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

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2022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精选8篇)在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清楚时,我们需要仔细地调查清楚,最终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那么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2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劳动力市场调查报告1一、现状A镇现有总人口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万人,城镇人口1.6万人;在农业人口中,18周岁以上人口3.8万人;全镇总户数1.6万户,其中城镇人口0.4万户,农村人口1.2万户;各类乡土人才373人,占农业人口的7.3‰,占农户总数的3%;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816人,占农业人口的3.6%,占农户总数的15%;复员退伍军人377人,占农业人口的7.4‰,占农户总数的3%;外出务工经商人员6396人,占农业人口的12.5%,占农户总数的53%。
二、问题分析从数据上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引起各级关注:一是农业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数据显示,在农村人口中,每千人仅有7.3人拥有高中以上文化,文化素质偏低、知识面狭窄、掌握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成了制约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
二是农村中有一技之长的人员非常少,农村乡土人才严重匮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有知识、有技术的乡土人才都把“触角”伸到了城市、城镇的工业、商业领域,对发展农业产业兴趣不大,导致农村乡土人才过量外流,影响了农村发展。
三是劳务输出不够。
我镇农村人口中,每100人只有12.5人外出务工,每2户只有1人外出务工创业。
农村中出现了“乡土人才匮乏、劳动力资源浪费”的怪现象。
农村乡土人才队伍的“畸形”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一是农村经济增长缺乏智力支持。
农村人口文化知识程度低,必将导致农村农业发展能力不强、农民致富技术本领不高、市场把握不准等种种弊病,进而阻碍农村经济增长进程。
二是农民接受新生事物发展生产的动力不足。
关键是农民的思想意识问题。
受封建残余影响,农民大都有“小富即安、平稳度日”的思想,加上平时对农业市场调查少、了解少,信息把握不准确、不及时,怕担风险、怕出问题,怕“蚀了本”,对一些新科技、新项目发展不热心、不关注,发展动力存在不足。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劳动力就业情况汇报今年以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就业为中心,面对复杂多变的客观经济形式,不等不靠,提前行动,有效应对,全县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
1—7月份,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2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500人,培训农村技能型人才2080人,再就业免费培训9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
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培训,提升技能。
我们把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培训,大力提升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今年,在县农民工实训基地原有开设计算机、电气焊、美容美发、缝纫、财会和物业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及农民工的培训意愿,又新增了汽车维修、车工、钳工、糕点制作、家政服务、绒绣艺术、烹饪等7个专业,将培训项目由6个增加到13个,有力提高了农民工参训的积极性,满足了市场的用工需求。
在拓宽培训项目的同时,结合各乡镇特点,将培训向纵深方向发展,先后在XX乡、XX镇开展了枣树管理培训,在XX乡、XX乡开展了养鸡培训,在XX镇、XX 镇开展了渔业生产知识培训,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我们还大力指导各乡镇劳动保障所积极开展农民工再就业培训工作,各乡镇因地制宜,至少确立了1-2个培训项目,并先后创出“吴店电焊工”、“范家装修工”、“谢家刮瓷工”、“枣湾打桩工”、“范家缝纫工”等五大劳务品牌,叫响了XX劳务培训口号。
今年2月份,为提高劳动者技能,满足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我局联合县财政部门举办了XX县“第一届劳动技能比赛”,比赛设电气焊、财会、计算机等5个大项、8个小项,全县100余名劳动者参加了技能竞技,达到了以赛促训、以训促学、学用结合的目的。
在培训中注意创新形式,形成了灵活务实的培训模式。
如针对建筑行业民工的特点,利用早晨、晚上的时间进行短期培训,做到了既培训了民工,又不延误工时和工程进度;XX乡谢家村进行刮瓷工培训时,利用本村的鲁北大鼓进行动员,寓教于乐,提高了人们参训的积极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最新-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 精品

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为全面把握我县劳动力资源情况,研究劳动力资源对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就业工作的影响,探索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我县劳动保障部门集中时间、集中人力和县农业、林业、教育、发改、经济商务、扶贫等部门在全县开展了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
现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劳动力资源调查遍及全县12个乡镇99个村民委,劳动力237882人。
其中男性125517人,占总数5276%;女性112365人,占总数4724%。
1、年龄分布16-20岁33908人,占143%;21-30岁55190人,占232%;31-40岁62851人,占264%。
41-50岁47571人,占总人数的20%。
50-60岁38362人,占总人数的161%。
2、文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文化3255人,高中文化11945人,初中文化61482人,小学文化133350人,小学以下27850人,分别占总数的136%,502%,2585%,5606%,1171%。
3、地区分布锦屏22601人,其中男性12333人,女性11268人;曰者19688人,其中男性10553人,女性9135人,双龙营34647人,其中男性19171人,女性17475人。
八道哨19545人,其中男性10076人,女性9369人;腻脚14582人,其中男性7662人,女性6920人;新店10310人,其中男性5511人,女性4799人;舍得10107人,其中男性5478人,女性4629人;温浏18091人,其中男性9162人,女性8929人;树皮22115人,其中男性11489人,女性10626人;天星20519人,其中男性9375人,女性11144人。
平寨19126人,其中男性10044人,女性9512人;官寨26551人,其中男性14052人,女性12499人。
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95949人,占总数8237%;第二产业22709人,占总数955%;第三产业19224人,占总数808%。
关于2022年全县就业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1)

关于2022年全县就业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1)视察报告:关于2022年全县就业工作情况的视察报告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经过对全县就业工作的深入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对2022年全县的就业工作情况做出了以下报告:一、总体情况1. 就业形势稳定:2022年全县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就业人数较去年有所增加。
经济结构的优化、政策的支持以及技能培训的推广对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县就业结构持续调整,新兴行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比例逐年提高,传统行业的就业比例逐渐减少。
这体现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
二、就业形势1. 企业招聘需求增加:全县现有企业用工需求增加,许多企业扩大了招聘规模。
吸引了大量就业者到该县务工就业。
2. 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减少,且增加了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的人数。
这主要得益于县域经济发展和就业环境的改善,吸引了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到家乡。
