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分析

小军在伙伴 的刺激下爬上了高高的烟囱 , 又失足跌 下 , 这场 戏反 映 了马小军在感情面前的不成 熟 ,选择烟 囱这一场景极大 的刺 激 了观众 的神经 , 不仅 准确 的捕捉到少年 的冲动不理智 , 同时又 使情 节富于波澜 ; ( 3 ) 高 台跳水 , 本应是 喧闹 的游泳池 现在 却只 有 马小军一个人 , 马小 军以漂亮 的姿势起跳 , 在空 中降落时却狼
事话语》 中曾引麦茨的一段话 : “ 叙事是一组 有两个时间的序列 :
被讲述 的事情 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 。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 的功 能之一是把一种 时间兑现成另一种时间 。 ” 《 阳光 》 序幕 中还未见
二、 独特 的分裂 叙事
法国电影叙事学 家弗朗索瓦 ・ 若斯特在 《 电影话语与叙事 : 两种考察 陈述问题 的方式 》 中提出 , 从叙 事角度看 , 有声 电影 可
影 视 评 论
文艺生 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2 0 1 4 一 与
《 阳光灿烂 的 日子》 叙事分析
李 油
( 吉林 大学 文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1 2 )
摘 要: 目的 : 探 究电影《 阳光灿烂 的 日子》 独特 的叙 事艺术 ; 方法 : 运 用电影叙事 学的结构观 、 时空观 等相 关知识展 开研究 ; 结果 : 影片独特的分裂叙事 、 纵深的叙事 时空、 声 色兼备的叙事 策略是其 成功的关键 ; 结论 : 运 用多样 性的
这种叙事形式使观众保持着 自主的判 断力 。 影片序幕 中 , 中年男 人低沉的画外音为影片的分裂叙事奠定 了基础 : “ 北 京 ,变得这 么快 , 2 0年的功夫 , 她西 ,事实上 ,这种 变化 已破坏 了我 的记 忆, 使我分 不清幻觉和真实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 天 , 炎热的 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 , 也更难掩饰心 中的欲望 。 那 时候好像永 远是夏天 , 太阳总是有空 出来伴随着我们 , 阳光充足 , 太亮 了 , 使 我 眼前一阵阵发黑… …” 电影影像从幼年 的马小 军开始 , 而 中年 马小军 的画外音 以第一人称“ 我” 控制着电影的叙事 , 将 主观性 、 面分析三个有 代表性的场景 : ( 1 ) 胡同斗殴 , 导演将 场景选 在最 能代表北京 特色的胡 同里 , 时间是深夜 , 血腥暴力 的少年斗殴场 面, 准确地传达 出青少年成长所特有的狂躁 , 胡 同的逼仄狭窄使 打架的节奏变快 、 气氛更激烈 , 这场戏 只有在胡同 中才能打 的精 彩, 青春年少 的狂放不羁才能得到有力的体现 ; 【 2 ) 勇爬 烟囱 , 马
文本的重铸与回归--兼论《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语言叙事手法

摘要:近年来,影视圈涌入很多基于文本改编的电影作品。
例如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嫌疑人X的献身》《流浪地球》等均改编自同名小说,以及2019年热度爆棚且极具话题性的电影《少年的你》,也改编自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影视作品的改编热潮使得学界再次将研究视域投向由文本改编而来的电影作品,这些作品基于优秀的文学IP开发而来,本身具有一定的粉丝流量。
谈及此类作品对于文本改编的回归与重铸,便不得不再次提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文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及其原著《动物凶猛》为研究文本,从特定的转场,情节的呈现,光位的布置,景别的框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探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于原著文本重铸与回归的同时,兼论影片电影语言叙事手法,进而为我国影视行业工作者对于优质IP 的改编与再创造提供更为深远的致思路径。
关键词:影视语言;小说文本;改编;重铸;回归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自1995年上映之后,引起极大的社会轰动。
其因在当时尺度较大的影片内容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青春期启蒙”电影,影响着一代青年人。
同时,影片也被誉为小说成功改编为电影的标志性案例。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影片还原了小说中近九成情节,其运用特定的转场方式,声画结合的情节塑造,恰当的景别取景及适宜的灯光光位造型,借助独特的影视语言展现手法成功地完成了其对小说文本的重铸与回归。
一、特定的转场:由文字转向画面的重铸转场即影视作品进行场面转换时,为增强视觉画面及故事情节转换的逻辑性、条理性、艺术性、视觉性,在场面与场面之间的转换中所用的特定技法。
转场的方法多种多样,但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无技巧转场(用镜头的自然过渡作转场)及技巧转场(运用特技手段作转场)。
