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面塑文化传承意义

面塑文化传承意义

面塑文化传承意义面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是一种将面粉加工成各种形态的技艺。

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意义。

面塑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家庭、亲戚、师傅和徒弟之间的口传手教来实现的。

在古代,那时还没有书写的技术,传统文化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保留和传承的。

因此,面塑艺术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传承下来的。

在家庭中,母亲会教女儿,祖母会教孙女,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在当时,面塑是一种很重要的生活技能,人们可以用面塑来装饰庆祝各种节日和喜庆的场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面塑的传承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更加注重实用性,面塑艺术逐渐被淘汰。

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学习这门技艺,对于它的认知也变得模糊。

面塑艺术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来保护和传承。

为了更好的传承面塑艺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加强对面塑文化的宣传。

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面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的历史和特点,让它成为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面塑艺术人才。

通过举办面塑比赛、展览和培训班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面塑技艺。

同时,也要注重对老师傅们进行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培育,让他们的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要注重面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技术和设计手段,将面塑艺术与时尚元素结合,创造出更多有新意的作品。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面塑文化,从而推动它的传承和发展。

面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它的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让面塑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让它在现代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解读面塑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解读面塑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解读面塑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解读面塑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导言面塑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是一种以粘土为主要材料,通过捏、刻、贴等手法塑造出各种形象的艺术形式。

面塑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面塑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并剖析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前景。

一、传承文化遗产1.弘扬民族传统精神面塑作为中国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内涵。

通过面塑的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艺术审美,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珍贵性。

传承面塑文化可以有效保护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后人继续感受并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培养艺术人才1.启发创造力和动手能力面塑是一种需要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和传承面塑文化,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才华。

2.传承技艺,培养专业人才面塑传承需要专业的技艺和才华。

通过培养专业面塑艺术人才,可以保证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为面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打造地方特色品牌面塑作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面塑风格和传统。

通过传承和发展面塑文化,可以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推动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

2.拓展文化创意市场面塑作为一种有着丰富表现力和创意空间的艺术形式,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通过将面塑与当代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相结合,可以推动文化创意市场的拓展,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结语面塑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同时也有助于培养艺术人才,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我们应该重视面塑文化的传承,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和推动面塑的发展,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继续在当代社会中发光发热。

山西各地的面塑工艺及相关风俗

山西各地的面塑工艺及相关风俗
霍州造型简单,生动的羊羔儿馍
绛州面塑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 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 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 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 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 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 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由于这种家 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 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 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所以,绛州 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朔州面塑 在朔州,面塑带有着雁北地区豪放,不拘小节的特色。朔州的面塑不拘泥 于装饰,主要通过朴实的线条和简练的造型来表现。主要辅助工具有梳子、剪刀、 筷子,简单且易操作。至今,人们仍有在春节之时蒸花馍的习惯,花馍成为整个 正月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朔州一带,婚嫁和丧失都是极其隆重的,必不可少 的仍是各种寓意的面塑。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 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以鱼和兔的造型为主,取名“华鱼吉兔”。 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这种花 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 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 用。丧事的面塑较为朴素,整体造型为寿桃,上面缀着细小的花、叶等。丧事上 的面塑一般在葬礼期间供在灵桌前,等葬礼结束后,面塑给儿女们分食,象征长 辈最后的恩赐。

探析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

探析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

探析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山西面塑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一直具有较高的文化地位。

面塑作为山西省的传统特色食品,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味道深受游客喜爱。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也日益广阔。

一、山西面塑的优势1. 文化历史悠久:山西面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因此有很高的文化认同度。

2. 味道独特:山西面塑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清爽,滋味鲜美,是广大游客喜爱的美食之一,因此很容易形成宣传效果。

3. 区域特色明显:山西面塑是山西的特色食品,只有在山西才能品尝到正宗的山西面塑,因此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独特性。

二、山西面塑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1. 增加旅游吸引力: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山西面塑文化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将其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既能丰富旅游内容,又能增加旅游吸引力的同时,也能保护和传承山西的传统文化。