三、政府措施1. 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出台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为广大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 加强职业培训:政府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1. 就业岗位短缺:尽管就业形势整体稳定,但传统行业的人员流失导致了部分就业岗位短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人才缺口问题:一些企业反映在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缺口,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投入和支持,提高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结论:2022年全县就业工作总体稳定,就业形势较为乐观。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者的综合素质。
此外,还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解决岗位短缺和人才缺口问题,助力全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全县就业工作,努力为广大就业者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关于县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关于县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e41a6e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d.png)
关于县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情况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关键字:调查报告, 农村, 劳动力就业, 调查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进程中,要大力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这是在新时期下对就业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充分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广大劳动者实现“就业梦”、构筑“中国梦”,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更高质量的就业从宏观上来说就是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以及和谐的劳动关系,从微观上讲是劳动者就业状况、劳动技能、工资水平、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劳动权益保障情况。
面对纷繁复杂的就业形势、巨大就业总量压力、部分困难就业难等问题,“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无疑给我们的当前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作为群体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质量问题也日趋受到社会关注。
一、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概况近几年,国家不断出台各项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各级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各类劳动者就业营造了良好环境,就业态势总体平稳。
从横向整体来看,我县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我县一直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劳动就业单项重点工作和特色工作来抓,2009年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7.12万人,2012年转移12.0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连续4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劳动者薪酬水平稳步提高。
工资水平低,一直被广大农村劳动者诟病,2009年金融危机以后,不少省市连续多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我县广大外出劳动者也从中受益,人均劳务收入年均增长达13%以上。
劳动关系趋于和谐。
随着国家法制不断完善和劳动执法力度不断增强,劳动关系总体趋于和谐,去年,来自我县劳动监察统计数据表明,劳动侵权投诉率首次呈下降趋势,全县共接受各类劳动者来信来访案件 989人次,受理举报投诉案件119件,劳动者申请外地(甘肃)维权1次,全年落实劳动者权益金额959万元,来信来访、举报投诉、落实权益工资等各项指标同比下降12.7%、24.03%、7.62%。
调查报告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

劳动力调查报告4篇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经过调研,现就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体制机制报告如下。
一、现状:成效比较明显全区劳务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村第一经济目标,突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和服务管理三大重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农民就业能力得到提高。
我区始终把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作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环节来抓,,依托各类培训资源,全区对15080名农民进行了引导性培训,比上年增加50%对6765名农民实施了职业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训,将1939名新增劳动力纳入中等职业教育。
自实施阳光工程以来,全区共对 2.6万农民工实施了技能培训,占已转移总数的22%,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36万人,占培训人数的52%。
(二)劳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
全区实现劳动力转移11.92万人,比上年增加2.8%,劳务总收入5.6亿元,比上年增加7.7%,农民工人均劳务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4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8%,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基地建设取得成效。
由区劳务办牵头,先后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市外考察劳务市场,走访用工单位,洽谈劳务协作,多层次、多渠道、多工种开展劳务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陕西、新疆、厦门等劳务输出基地,吸纳了籍农民工 5.8万余人。
(四)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较快。
全区农民工返乡创业2620人,其中:从事生猪养殖1230人,个体经营1052人,从事蔬菜、中药材、茶叶、水产等种养殖338人。
二、问题:成为影响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管理体制分散、综合效能难以体现。
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体制和培训经费分散,转移工作农业局、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都在管,而农业、劳动、扶贫、教育等部门都有培训资金,都出台了管理办法,而培训的对象都是农村富余劳动力。
XXXX年关于对我县就业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可编辑).doc

XXXX年关于对我县就业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可编辑)关于对我县就业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对我县就业再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县政协办公室近几年来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县就业局曾被评为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促进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公共就业服务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先进单位、优秀就业训练中心、优秀人力资源服务中心XX年以来连续四年荣获全市劳动就业工作综合考评第一。
一、我县就业再就业基本情况、培训力度大。
近四年来组织各类就业培训人其中再就业培训人就业前培训人企业职工在岗培训人创业培训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
、创业扶持力度大。
近四年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万元发放创业补贴万元帮助名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并带动万人实现就业。
开发公益性岗位个发放社保补贴余万元。
、促进就业力度大。
近四年来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万人其中帮助“”人员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二、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用工短缺。
据对家企业的用工调查我县企业用工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这家企业整个生产经营需要人现有员工人缺工人缺工率达缺工较多的主要分布在粮油加工、纺织服装、汽车配件、餐饮服务等行业。
