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消化系统常用药物联合应用情况与合理性分析
我院2019年儿科药物使用分析

46中国乡村医药·药物与临床·我院2019年儿科药物使用分析吴维玲儿童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因生理特点及解剖结构与成人不同,药代动力学也明显不同于成人。
选择的药物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现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儿科门诊及儿科住院药品销售数据,一方面了解儿科使用药物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分别对销售金额前十名药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为规范我院儿科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利用智业医院信息系统,导出2019年我院儿科门诊及儿科住院的用药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销售金额等。
1.2 统计方法 运用Excel软件分别对儿科门诊及儿科住院的用药数据进行分类、排序、统计等相关处理。
2 结果2.1 药品销售金额 2019年我院儿科门诊药品销售总金额为558.5万元,占全院门诊药品销售总金额的11.6%,全年儿科门诊就诊人次为138 058人,人均门诊药品费用为40.5元;儿科住院药品销售总金额为320.2万元,占全院门诊药品销售总金额的4.5%,全年儿科住院人数为4118人,人均住院药品费用为777.6元。
2.2 药品销售金额前十名(表1、2)2.2.1 药品销售金额分析 儿科门诊前十名药品销售总额为280.8万元,占儿科门诊药品销售总额的50.3%;儿科住院前十名药品销售总额为175.8万元,占儿科住院药品销作者单位:354000 福建邵武市立医院药剂科通信作者:吴维玲,【摘要】 目的 调查该院儿科门诊及儿科住院药品销售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
方法 分别导出该院2019年儿科门诊及儿科住院药品销售数据,进行分类、排序、汇总分析。
结果 儿科门诊及儿科住院前十名药品销售金额均占药品销售总金额50.0%以上;给药途径门诊以口服剂型为主,住院以静脉给药为主;门诊口服剂型以颗粒剂为主;药品品种选择上,无论门诊还是住院,销售前十的药品中抗菌药占6席;抗菌药中以头孢菌素使用较多。
儿科用药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

儿科用药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儿童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普遍增加,治疗儿童疾病时临床用药问题一定要引起医生的注意。
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在起到一定治疗效果的同时,要兼具安全性、合理性,这与患儿的健康息息相关。
绝大部分患儿病情轻微,只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即可治愈。
因此,药物治疗是儿科常见治疗办法,正确用药可促进患儿疾病的康复。
药物安全是保证患儿安全最有效的措施,若临床用药不当将会给患儿的健康造成伤害。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治病救人,不合理使用药物则会致病害人。
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与观察者,在临床用药的各个细节中一定要认真对待,谨慎处理,严格把关。
护理工作进行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患儿的药物治疗的效果,护士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
关键词:儿科;用药;安全要点儿科临床治疗用药时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提高儿科治疗合理用药的方法,以调研某个医院 2020年 1月至2022年 1月整整两年内的所有就医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共计病例200例,结合实际的治疗方法,总结临床表现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以此作为基础,探讨临床进行儿科治疗时如何选择适当的药物,以及用药时应该注意哪些内容。
1 背景临床儿童进行就医的情况非常普遍,儿童在我国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群里,因为他们的身体及生理机能发育尚未完善,当今社会居住的生活环境也日趋复杂,因此临床上儿童的发病率只高不低。
经调查发现,临床上经常会发生治疗儿童患者时用药不当而导致的失误问题。
不合理的用药会引起儿童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见如皮肤出现疱疹、加重咳嗽以及一些消化系统功能异常、肝疾病等,严重者甚至造成患者急性肾衰竭以及泌尿系统受损等。
这些病例症状均给医生提出了严重的警示作用,在日后进行临床治疗时一定要结合儿童的身体情况及生理基本特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降低临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很多儿童都正在处于生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够成熟,身体内部的肾脏、肝脏、神经系统、免疫器官等众多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因此如果临床治疗时给予成人的药物进行治疗就会加重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合理性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合理性分析黄立新【摘要】目的通过对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门诊处方进行点评,对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儿科门诊2014年1~6月的3267张门诊处方,对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处方合格率为89.2%,不合格处方有352张,占总处方数的10.8%,其中,不规范处方占50.57%(178张),不适宜处方占49.43%(174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2041张,占总数的62.5%;在给药途径方面,涉及静脉输液处方1142张,占56.0%,口服占44.0%.单药使用处方为1815张,占总抗菌药物处方的88.92%;二药联用处方226张,占11.08%.每张处方的平均药品品种数为2.25种,基本药物的平均品种数为1.45种.结论门诊处方基本合理,但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药师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大《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力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5(012)035【总页数】4页(P111-114)【关键词】处方;点评;合理用药;分析【作者】黄立新【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药剂科,辽宁阜新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2儿童较成年人来说,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而且生理功能还不完善,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很不健全,对药物的反应更为敏感,耐受性较差[1],因此,对其用药存在较大的风险。
同时,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抵抗力较差,因此也更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经常面临临床用药。
另一方面,目前如处方开具不规范、抗菌药物滥用、药物剂量给出不明确以及联合用药不适宜等现象时有出现[2]。
为进一步研究儿科用药合理性情况,现对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2014年1~6月3267张门诊处方进行点评,以监测不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

