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史复习资料整理(终结版)

一、汉语史

1、对象

语音、词汇、语法,

2、根据

(1)现代方言口语如南昌方言保留你了入声字白、铁等

(2)亲属语言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如《尔雅》《说文》等著作。

(4)甲骨文、金文,如出土的郭店楚简以及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字

(5)汉字的结构

分为表意字和形声字,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如陈澧的《切韵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如上古语音以《诗经》的用韵为参照。

(8)姓氏、地名.如铅lian)县\六(lu)安瓜片

保存古音。阿房宫

古人的名和字的联系中看出古代的词义。例如:屈平,字原宰予,字子我

(9)古代的借词

古代借词保留汉字古音,可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如印度与天竺

①外语中的汉语借词

隋唐时期,日本、朝鲜等国从汉语借去大量词语,仍不同程度保留当时汉语的语音特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饥ki 鸡kai 说明隋唐时期两字韵母不同,声母和现代不同。

②汉语中的外语借词

用当时的汉音去对译梵音,可以从拼写中知道汉字的古代读音,把这些读音和今天的读音进行比较,可以找到音变的线索。佛 bud 古无轻唇音天竺印度古无舌上音

(10)散文,特别是接近口语的作品,考察某一时代的语法语义。

二、语音

1、古音为周秦两汉的语音,即上古语音;今音为魏晋隋唐宋的语音,即中古语音。

2、音韵学四大部分:古音学;以《诗经》的用韵为代表;今音学:以《切韵》为代表;北韵学: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等韵学。其中,等韵学研究汉语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并制成韵图以表示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3、重唇音:双唇塞音、双唇鼻音。帮【p】、滂【p‘】、并【b】、明【m】四母,现代普通话念“b”【p】、“p”【p‘】、“m”【m】,如“巴”、“泊”、“傍”、“蒙”。

轻唇音:唇齿擦音、唇齿鼻音。非【f】、敷【f‘】、奉【v】、微【】四母,现代普通话里非、敷、奉念“f”【f】,如“飞”、“肥”、“犯”;微母念半元音【w】,如“微”、“文”“王”。

4、舌上音:舌面前塞音、舌面前鼻音。知【】、彻【】、澄【】、娘【】四母,现代普通话分别念卷舌声母“zh”【】、“ch”【】和舌尖鼻音“n”【n】。

5、全浊声母:并【b】、奉【v】、定【d】、澄【】、群【g】、从【】、床【】、邪【z】、禅【】、匣【】。

6、等韵学分等依据:韵母中主要元音的舌位和开口度、看有没有韵头,有韵头介音【i】是三等或四等。

主要元音的开口度由洪到细分为四个等类,即“四等”,元音的舌位逐渐前移。

根据介音【i】的有无,分为洪音,即一等【o】【u】、二等,无介音;细音,即三等【ǐ】、四【i】【e】等,有介音。

7、今存完整的反映《切韵》系统的的书是宋代的《广韵》

8、韵书的历史发展:《切韵》陆法言,颜之推著,前者执笔;《唐韵》;《广韵》陈彭年,邱辉等著;《中原音韵》周德清。

9、近代语音是以元代的《中原音韵》为语音标准。

10、唐末守温创造了36字母。(×)

11、牙音和齿音实际上都是舌音。(×)

12、韵要求声调相同。(√)

13、韵母从古代分二呼,现代分四呼。(×)

14、入声韵就是以塞音收尾的韵。(×)

15、叠韵就是两个韵母相同。(×)

16、中古音韵以《切韵》系统为主要依据。

17、今存最完整的《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广韵》。

18、平水韵作为近体诗押韵的依据,是由南宋平水人刘渊所始。

19、反映唐代以来近体诗文创作的韵律依据是平水韵。

20、《广韵》的平声分上平声和下平声,可以说是平分阴阳的滥觞。(×)

21、《广韵》36个声母中新出现了非敷奉微,知彻澄娘。(×)

22、“匍匐”又作“扶伏”,反映了古无轻唇音现象。

23、“陟,登也”,反映了古无舌上音现象。

24、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异文:如“伏羲”又叫“庖栖氏”;声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去解释它的意义;《说文》谐声偏旁“凡同声旁者并同声类”;古读:如“古读猪如都”等P79

25、段玉裁在《六书均表·古谐声说》提出:同声必同部。

26、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提出:古无轻唇音。

27、“阿房宫,房,旁也”,反映了古无轻唇音现象。

28、用一个比较常用的字给另一个同音字注音就叫直音法。

29、“古音娘日二纽归泥”是由章炳麟提出的。

30、“反切系联法”是清代的陈澧《切韵考》提出的。

31、声调变化

相传沈约发明“四声”,即平、上、去、入。

调值的变迁是比较快的,而调类的变迁比较慢。调类主要有三个变化:浊上变去声、声调分阴阳、入声的消失。

浊上变去声:全浊上声变去声

声调分阴阳:平分阴阳,清音平声字归阴平,浊音平声字归阳平。

入声的消失:入派三声,全浊归阳平,次浊归去声,全清归阴平。

32、声母的变化

上古——中古:匣母的分化,云母从匣母中分化出来,如完—院。

端t、透t‘、定d‘的分化,端透定三母分化成知彻澄三母,如汤—畅。 d的失落,端透定和邪母谐声成喻母中的余母,如台—怡。

中古——现代:略

33、浊音清化

中古“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并”、“奉”、“定”、“澄”、“群”、“从”、“床”、“邪”、“禅”、“匣”在发展中完全消失,变成同部位的清音声母。

34、古无轻唇音

上古声母系统没有中古“非”“敷”“奉”“微”四个轻唇音声母,它们是从重唇音分化出来的。由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条中提出,如“匍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