其缺工的主要原因为:一是供求矛盾仍然突出。
XX年虽然我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较往年有增长主要是因全县招商引资的力度而增长。
但是全县从业人员总数较上年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用工的影响和企业改制、停产、关闭等于是产生了闲置的劳动力。
就业压力较大主要是未就业的历届大中专毕业生、退役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面临就业。
而目前我县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还不能完全满足就业的需要就业结构性的矛盾突出。
二是企业工资待遇偏低。
近几年来我县企业工资福利待遇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而物价消费水平又大幅上升企业工资待遇的提高远低于经济增长和物价增幅。
按日工作时间至小时计酬目前我县企业职工月工资收入一般在元。
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就业情况。
调查包括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业形势和劳动力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数据分析和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技能不匹配、劳动力转换困难等问题。
报告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就业形势的改善。
1. 引言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了解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的情况,对于制定相应政策和采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2.1.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
其中,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逐年增加,农民工数量持续上升。
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学历劳动者的数量也在增加。
2.2.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同样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各行各业对技术工人和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较为旺盛。
尤其是信息技术、金融业和制造业等高技术工种的需求量持续增加。
3. 就业形势3.1. 就业率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就业率总体上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岗位的数量逐年增加。
同时,政府还通过推行就业政策和就业培训,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
3.2. 就业结构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较为合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就业比例相对均衡。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劳动力的结构性转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4. 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现状的挑战和问题4.1. 技能不匹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市场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许多劳动者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了技能短缺和劳动力浪费的问题。
4.2. 劳动力转换困难随着行业结构的变化,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其他行业的需求却相对较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富民之源,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今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敬德、副主任周传新带领县人大常委会有关委办的负责同志就我县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情况到县劳动就业职能部门、部分乡镇、企业进行了深入调查,对我县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认真分析。
现将调查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我县地处济南远郊区,总人口36万,辖7镇(乡)1办事处,设346个行政村。
近年来,我县劳动就业工作始终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就业再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了《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落实,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从业人员稳步增长,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以强化就业服务体系为基础,全面提升就业服务。
大力拓展职业供求平台,健全劳动力供求网络。
投资16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的县劳动力市场大厦。
依托县级劳动力市场,将市场服务功能向基层延伸,倾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实现了服务功能全覆盖。
完善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
通过推行“窗口式”、“一站式”、“登门式”、“全程式”服务,发展主动服务、个性服务、贴心服务和高效服务等服务形式,努力打造“就业直通车”服务品牌。
开展劳动用工信息调查,发挥公共职介机构的信息引导作用。
对全县较大的5家用人单位进行了用工信息调查,收集空缺岗位,实施用工信息库动态管理;每季度末发布一次劳动力市场状况分析,为全县用工企业、求职者和培训机构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服务。
(二)以落实政策为依托,实现就业总量的扩张。
狠抓就业目标责任制落实。
通过每年的全县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将就业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下达给各乡镇、各企业。
2008年,全县共安置城镇就业4292人,今年一季度实现就业849人。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县财政每年兑付就业资金40万元用于就业工作,并加大了小额贷款、社保补贴、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调动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积极性,为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创造了条件。
大力开展就业援助活动。
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大力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通过拓展公益性岗位的领域和范围,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2008年至2009年一季度,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1833人,安置困难群体就业374人。
(三)以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为支撑,提高就业成功率。
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培训专业。
在济南市率先开辟就业培训基地,按照“专业设置多样化,培训效果社会化”的方针,开设了保健按摩、家政服务、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物业管理、计算机网络维护等18个专业项目,累计进行在职职工培训、就业转失业人员培训、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3000余人次。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组织实施“千人创业带动万人就业”计划,鼓励更多的劳动者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四)以实现统筹城乡就业为目的,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深入开展“春风行动”,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
通过召开第五届春季企业用工招聘会,“春风送岗位”活动,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专项行动等,搭建跨地区劳务对接平台,转移农村劳动力10452人,有效改善了农民工就业环境。
发展劳务派遣,开拓国内外劳务派遣市场。
