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

合集下载

山西特色非遗文化

山西特色非遗文化

山西特色非遗文化山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非遗文化。

这里,既有大山大河的壮丽,也有细腻入微的非遗技艺,让人不禁感叹:山西,真是一片宝藏之地!咱们先聊聊吃的。

山西面食,那可是名声在外,被誉为“世界面食之根”。

要说这面食的花样,嘿,那可真叫一个多!有刀削面、栲栳栳、猫耳朵,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面塑。

面塑啊,又叫“面人”、“面羊”,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每到节日,家家户户都会做些面塑来庆祝,既好看又好吃,真是让人爱不释手。

说完吃的,咱再聊聊穿的。

山西的剪纸艺术,那可是剪纸界的扛把子!剪纸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时期,到了唐宋时期工艺逐渐成熟,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这剪纸啊,不光图案精美,还寓意吉祥,深受人们的喜爱。

每一张剪纸,都像是一幅微型画,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山西的非遗文化,可不止这些。

还有那让人听了耳朵就怀孕的左权开花调。

这左权开花调啊,是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民间音乐,起源于左权民歌风格。

它的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听起来那叫一个带劲!每当夜幕降临,太行山下就会传来阵阵歌声,那是左权开花调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

再来说说那让人叹为观止的晋剧。

晋剧啊,又叫山西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山西中部地区,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以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晋剧的唱腔婉转流畅,曲调柔美圆润,听起来那叫一个亲切。

看那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透露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风格。

要说这山西的非遗文化,那可真是个顶个的绝!还有那北路梆子、锣鼓杂戏,也都是响当当的角儿。

北路梆子啊,是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的地方传统戏剧,唱腔高亢激昂,表演精彩绝伦。

锣鼓杂戏呢,则是山西省和河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以锣鼓伴奏的吟唱和念白为主要表演形式,听起来那叫一个带感!当然啦,山西的非遗文化可不止这些。

还有那让人看了就流口水的老陈醋酿制技艺。

介绍山西刀削面

介绍山西刀削面

介绍山西刀削面山西刀削面是中国传统的面食之一,起源于山西省。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刀削面的制作过程需要高超的刀工技艺和丰富的面食经验,使得面条的形状和口感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刀削面的制作过程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首先,面粉经过磨细,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面团。

接下来,面团需要经过醒发,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醒发后的面团被分割成小块,然后用木板擀成薄片。

这时,关键的一步就来了,师傅们需要用手拿着一把锋利的刀,将薄片迅速切割成细长的面条。

这个过程需要高超的刀工技艺和准确的力度掌握,使得刀削面条的宽度和厚度都能达到最佳的状态。

刀削面的特点是面条宽厚一致,而且有一种独特的嚼劲。

当你品尝到它的第一口时,你会感受到面条的弹性和韧性,嘴里充满了面粉的香气。

而且,面条的宽度和厚度也使得它更能够吸附汤汁,让整碗面更加美味可口。

刀削面的配料也非常丰富多样。

常见的有牛肉刀削面、猪肉刀削面、酸辣刀削面等等。

这些不同口味的刀削面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牛肉刀削面的汤汁鲜美,牛肉醇香;猪肉刀削面的肉汁浓郁,口感鲜嫩;而酸辣刀削面则以其辣而不燥,酸而不腻的口味受到了广大食客的喜爱。

刀削面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山西刀削面的制作过程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经验积累才能达到高超的水平。

而且,刀削面也成为了山西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客前来品尝。

总的来说,山西刀削面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感成为了中国传统面食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制作过程还是口感,刀削面都展现出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让我们一起品尝这道美味的面食,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吧!。

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

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

介绍山西面食导游词山西作为中国的面食之乡,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面食文化。

无论是面条、馒头、烙饼还是包子、饺子,山西的面食都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口感吸引了无数食客。

