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
长平之战历史资料

长平之战历史资料战国后期秦赵60万对50万在长平大战,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长平之战以秦军获胜而结束。
秦军伤10亡15万。
赵军被灭45万。
赵国村村戴孝,城城披麻。
赵廷禁军宫女暗自流泪。
赵王痛哭。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长平之战决定中国走向战国后期秦赵60万对50万在长平大战,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3],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
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长平之战--韩国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赵王召开会议议上党郡的事。
蔺相如为首的大臣力主不受地,以防和强秦对战。
赵胜为首的大臣力主受地,增加赵国国力。
赵王最终决定接受上党郡为赵国领土。
秦王大怒,在公元前260年派王龁帅20万秦军攻上党。
赵王不甘示弱派廉颇帅20万赵军抵抗。
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
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王龁得胜。
赵军怯,廉颇筑垒坚守。
此时,秦军伤亡5万。
赵军伤亡8万。
长平之战--反间计廉颇想,秦是外线作战,赵算是内线作战,只要坚垒不出,秦军无法决战,自然会撤退。
《史记·长平之战》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D.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廉颇再次被起用,大破燕军,得到赵王封赏,门客又纷纷来投靠他。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
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
14.赵母认为赵括不能胜任将领,她是依据赵括的哪些表现作此判断的?参考答案:10.B划线句的意思是“唉!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落后呢?天下之人都是用市场法则进行交往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常见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11.D项,“代理官职也可以称为:权、署、摄、辟、知、下车等”错误,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知:主管;下车:官吏到任。
12.D项,“赵军主力在长平作战,燕趁赵兵力空虚之机入赵”错误,第三段“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意思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末长大成人”13.(1)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2)廉颇从长平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
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
14.赵括热爱功名,摆官架子,自私自利,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才能,不能够做到爱护将士,礼贤下士,公而忘私。
参考译文: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秦军屡次挑战,廉颇不肯应战。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忌讳的,就只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
”赵王于是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粘住调弦的短木再去弹瑟一样不知道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籍,却不懂得灵活应变(随机应变)。
”赵王没有听从,还是命赵括做了大将。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
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

秦赵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看法长久以来,纸上谈兵成为我们讽刺别人夸夸其谈的标准用语,而这一词汇的来源却在于秦赵长平之战的赵军主将赵括,由于错误的认识,我们一直认为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军降卒40万被坑杀而惨败,赵国自此由盛而衰。
但历史却并非此,赵国虽败,却犹荣,秦虽胜,实则惨胜。
关于整个长平之战,因为始皇帝焚书坑儒,导致史料记载不详,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空白,为这场重大战役添加了一层迷雾。
一、长平之战的时间范围: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有2种说法,第一种是3年,即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这个时间段的计算是冯亭降赵开始的一直到赵括全军覆没;还有一种说法是半年,即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赵开战至九月赵括突围失败止,准确时间是5个多月,近似半年。
但我根据史料的记载,个人认为整个战役持续的时间应该是9个月,前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纰漏,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看下史料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四十五年(前262),伐韩之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
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
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
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
赵被兵,必亲韩。
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因使人报赵。
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
平阳君曰:“不如勿受。
受之,祸大于所得。
”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
”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七年(前260),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
上党民走赵。
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
四月,龁攻赵。
赵使廉颇将。
另外还有赵世家记述: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
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
”王曰:“善。
”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
”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义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
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长平之战,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长平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长平之战分析中文名称:长平之战参战部队:秦国赵国战争结果:赵国惨败时间:前262年-前260年地点: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人物:白起王龁廉颇赵括长平之战详情攻占上党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接应上党的百姓。
廉颇固守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
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赵军失利,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
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
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因此,赵孝成王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胆怯的表现,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实际上,廉颇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
而两军长期相持,对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实际上意味着走向失败。
