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之山西面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山西面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山西面食文化--------------------------------------------------------------------------作者: _____________--------------------------------------------------------------------------日期: _____________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组数__________________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传统文化之山西面食甲天下调查背景: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地带,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文明进程从未间断,影响深远。

山西历史从旧石器时代发端,历经尧、舜、禹和夏商周三代数千年的演进,到晋国和三晋时期已经形成有别于其它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

秦汉以来,山西历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灿烂辉煌。

山西历史文化的完整性、先进性和艺术性,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华夏五千年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山西成为地方文化特色最浓厚的地区之一,而追溯山西面食文化的源头,更能体现山西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调查目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品味山西面食的精彩和蕴含其中的风土人情调查地点:山西大同市,临汾市,朔州市,忻州市及部分餐馆饭店调查时间:2017年暑假调查方式:问卷调查1.您是山西本地人吗A.是B.不是,我是外省的人2.您爱吃山西的面食吗A.很爱吃B.爱吃C.一般D.不很喜欢3.您通常多长时间吃一次面食A.几乎天天吃B.两三天吃一次C.一两个星期左右D.一两个月左右4.您通常吃哪(几)种面食?您最爱吃的是哪种?A.油面栲栳栳B.高粱面鱼C.刀削面D.龙须面5.您吃面喜欢浇哪种调和A.杂酱B.番茄酱(西红柿酱)C.打卤酱D.羊肉臊子E.其他6.您知道的山西地方面食大约有多少种A.20—30种B.31—50种C.51—70种D.70种以上E.其它种7.您吃过多少种山西的地方面食A.10—20种B.21—40种C.41—60种D.60种以上E.其它种8.您会做多少种山西的地方面食A.1—4B.5—10C.11—15D.其它种9.您了解山西的面食文化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A.不太了解B.几百年C.几千年10.您了解山西各种面食的起源吗?大约了解多少种?A.不太清楚B.1—4种C.5—10种D.其它种11.您知道为什么山西的面食品种繁多吗?A.不太清楚B.知道一些C.知道面食简介:山西面食,历史悠久,迄今至少有两千年的文化传统,且在中国独树一帜。

山西特色面食饮食文化(课堂PPT)

山西特色面食饮食文化(课堂PPT)

营养价值:莜面制作精致,吃着有筋,耐饥 抗寒,富有营养。而且不仅有耐饥抗寒、保 肝、保肾,造血及增强免疫力之作用,而且 还有强体、健脑、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 可提高智力、降低胆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 好的效果 。它既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也是 降血防癌的药物。
24
煮制面食
山西煮制面食品种丰富, 制作多样,大体可分为 五十余种,如细如发丝 的拉面,刀飞面舞般的 削面,游龙戏水的一根 面等。制作方法有擀、 拉、拨、削、压、擦、 揪、抿等几十种,山西 面食有“一样面百样做, 一样面百样吃”的历史。 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 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 的丰富美味的面食。
山西面食的魅力西马峪中心小学校10111213141516171819面食文化知多少20山西面食的历史山西面食的分类山西面食的趣味山西花馍的文化与制作21山西面食甲天下山西面食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山西面食的魅力
学做一种面食
西马峪中心小学校
1
2
3
4
5
6
789来自101112
21
烹炸面食
蒸制面食
煮制面食
22
蒸制面食
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 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 多吃馒头。馒头分为花 卷、圆馒、石榴馍、枣 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 梁的莜面烤佬;忻州五 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 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 等。
23
代表面食:烤姥姥
简介:“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山 西高寒 地区的一种面食小吃。栲栳是指 用柳条编成,形状像斗的容器。也叫“笆 斗”。“栲栳栳”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 面食品,因其形状象“笆斗”,民间叫“栳 栳”。是用竹篾或柳条编制成的一钟上下粗 细一致的圆框,形状象斗,是农家专门用来 打水或装东西的一钟用具,因“栲栳栳”形 如“笆斗”故得名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

山西面食天下绝(一)各类面食介绍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

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就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具体有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手法。

