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基本过程与解决问题资料讲解
思维的解决问题解决与思维策略的分析

思维的解决问题解决与思维策略的分析思维的解决问题与思维策略的分析思维是人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人类独有的认知能力之一。
而思维策略则是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以解释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线,分析常用的思维策略,并探讨其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
第一部分:思维的解决问题过程思维是人脑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包含了观察、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判断等多个环节。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人们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 定义问题: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问题的定义和范围。
明确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集中注意力和资源,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 收集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特点。
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阅读文献、采访专家、进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3. 分析和比较: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我们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
通过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和规律,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4. 生成解决方案: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后,我们可以开始生成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基于经验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
关键是要确保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5. 实施和评估:在选择了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后,我们需要将其实施到实际行动中。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行持续的评估和反馈,以确保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部分:思维策略的分析思维策略是我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思维策略:1. 归纳法:通过观察和总结事实、现象,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规律,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法适用于探索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2. 演绎法:通过已知条件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演绎法适用于从已知信息中推导出新的结论或方案。
3. 逆向思维:从问题的逆向出发,即设想已实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再逐步分析回来,找到实现这个解决方案的路径。
思维的基本过程与解决问题

思维旳基本过程与解决问题一、思维旳基本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旳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旳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结合为一种有机整体。
分析可以使人理解事物旳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综合可以使人理解事物旳整体和构成事物整体旳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之间旳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旳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旳两个方面。
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故意义;分析基础上旳综合,综合者更加完备。
人与人之间存有分析与综合旳能力旳差别,同一种人存有不同年龄旳分析与综合旳差别。
例如,有旳人善于分析;有旳人善于综合;小学生旳分析综合能力偏于对具体事物旳分析综合旳感性水平,中学生则提高到对事物旳本质因素和内在联系旳分析综合旳理性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窗生旳这些特点,加以积极地引导,以增进他们一般思维能力旳提高。
2、比较比较是指在思考中拟定多种事物旳相似点和差别点旳过程。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旳基础上进行旳。
为了比较某些事物,一方面就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它们旳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再把它们相应旳部分相应旳属性和相应旳方面联系起来加以对比,这其实就是综合。
最后,找出拟定事物旳共同点和差别点。
因此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又是比较旳构成部分。
教学工作中,常常使用旳比较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同类事物间旳比较,又我为纵向比较,或称顺序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将事物旳本质特性和非本质特性辨别开来。
另一种是不同类事物间旳比较,又称为横向比较,或称交错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将事物旳本质特性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还可以使事物间旳区别与联系更加明确,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知识旳混淆与分裂。
比较旳原则是比较对象旳相应部分或特点,根据同一种原则进行比较。
否则,凤马牛不相及旳事物或根据不同旳原则,是无法比较旳。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指在思考中抽出多种事物旳共同属性,并舍弃其他属性。
思维基本过程

思维基本过程
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活动之一,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思维基本过程是指人类在进行思维活动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基本步骤,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和推理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基本过程。
感知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器官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第一步,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思维活动。
感知的质量和准确性对于后续的思维活动至关重要。
注意是指人类在感知到信息后,有意识地选择并集中精力关注某一方面的过程。
注意是思维活动的第二步,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信息。
记忆是指人类在感知和注意到信息后,将其存储在大脑中的过程。
记忆是思维活动的第三步,它可以帮助我们回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为后续的思维活动提供支持。
想象是指人类在脑海中创造出新的图像、声音或其他感觉的过程。
想象是思维活动的第四步,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
思维是指人类在感知、注意、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推理的过程。
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核心步骤,它可以帮助
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判断是指人类在思维的基础上,根据事实和逻辑进行评估和决策的过程。
判断是思维活动的第六步,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推理是指人类在思维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是思维活动的最后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解决问题。