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
秦军主将王龁长期求战不得,秦军所面临的高山夜寒,粮草不继,士卒病伤等不利条件,都使他为久困长平而深深忧虑。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的一场大规模野战。
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这场战役,以秦军战胜,赵军战败而告终。
据载秦军前后赵军40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
统一中国的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 背景公元(45年),秦国出兵攻伐的(古地名)。
野王投降秦国。
韩国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
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
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
韩桓惠王于是派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
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接受,封冯亭为同时仍任上党郡守,派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
,秦国进攻韩国的、,进一步震慑韩桓惠王,孤立韩国上党郡。
[] 战役进程[] 第一阶段公元4月,秦国派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
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
廉颇以至一线的为主防御阵地,分军前出32公里于一线据险构筑前沿防御,并派裨将(姓不祥)前出搜索迎敌。
其时,缑氏、纶、上党已被秦军攻陷。
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
秦军(王龁)与赵军(廉颇)的首次遭遇战发生在空仓岭以西的谷。
混战中,秦军前锋斩赵裨将茄。
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
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占领赵军坚固堡垒。
赵军被迫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一线构筑长垒防御。
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
赵军战败向东退入,坚守百里石长城。
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
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
居高临下抵御秦军。
秦军进攻受挫,约赵军出长城决战。
赵军拒不出战。
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
为扭转局势,秦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其他诸侯国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不敢支援赵国;同时使用,在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秦将白起

秦将白起一、个人简介:白起(?—前257年),郿(mei)(今陕西宝鸡眉县)人,姬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
春秋时期楚君僭(jian)称王,大夫、县令僭称公,白起为白乞丙(家谱误作白公胜)之后。
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号称“人屠”,为秦昭襄王征战六国,功勋赫赫,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jian)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
大破楚军,攻入郢(ying)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伊阙(que)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先例。
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路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yan)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xing)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整的杀人账单。
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龁(he)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
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
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
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
二、经典战例(一)伊阙之战1、简介:伊阙之战是周赧(nan)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秦国将领白起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击败魏、韩、东周三国联军,擒杀联军主将公孙喜的战役,此战秦国共斩首敌军24万。
2、背景: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死后,秦国主动调整与诸侯之间的关系。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长平之战是古代战争中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此战后赵国一蹶不振,秦国士气高涨,向一统六国又迈进了一步。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是谁,希望你喜欢。
长平之战的交战双方介绍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
关于:长平之战交战双方是白起、王龁和廉颇,后来交战双方就是白起、王龁和赵括。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长平之战双方实力对比首先看参战方兵力:赵国约45万人,秦军约60万。
再看参战方士兵装备值:在秦孝公之时,秦孝公采用了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使得秦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装备就更不用说了,有钱干嘛不用好的。
三看参战方士兵武力值:其实双方的武力值都差不多,毕竟所处的时代摆在那里,顶多因着秦国的经济发达,有更多余力锻炼士兵。
长平之战深度解析长平之战让赵括落了个“纸上谈兵”的耻辱名讳,后世更是对其嗤笑不已。
身为一国主帅的赵括,赵国战败他自然要负相应的责任,但是将长平之战的战败全部归咎于他是否正确?赵括因长平之战而让他变成纸上谈兵的代名词,但是在南宋之前的史书很少有骂赵括的,南宋后特别是明一代对赵括持贬低态度的特多,但是我们现在现次分析长平之战的经过过程,也不难发现,赵括的性格虽然有缺陷,但他仍然不失为战国的名将之一。
当初换将,虽然说有秦国的离间计。
但是赵王是问过乐毅的,乐毅推荐的就是赵括。
说赵括少年就在军中,有丰富的军事经验,而且他治军严整。
在阏与和父亲赵奢大破秦军名将胡阳,军中都敬畏他,愿意听从他的调遣。
而且长平之战拖到后面赵国撑不下去(缺粮),赵王举行御前会议,商议更换前线主帅廉颇,到场的赵国全体精英,一致同意,唯一表示反对是蔺相只是认为赵括也不能担此重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二点:第一、赵括,至少他的治军素养是得到赵国上下一致认可的。
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旳包围 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旳秦 赵两国。战役前后耗时3年(前262—前260),以 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 被后人以为是战国形势旳转折点。
战国秦赵长平之战,是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上规 模首屈一指旳战役,是由春秋、战国五百年列国林 立、割据混战,过渡到中央集权统一国家旳决定性 战役。
•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 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 验旳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久下去,就怕 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 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 自此战后,其他旳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旳实 力。秦统一中国旳战争从而只剩余时间问题。
• 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旳影响,它 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封建集权旳大帝国。
• 长平之战是相当残酷旳,尤其是对于赵国, 那今后两国停息战火,休养生息了吗?