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其,名目繁多。

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

下面就一些常见的制作工艺和面食种类逐一介绍。

一,蒸制面食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

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

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等。

1,馒头馒头是我国面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

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馅的白馒头,一种是有馅的花色馒头,又称作包子。

据《事物纪原》里记载,诸葛亮为了代替人头祭泸水而发明了馒头,由此馒头开始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品。

①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

宋时馒头成为读书人经常食用的点心,自此就不再是人头形态了。

唐宋后,无论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的是祭供用处。

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

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

南方之有馅者,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

馒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用发酵面粉为主料入笼蒸制而成。

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松软可口,还可根据所需制成各种风味。

在山西,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尤是晋南人,每顿饭都必有馒头下菜方才觉得肚子饱。

2,高粱面鱼鱼这在晋北的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一带是家常饭。

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成细若香头的小鱼,蒸好浇上汤菜食之。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山面食文化的形成因素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

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

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

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

由晋北面食为例浅析山西面食文化

由晋北面食为例浅析山西面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山西面食制作 在传统山西晋北面食文化的形成是自然孕 育与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人文历史因素
• 历史上晋北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为邻, 与之交往频繁,受其文化影响较深;加 之长期外族入侵,往往处于战争环境, 所以突出的习俗是习武风气和尚武精神, 其民多强悍、勇敢、坚强、好斗、粗犷、 豪放、直率、简朴。
• 《应州续志》记载:“俗尚武艺,少事商 贾。”《祝志•广灵》记载:“人喜争好斗, 颇有北方风气之囿。”《祝志•代州》中 记载:“地无平原,人多武艺。”
• 晋北人的豪放在其饮食文化中,体现的 淋漓尽致。普通老百姓招待客人是大碗 的酒、大碗的烩菜、大碗的面。最具代 表性的是大同刀削面,将一团面用削面 刀直接将面削入锅里。面条性温,用时 少,食用方便,完全符合晋北人的性格 特征。
• 刀削面诞生于元朝一个普通百姓之手。相传元代蒙古攻占太原时, 为了防止“汉民”造反,就没收家家户户的金属制品,并实施苛刻 的“限刀”政策,规定十户人家共用一把刀,切菜做饭轮流使用, 用完再交回鞑靼(da)人保管。一天中午,有一个老汉去取厨刀 准备做饭,结果刀已经被取走,他只能返家等待。出门时不小心 被一块儿薄铁片碰了一下,就悄悄带回家了,只能无奈用铁片“砍 面”。结果这样做出来的面味道鲜美。之后这样“砍面”的方法一传 十、十传百传播开来。到了明朝,这种“砍面”流传到市井摊点经 营,不断演变成独树一帜的刀削面制作技艺。
• 二用料广泛。出来白面以外,还有红面(高粱面)、豆面、荞面、 莜面、小米面、玉米面等多种杂粮制作不同式样的面食,各有特 色。
• 三吃法多样。制作方法上有煮、蒸、炒、炸、煎等:配料上面也 多种多样:西红柿鸡蛋汤、香菇小鸡汤、豆酱等,其中,醋多是 必不可少的辅料。
• 从中国烹饪历史看,周、秦汉时 • 山西人以麦粉、谷粉、豆粉为食,

山西吕梁面食文化

山西吕梁面食文化

山西吕梁面食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山西面食在人民生活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我们吕梁面食在山西面食中更以其丰富的口味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而独树一帜。

古老的文明,贫脊的黄土,高寒的山地,频繁的战争。

吕梁人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一代一代生存繁衍,这儿素有炎稷之业舜之风。

勤劳俭朴与心灵手巧,艰苦生活与乐观品格,使吕梁人民利用大自然的五谷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面食制作工艺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吕梁面食不仅是吕梁人的家常便饭,也是节日喜庆,婚丧礼俗,拜神驱鬼等特殊节日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更是吕梁地方风味小吃的重头戏。

一、日常饮食中的面食根据面食加工方法的不同,它大致有四类:1、蒸制食品。

以白面居多,如蒸饼、包子、蒸饺馒头、花卷等;杂粮蒸食的有玉米面窝窝、高粱面鱼鱼、荞面窝窝、莜面角角、红面角子、米面馍馍、金银卷发糕、河捞块垒糯米糕、黄米馍等最常见的要数窝头与馍馍,窝头是一种平民食品,用玉米面及豆面杂粮面做成,形状像小尖塔,底下有眼,有的也做成长条状。