无技巧转场即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衔接前后两场镜头内容,其主要适用于蒙太奇镜头段落之间的转换和镜头之间的转换,强调视觉的连续性。
[1]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处理马小军从幼年过渡到青年的情节时就采用了无技巧转场的方法,从而自然的完成故事情节由文字语言转换为画面语言的二次铸造。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分析1.关于“阳光”的理解和画外音对叙事的支配《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尊重了主人公的心理真实,这种阳光并非真正的物理阳光,而是因为爱情因素的参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愉悦。
主人公表现的是对记忆的筛选,侧重于对自己记忆中美好事物的表达,因此阳光灿烂所表现的主题就是自己对青春的缅怀以及主人公的爱情体验与回忆。
另外,画外音奠定了整体的叙事基调,配合支配了影片的叙事。
导演从自我观念出发讲述故事,从而使影片具有更大的灵活度,可以任意打断并重新编叙故事,使观众时刻与影片保持间离,从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叙事线索,整部影片按照线性结构发展而画外音的出现则使叙事生出不同的支线,让观众体会导演思想的复杂性。
2.个人化的叙事方式对客观历史的解构影片从个人角度讲述关于文革的记忆,从根本上瓦解了文革的政治本质,以个人的全新视角对文革进行主观化的展现,巧妙的回避了文革的黑暗现实,将观众带入马小军的个人历史体现之中。
可以说导演是少数的个体的立场来展现属于主流的大众文革,因此,影片风格与历史之间存在着背离。
导演极力淡化文革的政治色彩和历史色彩,使本片成为文革类影片的一个里程碑。
在此意义上说,导演实现了个人主观视角对历史事件的解构,集中展现了个人在历史中的处境,表现了导演对特定历史年代的嘲讽与反思。
3.对马小军人物及其性格的分析影片的明线是马小军对米兰的迷恋,而暗线是青春成长的喧嚣和躁动,马小军是一类文革中的典型,在他身上我们可以体验到青春的躁动与不安。
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对爱情的渴望,他具有由衷的英雄思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渴望。
这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学校管理失控,师德丧失以及社会中权力的真空,社会规模社德约束力的下降,家庭之中父权的转移,父母的放任自流成为他性格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他们青春的叛逆以及文革对他们应有权力的剥夺以及深受毒害而不自知的思想状态。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

分析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原著:王朔编剧:姜文摄影指导:顾长卫录音师:顾长卫美术师:陈浩忠原著音乐:郭文景主演:夏雨(饰马小军)宁静(饰米兰)获奖:本片获199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分析读解]一、人物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是一类新典型,它展示了革命家族内部的精神冲突。
马小军们不是一般的胡同串子和市井顽主,他们是大院里的孩子,是红色特权的享有者。
他们具有由衷的英雄理想和子承父志的革命自豪感,同时又充满反秩序、反常规的自由渴望,跟父辈的革命规范和伦理法则形成了激烈冲突。
父母不在身旁,学校管理秩序的失控滋养了他们的自由发展,青春的力量无处发泄,成长的迷惑无人导引,便很容易地发展为暴力。
这是“文革”期间政治迫害之外另一种残暴。
“文革”的大环境是它滋生的土壤。
同时,马小军的青春期又具有超越时代的一般特点:一个少年开始面对社会的艰难,其间不是为外人道,耻于为外人知的辛酸在影片中时有流露:如马小军从唐山回来,见到米兰与刘忆苦亲密神态的故作轻松;从派出所回家后对着镜子阿Q式的自我宜泄;对在老莫中与刘忆苦斗殴的想像。
躁动的欲望和让人绝望的失败折磨着他,阳光灿烂之下,阴影也必浓重。
二、个人化的叙述方式(阳光)故事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70年代。
但是,在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于以往文艺作品的“文革”历史。
这里没有批斗,没有漫天的大字报,没有苦难和创伤,没有冤狱和流放。
有的是高亢的革命歌曲,灿烂的阳光,平静悠闲的大院生活,英雄主义的理想,兄弟般的友谊和爱情的萌动,失控的欲望和游戏一般的暴力斗殴。
这是姜文记忆中的“文革”,这是姜文的少年时代,姜文无意提供一段教科书一般全面、严谨的“文革”历史,他更感兴趣的是讲述一个少年在乱世中成长的故事。
他带给观众的,是他主观中的真实。
影片纯粹从个人观点出发,不带社会公共的价值尺度去处理这个题材,这就有别于以往人物行为背负公共道德和价值要求的作品。
电影作品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

电影具有实践上的跨 越,一个镜头可以穿 越时空的隧道,孩子 们在玩弄着,向上抛 书包来玩耍,此时用 了一个蒙太奇的手法, 换了一个镜头,小学 时光匆匆而过。 童年的
