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4《藏戏》教学反思
4《藏戏》(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藏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无所有、哄堂大笑能2.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3.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特色和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4.学习文章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5.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难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一、字词认读,整体感知1.藏戏简介:藏戏,是一种藏族戏曲剧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
藏戏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是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演出程式分为开场戏、正戏、结尾三个部分。
开场戏又称“温巴顿”,具有净化场地、祈神赐福的意义;正戏又称“雄”,主要表演传统剧目,有时还穿插藏族歌舞及民间艺术;结尾又称为“扎西”,是演出结束后祝福吉祥的仪式。
藏戏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名角新秀不断涌现,昭示着藏戏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作者介绍:马晨明 1977年出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
早年援藏,人民日报记者。
现任教师。
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
作品有《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等,写作形式新颖,引人入胜。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
僧人脱缰吞噬王妃敦厚演绎哄堂大笑青面獠牙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两面三刀钹3.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3段):以三个问句开篇,点出了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4—17段):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起源及其主要特点。
部编版小学 语文藏戏(说课稿)

《藏戏》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社课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藏戏》。
本单元是以感受“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结合本次说课主题,“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藏戏》一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颇具文学色彩。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旷野、赞叹不已、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根据这篇略读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环节:1、课前布置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完成练习册的补充词语题。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检查预习:课上四人小组进行检查,互相正音;完成练习册的补充词语题,课上二人小组边看大屏幕边检查。
然后齐读加深影响,达到积累的目的。
单独拿出“不一而足”,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所在段落,并在大屏幕上出示,学生齐读,联系上下文,从“丰富多彩,不同”等词语体会其意思。
4、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5、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静心默读,标注感受,然后集体交流。
教师相机点拨,补充,总结。
6、总结写作方面的收获:开篇三个排比式三个反问句,先声夺人;语言生动;过渡自然······7、布置练习:可以运用课上的步骤阅读有关戏曲的文章,也可以仿照本文写一篇介绍某一剧种的文章。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文简介:《藏戏》一文系人教课标版六(下)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作者按说明事物(藏戏)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
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接下来描述了藏戏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历程,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和主要特色,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本文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作者行文脉络清楚,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颇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农村六年级学生在语言积累、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水准,但受限于经济文化条件,孩子们眼界尚不开阔,文化风俗、地理人情了解博度不够,而阅读习惯(方法)、独立阅读、个性阅读这些方面尚不成熟,仍待加强,因此教学本文,须借助一些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文化内涵的感受和把握,以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读通课文,积累言语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了解藏戏的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同时,借助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藏戏的喜爱之情,了解藏族文化。
重难点、教学关键:1、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表达。
2、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色,感受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藏戏面具、藏戏《诺桑王子》录像剪辑。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例纪要一、播放录像,悬疑导入1、播放《诺桑王子》短片断(2分钟)。
师:这是一种什么戏?2、简介藏戏。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在祖国的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
藏戏艺术有600年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有着怎样的特色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我们一起来揭戏藏戏!3、板书课题。
《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教学反思《藏戏》是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重点。
学生通读课文,从而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楚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的形成过程、特色,继而感受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课前我研读教材,和组内老师共同探讨,明确教学目标。
1、读记“鼻祖、吞噬、演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形成过程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藏戏》这篇文章极具民族特色,为了使孩子们更易于了解藏戏,我在课前做了一些准备,搜集藏戏的相关资料。
首先我以五年级学习过的《京剧趣谈》为导入,学生畅谈他们已知的戏剧曲种。
其次,出示一段藏戏表演的视频让孩子们欣赏。
然后,孩子们谈自己观后感受,他们能从藏戏的服装、面具等方面说出藏戏的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带着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走进文本,而整节课的教学,我也是紧扣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
总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一、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由朗读课文,厘清藏戏独具的艺术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来回巡视,引导学生在自己有感触的语句旁边写一些自己的感受。
学生能够抓住前三自然分段进行分析,老师再进行补充。
整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学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其形成过程。