我院儿科门诊用药不合理的处方分析一、过度用药:部分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过度使用药物,以迅速缓解病情或满足家长的需求。
这可能导致用药过多,增加儿童承受药物风险的可能性。
对于一些常见的儿童感冒病例,一些医生可能过度使用抗生素,而忽略了防治感冒的基本措施,例如休息和补充水分。
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在处理多种病症时,一些医生可能会将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而忽视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这种不合理联合用药可能会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
三、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治疗感染症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对于一些常见的儿童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滥用非常普遍。
一些医生可能会在儿童感冒的早期就开始使用抗生素,这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将来更难以进行有效的治疗。
四、不合理的用药剂量和频率:一些医生在儿童用药中可能没有根据儿童的体重或年龄进行合理的用药剂量计算。
一些医生可能会给儿童开出过于频繁的用药方案,例如每天使用的药物次数太多,以致于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药物负担和风险。
五、不合理的用药时机: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在病情不明确或未经充分观察的情况下,过早地给儿童开药,导致用药不当。
在第一次就诊时,一些医生可能会立即给儿童开抗生素,而没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观察和评估。
针对以上不合理的处方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一、加强医生的药学教育:儿科门诊医生应接受关于合理用药的培训,了解药物的特点、使用方法和剂量等信息,以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建立规范的用药指南:儿科门诊可以制定和推广以往验证有效的规范化用药指南,明确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使用时机,使医生在开药时有明确的依据,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三、加强对家长的宣教工作:在用药过程中,医生应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让家长正确理解和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四、加强药师的参与:在儿科门诊中引入药师团队,对医生在用药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帮助医生做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处方。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消化系统继续教育儿科是医学的一个专业领域,主要关注儿童的健康和疾病。
在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消化系统疾病是较为常见的一类。
中成药作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案,具有方便、口服易咽、疗效较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中。
下面将就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进行探讨。
首先,儿童消化系统药物的使用应该遵循适龄适病的原则。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发育和器官功能存在差异,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有差别。
因此,儿童的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在选择药物时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疾病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当的药物。
其次,合理用药还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对剂量较敏感。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对儿童的体重、年龄和生理特点进行综合考虑,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同时,对于含有酒精或其他不宜儿童使用的成分的药物应当慎用或避免使用。
此外,要合理地选择中成药种类。
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便秘、胃食管反流、胃炎等。
对于这些疾病,儿童肠病宝颗粒、太婆素颗粒等中成药常常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但是,针对不同病因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前,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确立准确的病因和诊断,并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适当的中成药。
最后,儿童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还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中成药对于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缓解症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疗手段。
对于某些病情较重、需要手术干预或其他特殊治疗措施的患儿,中成药往往只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和医生需要密切配合,遵循医嘱,合理用药。
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短暂而重要,对于药物的影响也较为敏感。
因此,监测患儿的病情和用药效果,注意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如果有不适,应及时联系医生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儿科常用中成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合理使用中成药方面,需要遵循适龄适病的原则,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选择适当的中成药种类,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儿科门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合理性分析

儿科门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合理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儿科门诊处方点评及用药合理性。
方法:从我院2012年10~12月儿科门诊处方中各随机抽出3000张,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及处方管理办法进行点评,对其用药合理性进行分析。
结果:3000张门诊处方的平均用药品种数为2.8种,平均每张处方金额为31.9元;3000张处方中,不合理处方459张,占比15.3%。
包括处方超过7天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天用量、无指征使用抗菌药、联合用药不适宜、重复给药、用法用量不适宜等。
结论:该院儿科门诊平均单张处方费用较合理,儿科门诊处方不合理占比较高,需加强处方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点评;合理用药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大部分组织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尤其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对药物反应敏感性较高、耐受性较差,用药风险较高[1]。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力、抵抗力低下,更易受到病原菌侵袭引发感染,常面临临床用药,一旦出现抗菌药滥用、处方开具不规范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可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故重视儿科门诊合理用药十分重要[2]。
2010年2月卫生部颁布《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目的为发现处方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以促进药物合理应用[3]。
近年来我院通过实行处方点评制度,随机抽取儿科门诊2012年10~12月3000张处方,对其行处方点评,并分析用药合理性,旨在监测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10~12月儿科门急诊处方总计3000张,按照患儿基础信息、用药类型、药物使用情况等内容填写处方点评统计表,对处方进行点评,并分析用药合理性。
1.2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12月儿科门急诊处方总计3000张,记录患儿一般情况(年龄、诊断)、药物使用情况(用药品种细目、用药最长时间、联合用药情况、处方金额),按照药品说明书、《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010年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等法规和标准,对处方进行逐张统计与点评,详细记录不合理处方并及时上报给质控小组,做出最终评审后对不合理处方进行核实记录。
儿科门诊消化系统常用药物联合应用情况与合理性分析

