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一轮 第18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总复习 5-1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教育事业课件 人民版必修3

(3)教育方针 ①毛泽东: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刘少奇: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4)主要成就:到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 (5)历史意义: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教育界拨乱反正 (1)时间:“文革”结束后。 (2)标志:________年恢复高考,建立教师参评高级 职称等制度。 2.“三个面向”战略 (1)提出:1983年,________提出。 (2)内容:“教育要面向________,面向________, 面向________”,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实质不同。战国时的“百家争鸣”反映的 是政治斗争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 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 别与对立。
考点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1)方针:《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 度。
(4)国民教育体系
二、1.(2)1977 2.(1)邓小平 3.(2)1995 (2)现代化 (3)教育 教师法 世界 未来
(3)作用: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________ 和________教育的转变。 ②确立了________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 (1)重要措施:①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 门”。 ②措施:开展________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 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2)教育性质:1954年第________届全国人大通过宪 法确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服务。
高中历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8讲 课题49 第1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2.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2)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进程 ①1914—1915年: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国“ 速决战 ”破产;日本占领德 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②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 日德兰 海战,德 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③1917—1918年: 美国 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 利后退出了战争。 3.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材料导读
(1)段祺瑞政府决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2)段祺瑞政府的主观动机并没有实现。 根据材料,概括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其动机是否实现,请以史实 加以说明。 试答:__动__机__:__抵__制__日__本__的__侵__略__,__提__高__中__国__国__际__地__位__。__没__有__实__现__。__说___ _明__:__巴__黎__和__会__上__中__国__外__交__失__败__。
第十八讲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三国 协约
十月 革命
经
希
慕 苏德
巴
济
特
尼 战争、
黎 华盛顿会 大
勒
黑 太平
和 议“新经 危
上
协 洋战
会 济政策” 机
台
定争
联合国 成立
1907年
1919年 1921年 1929年 1933年 1938年 1941年
1882年1914年 1916年 1917年 1918年1920年1922年 1931年
3.国际关系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 一步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暂时协调了战后的国际关系。 (2)由于该体系存在的矛盾无法消除,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使国际格局由以欧洲为中心转移到以美苏对峙为特 征的两极格局。
第18讲+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发展: 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 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成长 (1)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欧洲共同体 的成立和发展, 日本 经济的“起飞”及
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和日 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1989 -1991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华约解体,雅尔塔体系崩溃,两极格 局基本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冷战”与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
消极: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 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为两部分。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 的威胁之下。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 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 的世界大战。 2、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解析:D 从材料“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 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利用纽约画派自由创作的风 格,进行对外宣传,意在渗透其崇尚自由、民主的思维,反映出美国政府借助 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国民众的态度,排除A项;纽 约画派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色彩,只是美国政府利用其进行宣传,排除B项;美 国政府旨在利用其进行冷战对抗,排除C项。
(5)冷战的原因 ①根源:美苏两国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截然对立。 ②二 战 结 束 后 , 美 苏 丧 失 合 作 基 础 。 ③ 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 (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将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战后 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自 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尖锐 矛盾。) ④ 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精品课件

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1、重点与难点 2、整合与拓展 知识内容
整
合
文学和影视作品、图片和照片
教学资源
图书馆资源
网络资源
社区和家庭资源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内容的处理 新课程的模块专题是依据时代性和 1、重点与难点 基础性原则上的精选内容;教材结 2、整合与拓展 论性表述多;历史人物脸谱化、历 细化 史事件结论化、历史方法程式化、 历史情感边缘化。
探究学习 如: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庭或对老年、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人员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学程序 方法 预期目标
创设情景
呈现信息
历史问题的现实引入
展示图片,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列出教 育发展表格
指引注意,激发兴趣
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专题的认识 1、专题内容
该学习专题主要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 与文化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讨论有关的经验教 训。
2、专题基本思路 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更新和 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有力推动 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进步。 教学中应注意理顺思想文化和教育发展与科技 发展之间的关系,理顺文化科技发展与社会政 治和经济的关系。
技能在新情 景的应用
探究:让学生通过对学校退休、在校 中年、青年三个年龄段教师的调查访 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的受 教育经历及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
(师)设问:我们学校是何时建校的?
(生):1954年。 (师):对,同学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可知道 1954年发生在我国政治领域里的一件大事? (生):54宪法。 (师):对,1954年我国通过并实施了第一部宪法, 宪法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法则和方针。我国的 教育事业便迅速发展起来了。——人民教育事业的 发展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工程;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1983年,中国研制成功“银河-Ⅰ号”计算机;1965年中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2)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3)探究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现代科技发展战略和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找出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及研究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讨论(或辩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建国近六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取得累累硕果,有些科研成果已跻身世界前列,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2)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了解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息息相关,提高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增强学生“科教兴国”的意识;(3)引导学生探讨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核科学的发展,强调中国对核科学发展所坚持的一贯立场和态度;(4)通过对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1.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2.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提供史料、图片资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
【教学内容】1.“两弹一星”:(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爆炸成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18、19课