马小军与他的小伙伴们跑到一 块空地上,影片用了仰拍,让 孩子们围成一个象征团结合作 和伙伴精神的圆圈,把那些装 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 包奋力仍向蓝天——可以与自 由划等号的天空。
与谢晋文革影片的严肃深沉政治化和知青影视作品的悲怆苍凉边缘化不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镜语风格热烈明快昂扬亢奋故事内容表现为中心化英雄欲反秩序和荒诞性的奇特结合脚部特写镜头顾长卫用了暖色调画面就像莫奈与雷诺阿的作品线条不明显色彩和质感在强光的环境中如雾般模糊晕散而在影像内涵表现上又较为张扬显示了主角内心肆亮很耀 眼的,这反映了米 兰在马小军心中的 一个地位,很神圣, 而且这段感情在他 心中很灿烂,很美 好。用光线体现主 体。
就像文革中的阳光在那 个特定的时代如此灿烂 以至于不真实一样,在 片中唯一的雨中场景在 全片暖洋洋的色调中显 得如此不真实。马小军 和米兰相拥在一起,这 是整个影片唯一一次令 人欣慰的拥抱;但却那 么的不真实,因为这场 雨是一场在阳光最灿烂 的日子里下的。
片尾马小军被伙伴们惩罚, 在游泳池挣扎浮沉是一个经 典蒙太奇。那略带畸变的广 角镜头的出色运用,光影变 幻中略偏青蓝色的水波,水 下与岸上镜头剪辑节奏的准 确呼应,以及水下机位拍摄 过程中自由舒展的“舞蹈” 性的镜语形态,远远超越了 影片情节的范围,体现出导 演对于电影本性的独到理解 和精益求精的美学追求。
孩子们在游 泳时,通过全 镜来表现他们 的快乐,马小 军站在跳台上, 此时用俯视的 角度拍摄,也 就是摄像机仿 佛就是马小军 的眼睛。
同伴们弃他而走后,用一个远景和长镜头
浅析姜文电影独特的叙事风格——以《阳光灿烂的日子》为例

一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来 ,也 不会让摄 影机 以外 的其 他人 彻底融 入到 回忆 中去, 作 为观众 的我们 也没有 知晓整个 事件 的信 息。 2 . 叙 事空 间 电影的叙 事空 间不像小 说那样 只能通 过抽 象的文 字语 言来塑造 , 留给 读者很 大 的想象空 间,而 是用 最直观 最具 象的声 画语 言来塑造 ,观众 的接 受变得 更具体 、更直 观 、 更具冲 击力 。影 片 一开头 ,映入 眼帘的是 军人 凯旋 归来 、 锣 鼓漫 天的 画面 ,配 音则是 革命歌 曲,真 实生 动的为 人们 交代 了故事发生 的文革 背景 。
一
一
、
叙 事视 角
影片 开头采 用简单 的黑 白字幕 ,配上 男声 画外音 为全 片 拉 开序 幕 : “ 北京 ,变得 这 么 快 。2 O年 的功 夫 ,他 已 经 成为 了一个现 代化 的城 市。我几 乎从 中找不 到任何 记忆 里 的东西 。事 实上 ,这 种变化 已经破 坏 了我 的记 忆 ,使我 分 不清幻 觉和真 实 。我 的故事 总是 发生在 夏天 ,炎热 的气 候 使人们 裸露 的更 多,也更 难掩饰 心 中的欲望 。那 时候 , 好 像永远 是夏 天,太 阳总是 有空 出来伴 随着我 们 ,阳光充 足 ,太亮 ,使得 眼前一 阵阵发 黑。 ” 这 段画外 音不仅 为观 众交代 了背景 ,也将 观众 自然 引 入 以第 一人称 为叙事 的故事 里 ,马小军 的独 白成为影 片叙 事 的重要 线索 。导演姜 文没 有选择 运用全 知视 角 ,而 是运 用神 秘莫测 的 限知视角 ,这样 一来 ,可 以更轻松 的透 过人 物 描写刻 画人 物心理 ,还 可 以形成 悬念 和谜 团,从而 纵 向 拓 展 电影 的深度 空 间。 马 小军成 为整个 故事 的视角架 ,使观 众感 到非常 的亲 切 和 自然 ,又给 人很可 信 的感觉 。很 明显 ,影 片 回忆 性 的 特 质使得 姜文 选择 以主观视 角来讲 述 故事 ,片 中存在 两个 “ 我” , 中年马 小军来 讲述故 事 , 少年 马小军来 展现 故事 , 这样 的双 重视 角让故事 讲述 起来更 加灵 活 ,既带有 限知视 角 的悬念 ,又 带有全知 视角 一揽全 局的特 征。
阳光灿烂的日子 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人故事的电影,它讲述了两个家庭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艰难生活。
导演娄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将这段历史时期的苦难和人性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影片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
通过一对年轻夫妇的视角,观众得以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非常到位,他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同身受。
其次,影片的美术设计和摄影也是一大亮点。
娄烨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非常独到,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通过摄影的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沧桑和苦难。
最让人动容的是影片中所展现的人性的美好。
尽管面对着生活的种种困难和磨难,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执着。