在山西旅游中,品尝山西面食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山西著名的面食及其特色。

一、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最著名的面食之一,也是最具特色的代表。

它的制作工艺与其他面条有所不同,面团经过揉搓后,师傅用刀片不断刮削面条,使其更加细长。

这种粗细不一、宽窄不一、粗壮有力的面条,犹如削刀切削出的一样,故得名刀削面。

刀削面不仅香滑可口,而且容易入味,经典的刀削面配料有牛肉、豆腐皮、豆芽等,辣椒、酱汁的加入让它更具味觉冲击力。

品尝一碗正宗的山西刀削面,细嫩的口感和丰富的配料组合会让你一尝难忘。

二、灌汤包灌汤包是山西省的特色传统小吃之一,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

选用上等精细的面粉制成外皮,加入独特的调料和原料,包裹成形后用蒸的方式烹制,使得包子皮薄馅大,皮薄多汁。

灌汤包的馅料丰富多样,有猪肉、牛肉、羊肉、鲜肉甚至是水果馅等多种选择。

食用时先小口咬破包子皮,慢慢喝出里面的汤汁,同时咬下一口味道细腻的肉馅,别有一番鲜美。

灌汤包具有浓郁的山西特色,堪称中国面食的瑰宝之一。

三、过油肉过油肉是山西传统面食中的代表性菜肴。

它的制作工艺简单,但却需要技巧和耐心。

将猪肉切成片,放入炒锅中用中小火慢慢炖煮,待猪肉炖烂后,控干油份,再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过油肉的特色在于其鲜嫩多汁、肥瘦相称、口感丰富,吃上一口,满口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过油肉可以单独作为一道菜肴,也可以搭配面食一起食用,相得益彰。

四、刀拉面刀拉面又称河洛拉面,起源于山西南部的河洛地区。

以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特色的面条形状而闻名。

面团制作完成后,师傅将其分成均匀的小剂子,然后手持一把大刀,将剂子拉成长长的面条,同时用力甩动,使得面条质地更加筋道有嚼劲。

刀拉面的汤汁清鲜味美,面条细嫩爽滑,口感极佳。

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刀拉面,不仅可以充分感受山西面食的魅力,还能暖身解冻,滋补体力。

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

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

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山西面食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面食是中国传统的主食之一,山西作为中国的重要农业省份之一,以其丰富的面食文化而闻名。

为进一步了解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本次调研对山西地区的面食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

共访谈了10位面食制作工匠和20位消费者,并收集了150份问卷回收。

三、面食文化特点1. 面点制作工艺精湛:山西面食的制作工艺讲究,面点制作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工匠们在熟练掌握面团发酵、擀面皮等技术的同时,还能将面点搭配出多种花样,给人以美食艺术的享受。

2. 品类繁多,种类丰富:山西面食品类繁多,有刀削面、擀面皮、拌面、山西挂面等等。

而在这些品类之内,各式各样的口味和搭配也让山西面食丰富多样,无论是酱油炒面,还是陕西葱油拌面,每一种都散发着独特的风味。

3. 健康营养,口感独特:山西面食以小麦粉为主料,搭配各种素食和佐料,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面食中不含胆固醇和脂肪,经过精心制作,面食的口感独特和香味浓郁,非常适合当地人的饮食需求。

四、面食文化的现状1. 面食受欢迎程度高:在问卷调查中,近90%的受访者表示面食是他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并且有近60%的受访者认为山西面食比其他地区的面食更加美味。

2. 面食店的类型多样化:面食店在山西地区非常常见,无论是餐馆、小吃摊还是快餐店,都可以找到各种面食的销售。

3. 面食创新不足:尽管山西的面食文化丰富多样,但近年来,面食创新不足成为一个问题。

大部分面食店只提供传统的面食品种,对面食的创新和改进相对较少。

五、面食文化的未来发展1. 加强市场推广:山西面食的独特性和特色品种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品尝山西面食的美味。

2. 提升面食创新能力:面食店应该注重面食研发和创新,开发出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新型面食产品。

3. 发扬传统工艺:山西面食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应该继续加强对面点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培养,保护和传承山西面食文化。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山面食文化的形成因素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

