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最新)

合集下载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检验标准,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首先,电子元器件的外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外观检验包括外包装、引脚、焊盘、引线、标识等方面的检查。

外包装应完整无损,无明显变形、裂纹、氧化等缺陷。

引脚、焊盘、引线应平整,无变形、断裂、氧化等情况。

标识应清晰、完整,无模糊、脱落等现象。

其次,电子元器件的尺寸检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尺寸检验主要包括外形尺寸、引脚间距、引脚长度、引脚直径等方面的检查。

各项尺寸应符合产品规格要求,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除此之外,电子元器件的性能检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性能检验包括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检查。

静态特性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参数的测量,动态特性包括开关速度、响应时间等参数的测试,环境适应能力包括耐高温、耐低温、耐湿热等性能的验证。

此外,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检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可靠性检验包括热冲击试验、温湿循环试验、盐雾试验等方面的检查。

这些试验可以模拟电子元器件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状态,验证其在各种恶劣条件下的可靠性。

最后,电子元器件的包装和储存也需要严格检验。

包装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能够有效保护元器件不受损坏。

储存条件应符合产品规格要求,避免受潮、受热、受振等情况。

总的来说,电子元器件的检验标准涉及到外观、尺寸、性能、可靠性、包装和储存等多个方面,需要全面、严格地进行检验。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满足用户的需求。

电子元器件来料检验标准精选全文

电子元器件来料检验标准精选全文
丝印清晰,轻微模糊但能识别规格可接受,用酒精擦拭不脱落
外观
插脚应无严重氧化、断裂现象
插件电容引脚带轻微氧化不直接影响其焊接
电容本体不得有破损、变形、电解电容介质外溢、电解漏液等现象
包装
包装方式为袋装或盘装
外包装需贴有明显物料标识且与实物相符
盘装或盒装排列方向一致,盘装料不允许有中断少数等现象
电气
量测其容值必须与标识及对应之产品送检单、外贴标识相符
包装
外包装需贴有明显物品标示且应与实物相符
芯片必须有防静盘隔层放置且须密封
电气
对用拷贝机检读其存读功能应与对型号相符且能拷贝内容或刷新重拷为OK
对IC直接与对应之产品插装进行电脑测试,整体功能OK(参照测试标准)
浸锡
焊端/引脚可焊锡度不低于90%
晶振
尺寸
高度/脚距尺寸不允许超出图面公差范围
表体丝印需清晰可辨且型号、方向标示无误,且经超声波清洗后无掉落,模无法辨别其规格
外观
本体无残缺、生锈、变形,底座与外壳焊接应牢固无缝隙
引脚应无氧化、断裂、松动
包装
必须用胶带密封包装
外包装需贴有明显物品标示且应与实物相符
电气
量测其各引脚间无开路、断路
与对应之产品插装进行上网测试整体功能OK(参照测试标准)
浸锡
焊端/引脚可焊锡度不低于90%
包装
包装无破损,方式为盒装或盘装
外包装需贴有明显物料标识且与实物相符
盘装或盒装排列方向一致,盘装料不允许有中断少数等现象
电气
量测其阻值必须与标识及对应之产品送检单、外贴标识相符
浸锡
焊端/引脚可焊锡度不低于90%
电容
尺寸
贴片类电容长、宽、高允许公差范围为±0.2mm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一、适用范围及检验方案1、适用范围本检验标准中所指电子元器件仅为 PCBA 上的贴片件或接插件,具体下表清单所示:序号 物料名称 页码 序号 物料名称 页码 序号 物料名称页码1 电阻类13 晶振25 MOS 管2 电容类 P214 端子(排)插/座P426防雷管P6 3 发光LED 类15 软排线/卡扣 27 IGBT 4 电感类 16 变压器28 RJ45插座 / 5 PCB 板 17 电压/电流互感器 29 半/双排插针 / 6 二极管类P318霍尔电流传感器30 支撑柱/隔离柱 / 7 IC 类 19 LCD 显示屏 31 光纤收发模块 / 8 数码管 20 保险片/管 P5 32 电源模块 / 9 蜂鸣器 21 散热片 33 保险座/卡扣 / 10 开关按键22 稳压管 34 插片端子/ 11继电器 P423 温度保险丝35 12三极管24光耦 P6362、检验方案2.1 每批来料的抽检量( n )为5只,接收质量限( AQL )为:CR 与MA=0,MI=(1,2),当来料少于 5只时则全检,且接收质量限CR 、MA 与MI=0。

