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分》教学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张洪学校张时婷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平均分》的教学反思《平均分》是小学生认识除法的基础,要突破除法知识的难点,关键要充分理解“平均分”。
下面给大家分享《平均分》的教学反思,欢迎借鉴!《平均分》的教学反思1《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40分钟的课堂转眼结束了,师生在民主、活泼地气氛中学习着、成长着。
《平均分》的教学反思2在《平均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自由地分,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展示出了好几种不同的分法。
为了从中引出平均分,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分法呢?为什么?很多学生马上就把是平均分的分法找出来了。
学生说了自己的理由,与平均分的概念相去不远,我马上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归纳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然后,让生再次观察黑板上的分法,汇报交流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
2.注重知识的二次利用。
学生经过一次实际操作,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理解,再进行“分橘子”,大多数已能独立完成这一任务,学生提出了很多平均分的方法,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方法的最优化。
《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

《平均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平均分》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平均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
(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
(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出示图3。
(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学生说)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你们想说什么呢?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小学数学二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稿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人教版说课稿一、说课内容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平均分二、教材简析除法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它的含义又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因此平均分这部分知识就充分显示出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两教时,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包括以下几层内容)例1通过主题图创设情境,由“每份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含义。
(2)通过例2、例3,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建立平均分概念。
例2是已知总数和份数的等份除,例3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的包含除。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例1、例2。
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顺利地理解除法含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以上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钟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出平均分”的含义,形成表象。
而两年级学生的思维完整性还不够,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为除法的认识和计算作准备。
而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始终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探究,并通过动手操作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形成清晰的表象。
三、教学设想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1、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2、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的建构过程。
3、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同时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平均分》示范课教案

认识平均分教材分析:本节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分类知识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分数基础。
平均分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让学生真切感受并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指导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7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按要求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复习乘法口诀。
对口诀。
师:二三师:四六写乘法算式。
师:三六十八。
按规律填数。
生:得六。
生:二十四。
生:3×6=18,6×3=18。
生:一、任意分2/ 73/ 74/ 7份。
1.请大家来判断一下,这里哪些情况是平均分,如果是的打勾,不是的打叉。
2.分苹果。
5/ 7(1)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2)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袋。
(3)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个。
3.你把下面这些皮球放进柜子里,每层放得一样多。
生1: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4袋。
生2: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2袋。
生3: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2个。
生:生: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两种分按规律设计数字环。
6/ 77/ 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平均分》

平均分[设计理念]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数学,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平均分分法的特殊性。
感受平均分与一般的分法的区别,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9页例1、例2及“做一做”。
[学情与教材分析]学生对物体的分法在生活中有很多经验。
也知道怎么把物体分的均匀。
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感受数学。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们可以从实际除法,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概念,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感悟中华传统美德,尊敬他人、孝敬父母,能学会分享,能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人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助人为乐。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学情预设: (1)看到了有的小朋友在分汽水,还有分面包的。
(2)有2个小朋友分棒棒糖。
(3)还有分糖的,每堆都是5个。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1)问题:同学们要把10个面包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完成。
小组交流。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3.从学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2019年整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老师这次来哈尔滨参加比赛,想顺道看望两位老朋友,在准备礼物的时候遇到了有关数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4瓶酒)师:老师带来了鸡西麻姑山庄的特产——苦瓜酒,想把它分给两位朋友,可以怎样分?生1:一人分2瓶;生2:一个人分1瓶,另一个人分3瓶。
师:大家觉得按哪种分法去分公平呢?为什么?生:我觉得每人分2瓶公平,因为两个人分到的一样多。
师:咱们班同学有个优点,回答问题能说完整话,能让别人听明白,真好!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分得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教师引导学生重温“平均分”,为学习几分之一做好了铺垫。
】师:老师接受同学们的建议。
(课件演示把四瓶酒平均分成两份。
)师:我们用平均分接着分。
老师还带来了2袋鸡西超级冷面店的辣菜,要把它平均分给两个朋友,每人能分到几袋?生齐:1袋。
(课件演示两袋辣菜平均分给两个人。
)师:我们用平均分继续分:老师动手烘制了一块松仁玉米做馅,小米面做皮的超大号月饼,想把它也平均分给两个朋友,每人分到几块?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
生:半块。
师:对啊,就是半块。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表示半块吗?(课件演示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
)生1:在黑板画一个大长方形,中间画一条竖线,表示半块。
师:你的办法很直观。
生2:在黑板画一个小长方形,中间画一条竖线,表示半块。
师:你的办法是刚才那个同学办法的缩印版,你们俩的思路是一样的。
生3:在黑板画一个圆,中间画一条竖线,表示半块。
师:你的办法不仅直观,还很形象。
生4:在黑板画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两份,用其中的一份表示一半。
师:你的办法很有数学味道。
师:其实,半块也可以用数字表示。
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走进第七单元的学习,去认识数学王国中新的数字朋友——分数。
(板书课题: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探索,获取新知(一)认识1/2师:像这样,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

《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或图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直观感知“平均分”。
1、在对比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大家看,是什么?(课件出示6块糖)老师想把这6颗糖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生:1和5,2和4,3和3(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师: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就已经知道的6的分成,现在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了,如果要把这6颗糖分成3份,你又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师:这么快就有想法了,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指名到前面演示,师在学生的分法下面板书数字)我们把这6颗糖分成3份,有这样3种不同的分法,如果老师想把这6颗糖分给3个小朋友,你觉得哪种分法能让他们都满意呢?生:2颗、2颗、2颗的分法,因为这样更公平(把这种分法移到正板书处)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板书)师:在这里,我们把6颗糖平均分成了几份?(3份)每份几颗?(2颗)谁能像这样完整的说一说(指2-3名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得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
2、在辨析中加深“平均分”的认识师:大家都认识平均分了吗?那请你判断一下下面的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学生判断,说理由)出示平均分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把()平均分成()份,每份()。
师:回顾刚才我们认识的这几组平均分,它们分的物品的个数一样吗?分成的份数一样吗?那为什么都是平均分呢?生:因为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小结:看来,不论是把多少个物体分成多少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交流,经历体验“平均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备课纸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153 班
评价总结:看来大家都知道平均分的概念了,都没有掉进老师的陷阱里。
大家再一起说一次平均分就是......。
设计意图:选取三胞胎作为素材,因为三胞胎成长状况相似,所以自然引出分的一样多;选取中秋装月饼,月饼盒上有价格的标签,结合生活实际,同学们就自然知道要分一样多,因为谁也不愿意价格相同自己买
这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同时渗透团结友爱、公平和中秋节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教育。
评价:大家做的都不错,看来对平均分的方法都掌握的不错了。
总结:我们掌握了平均分的不同方法,而且都会运用这些方法了。
每份有多少的,也就是求每份数的平均分,我们叫做等分。
评价: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快,你们都是怎么这么快就做出来的?
预设1:圈一圈
预设2:乘法
评价:看来大家真的都掌握的不错了!
设计意图:仍然用例1教学的素材,用分糖这种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有兴趣探索不同的分法。
重点突出利用乘法来分的方法,
设计意图:习题的的难度由低到高,且每一题都涉及了本堂课学习的不同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