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

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

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

舌尖上的中国山西手擀面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山西手擀面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山西手擀面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山西手擀面解说词大家好,欢迎来到舌尖上的中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道美味的山西特色美食——手擀面。

手擀面是山西地区的传统面食之一,也是山西人民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吸引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手擀面的制作过程。

制作手擀面的原料非常简单,只需要面粉和水。

但是,要做出一碗好吃的手擀面,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揉成面团。

接着,将面团放置一段时间,让面筋充分休息。

然后,将面团分割成小块,用手擀杆将其擀成薄片。

最后,将擀好的面片切成细条,放入开水中煮熟。

这样,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面就做好了!手擀面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口感。

由于面团经过多次擀揉,使得面筋得到了充分的拉伸,因此手擀面更加有嚼劲。

面条的宽度和厚度也因为手工制作而不规则,给人一种粗犷的感觉。

而且,手擀面的煮熟时间要掌握得当,既要保持面条的韧性,又要确保熟透。

这样,吃起来口感更加丰富,咬上去有一种独特的弹性。

除了制作工艺和口感,手擀面的配料也是其独特之处。

山西人民喜欢将手擀面与各种食材搭配,使得面条更加美味。

最常见的搭配是豆腐脑、酱牛肉、炸酱等。

豆腐脑是一种用黄豆制成的豆腐,口感细腻,与手擀面的嚼劲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酱牛肉则是将牛肉切成丝,用特制的酱料腌制,再炒熟,口感鲜嫩多汁。

炸酱是将肉末炒熟,加入豆瓣酱和其他调料制成的一种酱料,味道浓郁,与手擀面的嚼劲相得益彰。

这些配料的搭配,使得手擀面更加丰富多样,让人回味无穷。

手擀面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山西人民的情感寄托。

在山西的农村,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会亲手制作手擀面,与家人一起品尝。

手擀面的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这也体现了山西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而手擀面的味道,则让人们回忆起家乡的味道,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山西,手擀面是一种传统的美食,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不仅仅是一碗面条,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山西太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山西太原,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牛气冲天,好像那里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

没错,太原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本营哦!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山西太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看看它们都是些什么神奇的东西吧!我们来看看太原的面食文化。

你们知道吗,太原的面食可是非常有名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太原,有一句俗语叫做“不吃醋,不算太原人”,意思是说太原人非常喜欢吃醋。

而太原的醋就是用来拌面吃的,这种醋叫做“老陈醋”。

老陈醋色泽红亮、酸味浓郁、口感醇厚,是太原人餐桌上的必备佳品。

除了老陈醋,太原还有一种叫做“刀削面”的传统面食,它的特点是面条宽厚、筋道有劲,汤汁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如果你到了太原,可千万不要错过这两道美食哦!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太原的民间艺术。

太原的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晋剧”了。

晋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山西省晋中市一带,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艺术瑰宝。

晋剧的表演形式独特,既有唱腔婉转动听的旋律,又有精彩绝伦的舞蹈动作和精湛的演技。

而且,晋剧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故事情节往往与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让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所以,如果你对民间艺术感兴趣的话,那么一定不要错过晋剧哦!再来说说太原的传统手工艺品吧。

在太原,有很多传统手工艺品都非常有名,比如说“平遥牌”、“阳泉剪纸”、“榆次木版年画”等等。

这些手工艺品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代表了山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平遥牌”了。