思维基本过程是人类进行思维活动时所经历的一系列基本步骤,每个步骤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过程,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第三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第三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什么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指人们在活动中面临新情境与新课题,又没有现成的有效对策时,所引起的一种积极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过程。
思维产生于问题。
“问题是接生婆,他能帮助新思想诞生”(苏格拉底语)。
只有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观愿望,靠旧的方法手段不能奏效时,人们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但包括了整个认识活动,而且也渗透了许多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但思维活动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成分。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在阶段的划分上,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目前我国心理学界比较倾向于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 发现问题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
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实践领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
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即是发现和提出问题,它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和前提,并能产生巨大的动力,激励和推动人们投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
历史上许多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能否发现和提出重大的有社会价值的问题,要取决于多种因素。
第一,依赖于个体对活动的态度。
人对活动的积极性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态度越认真,越易从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敏锐地捕捉到他人忽略的重大问题。
第二,依赖于个体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思想懒汉和因循守旧的人难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从细微平凡的事件中,发现关键性问题。
第三,依赖于个体的求知欲和兴趣爱好。
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接触范围广泛,往往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力图探究现象中更深层的内部原因,总要求有更深奥、更新异的说明,经常产生各种“怪念头”和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
第四,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知识贫乏会使人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并刺激人提出许多不了解的问题,但所提的问题大都流于肤浅和幼稚,没有科学价值。
知识经验不足又限制和妨碍对复杂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躯体;把⼏何图形分解成点、线、⾯、⾓、体;分析⼀个句⼦由哪些语⾔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把单词组成句⼦;把⽂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把⼀个学⽣的思想品德、智⼒⽔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
通过分析,⼈可以进⼀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
通过综合,⼈可以完整、全⾯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从分析。
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
例如,学⽣读⼀篇课⽂,既要分析,也要综合。
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意;经过综合,掌握了⽂章的中⼼思想,便获得了对⽂章的整体认识。
对事物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的、⽀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的认识。
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平上进⾏。
⼈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分析与综合,例如,⼩学⽣⽤散装的零件⾃⼰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平上进⾏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员分析案情,学⽣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平。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导向问题目标与结果的过程。
因此,问题解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提出问题就是发现矛盾的存在,并存在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这是把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人思维活动的过程。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端,也是解决问题的动力。
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激励和推动人们投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之中。
2.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提出假定和设想。
问题解决的方案常常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经过验证并得到逐步完善。
假设是人们推测、假定和设想问题的结论与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假设的提出依赖于许多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创造力、想象力、直观的感性形象、尝试性的实际操作、言语表达和创造性构想等对其都有重要的影响。
3.明确问题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明确问题依赖于以下两个条件:(1)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感性材料。
问题是在具体事实上表现出来的,只有当具体事实的感性材料十分丰富且符合实际时,人才能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等,使矛盾充分暴露并找出主要矛盾,这是明确问题的关键。
(2)已有的知识经验。
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分析问题并抓住主要矛盾,越容易对问题进行归类,使思考具有指向性,便于有选择地应用原有知识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是对假设进行验证的过程,它是问题解决的最后步骤。
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以下两种:(1)直接检验。
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检验,这是检验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
例如,列车空调坏了,人们查找到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际维修,检验提出的维修方案能否解决问题。
(2)间接检验。
间接检验即在头脑中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等,利用思维对假设进行论证。
思维基本过程

思维基本过程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创造新知的基本活动之一。
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基本的步骤和操作。
本文将对思维基本过程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运作方式。
一、观察和感知思维的起点是观察和感知。
人类通过感官对外界世界进行观察,收集和接收各种信息和刺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能够获得到世界的真实面貌和现象的本质。
观察需要细致入微,不偏不倚地记录和感知外界的一切。
二、记忆和回忆在观察的基础上,人类将所获得的信息和刺激存储在记忆中。
记忆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回想起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当前的问题和情境中。
回忆是思维的一种形式,通过回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和指导。