馍馍也称馒头、卷子、包子。

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按其面团的软硬有发面馍和呛面馍之分;按其形状有圆形,长方形之别。

吕梁人所说的馍头大多是实心的,江南人所说的馍头大多是包馅的。

这种古老的发酵面团蒸食,可与西方的面包媲美。

2、煮制面食。

称几斤面粉,加水一和,然后揣揣、揉揉、切切、拉拉,搓搓、弄弄就做出各种各样的面食来。

长的是面条,圆的是饼,这是一次变;然后和添配料,变换手法,就像"无极"而"太极",于是"两象"、"四仪"、"六十四卦"陆续都变了出来。

光是面条,粗的有"宽心条",细的有"一窝丝",中型的有"帘子棍儿"。

吕梁人采用抽、揪、切、削、拨、剔、搓、压、抿等方法,创造了极为丰富的面条,以面料而论,有五香面、山药面、白面、红面、荞面;以形态而论,有龙须面、刀削面、剔尖、猫耳朵、漏鱼、河捞、抿尖、掐疙瘩等;以浇头论有鸡蛋面,菠菜面、臊子面、烩菜面、浇肉面;以面食场合论有长寿面、拉面、扯面、阳春面等。

山西人饮食习惯

山西人饮食习惯

山西人饮食习惯嗜好面食,兼喜汤饭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

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

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

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

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

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

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

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

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

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

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晋中平川地区,农家的午餐几乎都以面条、面片等面食为主,或剔或揪,或擀或压,或拨或擦,造型各有特色。

面条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粗有细;揪片有厚有薄,有大有小,有软有硬,看了真使人眼花缭乱,仿佛到了面食的王国。

各种各样的面食,加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浇头、佐料,闻一闻浓香四溢,吃一吃风味别具,使人感到吃山西面食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活条件好的人家,吃面食讲究一个月内不重样;普通农家吃杂面(高粱面掺和白面、豆面、玉米面,或高粱面掺和榆皮面都称“杂面”)每天也要变个花样。

北部地区的黄米面糕和莜面栲栳,南部地区的白面馍,无论造型、口感都各有特色。

当然,山西面食为人所赏识的还得数剔尖、拉面、刀拨面、刀削面,号称“山西四大名面”。

其中,剔尖的普及率最高,特别是在晋中平川,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可以剔一手相当讲究的剔尖。

杂面剔尖可以剔得粗细如一,长短一致;白面剔尖可长可短,可粗可细。

粗者空心柔软,细者心实滑利。

拉面,农家妇女以“小把拉面”见长,可拉成宽和窄、圆和扁、粗与细乃至三棱等多种造型。

地方特色美食山西面食介绍PPT模板

地方特色美食山西面食介绍PPT模板

剔尖
• 剔尖儿,顾名思义是把做拨鱼儿的手法变更了。剔尖儿拨下去的面浆不带两头尖, 而成了短短的细面条(比投鱼儿的条子约长一倍,有三四寸长的样子)。
•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有一叔妹,名唤世姑,在山西介休县境内的绵山 上诵经修行。一日,世姑为一患病的老妪边配药,边做饭,因自幼生长在皇宫,不 曾学会做饭,无奈,软了加面,硬了加水,最后,还是将面活成了稀软,无法擀, 只好将面贴在盘子里,用一根尖头筷子试着往开水锅里拨,竟然拨成了粗细均匀的 一根根面条。老妪吃的上口,就问世姑“这叫什么?”,世姑因心慌,听成了“你 叫什么”便随口把乳名说成了“八姑”,老 妇误听成“拨股”,因“拨股面”是 鱼肚形,所以有人亦叫他为“拨鱼儿”,又因面条呈两头尖,又有成为“剔尖”。
目录 CONTENT
01.山西面食文化简介
02.山西各种面食介绍
03.山西面食图片欣赏
PART 01 山西面食文化简介
山西面食文化简介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迄今至少有两 千年的文化传统,且在中国独树一帜。
自古以来,晋人主食乃面食,以花 样多,品质好,影响大而颇为出名,故海 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 山西”的说法。东到娘子关,西到黄河边, 南到风陵渡,北到雁门关,一般家庭妇女 都能以面粉为原料加工数种面食。
山西面食在东汉称之为“煮饼”; 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 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 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 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 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文化简介
山西境内名吃(美食)种类繁多,而且内容十分丰 富。
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 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据可查的面食 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 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 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 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 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 暇接。 另外还有太原“认一力”蒸饺、平遥牛 肉、太谷饼、闻喜煮饼、芮城麻片、太原羊杂 割汤、灌肠,高平烧豆腐、介休贯馅糖、忻州 瓦酥、平阳泡泡糕都有独特风味,是名吃中上 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特点及饮食习俗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大自然情有独钟的造化,使三晋大地成为世界上生长杂粮品种最全的地域,有着诸多与“吃”有关的物产和特产,为山西成为面食之乡奠定了客观现实的基础,再加上民间智慧几千年的积淀和演变,使山西面食不仅名扬国内,而且香飘四海,以致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之盛誉,且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研究和探讨山西面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山面食文化的形成因素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且融人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