这一部分是学生最喜欢的内容,因为其富有神话色彩,学生说起来兴趣极高。
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还加入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使得故事内容更丰富。
三、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藏戏的特色,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
这也是本单元的要落实的语文要素。
在讲述这一环节时,我利用课外阅读拓展的方法链接了《大秧歌》,迁移运用,学习本文所学的方法,做到一课一得。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若再次执教本节课,我将会从文本的广度进行延伸拓展,特别是对戏曲要素的相关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关注优秀民族文化;同时,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更能抓住核心,做到简洁明了,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追问,引导探究,达成课堂生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藏戏来历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及补充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复述。
3、情感与态度:了解并认同各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尊重多元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各地方戏的经典片段视频。
2、学生准备:收集自己家乡的地方戏剧情况,甚至可以学唱几句。
教学过程一、欣赏导入1、播放地方戏经典片段。
2、板书课题《藏戏》,解题,走进藏族的传统戏剧文化,激趣阅读。
二、初读知意1、翻开课本,自由地轻声读课文。
遇见不熟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
2、分层次检查读书情况。
学习吃力一些的孩子由教师指名学生一一读一遍,注意正音,并可以带读,再由能力强的同学带读。
3、出示本课生字新词,认读过关。
4、边读边想,有感受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了解藏戏的传说及特点。
三、细读明趣1、交流你的发现,将课文归结为两个方面:“藏戏的传说”、“藏戏的特点”。
2、重点研读其中一部分,交流其中的哪一点让你印象最深品味作者谴此用句的顺心遂意,同时感受藏戏与藏族文化的魅力。
3、提出阅读中不明白的地方,相互交流。
四、才情展示1、成语听写大比拼。
2、一起哼唱家乡戏。
五、作业扩展阅读,了解有趣的民风民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藏戏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藏戏》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民俗散文。
因此,本设计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
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运用自主学习法、感悟品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形的画面、有声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藏戏的形成过程及艺术特色。
《藏戏》教学反思范文

《藏戏》教学反思范文在教授《藏戏》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学的挑战和反思的重要性。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思考,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取得的一些成功和进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以及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首先,我意识到在教授《藏戏》的过程中,我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还不够灵活多样。
在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讲授和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
虽然讲授和示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这些方法并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使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其次,我发现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我通常会将知识点逐一讲解并进行示范,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虽然我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创设与学生互动的环境,例如设置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另外,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在课堂上,我通常是将所有学生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很少关注学生个体的兴趣和特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
最后,通过教授《藏戏》这门课程,我也取得了一些教学上的成功和进步。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所提高。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操作,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于藏戏的兴趣和好奇心。
其次,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学生在藏戏表演和创作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最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通过与队友的合作和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学生不仅在艺术技能方面得到了提高,还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藏戏》教学反思剪短

《藏戏》教学反思
通过《藏戏》这一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对于这样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课文,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熏陶。
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自主感悟藏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我也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理解藏戏与其他戏剧形式的不同之处,从而更好地把握藏戏的特点。
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藏戏的文化内涵时,我过于注重文字的解释,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此外,对于藏戏的表演形式和技巧,我也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展示,导致学生对此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感知,通过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藏戏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藏戏》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藏戏》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
2. 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教学重点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开头形象概括藏戏特色的写法,照样子介绍一种艺术样式的特色。
一、揭题谈话,引入新课1.【出示课件1】在本组课文中,我们随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乐的春节,随作家沈从文品尝了美味的腊八粥,还从三首古诗里面了解了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
我们的祖国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黑格尔曾经说过:“哪个民族有戏剧,就标志着这个民族走向成熟……”生活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就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堪称相当成熟的民族。
她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藏戏艺术之神奇独特、灿烂辉煌,正好印证了世界智者有关民族成熟与否的论述。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这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板书:藏戏)2.学习生字词。
【出示课件2】(1)出示词语,读一读。
剧种激流吞噬(shì)发誓旷野柔顺压抑招徕(lái)两面三刀别无所求不一而足优哉游哉(2)解释词语。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面一套。