今年年后仅转移安置到青岛的农村劳动力就达600余人;与山东国际合作联合有限公司进行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劳务派遣,实现了我县国际劳务派遣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二、存在的问题我县劳动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调查中发现,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力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劳动力需求看,在城镇新增的岗位中,有三分之一的岗位要用于消化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等。
此外,我县农业人口比重大,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约7.8万人,扣除目前已外出打工的,还有相当多的人不可避免地要流向我县城区寻找就业机会,这就使得原本压力很大的城镇就业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在就业结构性矛盾中,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难以满足当前用工单位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择业观念陈旧,对岗位和收入待遇期望值较高,往往不愿到个私经济组织和苦、脏、累、险的岗位就业,自谋职业也顾虑重重。
据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近年来为下岗失业人员举办的专场招聘会,约有45%的岗位招不到人,上岗工作两个月以上的仅占上岗总数的50%。
这就出现了“有人没事做和有事没人做”的现象。
(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大、比例小。
上世纪末以来,全县下岗失业人员仅有一半左右实现再就业。
从总体上看,目前这一群体在年龄上没有新生劳动力的优势,论文化素质比不上大中专毕业生,吃苦精神又相对不如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就业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增就业人员、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员、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三碰头”现象将进一步显现,劳动力供求和就业结构“双突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也将进一步增大。
从今年的统计数据看,今年一季度,我县新增就业85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3人,仅占就业总量的25%。
(三)有关政策宣传落实不够到位。
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涉及范围较广,对扶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再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因有的部门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积极,操作性不够强,使得一些政策宣传落实还不到位,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调查发现,国家制定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和再就业人员还不甚了解,有些下岗职工和安置下岗职工的企业该享受的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享受到。
据调查组走访了解,一些自谋职业的下岗职工,虽然税收有所减免,但各种收费仍未见减免。
(四)地方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近年来,财政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两个确保”。
随着改革力度加大,“两个确保”等社保资金需求量将逐年增大。
而我县地方财政可用财力十分有限,近几年县财政就业再就业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进展不快,社保基金增长缓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五)劳动力市场管理和部分企业用工行为不够规范。
从总体上看,目前劳动力市场中各类职业中介行为基本规范,但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随意性较大,还存在着“用人不依法招工,招工不依法签约,签约不依法参保”的现象;加之有关部门执法手段和力度不够,致使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在这次调查中,对此也有较强的反映。
(六)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加剧。
今后一个时期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新增就业人数增速减缓;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困难较大,对就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订单减少将直接导致企业裁减用人。
同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与就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期,从目前的情况看,尽管对我县就业的影响还不十分突出,一些企业暂时没有裁员计划,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进一步加大,一些外贸和消费依存度大的行业、企业规模性裁员不可避免,群体性失业问题将日益突出。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大量失业人员由企业无缓冲推向社会,将带来严重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三、对策建议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全县就业形势的持续稳定。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关系到我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就业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就业的组织领导,具体职能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和工作措施,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困难群体的再就业问题,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各乡镇、各企业、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就业工作。
(二)因地制宜,拓宽就业再就业渠道。
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经济发展。
要认真制定和执行就业再就业规划,积极探索新的就业途径。
针对我县“三峰叠加”等就业难的问题,要采取灵活的就业政策,通过发展二、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拓宽再就业门路,通过招商引资、盘活资产、改制重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就业,通过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灵活就业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地广开就业门路。
要继续把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家政服务等各类便民服务岗位,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促进就业观念转变,鼓励、引导、支持失业人员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
(三)加强培训,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以“金蓝领工程”为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从基本技能培训向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方向转变,通过高端,带动一大批中、初级技能劳动力梯次发展。
加强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加强对在岗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通过对在岗位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学习,提高在岗人员的业务水平,努力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减少失业。
(四)夯实基础,为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保障。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就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把我县就业信息、岗位信息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布。
要健全完善乡镇就业工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乡镇就业机构和信息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乡镇在就业再就业工作中的“蓄水池”作用;进一步加强劳动市场管理和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规范职业中介行为,优化就业再就业服务,切实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和广大求职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摸清再就业扶持对象的数量、生活状况、职业技能、择业要求等,确保他们都能享受到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