三、分类和归纳在思维的过程中,人类会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
分类是将不同的事物和现象按照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进行分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它们。
归纳是从个别的观察和案例中总结出普遍规律和原则,以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动。
四、分析和推理分析和推理是思维的关键环节。
通过分析和推理,人类可以从已知的信息中得出新的结论和判断。
分析是将复杂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拆解和解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关系。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规则,从中推断出新的结论和结论。
五、创造和解决问题创造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最高形式。
通过创造和解决问题,人类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和观念,并找到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方法。
创造是思维的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它驱动着人类不断探索和创新。
六、评价和决策在思维的过程中,人类会对已有的信息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决策。
评价是对已有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其可信度和有效性。
决策是在多个选择和方案之间做出抉择和决策,以解决问题和达到目标。
七、反思和修正思维的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循环和反复的过程。
在思维的过程中,人类会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假设,以适应新的信息和情境。
反思和修正是思维的关键环节,它使得我们能够不断进步和改善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思维与问题的解决

实践经验
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人 们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批判性思 维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反思
通过自我反思和总结,发现自 己在问题解决中的不足之处, 并寻求改进方案,提升批判性
思维水平。
Part
06
问题解决的实践与案例分析
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场景
教育领域
教师运用问题解决的方法 1
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问题是指需要找到解决方案的情境或状态,通常表现为某种困境或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 距。
分类
问题可以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如封闭式问题(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和开放式问题 (多个解决方案);简单问题(单一因素)和复杂问题(多个因素);明确问题和隐含
问题等。
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
方法
问题解决的方法包括分析法、归 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根据 问题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方 法。
策略
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目标分解、 逆向思维、排除法、尝试错误法 等,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 合适的策略。
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个人发展
问题解决能力是个人发展中的重 要能力之一,能够帮助个体克服 困难、实现目标,提升自我价值 和成就感。
解决问题与创造价值
解决问题是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解决问题,能够满足人们的 需求,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
创造性思维
通过联想、想象和灵感激 发,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和创意。
思维与问题解决的互动发展
思维方式的改进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01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培养更加高效和创新的思
维方式。
问题解决有助于提升思维能力
02 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方式和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的基本过程与解决问题一、思维的基本过程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分析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综合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整体和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者更加完备。
人与人之间存有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的差异,同一个人存有不同年龄的分析与综合的差异。
例如,有的人善于分析;有的人善于综合;小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偏于对具体事物的分析综合的感性水平,中学生则提高到对事物的本质因素和内在联系的分析综合的理性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积极地引导,以促进他们一般思维能力的提高。
2、比较比较是指在思考中确定各种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过程。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了比较某些事物,首先就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它们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各个方面。
其次,再把它们相应的部分相应的属性和相应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对比,这其实就是综合。
最后,找出确定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所以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又是比较的组成部分。
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比较类型有两种。
一种是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又我为纵向比较,或称顺序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分开来。
另一种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又称为横向比较,或称交错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将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加清楚地呈现出来,还可以使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明确,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知识的混淆与分裂。
比较的原则是比较对象的相应部分或特点,根据同一个标准进行比较。
否则,凤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或根据不同的标准,是无法比较的。
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指在思考中抽出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并舍弃其它属性。
概括是指地思考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联系起来。
分析、比较是抽象的基础,抽象又是概括的基础。
没有分析和比较就不能抽象,没有抽象就不能概括。
抽象、概括使我们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特殊上升到一般,把思想引向深化,更正确、更全面、更本质地反映事物。
4、具体化具体化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推广运用到同类其它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一般认识不断扩大、丰富、深入和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对在学习中获得的一般理论加以具体说明和阐释。