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更是让人感动不已,两个年轻人在逆境中坚守着对彼此的爱,展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充满温情和感人故事的电影,它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人性的美好。
影片中的角色塑造、美术设计和摄影都展现了导演娄烨的才华,让人对这部电影赞不绝口。
推荐给所有喜欢温情故事的影迷们。
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

[摘要] 《阳光灿烂的日子》虽以“文革”为背景,但它不同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们从社会政治视角之下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它把视角对准了那个无序的年代疯狂成长的少年岁月,虽然故事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但我们看到的是一段不同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文革”历史。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表达,塑造了强烈的时空纵深感,以崭新的话语方式讲述了那段历史,表现了那段已逝去的青春记忆的飘忽、迷茫和充满不确定的诗意。
[关键词] 叙事学 时空意识 个性化叙述《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
本片虽以“文革”为背景,但它不同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们从社会政治视角之下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
它把视角对准了那个无序的年代疯狂成长的少年岁月,虽然故事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但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文革”历史。
影片的表层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友谊,一个是爱情。
这两个主题都是青春的梦幻和激情下的表现。
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与以往反映历史的文艺片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现在距离影片放映时间已有十五年之久,但该片是我比较欣赏的一部电影作品。
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人心里激起一种特殊的冲动,赞叹姜文的才华,佩服他的睿智。
今天再来对其进行审视欣赏的时候,场面的华美与效果应退居其次,更应该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公映的时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多次在电影颁奖礼上获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除了演员的出色本真的表演,摄影师独特的拍摄视角,更重要的是与影片所展示的叙事艺术密切相关。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从叙事规则、叙事时空、以及叙事风格等方面来阐述这部影片的独特个性魅力。
一、叙事主体的确立正如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讲:“一个影像的存在本身表明他是经过某些叙述人理性的选择与安排的,无论那是导演的、作为电影表演本身的、还是一种出于影片背后某处的“潜在语言焦点”的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阳光灿烂的日子》虽以“文革”为背景,但它不同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们从社会政治视角之下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它把视角对准了那个无序的年代疯狂成长的少年岁月,虽然故事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但我们看到的是一段不同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文革”历史。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个性化的表达,塑造了强烈的时空纵深感,以崭新的话语方式讲述了那段历史,表现了那段已逝去的青春记忆的飘忽、迷茫和充满不确定的诗意。
[关键词] 叙事学 时空意识 个性化叙述《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
本片虽以“文革”为背景,但它不同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们从社会政治视角之下对那段历史进行反思。
它把视角对准了那个无序的年代疯狂成长的少年岁月,虽然故事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但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完全不同以往文艺作品中的“文革”历史。