优哉游哉:悠闲的样子。
从学过的课文开始导入,既回顾了知识,又自然引出课题。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出示课件3】1. 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 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段落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落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读后交流、梳理:第4-7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第8-19自然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第4-7自然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出示课件4】1.自由读第4-7自然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戏》教学反思
《藏戏》是人教版新课标第十二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是以介绍民风民俗为主题的单元中的其中一篇,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的文章,所以我在教法上将它上成了精读,我想这样的“略读”文章“精读化”,也是值得的。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本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来写,资料清楚,分“藏戏的构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
从文采上来看,“藏戏的构成”这一块资料是比较突出的,我讲体验的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而对于“藏戏的艺术特色”这一资料还是处理得比较“略”的,只要学生能找出相关句段,找到藏戏的艺术特色即可,在语言就但是多细细推敲。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我自认为在“藏戏的构成”这一资料上处理得比较出彩的是这么几个设计:
1.探究唐东杰布传奇故事的优点。
其实历史上有真实的故事记录,那为什么课文要以传奇故事的形式出现呢?(传奇故事能加入更多的想象,给读者必须的想象空间,也能更多地去表达人们的完美愿望;
2.从这一传奇故事中解读唐东杰布这一人物;
3.找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简说原因。
三、不足之处
教学完此文,发现自己的教学功底依然很薄弱,我对知识拓展的还不够,应借此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我国不同地方的戏种、特点,从中感悟祖国文化的灿烂和魅力,还有质疑的问题不够深刻,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评价不够及时等,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完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一是整体把握课文的体系,以文章前面的导学思考题入手,将问题简化突破重难点即可,不能放不下学生,扶的过多,放的太少,尤其是二类课文的字词关应一带而过,不可过细,将精力放在理清条理
上,感悟语言,体悟表达方法上。
二是要学会及时舍得,把剩余的教学语言、教学环节舍去,去粗留精,为回归课文整体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节省教学时间,以利于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学习写作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其三,学会尽快从线状教学过渡到块状教学,从繁琐的阅读指导分析中解脱出来,以帮扶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锻炼学生学文潜力而服务,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其四,课前精心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既备文本,又要备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调控课堂。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中心思想
第一单元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隆重、温馨和美好,反映了老百姓过年高兴的心情。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腊八粥》作者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
其中重点写了八儿等待母亲熬粥的情景,通过八儿和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喝粥时的满足。
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3、《寒食》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翊,诗的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之景,后两句写入夜时分宫廷寒食节的景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特权现象。
《迢迢牵牛星》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
这首诗描述了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断而不能相见的民间故事。
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人间别离之苦。
《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中秋月色的美景,后两句写望月怀人的心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4、《藏戏》作者是马晨明。
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藏戏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第二单元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
本文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
“梗概”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
羊种麦”等情节。
“节选”写的是鲁滨逊来到荒岛的生活情况和面对现实的思索。
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怕困难、机智坚强、乐观向上、充满智慧的特点。
6、《骑鹅旅行记(节选)》作者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男孩变成了狐仙,他被动物们纷纷责怪,最后因为不让雄鹅飞走而被带上了天空,表现了童话作品的奇幻想象和美妙的构思。
7、《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由这部名著的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
梗概围绕“历险”,介绍了主人公汤姆的五次历险过程:精彩片段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作品成功塑造了汤姆•索亚这个“顽童”形象,让我们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8、《匆匆》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9、《那个星期天》一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文章细腻而深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10、《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记叙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形势和处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12、《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开始就提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实际,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和搞好团结三个方面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13、《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老班长崇高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14、《学弈》一文写了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结果两个人一个学的好,一个学的不好。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
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两个小儿争持不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15、《表里的生物》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一百多年
后的上学情形讲得生动有趣:专门的教学楼,同样的课程都不复存在,老师被机器人取,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互相讨论变为独立思考等。
这一切让读者在玩味情节的同时,也对未来和现实的学习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