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音乐与美术第19课电影与电视编写人:沈晓钰王洪霞审核人:沈晓钰审批人:[课标要求]1、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2、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3、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19世纪以来美术、音乐的主要作品,能够通过这些作品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会分析美术、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的方法。
3、正确看待不同时期美术及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
【问题引导】【知识拓展】欧洲古典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主要作品《十二平均律》、《托卡塔及赋格》;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
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三人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
而在这一时期贝多芬是最著名的代表。
他在音乐上的成就非常之大;是古典乐派的终结者和浪漫乐派的开拓者。
主要的代表著有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欢乐颂》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月光奏鸣曲》、《悲怆奏鸣曲》、歌剧《费黛里奥》等大量作品。
第三个时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尔、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这个时期的音乐背景比较复杂,特征主要是作曲形式多样化,有了一定改革,音乐表现有些委婉、抽象,且有号召力,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第四个时期近代主义乐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莱文斯基、格什温、马勒等,作品特征和声配器丰富,旋律性不太强,内涵深,有的还带有爵士风味,这个时期的作品较难理解,其方法必须多次反复欣赏,多阅读相关资料;欣赏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据自身的文化层次对音乐的理解,它反映的东西是比较模糊的,也比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合作探究】音乐不仅是生命中流动的旋律,它还是游走在心海的精灵。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阶级上:士阶层兴起并受到重用。
二、各家代表人物及主张1、儒家思想(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B.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C.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D.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E.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A.思想——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价 值 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B.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教育事业课件 人民版必修3

3.(2010·深圳三模)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当年参加高考 的人数多达570多万。参考人数如此之多,主要是因为( )
A.“文革”时期出生人口多 B.高校扩大招生吸引大量考生 C.“文革”十年对高等教育的严重破坏 D.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解析:“文革”对高等教育造成了严重破坏,高校停 止招生。
答案:C
(3)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 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是 必要的。
2.“双百”方针的内涵
(1)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 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 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温馨提示:综合国力的提高要靠科技的发展,科技 的发展靠教育,重视教育是发展的根本大计。改革开放后邓 小平重视教育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
4.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 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重新恢复
①明确方向:在1979年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 次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 提出“文艺为___人__民___服务,为社_会__主__义___服务”,作为新时期 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下, 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②政府重视:国家相继设立“鲁迅文学奖”、 茅盾 “________文学”、“五个一工程”奖等一批文化艺术奖和电 影、戏曲艺术方面的政府奖等。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开放时期文 化精品的创作和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 会议上提出。 2.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 “百家争鸣”。 3.意义:“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兴旺的方针。
精品课件
二、“双百”方针遭遇曲折 1.遭遇曲折原因: (1)毛泽东错误的将“双百”方针作为阶级斗争的 手段,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2)受“对立统一”思想支配,认为文艺上的“香 花”与“毒草”对立统一,学术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 级的对立统一。
2.遭遇曲折表现: (1)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的贯彻 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表现在:观点的错判和对知识 分子的错误批判。
略”;④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符合答题要求。
【答案】C
精品课件
(2008佛山质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量的制陶、纺织、 建筑、育蚕、治丝等原始手工业。……,制陶一般包 括淘洗、制坯、装饰和烧制等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 有严格的工艺要求。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制作 者进行严格训练,这说明师徒传授的雏型已经出现。 材料二 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一些原来的职官(畴 人)流散到了民间,于是著书立说,组织学派,并开 设私学收徒。《史记·历书》曰:“幽、历之后,周 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 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汉书·艺文志》曰:
精品课件
(2010年茂名二模)“国运兴衰,系于教
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
有( )
①实施“教育大革命”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恢复高考制度④颁布义务教育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注意审题,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
可以排除实施①1958年“教育大革命”和③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②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
精品课件
(2009浙江文综)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 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 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 讨论”
精品课件
解决: (1)“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文学 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 (2)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科学、文艺工作 的经验教训,“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本国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精品课件
2.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指导方 针。
3.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以 教育为本。
4.《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的颁布, 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5.实现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 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6.2008年秋季开始,国家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 阶段的学杂费,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精品课件
(2)“文革”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双 百”的窜改和歪曲,使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 局面,而且科学研究几乎停止。
精品课件
三、文学艺术的春天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为中国 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 2.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四、经验教训 (1)贯彻“双百”方针,才能促进科学文化事业 的发展; (2)正确处理好科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尊重 科技和文艺的客观规律; (3)坚持“二为”方向,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精品课件
【解析】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 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 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 的公开发表。 【答案】A
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
部分;
精品课件
(3)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 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积极 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是必要的。
问题: 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 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 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 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当成错 误的受到批判。
精品课件
二、曲折 1.动乱: (1)1958年的“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 育秩序。 (2)十年“文革”使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3)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初,高等院 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2.危害: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国际 差距拉大。 三、发展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1977年,恢复 高考制度。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科学、文艺领域贯彻
“双百”方针?“双百”方针在贯彻执行中遇到了哪
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原因:
(1)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调
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奠基 1.措施: (1)制定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教 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 的学校教育制度。 (3)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4)确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以培养少数民族干 部为首要任务。 2.结果: (1)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