2. 提供就业机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类旅游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既需要有足够的旅游资源,也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热情的服务队伍。

从事面塑制作、销售和相关的旅游业务也将会提供很多就业机会。

3. 推广山西特色文化:作为山西传统美食之一,面塑具有很好的推广效应,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的特色文化,这有助于打造山西旅游品牌,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山西面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但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双赢,应加强面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持山西面塑的传统特色和地域风情,结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面塑文化的旅游产品,使面塑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

面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

面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及创新

创作理念
现代面塑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他们敢于突破传统
束缚,尝试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使面塑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03
跨界合作
现代面塑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跨界合作也日益增多。艺术家们与
设计师、建筑师等合作,将面塑艺术应用于建筑设计、室内装饰等领域
,为面塑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面塑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面塑艺术的分类与风格
分类
面塑艺术根据不同的地域和风格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山东 面塑、河南面塑、江苏面塑等。每种类型的面塑艺术都有其 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风格
面塑艺术的风格多样,既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既有传统 的,也有现代的。不同的风格反映了面塑艺术家们的创作个 性和审美观念。同时,面塑艺术也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常 常与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提高面塑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1 2
参加国际艺术展览和比赛
将面塑艺术作品带到国际艺术展览和比赛中,展 示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加强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与国际艺术界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面塑艺 术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3
建立面塑艺术国际推广平台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建立面塑艺术国 际推广平台,向全球传播面塑艺术的文化和价值 。
技艺传承
传统面塑艺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技艺和经验。在传承过程中,艺术家们不 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技巧,使传统面塑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题材拓展
传统面塑艺术在题材上相对单一,主要涉及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 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更多现代元素融入面塑创作中,如动漫、电影、 时尚等,使面塑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山西民间面塑中女性的传承贡献

山西民间面塑中女性的传承贡献

88 COLLECT·INHERIT传承·收藏山西民间面塑中女性的传承贡献[摘 要] 山西面塑是民间艺术中特有的艺术品类,它分布之广,种类繁多,样式各异,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综合性,长久以来在三晋大地绽放异彩。

山西面塑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制作工具简单,环境简陋,然而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成为百姓生活、信仰、文化的载体。

山西民间面塑根植于民间,服务于民俗活动,它的制作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进行的,在家庭中又主要以女性为中心进行创作和传播。

[关 键 词]民间面塑;女性;传承贡献[中图分类号]J528.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17)02-0088-02文 董毅芳一、女性传承贡献的方法1.物传,心授物传是民间艺人亲手捏制,用面塑本身的形象直观地传授给下一代,从材质到用料,从制作到成型,从生到熟的整个过程都有传人参与其中,这样便可以获得口传所不及的直观信息。

在以后的制作中被传人就会将“看”来的创作信息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我们在中国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一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面塑的被传承人在接受过程中更注意“悟性”,这不仅是文人传承的形式,同样也被百姓所沿用。

2.言传,身教民间面塑是根植于民间、服务于民俗的活动,它的制作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进行的。

在家庭中,又主要以女性为中心进行创作,其传承也必然是由母亲传给女儿,女儿再传给自己的女儿,这样代代相继传承才使得民间面塑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千百年来仍能顽强的存在于民间。

在民间这种传承方式被百姓称为“言传身教”,言传身教在中国成为一个家庭教育子女的宗旨。

通过语言、行为、事物等形式进行传承,主要是以家庭为中心,是母女之间的直接传承。

一些年长的民间艺人,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基本上没有读过书,因此制作面塑的技巧和经验不可能采用文字的形式传给下一代,只能通过母亲的介绍和示范等形式或母女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在民间称为“口传”,这种“口传”的方法成为广大劳动人民传授面塑制作技艺的主要形式,他们靠的是不同于文人的传授方式——口诀,来传授面塑的制作过程、技艺、功能、意义等。

浅谈传统艺术面塑的创新

浅谈传统艺术面塑的创新

浅谈传统艺术面塑的创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面塑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之一,其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了民间艺术的特点及内涵。

