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一、出血性水肿病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
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
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
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
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
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
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0.35公斤/亩·米。
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
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0.05养殖技术1 出血性水肿病1.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在感染之后的鱼体表面出现泛黄粘液增多,咽喉部位皮肤会出现破损和充血状况,呈圆形的孔洞状,腹部会有明显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出现充血,背鳍肿大,在胸鳍和腹鳍基部会出现充血,甚至于在腹部的脐部到腹鳍纵裂处,会出现胆汁外渗的情况,腹腔内会有大量的血水或者是黄色的冻胶状物,肠胃内没有食物,胃出现苍白,肠胃充满黄色的脓液,肝脏呈现土黄色,脾脏出现坏死,在肾脏上会出现黑点,这种病在苗种或者是成鱼养殖期间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尤其是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比较流行,死亡率能够高达80%,在高温的季节这种病非常容易爆发,并且来势较快,蔓延速度非常之快。
1.2 疾病控制在养殖的过程中,养殖者应该非常注意养殖的水质状况,保持一个较好的水环境,溶解氧要保持在5mg/L,同时应该降低鱼苗的养殖密度,在发生染病之后对水体每天要进行消毒,投喂鱼肉浆时应该在其中加入1%的食盐。
2 肠炎病2.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通常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感染引起的,在染病的鱼群上会出现膨大,肛门出现红肿,在按压腹部时有黄色的粘液流出,一般患病较轻的鱼食道和前肠会出现充血发炎,而严重的全肠发炎,并出现浅红色,血脓堵塞肠管,感染病之后的鱼,会离开群体进行独游,并且出现活动迟缓,食欲减退的情况,肠炎病主要造成的危害在鱼种和成鱼之间,感染病菌的主要原因可能来源于在养殖的区域的淤泥,大量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鱼肉浆等都有可能会携带这种病毒,一般水温在25°到30°时,这种病比较流行。
2.2 疾病控制在发生这种病之后,对池塘要进行彻底的消毒,不能够投喂一些腐烂的饲料,活饵应该要用3%到5%的食盐溶液进行消毒,并且在饲料中要添加1%的食盐再进行投喂,在鱼池中撒入0.5×10-6的二溴海因,隔日再按照浓度泼洒一次。
3 一点红病3.1 病因及症状这种病症一般是由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细菌性并发症,在感染的鱼体头顶会出现溃烂,红肿,穿孔,鳃充血等情况,鱼会离群独游或者较长时间的将头朝上尾朝下的方式,垂直悬浮在水中,来回战转动,这种情况发病的原因一般为:第一,投放密度较大,鱼池中粪便和排泄物增加导致水质较差,鱼长期生活在一种半缺氧的状态,并且随着可活动的区间的减少使得活动能力减弱,寄生虫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寄生,第二,水质被污染,水中的细菌增加,增加了鱼感染的情况,第三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造成饲料系数增加,鱼体生长的比较缓慢,排泄物较多,造成对水的二次污染,引发了寄生虫细菌等感染。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

黄颡鱼的主要病害有哪些?防治方法是什么?黄颡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我国养殖黄颡鱼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它的养殖面积和密度也在不断的扩大,但同时带来时病害的高发和多发,严重影响养殖产量和养殖户经济收益,那么黄颡鱼在养殖会遭受哪些病害的危害呢?1、水霉病水霉病是由水霉病菌感染寄生在鱼体上,水霉病军在水体中繁殖,黄颡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外部损失时,水霉病菌就会趁虚而入。
寄生在鱼体的外伤口上,不断的繁殖生长,开始寄生时肉眼不可见,随着时间推移,菌丝开始不断的向内和向外生长,蔓延扩散,形成白灰色的棉絮状物。
发病时病鱼游动不安,精神失常,摄食量下降,最终因食欲废绝,逐渐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放苗前先要及时石灰粉清塘消毒处理,减少病原,降低养殖吗,密度,防止鱼在游动时应摩擦而产生外伤,同时在放养和捕捞也要小心。
定期消毒,改善水质,发病时用水霉速克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续三天即可治愈。
2、肠炎病肠炎病是一种细菌性的传染病害,它是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原因是投喂的饲料不新鲜、霉变腐败。
发病时病鱼腹部肿大,肛门红肿,轻轻按压会有黄色的黏液流出。
将病死鱼解剖,会发现肠胃部位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发病后会离群独自活动,游动缓慢,食欲减弱,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同样的要继续清塘消毒,减少病原细菌,投喂的饲料一定要新鲜,不要喂食变质、霉变的饲料,活饵要经过消毒后在投喂,投喂后的残饵要及时清理。