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的饮食文化以面食文化为主,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一种文化的形成必然会有悠久的历史,山西的面食文化也不例外,悠久历史的积淀使山西面食文化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山西沁水下川文化遗址是目前所知山西境内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后一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距今有两万年左右。

这里出土了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几种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可以推知,山西境内的粮食加工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了面食文化的先声。

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代之前,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

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

最迟在明代,面食的制作就已经很精美了。

明代程敏政在《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云:“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匙入口心神融”,对山西面食大加赞赏。

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山西面食整合了诸多地区的面食特点,形成了今天的面食文化。

自然环境和面食文化任何社会(或地域)的基本生存(谋食)文化模式,是由环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因素长期性变异现象所决定的。

该种生存(谋食)模式,既要与环境中的气候、土质、水利资源等自然因素相适应,又要与环境中的社会群体情势相适应。

反之,基本生存谋食方式对环境也有巨大影响,通过对环境的不同开发模式,促进了自然环境区域出现变化。

山西一省,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届东亚季风区北部边缘,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有谓十年九旱。

山西除汾河两岸外,大都为山区,适宜耐旱五谷生长。

早在周代,并州即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周礼·职方》“豫州、并州宜五种”)。

历史上,交通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

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小麦、玉米、高粱、谷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

反之,面食文化模式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种植向杂粮种植发展。

再者,山西中北部地处高寒之地,对饮食的要求自然是温热型,且食用方便。

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

它集主食、副食于一碗之内,边吃边添加,各随其便,亦不必拘于饮食礼仪,饭间也费时不多,忙时稠、闲时稀,也很节约,并不断在人们的努力探索之下花样百出,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殊的面食文化。

人文因素与面食文化山西面食文化除上述因素之外还有诸多的人文因素。

任何一种文化,如果缺少了群众的广泛参与,则很难形成气候。

山西面食最大的人文因素是百姓的普遍参与性。

山西任何一个地区的百姓,特别是农家妇女,都能做一手漂亮的面食。

看起来非常单一的面食(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旧社会),在勤劳智慧的农家妇女手里,竟变得多姿多味,通过煮、蒸、炸、烤等手段,把单调繁琐的家务,变成了诗化的劳动,或劳动的诗化,让你从心底赞叹!《河东备录》曰:“并(指并州)代(指代州)人苦于嗜面。

”可见,古时并州面食是民间的家常便饭,不然绝不会“苦于嗜面”。

正由于有了广泛的群众性,才产生了精美无比的制作技术和品种,以致形成了独特的面食文化。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提高饮食文化的生产技术和丰富有关知识,是每一个文化社会赖以存在并成功的基本保证,而这个基本保证无疑得力于广泛的群众性。

山西曾经是中国商业的中心,山西商人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

他们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闭式经营到联合的垄断性经营,由纯坐商发展到专事金融的票号,反映着封建末期经济演变的轨迹。

我们通过衣食住行这些活跃的事象,可以窥见他们有特色的传统习惯和文化特征。

山西商家除了具有民间共同的饮食习惯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

在他们的饮食中,主食也以面食为主,烧(包括烤、烙)、蒸、煮、炸的诸般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