2.2 来料检验项目=通用检验项目+差异检验项目,差异检验项目清单中未列出部件,按通用检验项目执行。

二、通用检验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标准要求检验方法判定水准1 规格型号 检查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要求(送货单、实物、BOM 表三者上的信息 目视 MI 必须一致)2 检查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有防静电要求的必须有防静电袋/盒等包 目视 MI 装,易碎易损的必须用专用包装或气泡棉包装等)3 包装外包装必须有清晰、准确的标识,明确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 目视 MI 数量等。

或内有分包装则其上必须有型号与数量等标识。

4 盘料或带盘包装时,不应有少料、翻面、反向等。

目视MI 5 外观 产品表面应该完好;产品引脚无氧化、锈蚀、变形;本体应无破损、目视 MI 无裂纹;6贴片件 其长/宽/高/直径等应符合部品技术规格书要求,若没有标明的公 卡尺MA差的按±0.2mm 控制,但不可影响贴装。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对电子元器件进行严格的检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电子元器件检验的标准和方法,以期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首先,电子元器件的外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外观检验中,需要检查元器件的外观是否完整,表面是否有损坏、变形或者污垢等情况。

同时,还需要检查元器件的标识是否清晰可见,以及是否与相关文件中的描述一致。

外观检验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元器件是否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是最基本的检验环节。

其次,电子元器件的尺寸检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尺寸检验需要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对元器件的各项尺寸进行精确的测量。

这些尺寸包括元器件的长度、宽度、厚度等,需要与相关的标准进行比对,以确保元器件的尺寸符合要求。

尺寸检验可以有效地排除因尺寸偏差引起的安装和连接问题,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电子元器件的材料和结构检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材料和结构检验需要对元器件的材料进行分析,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

同时,还需要对元器件的结构进行检查,以确保元器件的内部结构完整,不会因材料或结构问题导致性能下降或损坏。

最后,电子元器件的性能检验是电子产品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性能检验需要使用专门的测试设备,对元器件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

这些性能包括元器件的电气特性、工作温度范围、耐压和耐热能力等。

通过性能检验,可以确保元器件在实际使用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达到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

综上所述,电子元器件的检验标准涵盖了外观、尺寸、材料、结构和性能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保证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提高整个电子产品的质量水平。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和方法能够对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促进电子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

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制定和遵守电子元器件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规范元器件的生产和测试流程,确保产品在不同厂家生产的元器件之间具有一致的性能和质量。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稳定性,还可以降低产品制造和维护的成本,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其次,电子元器件标准的遵守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在电子产品中,元器件往往承担着传输信号、控制电路等重要功能,如果元器件的质量不达标,将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制定和遵守严格的元器件标准,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出现故障的风险,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另外,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和遵守也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电子产品贸易日益频繁,而元器件的质量和性能标准往往是贸易的重要壁垒。

如果一个国家的元器件无法达到其他国家的标准,将会限制该国产品的出口,影响整个电子产品行业的发展。

因此,制定和遵守统一的电子元器件标准,有利于促进全球电子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和遵守对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电子产品制造商和使用者,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和遵守,不断提高自身的标准意识,为整个电子产品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

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

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
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
响着整个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为了规范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应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以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性能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首先,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
电感、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

这些标准从材料、尺寸、性能参数等方面对电子元器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其次,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还规定了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工艺和检测方法。

在生
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规定。

同时,国家标准还规定了电子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以确保产品在出厂前能够通过严格的检测,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还对电子元器件的包装、运输和存储进行了规定。

在电子元器件的包装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包装,以确保产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不受损坏,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同时,国家标准还规定了电子元器件的存储条件和期限,以确保产品在存储过程中不会受到湿气、腐蚀等因素的影响,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
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检测、包装、运输和存储,才能够确保电子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子产品。

因此,我们在生产和使用电子元器件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要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电子产品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完整word版)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完整word版)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完整word版)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目测、量测、比对、实物装配验证等。