同时也应培养学生有独立地运用一般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具体化是真正掌握科学知识,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重要保证。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阶段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般说来发为四个环节或四个阶段:发现和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发现问题思维自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矛盾时时处处都有,问题也就无时无在。
但若真正引起人们的积极思维,大多是“为什么”和“怎么样”一类的问题。
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出问题的核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和提出有重要价值的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依赖于下列条件:(1)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是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的催化剂的和催生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出现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是人们思维的压力和动力。
原始社会中,人类狭小的生活空间尚无可靠保证的情况下,不会提出和明确发明宇宙飞船征服太空的问题;在人们钻木取火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不会有人提出制造电灯、电视等电器的问题和设想。
有一位各人说过,社会的需要会比一百所大学更能造就人才。
(2)个体活动的积极性。
社会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思维任务之后,一说来,个体活动的态度越积极,活动量越大,范围越广,越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高度的活动热情及主动的态度,才能发现常人不注意的问题。
(3)个体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追求某种现象或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动因。
求知欲望强烈的人总是能在别人不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总是能在被公认的解释中提出疑问,总是能要求有更深奥的和更亲异的说明。
他们往往“异想天开”或产生一些常人看来荒诞不经的想法,寻根问底,究追不舍,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4)个体的知识水平。
知识贫乏可以使人对一切感到新鲜,并刺激提出一些不了解的问题,但往往缺乏深度,让人感到肤浅可笑。
一般而言,知识越是丰富,钻研越是深刻,提出问题就会越多,越重要。
我国著名桥梁力学专家茅以升考试研究生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对读过的书籍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给每个人评定成绩,对我们是一个启发。
2、分析问题分析问题主要是指弄清问题的特点和条件,其依赖的基础是搜集与占有与问题有关的大量材料。
问题总是在具体事实上表现出来的,因此,没有大量的与问题有关的有价值的信息,要顺利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诗人李贺“诗袋”的故事,“韦编三绝”的故事有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研读了1500本以上的著作,均说明占有大量有关信息的重要性。
3、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方法。
但这经常不是简单地能够立刻找到和确定下来的,而是先以假设的方式出现。
所为假设,是指关于引起一定结果的原因的推测。
提出的假设越合理,问题解决的就越快合理假设的提出,取决于两因素,一是对问题的明确程度,二是主体已有的知识检验。
对问题越明确,知识经验越丰富,提出假设就越有针对性和广阔性。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检验假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实际行动,即按照假设去具体解决问题;二是智力活动,即进行推论。
这种方法用在检验不能用实际行动检验的假设上。
如军事行动的方案,重大工程的方案等。
但检验假设最终仍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四个环节并非截然分分,有时交错进行。
目前心理学界对解决问题的环节尚有不同的看法存在。
三、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因素分析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1、知觉情境的影响解决问题往往会受知觉情境的影响。
一般情况,知觉情境越简洁明显,有关的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就容易解决;复杂的隐匿的知觉情境,问题就不易解决。
例如,在解决以已知圆半径为条件,求圆的外接正方形面积的问题中,图形画法不同,解题的难度就不一样,显然A图的解决要比B图的解决难度要大。
又如,在解决如何连续画出四条线段一次通过所有九个点子的问题中,由于九个点子的整齐排列,极容易使人把它们知觉为一个正方形的整体,于是思维活动被局限在九个点子组成的图形之内,问题始终不能解决。
然而,思维活动一旦突破了知觉的束缚,就会立刻转向从九点之外下笔,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2、动机与情绪的影响每个人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总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动机与情绪。
动机是促使人去解决问题的动力。
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没有动力,问题自然不会顺利解决;但动机过强,同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动机强度只有保持在一个恰当适中的水平上,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条“倒转的U型曲线”。
一般地,积极情绪会使问题顺利解决,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但有特殊情况,过度兴奋和过度消极有时反而会阻碍或促进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的影响定势指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
也就是说,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方法、思路)去解决同一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以后仍然用习惯了程序(方法、思路)去解决问题。
思维定势对那些简单的只需靠记忆或熟练操作即可解决的问题。
它能有积极作用;对解决那些复杂的、创新的问题则起干扰作用和阻碍作用。
专栏2:反思维定势著名动物病理学家贝费里奇谈到思路问题时曾举过一个例子:为了发现引起羊腐蹄病的微生物,他研究了数年但一无所得。
原因是他每一次研究失败之后,又仍然采用同样的方法(他认为是最合理的方法)重新开头,但最后还是没有成功。
后来,他采用另外一种根本说明,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中,人们应当自觉采用“反思维定势”的措施─进持反向思维。
“田熊锅炉”的发明就是反思维定势的产物。
过去的锅炉均安装着许多水管,它是用加热水管的办法使热水上升产生蒸汽。
但这种结构的锅炉热效率不高。
日本的田熊常吉想改革锅炉,但由于他的思考只局限在如何加热锅炉来提高热效应这一点上,结果屡遭失败。
后来,他从相反的角度─锅炉吸热的角度思考问题时,便茅塞顿开。
他想,管子里加热的水只能上升,这对冷热水交替极为不利,严重影响锅炉的势效率。
于是,他把其中一根的热水管加粗,在粗管子中加入一根细的降水管。
这一改,外管里的热水上升,内管里的冷水下降,水流和蒸汽得以循环,锅炉的热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百分之十。
田熊从“加热”的反面“吸热”来考虑问题,从而成功地发明了田熊锅炉。
田熊常吉因此而成了日本的十大发明家之一。
为了克服固定思路的消极面,应当时常问一问自己:“从逆向去思考怎么样?”比如,圆珠笔漏油问题,一般人是从分析圆珠笔生漏油的原因入手去寻找解决办法,得出的结论是要增强笔珠的耐磨性,但漏油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而日本的中田则从逆向去思考,他采用减少笔芯容量的办法解决了原珠笔漏油的问题。
对有些问题还可以大胆地问一问自己:“颠倒一下不行吗?”日本一位叫滨里的人,经常被人邀去练习高尔夫球,可是,在家里练习时,由于没有草坪,就要用带毛的地毯,而地毯价钱十分昂贵。
能不能想法使练习少花点钱呢?滨里想:“把地毯上的毛安在球上行不行呢?这样不照样可以产生磨擦力吗?”就这样,长满毛的高尔夫球诞生了,这种球的楼道里练习也就象在草坪上练习一样了。
反面可以出真理。
美国伯纳姆在现代科学管理制度─泰罗制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问,就是反向思路的产物。
他认为,对任何事情,都要向自己提出三个基本问题:一、能不能取消?二、能不能合并?三、能不能用更简单的东西来取代?这三个问题对人颇有启发,它不仅曾经一度使美国的工业生产剧到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对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创造,起了开拓思路的作用。
不利的思路将使你迷入岐途。
“发明大王”爱迪生思路开阔,善于创造。
他搞科学研究的擅长采用“系统研究法”。
他认为电灯只不过是整个一系列发明中的一个,其他还有一系列的东西,如发电机、仪表、开关以及许多零件都应属于电灯这一系统之中。
这种“系统思想”曾使爱迪生迸发了持久的创造激情,并获得举世瞩目的一系列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