影片的表层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友谊,一个是爱情。
这两个主题都是青春的梦幻和激情下的表现。
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与以往反映历史的文艺片确实有很大的不同。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现在距离影片放映时间已有十五年之久,但该片是我比较欣赏的一部电影作品。
每次看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人心里激起一种特殊的冲动,赞叹姜文的才华,佩服他的睿智。
今天再来对其进行审视欣赏的时候,场面的华美与效果应退居其次,更应该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分析。
《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年公映的时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多次在电影颁奖礼上获奖,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除了演员的出色本真的表演,摄影师独特的拍摄视角,更重要的是与影片所展示的叙事艺术密切相关。
本文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从叙事规则、叙事时空、以及叙事风格等方面来阐述这部影片的独特个性魅力。
一、叙事主体的确立
正如克里斯蒂安麦茨所讲:“一个影像的存在本身表明他是经过某些叙述人理性的选择与安排的,无论那是导演的、作为电影表演本身的、还是一种出于影片背后某处的“潜在语言焦点”的理性。
观者在翻阅一本事先安排好的画册,可是翻转每一页的都不是他本人,而是某些司仪,一些伟大的影像制作者。
”本片负责翻阅画面的就是叙事者。
导演巧妙地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回忆叙事,这种叙事可能会引发的叙事范围上的限制性以及使叙事带有叙事人的主观色彩,但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也让观众觉得更真实。
既然是“我”来讲述,那就肯定带有主观因素,“我”对事件的理解与判断也并不是准确无误的。
这种方式有时也会给影片叙事增色,成为片中亮点。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导演采用了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完全把观众带入到叙述者的个人世界里,仿佛与他一起穿越模糊的记忆,回到少年时光,去体会那种少年的不羁与放纵,将这种回忆的主观性、不确定性融入情节之中。
片中大量运用旁白,组成两个不同层次的讲述者:马小军以及第一人称的我。
导演运用“我”引领观众进入电影情节中,并不时的说出一些让人思考的话语,惋惜曾经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
他那强烈的带有主观意味的旁白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着我们,阳光总是太亮,照得人眼前一阵阵发黑……”这样类似的话语在片中多次出现。
另外一个执行叙事的人——成年后的马小军,在叙事中开始怀疑自己,使用疑问的口气,影片中最突出的就是在老莫餐厅的一场戏,马小军的反常举动,从而也让观众从“观看回忆”中间回味过来,观众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这样产生了一种别样的的联想意味。
这种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贯穿始终,让观众游离在主人公的回忆与现实之间。
回忆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虽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限制性,但如果运用恰当丝毫不会影响观者对感情上的认同,叙事人的真诚使观者心甘情愿的“偏听偏信”,自觉的站在叙事人的角度来看待所讲之事,而不是被欺骗的感觉,这就是艺术所渴望达到的“移情”效果。
二、时空意识:从历史到当下、从历史叙述到个人记忆
1.塑造时间纵深感
时间在影视叙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曾援引麦茨的一段话:“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
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
”①这种双重性让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
在影视叙事中存在三个时间:一是原始事件时间,二是本文叙述时间,三是播映时间。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原始时间就是马小军几十年的成长岁月,这种原始时间可以在叙事中被无限的放大或缩小、强化或舍弃。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成年的马小军回忆自己曾经青春年少时的放纵与激情,从小学、初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11
《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