。

● 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在全身麻醉诱导或硬膜外麻醉穿刺时,即皮肤切开前约30分钟开始给药为佳。

● 对于择期结、直肠手术前肠道准备的用药与否尚存争议。

既往常规做法为患者于术前连续3天或以上口服抗生素。

现已明确,患者只需在术前1天开始口服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每2小时1次,共3~4次,即可在手术日将肠道细菌浓度降至最低,有效降低污染程度及感染几率。

用药数日并无裨益,反而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 必须保证有效抗生素浓度覆盖手术全过程。

鉴于最常用的β内酰胺类(头孢曲松除外)血清半衰期通常≤1.5~2小时,若手术持续>3小时,需在术中追加给药。

● 抗生素应在30分钟内经静脉滴注,以确保迅速在组织中形成有效浓度。

因口服或肌注抗生素的效果受个体差异影响大,故不宜采用。

●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时间过长是外科滥用抗生素中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术后持续用药甚至用至拆线也无法进一步降低感染发生率。

有感染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龄)者,可用药至术后48小时;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者(如开放伤),可用药至72小时。

● 预防用药并非万能,无法替代精心的术前准备及精湛的手术技巧。

外科医师应高度重视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术中污染,并尽量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切勿把预防感染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抗生素。

抗菌药物在内科及儿科中的预防性应用临床应用抗菌药常存在以下情况:用抗菌药预防所有细菌感染;给免疫缺陷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给普通感冒等病毒感染伴发热者使用抗菌药退热等。

在内科和儿科中如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合适?应该如何正确应用抗菌药?哪些患者适合预防性接受抗菌药物?这是本期讨论的话题。

预防性用药的原则(1) 用抗菌药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感染可能有效。

(2) 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用抗菌药预防感染可能有效,长期用药预防感染常不能达到目的。

(3) 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的患者接受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或免疫缺陷者,应尽量不接受或少接受预防用药。

(4) 普通感冒、麻疹、水痘、脊髓灰质炎等病毒性疾病伴有发热的患者,各种原因的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或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接受预防用药既缺乏用药指征,也无效果,反易导致耐药菌感染。

某些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预防用药方案,须经临床试验证实有效后,医师方可参阅有关指南实施。

预防性用药可能使下列患者获益感病毒流行时对其易感的老年人和婴幼儿;器官移植受者,可接受拉米夫定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接触含HIV的血液或体液者(除外接触含HIV尿液者);预防风心病儿童、罹患风湿热或链球菌咽峡炎儿童和成人患者的风湿热复发;流脑流行期在部队、托儿所、学校中与患者密切接触者以及家庭儿童;与开放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的儿童,结核菌素试验新近阳转者;新生儿接受抗菌药预防淋菌性结膜炎或衣原体眼炎;流感杆菌脑膜炎患者家中幼儿或与患者有密切接触者;CD4<200/mm3的艾滋病患者,使用抗菌药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与霍乱患者密切接触者;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者(<7岁);可能感染B组溶血性链球菌的新生儿。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栏--肝功能减退患者抗感染药的临床应用(1)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汪复对肝功能减退患者抗感染药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

根据现有资料及临床用药经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感染药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药物主要由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该药并无明显肝毒性。

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在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其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

2. 药物主要经肝脏或部分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发生。

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

3. 药物经肝、肾两种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时药物经肝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其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

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

经肾、肝两种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属此种情况。

4. 药物主要经肾排泄肝功能减退患者不需调整剂量。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感染药的应用肝病时应用抗感染药肝病时避免用:红霉素酯化物、氯霉素、酮康唑、两性霉素B、磺胺药、四环素、利福平、咪康唑、特比萘芬肝病时减量慎用:头孢曲松、克林霉素、甲硝唑、萘韦拉平、去羟肌苷、头孢哌酮、培氟沙星、替硝唑、阿普那韦、齐多夫定、林可霉素、异烟肼、氟胞嘧啶、茚地那韦严重肝病减量用:红霉素、哌拉西林、头孢噻吩、伊曲康唑、依非韦仑、美洛西林、羧苄西林、氧氟沙星、伏立康唑、金刚乙胺、阿洛西林、头孢噻肟、氟罗沙星、卡泊芬净、地拉韦定按原治疗量应用:青霉素、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多黏菌素、头孢唑啉、氨基糖苷类、诺氟沙星、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注:1肝硬化患者避免使用;2活动性肝病患者避免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