本文从浅谈传统艺术术面塑创新的角度出发,旨在推动面塑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艺术;面塑;创新自进入现代化社会以来,我国面临着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我国诞生出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不过在历史更迭当中许多文明已经消失。

尤其是到了现代社会,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我国如何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难题。

饮食文化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

面塑艺术正是在饮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手工技艺,为了传承面塑艺术,需要在其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流行元素,创新和发展面塑艺术。

1.面塑的最早起源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文化。

我国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代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变。

从游猎社会到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

无论社会如何变化,人们都需要饮食。

长久以来,我国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在黄河流域两岸居民通过种植小麦形成了北方食麦的饮食习惯。

小麦制品对于黄河流域的人们来讲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是建立在先进的农业基础之上,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饮食文化发展的基础。

伴随着人们的不断摸索和创新,食物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面塑艺术的形成正是在饮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工艺形式。

人们通过对食物进行塑性来增加食品的艺术性。

这就使得面粉类食品出现了不同的分类。

例如面花、花馍等等都是人们对早期可食性面塑的称谓。

1.面塑的发展历程1.面塑的最初形态据古籍记载面塑艺术早期作为观赏物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

换句话说,面塑艺术是在满足人们温饱的基础上,人们出于对面食观赏类追求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文化。

山西 面塑调研报告

山西 面塑调研报告

山西面塑调研报告山西面塑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及目的面塑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之一,山西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地,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面塑艺术。

为深入了解山西面塑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山西面塑的制作技艺、传承情况以及市场需求,为推动山西面塑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1.实地调研:通过走访山西传统面塑艺人和面塑作坊,深入了解面塑材料、技艺和工艺流程。

2.问卷调查:针对面塑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面塑的接受程度以及市场需求。

3.文献资料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面塑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迁。

三、调研结果1.传统面塑技艺丰富多样:山西面塑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从调研中了解到,山西面塑具有婴儿面、狮面、白面、杂面等丰富的表现形式,技艺传承至今。

2.面塑传承面临挑战:尽管山西面塑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面临着传承困难的问题。

许多年轻人由于对现代生活的追求而不愿从事面塑,导致传承人逐渐减少。

3.市场需求存在矛盾:调研中发现,尽管面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市场需求相对较低。

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缺乏购买面塑的时间和兴趣;另一方面是面塑缺乏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推广。

4.面塑传统材料有待改进:传统面塑材料如铁丝、面粉等存在成本较高、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创新。

四、调研建议1.加强面塑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开展面塑技艺的培训班和各种活动,鼓励年轻人参与到面塑的传承中,保护和弘扬传统技艺。

2.提升面塑的市场价值:通过拓展面塑的应用场景,将面塑作为旅游纪念品、婚庆礼品、企业文化展示品等推广,提升面塑的市场份额和价值。

3.改革面塑传统材料,提高面塑制作的效率和成本控制:通过研究新材料的应用和制作工艺的改进,提高面塑制作的效率和降低成本,提升面塑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山西面塑作为重要的民间工艺,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是,面塑传承和市场推广面临诸多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面塑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山西众多民间面塑中独树一帜。

面塑是供会的主要元素,是村民对神灵最重要的供品,不仅是供会的重要文化现象,而且是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具有很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和艺术传承价值。

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和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的不同,供会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生存状况令人担忧。

因此挖掘和保护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面塑;文化;宴席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204-02
一、背景
我国北方民间用麦面、玉米粉或豆粉制作的各式“面花”、“花馍”、“礼馍”、“面羊”等统称“面塑”。

《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有这样的描述:“民间面塑即民间面食艺术。


二、文化内涵
在山西地区,面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用于祭祀、祈福、馈赠亲友或表达感谢。

在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人们会蒸制富有不同寓意的面塑,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面羊、面鱼看起来生动活泼,寿桃形态逼真,枣山富于想象与创意,“姑儿食”则饱含祝福与期待。