平遥牌是一种以木板为材料制作的印刷品,它的图案设计精美、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被誉为“中国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而且,平遥牌还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重要版本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收藏古董的人的话,那么一定不要错过这些传统手工艺品哦!最后呢,我们来说说太原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在面食执着的过程中,山西人秉持着简单、易操作、精巧的制作理念,将面食的制作方法不断的扩充。
(四)艺术结合,别出心裁
而今的面食加过已不仅仅是满足于人们的日常饮食,山西人把制作面食的过程当做一种艺术表演,走向了街头。如果说吃山西面食你饱了口福,那么看山西人制作面食你便饱了眼福。
山西晋中人把制作面食的过程做到了一种杂耍的程度,踩着渡轮头顶削面,刀削面讲究手眼一线,才能削面入锅,师傅头顶面团,双手来削,眼睛看不到面团,凭的就完全是师傅的手感,而骑上独轮车,身子借不上力,如果要保持平衡,削面时左右手的速度和力量就要保持一致。将饮食与艺术表演相结合在全国也是极少见的。
关键词 :山西饮食;民俗;面食文化;
正文:
饮食文化是受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不同的地域的饮食极具地方性特征。赵荣光教授认为:“经过漫长过程的发生、发展、整合的不断运动,中国域内大致形成了东北饮食文化区、京津饮食文化区、黄河中游饮食文化区、黄河下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中游饮食文化区、长江下游饮食文化区、中北饮食文化区、西北饮食文化区、西南饮食文化区、东南饮食文化区、青藏高原饮食文化区、素食文化区”。【1】按照赵教授的观点,从行政区划分来看,山西属于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区。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山西饮食文化。
在山西晋中,每当亲人出远门,守家的姑娘们就用做剪刀面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就这样,天长日久,姑娘们就互相攀比,谁剪的快,谁剪得多,谁的情感就越深。
在民间流传的一种“皮包面”,“皮包面”诞生于山西晋中人生活最困难的日子,高粱米是老百姓的主食。但是高粱面粗糙,食用时难以下咽,一些心灵手巧的女人把白面包在高粱面的外面,于是就发明了一种叫做"皮包面",他既有白面爽滑的口感,又有粗面经饿的特点。加上高梁面颗粒大,吸满了汤汁,一口咬下去能咬出几种味道,所以吃进嘴里,有品味人生酸甜苦辣的感觉。在山西晋中人娶媳妇,特重视这灶头的活儿,过去新媳妇进门,婆婆都要考验媳妇"皮包面"的手艺,"皮包面"做得如何,这媳妇持家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山西人眼中面食已经完全不是一种充饥的食粮了,而是蕴含着深刻情感和希望的精神粮食,山西人已把面食和人生看做一个整体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
作者:赵姣颖等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
摘要:文章主要以山西蒸制面食中的面塑文化为例,为大家解析面塑的艺术魅力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礼仪文化,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各种面塑的内在文化及寓意,让我们深刻认识民间艺术的魅力,更加了解面食文化,从而认识到继承发扬传统的必要性。

关键词:面塑艺术;民间风俗;传统文化;寓意;传承
作者简介:赵姣颖(1991.8-),女,山西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视觉传达)。

孙雅琪(1992.8 -),女,山东人,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正文:山西位于大陆东岸的内陆,地处黄河腹地,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

三晋面食历史悠久,从可考证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山西的悠久历史和民俗风情赋予了它丰富而宝贵的文化内涵。

