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集锦及答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

2016--2017《曹刿论战》中考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1]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2]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有何间焉②小惠未徧③小大之狱④故克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

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

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二、古诗文阅读【17分)(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

(12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集锦及答案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试题集锦及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

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潸(shān),流泪的样子。

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4)元帝异.之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4分)(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B(A中“C”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1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问其故./温故.知新又何间.焉/黑白相间.B.可以.一战/俭以.养德公将鼓.之/旗鼓.相当C.彼竭我盈./热泪盈.眶视其辙.乱/重蹈覆辙.D.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肉食者鄙./鄙.夷不屑12. 依据上下文,对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他的乡人说:“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理解: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写乡人的劝阻,能衬托出曹刿的爱国热情。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信任神灵。

理解:这句话表明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责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是尽到了当权者的职责,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通过对比阅读,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深刻。

对比阅读也是中考文言文常见的考试题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刿论战》中考对比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材料原文2015年东营市中考语文(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勍(qíng):强而有力。

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一、【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凡主将之道.,知理①而后可以举兵,知势②而后可以加兵,知节③而后可以用兵。

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④。

见小利不动⑤,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夫然后可以支⑥大利大患。

夫惟养⑦技而自爱⑧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支百动。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心术》)【注释】①理:规律、道理。

②势:形势、趋势。

③节:节制。

④穷:困厄,处于困境。

⑤动:轻举妄动。

⑥支:支持,这里指应付。

⑦养:蓄养。

⑧自爱:这里指爱惜自己的军队。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公将鼓.之(2)故逐.之(3)凡主将之道.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知势而后可以加.兵/弗敢加.也 B.无敌于.天下/皆以美于.徐公C.故.一忍可以支百勇/故.自号曰醉翁也 D.一静可以制.百动/增其旧制.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①既克,公问其故。

②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知礼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13.【甲】【乙】两文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二、(09河南省)(10分)(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又何间(参与)焉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编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编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编15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汇编15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

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

②却:退。

③隐蔽:指屏障。

1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⑴肉食者鄙⑵神弗福也⑶而齐不听⑷苏秦谓齐王曰20.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答题卡上。

(4分)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21.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答案:19.⑴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

(每词1分,共4分)20.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分)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

(2分)21. 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曹刿论战》阅读答案2读下面【甲】【己】两个语殷,完成11-14题.(10丹)【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心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9~12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

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潸(shān),流泪的样子。

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4)元帝异.之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2)具以东渡意告之。

译文: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答: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

[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用原文语句答题。

)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乙】宗泽传(节选)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

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韦占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

吕惠卿帅廊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

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

”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

泽日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

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

”卒用其言上闻,从之。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

”或问之。

泽曰:“赦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

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

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

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

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

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

乃暮徙其军。

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2)何以战以:(3)今日进退等死等:7.翻译文中画横线语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2)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译文:8.下列语句中表现曹刿指挥谋略的有( ),表现宗泽热爱国家的有( )。

(只填序号)①公将战,曹刿请见②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④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⑥是行不生还矣9.曹刿和宗泽亲临指挥,各自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请分析这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何异同。

答:(四)(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

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望其旗靡()会匈奴大入塞()俄而,斩首数百级()范兵不敌()公将鼓之()范乃令军中褥食()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⑵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之时,第二次是在之时(用原文填空)。

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

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

2007年镇江市(五)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曾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

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下面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 答: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答: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六)【甲】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选自《为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彼竭我盈( ) (2)望其旗靡( ) (3蜀之鄙有二僧( ) (4) 贫者语于富者曰19.把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译文:(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译文:20.【甲】文中结论性的话是“”和“”。

【乙】文中富者先后说了两次相同的话,但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同,第一次表达出的是的态度;第二次表达出的是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