面塑的制作可谓凝结了民众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面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山西则是面塑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省定襄县境内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
期的石搓盘器物,该搓盘由于长期旋转式研磨而使中间下凹成浅圆坑,它的发现证明当时对谷物的加工方式是搓而不是捣,其加工目的是为了脱壳去皮。

由此可见,山西地区的谷物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三、文化的流传
面食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之一,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物质需求。

而最早的“面塑”则是人们供奉神灵与祖先的一种美好物品。

在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的同时,面塑也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学色彩。

在纷繁万状的面塑世界中,还保存着远古神话的积淀和影响。

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面塑的根源可追溯到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而心灵手巧的中华女性便仿效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以这种形式再造“生灵”。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节、婚嫁、丧葬、祭祀等都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

面塑在山西地区各种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都可以称之为必备之物,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在农历腊八后,山西地区的家庭即开始制作过年的熟食,有枣山(也称枣山年馍)、花糕、馍馍、包子等,俗称“闹年”;元宵节晚上,各巷要办灯山会,街上挂有彩色吊纸,各家门前挂有花灯,灯山前垒旺火、燃焰火、放花炮,女人们拿馍馍在旺火上烤黄,回家分食,传说食之有少生病、兴旺之意;在农历二月初二,山西人讲究早晨喝豆腐脑并吃枣山与钱龙(一种面食);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已婚儿女要蒸制寿桃献给父母,祝他们长寿,长者要馈赠孩子面羊、面鱼等,亲戚之间也互为孩子蒸制面食。

此外,小孩子满月,东家要
设宴招待亲友,要为小孩子做“曲联”(大型面塑)、蒸制大馍馍,并根据亲友来礼回赠馍馍和糕;若遇长者过生日,子女要向他们敬奉白面蒸制的寿桃;建新房时到了起架、上梁这个阶段,除了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和街坊邻居还要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等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再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供,并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神谢土以祈望屋舍的千年永固。

面塑不仅仅造型逼真,而且色彩绚丽。

制作者会准备多种颜料给面塑上色,使面塑更具观赏性。

例如枣山,制作者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软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色的粮豆形成色彩上的对比效果。

又例如,一个面羊的局部,有时候会用十种色彩来搭配而不会显得繁杂,反而会觉得赏心悦目。

同时,制作者还善于选用各色的豆子、小纽扣、亮片等来对面塑进行点缀。

这与传统的以白面为底、以大枣和粮食为主要色彩的面塑相比更加具有观赏性。

制作者将面塑当作工艺美术品来进行装饰,多样的色彩与独特的造型搭配,使得面塑的外观大放异彩。

面塑作为扎根民间的民俗文化代表,其中也是饱含人情的。

“人情”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

乡民们用做面塑、赠面塑、供面塑这些最淳朴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与祝愿。

朴实的乡民通过灵巧的双手,揉搓捏塑出精致美丽的面塑,表达出对生命的膜拜、对幸福的追求、对爱情的祝愿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在山西地区,面塑的制作可以说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往往一家要做面塑,街坊邻居都会来帮忙,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还会互相切磋、互相交流,不仅能
高效率地完成大量的面塑制作,还加深了邻里间的感情。

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就像是一家人在一起过年一样。

此外,面塑在山西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又重要的礼物。

在重要时令节日与人生成长的节点,长辈会制作面塑送给自家的孩子、亲友及邻居的孩子。

这种制作方式和赠送礼物的方式如同仪礼一般,承载着真挚的“人情”,成为山西人生活的一部分。

四、结语
如今在山西,许多人都会在祭祀或庆典时去订购面塑。

这样的面塑多了点商品、文化艺术品的意味,少了点过去亲友街坊间一起制作的趣味和亲切感。

但无论如何,看着制作完成的面塑,人们总是不得不感慨,心灵手巧的山西人真是指尖捏百态,把面“塑”成了真正的艺术。

参考文献
1.王江;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张蕴卓;山西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内蕴[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3.张燕霞;山西省岚县“岚城面塑供会”民俗活动的考察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论文
视觉传达设计141
140808103
段少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