早期商人长年漂泊在外,熟悉外埠的饮食习惯,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资金,由行商发展到最后专事金融票号之后,饮食习惯中自然会整合其它地区的饮食习惯。

因此说,山西商人的饮食习惯对山西面食文化的形成也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5](P23)山西面食文化的特点山西独特的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凝固,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面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山西面食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至饮食风尚,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大范围属“北方型”,但与毗邻的河北、陕西、内蒙、河南诸省区相比,既有相通的民族性,又有其独特的地区性。

以小杂粮为主山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造成了粮食生产及饮食习惯的差异。

大致南部以小麦为主;中部和东南部以谷子、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北部以莜麦、荞麦、大豆为主。

历史上山西便有“小杂粮王国”之称。

《山西通志》记载,山西谷属有黍、稷、粱、麦(冬小麦、春小麦、荞麦),豆属有黑、绿、黄、豌、豇、扁、小豆等豆类。

特定的自然条件与传统农业,为山西的面食提供了物质基础。

山西以谷类粮食品种制成的面食之多、用料之广、花样之繁、制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也是独树一帜的。

粗粮细作,细粮精作山西百姓制作饭菜较为讲究,花样多,品种全,饮食丰富多样。

即使家常便饭,也非常讲究烹饪技术,善于粗粮细做,细粮精做。

民间经常食用的面食就有五六十种,令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杂粮面食品,堪称山西面食一绝。

例如,风靡山西的包皮面就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单纯的粗粮面涩粘,入口难以下咽,而将白面与粗粮面合二为一则既解决了粗粮面的难以入口,又解决了吃饱的问题,一举两得。

直到现在,尽管生活已经大大改善,但包皮面还是山西百姓喜食的面食品。

面食结构独特山西面食结构非常独特。

长期以来,山西面食无明显主副食区分,重数量,轻质量,地区经济基础是这一事实形成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是山西多旱少雨,气温低,不适合种植蔬菜。

除极少数几个品种外,吃菜成为一种奢侈。

因此,在普通人家的食俗中,菜饭合一或汤饭合一的品种成为百姓的主要选择。

如晋北的“谷垒”、晋中“拨烂子”、晋东南的“和子饭”都是这种品种。

当今,百姓的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因受传统食俗观念的影响,一些地区的百姓仍然难免吃些传统的食品。

品种丰富山西面食既然已形成一种文化,其规模必然蔚蔚大观。

山西面食的品种,就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已经达到一千多种(郭起云2003)。

蒸、炸、煮、煎、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依次形成的面食种类令人眼花缭乱。

蒸制类面食、煮制类面食、煎烤类面食、炸制类面食、菜饭合一面食等样样俱全。

仅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可以做到一个月面食不重样。

那以不同材料和成的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经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的浇头,使之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异,色、香、味俱佳的面条来。

山西面食,最令人称道的是煮制类面食,在山西人心目中所谓的面食特指带汤类煮制面食。

山西的四大招牌面食品刀削面、拉面、刀拨面、剔尖,全部是这类面食。

在众多风味面食中,首推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因此也成了山西的代称。

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一起被誉之为中华五大面食品。

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

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三大讲究山西面食有三大讲究:一讲浇头、二讲菜码、三讲小料。

浇头有炸酱、打卤、蘸料、汤料等。

菜码很多,山珍海味、土产小菜等可以随意而定。

小料则因季节而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除了特殊风味的山西醋,还有辣椒油、芝麻酱、绿豆芽、韭菜花等。

正因为如此,受到中外游客的赞语,各种史籍亦不乏记载。

独特的饮食习俗山西百姓的饮食习俗在北方地区是非常独特的。

特殊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山西独特的面食文化,而面食文化又孕育了山西人特殊的饮食习俗。

嗜好面食,兼喜汤食山西人嗜好面食,尤其喜食汤食,这种习惯由来已久。

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民大多如此。

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

山西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

”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

“原汤化原食”,据说是传统饮食古训。

许多农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这种习俗。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

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

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

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

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山西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

醋的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大。

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

”人们对盐重视由此可知。

山西民间百姓喜食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

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

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

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

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