• 答案是没有,第二年(前259)两国便又开 战火,那就是著名旳“邯郸保卫战”。这 一年,中国历史上旳一位风云人物在赵国 出生了,他就是 秦始皇:
范雎说:“让我来想措施。”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 轻力强旳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括
•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 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要求旳一套制 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 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
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
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另有电视剧以此为名。
目录1长平之战背景1.1 过程及后果1.2 秦赵实力对比2战争经过2.1 战争起因2.2 相持阶段3战后分析3.1 胜败因素3.2 历史地位4管理新思路5相关史料5.1 经过5.2 《史记》记载5.3 典故6遗址7白话解疑7.1 白起称病7.2 坑杀赵兵40万7.3 邯郸城史实7.4 赵括死于何处7.5 背景介绍7.6 老背坡出土佩剑7.7 赵括死地7.8 老背坡7.9 老背坡遗物7.10 扁型三菱秦箭1长平之战背景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
其第一目标便是邻近的韩国。
4cctv10-百家讲坛《战国七雄》截图公元前264年,即赵孝成王二年,秦军伐韩野王。
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
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
秦军向东进攻,赵王派老将廉颇镇守长平。
秦军不断挑战,廉颇坚守不出,双方长久相持。
秦军散布廉颇要谋反的谣言,目的是让赵王换掉廉颇。
赵王果然上当,派赵括来代替廉颇。
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实战的经验,轻敌出击。
秦国将领白起设伏兵包围赵括军队,并截断赵军粮道,昭襄王亲至河内,悉发成年男子到长平助战,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拼死突围,马服子赵括被射死,白起收赵降兵四十余万,白起认为赵兵不忠,夜里坑杀之,赵国继而衰落。
过程及后果秦昭王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向韩国发起连续进攻。
秦昭王四十二年,伐韩,取少曲(今河南济源市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
四十三年攻取韩的陉(今山西曲沃东北)。
四十四年攻取韩太行山以南的南阳地,企图截断韩的上党与本土的联系。
四十五年攻取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等10城,把韩国的上党与本土联系完全截断了。
韩王让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秦息兵。
冯亭不听,却决定把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
此时赵国的惠文王已死,由其子孝成王继位。
孝成王想得到这片土地,征求臣下的意见,平阳君赵豹主张不受,因为会引起秦国来攻,平原君赵胜与赵禹主张接受。
结果赵国接受冯亭献地,赵封冯亭为华阳君,食万户城3座,封县令3个千户城,官民赐爵三级。
赵国于是派军队取上党,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这样战国时期最大最残忍的一次战争的导火线就点燃了起来。
秦国截断上党与韩本土的联系,目的是要夺取上党,恰如赵臣赵豹指出"秦蚕食韩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
现在上党地入了赵,秦当然不甘心,于是立即派左庶长王龁攻赵长平。
赵将廉颇知秦远道来攻,欲速战,就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然后再反击的策略。
廉颇坚守3年不出击,秦军不能进。
赵孝成王多次派人责让廉颇出战,范睢又派人用重金到赵国行反间计,称秦军只怕马服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
赵王中秦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是读了一些,但无实战经验,是位只会纸上谈兵之徒。
赵王要任他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不同意,赵王不听。
赵括母亲要赵王保证其子失败后,不牵连她。
赵王也同意了。
赵括[1]赵括取代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
秦国听到赵括已代替廉颇,于是暗中任命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绝对保密。
赵括到后,求胜心切,立即派兵出击,秦军佯装败走。
赵军追赶,陷入白起设置的包围圈中。
秦军把赵军包围后,将其粮道断绝。
赵军只得在包围圈中筑工事坚守,以待援军。
秦昭王听到后,赶到河内,赐民爵一级,把15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到长平助战,用来堵塞赵国的援军及粮道。
赵军被围困46天,草粮断绝,赵士卒"阴相杀食"。
赵军分为4队,轮番向外冲击,都不能突围。
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于是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白起认为赵士卒反复无信,于是将降卒全部处死,只放走240人归赵报信。
这次战争,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卒达45万,坑杀降卒40余万人。
赵国这次壮者尽死长平,国力大损。
它继齐国之后,也从此衰落下去,再不能同秦国一争高低了。
秦赵实力对比双方大军近百万,这对后勤和粮草物资是极大的压力。
因此这场战争也是双方综合国力的长平之战比拼。
对比战前双方的经济实力,秦地处《禹贡》之雍州,土地属上上等。
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迅速富强起来。
之后几世经营,兵强国富。
长平之战将发生时,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饶,东控潼关之险,奖励耕战,故战争经济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的储备非常充足。
且水利发达,常以水道运送军需。
赵国地处《禹贡》之冀州,农业资源不如秦、齐、魏等国。
赵“地薄人众”,地处北方,虽疆域广阔而耕地有限,历来又农商并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机而食”、“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桑”,因此农业经济在六国中较为落后。