尤其是在夏季时,还要注意控制水温,因为此病流行期在水温25-30度时,发病后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再在饲料中加入一些食盐。
3、出血性水肿病出血性水肿病也会一种细菌病害,是黄颡鱼养殖时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时病鱼体表发黄,黏液增多,腹部肿大,肛门红肿外翻,另外胸部、鳍部、背部都会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病情严重时食欲废绝,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肠胃内有大量的脓液,死亡率高。
防治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

CATALOGUE目录•疾病概述•病因分析•防治策略•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评估•案例分析与应用定义症状定义和症状传播途径危害传播途径和危害鉴别诊断与其他细菌性疾病相比,如黄颡鱼败血症等,该病的传播速度较慢,死亡率相对较低。
诊断方法结合病鱼的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病原微生物环境污染因素水质恶化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含量超标。
底质污染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积累,导致底部有害物质释放。
养殖管理因素030201药物治疗环境改善水质管理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消除病菌和有害生物。
池塘消毒水温调控密度控制合理控制鱼体的养殖密度,避免过密养殖导致疾病传播和生长不良。
合理投喂根据鱼体的生长需求和摄食习惯,合理配比饲料,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生物防控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鱼类疫苗等生物手段,提高鱼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养殖管理优化定期观察与检测定期检测水质定期检测鱼体观察鱼群状态03避免药物残留合理使用药物01选择合适药物02按照使用说明用药加强水源管理合理投喂饲料加强鱼池管理避免密度过大提高养殖管理技术评估指标治愈率评估治愈的病例数占总数比例,反映防治措施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死亡率的降低评估防治后死亡率的降低程度,反映防治措施对降低死亡率的效果。
生长性能的提升评估防治后鱼类的生长性能是否得到提升,反映防治措施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实验室检测统计数据分析临床检查评估方法评估结果与反馈结果汇总结果分析反馈与改进成功案例介绍案例一案例二通过对比实验和应用实践,证实了综合防治措施在控制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方面的有效性,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养殖模式,成功案例的防治方法可因地制宜地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实际需求。
实际应用效果VS未来研究方向深入研究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以便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
加强与其他养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更加科学、环保、高效的防治方法,促进黄颡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颡鱼的病害防治

在2000年以前,黄颡鱼病害在国内仅有鳃霉病、出血性水肿病和肠炎病的报道。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黄颡鱼的疾病也日趋增多和严重。
现将我们多年养殖的病害防治经验作如下总结。
一、由细菌引起的疾病1.出血性水肿病(1)主要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肠内无食物且充满黄色脓液。
病鱼食欲明显下降、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
(2)危害及流行:在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阶段均可能发生,苗种阶段危害较为严重。
常在高温季节暴发,死亡率高达80%以上。
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①注意水质,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
②用强氯精0.25~0.3克/米3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
③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定时加1%食盐到饲料中。
2.肠炎病(1)症状:病鱼独游,发病的初期,剪开肠道,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道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
在发病的后期,可以看到肠道、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很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的粘液,脓血充塞肠道。
病情严重的时候,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
(2)危害及流行: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