儿科门诊消化系统常用药物联合应用情况与合理性分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饮食习惯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已成为常见病之一。
针对儿童患者,治疗应基于患病类型和症状特点选择合适药物,并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需要通过药物联合应用来提高治愈率和减少不良反应,本文围绕儿科门诊消化系统常用药物的联合应用情况和合理性进行分析。
一、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及对应药物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等。
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例如,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胃酸分泌,减轻溃疡症状;甲氧氯普胺为胃排空促进剂,可促进胃肠动力,缩短胃内容物停留时间,缓解胃痛和反酸等症状。
2.肠病肠病包括腹泻、便秘、肠炎等多种类型,常见药物包括抗菌药、止泻药、泻药、通便药等。
例如,诺氟沙星和阿奇霉素为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泻;酚麻美敏和吗啡是常见的止泻药,可减轻腹泻症状;而大黄、甘草是通便药,也可用于治疗轻度腹泻。
3.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常伴随食管功能障碍和胃食管反流。
常见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铝制剂等。
例如,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可降低胃酸分泌,减轻炎症症状;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是H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分析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药物联合应用是常见的方法,其主要目的包括提高治愈率和缩短疗程。
但是,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的联合用药方案,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常见联合用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等。
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可显著降低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时间,减少溃疡复发率。
而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则可增加药物效果,更好地降低胃酸分泌,加速溃疡愈合。
此外,联合应用催吐药和抗生素也可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防止感染扩散。
我院门诊消化系统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我院门诊消化系统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摘要】随机抽取我院门、急诊西药处方,采用《临床用药须知》及药品说明书进行统计分析。
考察我院门、急诊消化系统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调查表明,我院消化系统药物是临床使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类药物之一,用药基本合理, 但仍有少数品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
主要表现为服药的间隔时间不合理、超剂量使用、不合理联用和溶媒选用不当及用药禁忌等方面。
【关键词】消化系统药物用药分析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其是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发病率高,造成本类药物使用面广、量大、使用率高,临床用药常见不合理使用现象。
为了解临床消化系统药物的应用情况,笔者对我院2010年1~12月份门诊、急诊处方进行一次抽样调查,重点了解我院对消化系统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以供临床用药作参考:1 资料来源和方法1.1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12月份24d门、急诊西药处方共6219张,从中查出有应用消化系统药物的处方,并对处方进行归类,分析其合理性。
1.2方法合理应用消化系统药物的判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配套书《临床用药须知》为准[1];未被收载的品种以药品说明书和临床实际情况而定,再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利用Excd录入制表建立数据库,统计处方中有消化系统药物的种类、品种的使用情况等数据,并分析其不合理应用的情况。
2 基本情况2.1 在抽取的处方中,含有消化系统药物处方1751张,占总处方数的28.16%,其中男性964人,女性787人,分别占55.05%和占44.95%;年龄为2个月~86岁。
所使用消化系统药物的品种76种,涉及9类,分别是:抗酸药与胃黏膜保护药、抑酸药、胃肠动力药、助消化药、催吐与止吐药、泻药及止泻药、肝胆疾病辅助用药、肠道微生态药和其他消化系统用药。
2.2 不合理使用消化系统药物的情况在抽查的1751张处方中,发现不合理使用消化系统药物的处方39张,占消化系统药物处方2.23%,占总调查处方的0.63%,其中消化系统药物选用服药间隔时间不合理有3张;超剂量使用2张;不合理联用25张;溶媒选用不当5张;用药禁忌4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门诊消化系统常用药物联合应用情况与合理性分析
儿科门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腹泻、呕吐、胃肠炎、便秘等。
这些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联合应用的方式,以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对常用的儿科消化系统药物联合应用情况和合理性进行分析。
1. 抗生素与止泻药物的联合应用
常见的细菌性腹泻疾病,如细菌性肠炎,通常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
但抗生素也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起腹泻。
常常需要联合应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酮康唑等。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腹泻症状,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同时不会对抗生素的效果产生影响。
抗生素与止泻药物的联合应用在细菌性腹泻的治疗中是合理的。
2. 抗生素与益生菌的联合应用
抗生素治疗常常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和其他消化不良症状。
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从而缓解肠道不适症状。
在抗生素治疗期间联合应用益生菌是常见的做法,可以减少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不良反应,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3. 抗酸药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胃肠道感染常常伴随胃酸分泌过多,造成胃灼热和胃部不适症状。
此时,常常需要抗酸药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抗酸药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酸引起的症状。
抗生素则可以消灭引起感染的细菌,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
在胃肠道感染治疗中,抗酸药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合理的。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联合应用需要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和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调整剂量和疗程,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应避免滥用药物,遵医嘱用药,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儿科门诊消化系统常用药物联合应用具有合理性,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但药物联合应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从而确保安全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