虽然战国中期经赵武灵王改革,一度国力大盛,然而比之秦国商鞅变法,赵国改革局限于军事领域,政治经济改革则相对薄弱,之后又发生了沙丘宫变,赵国内乱,实力再度下滑,而赵惠文王继位后一直没有时机推行赵国的二次变法,于是赵国在战国后期“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不再适应连年大规模争雄战争的需要”,战争储备并不充足,无力支持大规模的长期战争。
再比较两国军事实力,秦军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
地近西北,民风凶悍尚武,秦马优良,秦车迅猛,称得上是超级军事大国。
且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在战场上的秦军士兵所向披靡。
赵国有“带甲之士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
以弩弓骑兵见长,赵组建骑兵部队较早,故赵骑兵训练有素,军事素养较高,经验丰富。
如此看来,赵国军事实力略弱于秦,至多与秦持平。
综上所述,赵国之综合国力要劣于秦国。
2战争经过战争起因各国疆域图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制定正确的兼并战略: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国势如日中天;连横破纵,远交近攻,外交连连得手;旌旗麾指,铁骑驰骋,军事胜利捷报频传。
100余年中,蚕食缓进,重创急攻,破三晋,败强楚,弱东齐,构成了对山东六国的战略进攻态势。
在秦国的咄咄兵锋面前,韩、魏屈意奉承,南楚自顾不暇,东齐力有不逮,北燕无足轻重。
只有赵国,自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且拥有廉颇、赵奢、李牧等一批能征惯战的将领,尚可与强秦进行一番周旋。
此时,秦要统一六国,首先就要扫除三晋,打通东进的道路。
于是秦赵间一场大战即将发生。
秦昭王根据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后出兵攻占了魏国的怀(今河南武陟西)、邢丘(今河南温县附近),迫使魏国亲附于己。
接着又大举攻韩,先后攻取了陉(今河南济源西北)、高平(今河南济源西南)、少曲(今河南济源西)等地。
并于公元前261年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
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赶忙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秦求和。
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
他的用意当然清楚: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
赵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欣然受地,派赵胜前往接受上党,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
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
范睢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
秦王便于公元前262年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
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相持阶段长平之战地图秦赵进军路线赵王闻报秦军长驱东进,只好兴师应战,派遣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开往长平,企图重新占据上党。
公元前260年春夏间,廉颇在空仓岭一线布防,王龁率军于沁河沿线准备突击。
战事是由赵空仓岭守军同秦前哨部队遭遇开始的,守军招架不住,秦军步步进逼。
是年七月,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一西垒壁(一作西长垒)完全陷落,赵军退守丹河,秦赵隔河相峙。
赵军固守有利地形,以丹河为依托,全力加固丹河防线。
此后,“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就这样,他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以不变应万变,一连坚持数载,实力强而急于一战的王龁却一筹莫展,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
至此,战争进入不分胜负的胶着阶段。
战争进行了三年,秦国的经济已不堪重负,而赵国面对庞大的军事开支也渐渐吃不消。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白起言“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吕氏春秋·应言篇》亦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的记载。
而赵国也“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于是双方都谋求速战以求摆脱困境。
秦国的战争指导者毕竟棋高一着,他们运用谋略来打开缺口,为尔后的战略进攻创造条件。
一方面他们借赵国使者郑朱到秦国议和的机会,故意殷勤招待郑朱,向各国制造秦、赵和解的假象,使赵国在外交上丧失了与各国“合纵”的机会,陷于被动和孤立。
另一方面,又采用离间计,派人携带财宝前赴赵都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挑拔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
四处散布流言:廉颇不足畏惧,他固守防御,是出于投降秦军的目的,秦军最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为将。
终于借赵王之手,把廉颇从赵军主帅的位置上拉了下来;并使赵王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谏阻,任命赵括为赵军主帅。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庸人。
他上任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于是赵军上下离心离德,斗志消沉。
他还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国听说赵国任赵括为将,立刻调整了自己的军事部署:立即增加军队,征调骁勇善战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代替王龁统率秦军。
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注意,秦王下令军中严守这一机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将领,久经沙场,曾大战伊阙,斩杀韩、魏联军24万;南破楚国,入鄢、郢,焚夷陵,打得楚人丧魂落魄。
只会背吟几句兵书的赵括哪里是他的对手。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求胜心切、鲁莽轻敌等弱点,采取了诱敌入伏、分割包围而后予以聚歼的正确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细致的部署,造成了“以石击卵”的强大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