正因为此,山西的面食尤为分丰富多样,面塑艺术最能体现这一点,它们造型精美,形象独特,品种繁多,寓意深刻,可谓别具一番风味。

传统节日的面塑艺术文化
春节是作为一名中国人必过的节日。

在山西,一到腊月二十几就开始为蒸花馍做准备,大多是为供奉神做准备。

一般有枣山、如意、翻身、贡日、面鱼、面猪、面兔,还有十二生肖面塑等。

枣山由三到五层面环衔接而成,底层最大,层层高叠,呈塔形,面环上镶满了红枣;在一层与一层中间有面花粘接,似浮雕;花的中心及面环的中心都镶有红枣。

有的面环周围是花,有的是十二生肖,中间是二龙戏珠的造型,最上端则捏当年的生肖形象,例如鼠年就捏鼠的形象,牛年就捏牛的形象。

枣山一般用龙、凤、玉兔的形象较多,这些在民间都有美好寓意的象征,它们的形象对称中有变化,整体感觉美,局部更巧妙。

枣山的色彩一般都是比较鲜艳玫红、草绿、明黄,颜色鲜艳夺目,给人明快,吉祥的视觉感受。

敬灶王爷要蒸面兔;敬门神要蒸小枣山,小面圈;敬天地神则蒸面猪。

一尊枣山馍是百姓祈祝年年吉祥如意的全部心愿。

虽然民间枣山形制与所捏内容有所不同,但寓意皆同。

元宵节是继春节过后的又一个狂欢节日。

元宵节的面塑很多是与春节面塑相同的。

例如上面所提到的如意、翻身、贡日。

如意代表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寄予,有吉祥如意的意思。

如意
的造型比较整,上面是一朵莲花,代表爱和长寿,下面是三个面卷,最上面的是一个万字,有吉祥如意之意。

整个造型上都有用刀按压的条纹,与整体造型形成线面对比,很有美感;翻身代表来年有个翻身的机会,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期盼;贡日的造型比较简单,最底下是一个馒头形状的面团,上面是一层条状的盖头,最上面镶一颗大红枣,一般供神都会有它。

元宵节的主要面塑是元宵枣花,整体呈塔形,底层最大,上面是一节一节用球形连起来的面团,点与线的结合是整个面塑的造型很具有设计感。

圆球代表汤圆,“汤圆”,这个名称和“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因此人们对清明节的重视程度可以直接体现在面塑上。

清明节的面塑跟春节、元宵节的面塑有比较大的区别。

清明节的面塑一般有:蛇盘兔、水牛、燕子。

蛇盘兔的造型是比较抽象的,他将蛇和兔子的形象融为一体,蛇身兔首。

蛇盘兔有两种:一种是给刚成家还无子嗣的男子食用,只有蛇和兔子的形象;另外一种是给成家并有子嗣的男子食用,整体的形象在蛇身上多了一只燕子,燕子代表子女,这就与后面要提到的燕子有了联系。

民间喜事的面塑艺术文化
除了传统节日需要蒸面塑以外,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例如:婴儿满月、老人祝寿、婚礼,乔迁等等。

当地给婴儿做满月的风俗极为隆重,要备酒席款待贺喜的亲友。

这一天最不可缺少的礼物是外婆用红布裹着的面圈和一双手锁。

面圈也分两种。

一种是男孩用的,面圈上的装饰是石榴,一般有九个,一把锁,一只福手。

女孩的面塑则是九朵莲花,一把锁,一只福手。

石榴代表男孩,莲花代表女孩,而锁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手锁,福手顾名思义就是有福气之手,整个面圈在于期盼孩子身体健康,茁壮成长。

老人的寿辰对于山西百姓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在给老人祝寿时寿桃必不可少。

寿桃的制作方法相对而言比较有技术性,用剪刀的刀背将三角形的面团进行按压、揉捏,之后再进行调整。

一般要蒸一个大概三到五斤面的寿桃,寿桃里包红糖,在大寿桃的周围还要蒸几个和老人儿女数量一样的小寿桃,代表着老人健康长寿,儿孙满堂,家庭幸福美满。

上面提到的只是比较常用的一些面塑,它们的制作方法大致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按、捏、揉、压、撮、剪、切、补、涂、抹等。

这些习俗都是当地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是因为在人类文化历史上因医疗条件、生活条件而导致的多灾多病,老人早逝的心理禁忌促成这一民俗的形成。

民间艺人利用隐喻、暗喻等象征手法,创作出多层次内涵丰富的面塑作品,而这些面塑作品又体现了劳动群众的淳朴意愿与真挚感情,美化着人民的生活,慰藉着百姓的心灵。

智慧的山西人把这种心理禁忌和祝福情感融入了面食当中
去,加以装饰,让面食从一种普通的食物,化为一种艺术品,一种饱含情感、艺术品位、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安新鲜:《高平民间面塑北京工艺》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1-05)
[2]张青:《山西礼馍艺术》[精装]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第1版(1999-12-1)
[3].曹锡康:《面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版(2011-1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