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社会互动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

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

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

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第一篇: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百科名片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

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目录介绍独特意义产生及其实质互动要素主要理论互动情境互动的维度互动的类型基本类型互动过程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展开编辑本段介绍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编辑本段独特意义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

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产生及其实质(符号互动论的角度)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

“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

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

(优选)第八讲社会互动理论

(优选)第八讲社会互动理论

(二)理论假设
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有三个理论前提或理论假设: 1.个人对于事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对事物所
赋予的意义。 对事物赋予的意义是对事物采取行动的基础,赋予的意义
不同,采取的行动也不相同。 2.这个定义(意义)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得到的。 意义并非事物本身固有,而是生产于人与人之间之间的互
(优选)第八讲社会互动理论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
威廉·艾克斯·托马斯(W·I·Thomas,1863-1947)认为,社会学的任务 就在于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 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所造成的,是个 体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映。
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
客体是可以加以处理的事物,客体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在符号互 动过程中形成与变化。在符号互动中,客体“被创造、被肯定、被改 变、被抛弃”。
4.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理解与定义的共同性,是社会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社会是由处于符 号互动过程中的人类构成的。群体成员的共同行动是可重复的、稳定 的,它构成“文化”或“社会秩序”。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心灵、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 发展。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过程来实现的。
米德认为,心灵不是一种事物或实体,而是一种社会过程。心灵具有 两种能力:一是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二是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三、表演互动论(互动的特性)
(一)代表人物
表演互动论也称为拟剧互动论,是符号互动论的延伸和进一步发展。该 理论因把社会视为舞台,把人际互动看作戏剧表演而得名。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

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

(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

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

(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1)交换 (2)合作 (3)竞争 (4)冲突
与不同类型的人互动的情况
(以5分计算频率,1=很少这样做,5=经常这样做)
互动内容
工作外的朋友 工作中的朋友 友好工作关系 单纯工作关系
彼此协助对方的工作
4.5
3
2
1
讨论工作
5
4
2
1
偶尔聊天
5
4
3
1
争论或表示反对意见
1
1
1
1
传授工作上的事情
(五)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以交换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这一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命题: 其一,成功命题,个人的某一行动越是能得到报酬,他就越可能再进行此类行动。其二,刺激命题,如果过去的刺激一 直使人获得酬报,那在这种刺激下个人将做出类似行动,以获得报酬。 其三,价值命题,个人的行动结果越有价值(获得酬报、避免惩罚),他就越可能去进行此类活动。 其四,剥夺—满足命题,个人越是经常得到特定的酬报,这类酬报对他的价值就越低,对他心理满足的效用就越小,个 人就越不愿进行带来此类报酬的行为。也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必然趋势。 其五,侵犯—赞同命题。个人的行为如果没有得到他所预期的酬报,或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惩罚,他就会心生不满,愤愤 不平。而如果个人行为所收到的酬报超出了个人的预期,那么他会感到高兴,并更倾向于去做受到赞同的行为。
社会互动
一、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所谓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传递而发生的 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二)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第一,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第二,人们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的行为才能形成互动。 第三,社会互动以信息传递为基础。 第四,社会互动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下。 第五,只要存在沟通的管道,即可以发生互动。 第六,互动总会对互动双方及其环境产生影响。 第七, 互动有一定的模式。

第八讲_社会互动理论

第八讲_社会互动理论

(四)基本观点


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布卢默与其他一些符号互动论者同样认为,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 而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人具有创造与运用符号的能力,人类依 赖运用符号的能力来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


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
布卢默指出:“人类的交往是理解与定义的过程”。定义就是对待客 体的方式,理解就是确定客体的意义。



(三)基本观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
(1)生活世界的含义 舒茨用“生活世界”的概念来取代社会学中“社会”这一传统的基础 性概念,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或客体是“生活世界”。舒茨在著作 中曾经借用多种术语来概括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社
会世界”、“常识世界”、“日常生活世界”以及“日常世界”,它
(三)社会互动论的流派


1.符号互动论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中介——符号工具


2.表演互动论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特性——角色扮演


3.现象学社会学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地位——主体间性


4.常人方法论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方法—— 基本规则
二、符号互动论(互动的中介)


(一)代表人物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实际上在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的时 代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在当时,它的影响力有限。不但了解它的人不 多,而且这个理论的名称也没有确立。符号互动论真正成为一个强大 的理论流派,成为可以与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相抗衡的重要社会学 派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 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 布卢默全面总结与发展了前人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不仅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名称,而且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框 架,是符号互动论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工业 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年)和 《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1969)。 布卢默是米德的学生,他综合米德等人的思想,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 基本框架。他说:“在我看来,没有一位学者曾以符号互动的观点对 人类团体生活的性质做过系统的研究。在以往的学者中,米德对这研 究提供了最初步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一套可供社会学使用的方法 论来……我的目标是提供一套研究人类团体生活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 究方法” 。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
2)3人,每一方都需要考虑两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其中两人冲突,第三者可能选择成为(1)中间者,从局外、公平客观地调解(2)仲裁者,经双方认可,公平解决争端(3)渔利者,以支持一方为由提出利益要求(4)分裂者、征服者,助长双方矛盾以得利
3)多人,会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
(3)混合性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的关系,有情感和工具的成分。遵循人情法则,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的方式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关系可以转化,中国人常说人情和面子,有时为达目的,有人常想把工具关系变混合性关系,在人情的压力之下,使对方不得不给个面子。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Biblioteka 独特意义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互动过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社会学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

它是个体层次与社会结构层次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个人走向群体以及更大的这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互动。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

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

在美国,形成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论。

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现代符号互动论的两大学派,即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社会互动理论观点。

(1)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指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沟通问题。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的主要标志。

(2)角色理论它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3)参照群体理论它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4)喜剧理论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5)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6)本独方法论它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赋予意义是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二、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社会互动的情景:明白自己所处的情景,并选择与具体情景相协调的行为方式。

(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2)、熟悉情景、工作情景、社交情景(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类型的互动在过程上往往差别很大。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定向阶段、评价阶段、控制阶段)(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竞争、冲突、顺应、同化)社会互动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尤其是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