病菌主要来源于环境和变质的饲料,这种病具有很强的传播性。
(3)防治方法:①彻底清塘消毒,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溶液洗浴消毒。
②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不投喂腐败霉变的饲料,鲜活饲料要用2%~3%食盐溶液消毒后投喂。
③每隔15天投喂1次大蒜或大蒜素药饵,每千克鱼喂大蒜l0~30克或大蒜素粉(含大蒜素10%)2克。
④对发病鱼池,采用外消内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用强氯精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5~0.6克/米3;每千克鱼用氟哌酸l0~30毫克拌饲,分上、下午2次投喂,连喂3~5天。
3.水霉病(1)症状:病鱼受伤处水霉大量繁衍呈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
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法等

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法等作者:罗西雷何险峰来源:《农家科技》2008年第10期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法1、细菌性肠炎。
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
肠道发炎,呈浅红色,充满血脓。
病鱼离群靠岸独游,游动迟缓,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①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活饵用2%~3%的食盐水消毒后再投喂:定期在饵料中添加0.1%鲜大蒜汁。
②全池泼洒0.3克/立方米强氯精或0.5克,立方米二氯海因。
③投喂土霉素药饵,每千克饵料加土霉素0.05克,连用10天。
2、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色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胶冻状物,胃肠无食,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
防治方法:①二氯海因0.5克/立方米水体消毒,连用3天。
②投喂四环素药饵,每千克饵料加入0.7克四环素,连用1周。
③加大换水量,定期用生石灰15~20克/立方米水体消毒。
3、水霉病。
病鱼游动缓慢,体表有絮状附着物,鱼体消瘦衰弱而死。
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
多因拉网、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防治方法:①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②全池遍洒水霉净0.3克/立方米。
③先用5%食盐水浸洗鱼体5分钟,再用青霉素80万单位加入100千克水配成溶液浸洗10分钟。
4、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
因车轮虫或斜管虫大量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所引起,主要危害黄颡鱼苗种。
病鱼焦躁不安,在水上层狂游;或腹部朝上,在水面上旋转。
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或斜管虫寄生于鳃丝和皮肤上。
防治方法:①0.7克/立方米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
②复方鱼虫净0.3~0.4克/立方米全池遍洒。
③鱼虫克星0.15克/立方米全池遍洒。
④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5、小瓜虫病。
多由小瓜虫寄生于鱼体鳃部和皮肤引起。
病鱼皮肤上,肉眼可见小白点,用镊子取下小白点,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确诊。
黄颡鱼出血病是什么?怎么治疗预防

黄颡鱼出血病是什么?怎么治疗预防黄颡鱼抗病能力强,是很少生病的,近年来养殖者也越来越多。
但也有少数鱼塘发现黄颡鱼爆发出血病现象,针对此病,一旦发现就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同时也要做好常见病的防治。
黄颡鱼爆发出血病怎么办?应对措施:第一步:降低氨氮亚盐对其危害,减少应激首先全塘使用解毒类的产品降低氨氮亚盐的毒性,接着使用增氧剂和分解类的菌制剂分解池塘中的粪便和底部有机质,可有效抑制有害菌的产生和繁殖。
对于氨氮、亚盐过高的池塘,使用化学类改底产品,建议适当增加用量。
第二步:内服减少鱼体病原菌数量,增强免疫力出血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并且从鱼的表观症状和解剖结果来看,细菌已经感染到了鱼的体内,造成部分器官败坏,所以需要先将鱼体内的有毒细菌杀死,增强鱼的免疫能力,防止疾病的传播。
内服沙星、头孢或氟苯尼考类产品,杀死鱼体内的有害菌。
另,由于抗生素类的产品对鱼体有一定的损伤,所以建议配合多维类的内服产品,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
第三步:池塘水体和底部杀菌,减少病原菌数量内服杀菌后,先对池底进行消毒,然后对水体进行消毒,这样即可有效控制和治疗细菌性出血病。
总之,在疾病高发期的季节,要加强预防措施,勤巡塘,早发现,早治疗。
夏季黄颡鱼容易发生哪些疾病?一、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
少食或停食。
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5%食盐水浸洗10分钟。
2、治疗以池塘水体消毒为主,每亩水体用二氧化氯1ppm或10%聚维酮碘溶液300-500毫升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3、病情严重时,可在每公斤饵料中添加10%氟苯尼考2-3克或双黄苦参散20-40克(按5%投饵量计算),连喂3-5天。
二、出血性水肿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
该病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1、改良水质。
养殖期间,应经常加注新水。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

黄颡鱼养殖中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分析摘要:黄颡鱼在国内的许多区域都有分布,而且黄颡鱼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同环境下都能够生存和繁衍。
黄颡鱼主要是以水中的一些虫类和虾类作为食物,而且黄颡鱼的肉质比较鲜嫩,受到社会公众的喜爱。
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野外的河流中黄颡鱼的数量在逐步减少,而且在黄颡鱼的养殖期间,仍然会产生一些疾病,这样会影响到黄颡鱼自身的健康,也会给养殖人员带来许多经济损失。
因而,本文针对黄颡鱼养殖期间产生的主要疾病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探究关键词:黄颡鱼;养殖;常见疾病;防治分析引言:在养殖期间,养殖户要着重去针对黄颡鱼养殖中出现的充血性水肿病、细菌烂腮病、细菌性肠炎病、寄生虫病等各类疾病进行重点的关注。
并针对黄颡鱼产生的疾病,制定一定的防治措施,来实现预防疾病的产生,避免黄颡鱼生病而给养殖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黄颡鱼养殖中的疾病分析(一)出血性的水肿病这是由于黄颡鱼体内的细菌而引发的,当黄颡鱼染上这种病,体表特征主要是使黄颡鱼的体表颜色变黄,而且黄颡鱼体表的粘液分泌量会逐步增加。
在黄颡鱼的阴部会出现发红充血现象而起,也会在鱼体内产生腹部肿大,肛门红肿的症状。
黄颡鱼出现这种水肿病时,这种疾病会导致体内的胆汁泄漏,产生黄色的粘稠液。
黄颡鱼肠胃会发白,干燥发黄,出现这种病的黄颡鱼会产生厌食的现象,而且活动不够,死亡率偏高。
因而,在黄颡鱼的苗种育苗期间,这种病出现的频次较高,在患上这种病时,死亡率会达到75%以上。
尤其是在高温季节,这种病传播的速度较快。
在水温27度左右,这种病比较常见,而且黄颡鱼的死亡率偏高有时会达到85%以上[1]。
(二)细菌性的疾病细菌性的烂鳃病是由于纤维真菌科细菌引发,一般黄颡鱼在幼时经常会患上这种疾病,而且黄颡鱼染上这种病时,食欲大减,而且会在池塘池边慢慢游动。
黄颡鱼的鳃前端会出现腐烂的问题,这使黄颡鱼的死亡率也较高。
通过对黄颡鱼鱼腮进行检查分析,发现鱼鳃部位会出现许多条形的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养鱼1999年第12期Scientific Fish Farmin g1999(12)
・26・
我们于1999年4月至6月从湖南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塘调运黄颡鱼亲鱼176尾,在水泥方池内进行人工强化培育。
在培育期间,部分亲鱼出现体表、鳍条充血,腹部肿大等症状,并发生死亡,我们对其病因、病症及防治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报告如下:
一、养殖概况
亲鱼于1999年4月22日从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
塘购买,雌雄比1∶1,雌鱼规格为50~100克/尾,雄鱼规格为100~200克/尾,放养于规格为214米×213米×015米的水泥方池内,放养密度为32尾/米2,保持水深45厘米。
水面上放置占1/3池面的水葫芦供亲鱼遮荫避光和净化水质用。
每天投以干虾和剪碎的小杂鱼,投饵率为1%~3%,定时用小型增氧器增氧,定期换水,每次换掉原池水的1/3。
池鱼从5月1日开始发病,5月5日出现死亡,5月6日将池鱼全部捕起,选出病情严重的亲鱼30尾,转入另一同样大小的方池内隔离治疗。
同时,对原池亲鱼采用外用与内服并举的方法进行防治,并加强管理。
二、病症与病因分析
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
胆汁外渗。
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
运动失调,常离群悬垂于表层水体的水葫芦根下,感染快,死亡率高。
我们将胃、肠内含物与体表粘液压片检查,没有发现寄生虫。
然后,抽取5毫升病鱼腹腔积水注入到放有健康小鲫鱼、水体体积为1米3的小水泥方池内,水温28℃,2天后,鲫鱼出现暴发性出血症状,发病率90%,并出现死亡。
因此,我们初步诊断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引起。
从天气和饲养管理情况来看,5月1日以前为连绵阴雨天,气温、水温均较低,在14~15℃之间,而5月1日以后,天气转晴,由于养殖池水体小,到5月4日水温迅速升高至27℃,水质恶化,呈浓绿色,透明度降至20厘米以下;而投喂的鲜鱼块没有处理直接投喂,干虾采用遍洒法,没有及时捞残,有可能造成消化道感染。
同时,初入池的黄颡鱼由于不适应环境,活动激烈造成皮肤磨损,从而导致病菌感染,病情恶化。
三、防治与效果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防治。
首先,捞出病情严重的亲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鱼池与原池用013毫克/升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将干虾磨成粉后添加30%的三粉与012克的四环素做成药饵30克,每天1次,连喂3天;坚持在鲜鱼块中添加1%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同时,加强管理,勤捞残渣剩饵,高温时增大换水量。
通过治疗,隔离池中病情严重的亲鱼,因大多数亲鱼不摄食,疗效不显著,一周后,死亡率达90%。
而原池中病情较轻者,腹水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到6月10日人工繁殖实验结束,亲鱼没有再发病。
可见加强水质与投饲管理能有效预防此病。
湖南省常德师院生物系
罗玉双夏维福刘良国姜新生
邮编415000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