三、差异检验项目差异检验项目清单中列出的部件,需按照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未列出的部件,按照通用检验项目执行。

四、不合格品处理4.1不合格品分类不合格品分为三类:重要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和提示不合格品。

4.2不合格品处理措施4.2.1重要不合格品重要不合格品指会影响产品的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的不合格品,必须全部退回或报废。

4.2.2一般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指不会影响产品的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的不合格品,可由供应商改正后再次送检,或由本公司处理后再使用。

4.2.3提示不合格品提示不合格品指不符合技术规范或标准要求,但不影响产品的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的不合格品,可由供应商改正后再次送检,或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用。

改写:电子元器件来料检验标准文件编号:SW/QC-2015-2015-11-30A/0生效日期:2015年11月30日版本/版次:0页码/页数:第1页/共6页一、适用范围及检验方案1、适用范围本检验标准适用于PCBA上的贴片件或接插件。

具体下表清单列出了电子元器件的名称和序号。

2、检验方案2.1每批来料的抽检量(n)为5只,接收质量限(AQL)为:CR与MA=0,MI=(1,2)。

当来料少于5只时,则全检,且接收质量限CR、MA与MI=0.2.2来料检验项目=通用检验项目+差异检验项目。

差异检验项目清单中未列出的部件,按通用检验项目执行。

二、通用检验项目序号检验项目规格型号标准要求1 检查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要求(送货单、实物、BOM表三者上的信息必须一致)2 包装检查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有防静电要求的必须有防静电袋/盒等包装,易碎易损的必须用专用包装或气泡棉包装等)3 外观外包装必须有清晰、准确的标识,明确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

或内有分包装则其上必须有型号与数量等标识。

4 贴片件盘料或带盘包装时,不应有少料、翻面、反向等。

电子行业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行业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行业电子元器件标准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电子元器件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对于电子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安全和可靠性,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电子行业中的电子元器件标准进行论述和阐述。

一、电子元器件标准的重要性电子元器件标准是电子行业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测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电子元器件标准体系可以确保电子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也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

二、电子元器件分类与标准电子元器件可以分为有源元器件和无源元器件两大类。

其中有源元器件包括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无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

针对不同的元器件,有不同的标准制定和规范。

1. 有源元器件标准有源元器件标准主要包括电流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的参数规范和性能要求。

例如,对于晶体管,标准可以规定其最大工作电压、最大功耗、最大工作频率等参数。

而对于集成电路,标准可以规定其逻辑功能、输入输出特性、工作电压范围等要求。

2. 无源元器件标准无源元器件标准主要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的参数规范和性能要求。

例如,对于电阻器,标准可以规定其阻值范围、温度系数、功率耗散等要求。

而对于电容器,标准可以规定其电容值范围、介质材料、耐压能力等要求。

三、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电子行业中的标准制定往往由相关的行业组织、标准化委员会或者国家机构负责。

他们利用先进的设计工具、测量仪器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和验证。

制定标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评审,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标准的执行是保障标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执行标准需要通过合适的检验手段来验证产品的符合程度,并将检验结果纳入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中。

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例,通过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流程和监督机制,可以确保产品在设计、制造和测试过程中符合标准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最新)
G4210《GB/T4210-2001 电工术语: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
G5597《GB/T5597-1999 固体电介质微波复介电常数的测试方法》
G16523《GB/T16523-1996 圆形石英玻璃光掩模基板规范》
G16524《GB/T16524-1996 光掩对准标记规范》
G16525《GB/T16525-1996 塑料有引线片式载体封装引线框架规范》
G16526《GB/T16526-1996 封装引线间电容和引线负载电容测试方法》
G16527《GB/T16527-1996 硬面感光板中光致抗蚀剂和电子束抗蚀剂规范》
G16595《GB/T16595-1996 晶片通用网格规范》
G16596《GB/T16596-1996 确定晶片坐标系规范》
G16879《GB/T16879-1997 掩模嚗光系统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表示准则》
G16880《GB/T16880-1997 光掩模缺陷分类和尺寸定义的准则》
G17564.1《GB/T 17564.1-2005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定义-原则和方法》
G17564.2《GB/T 17564.2-2005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EXPRESS 字典模式》
G17564.3《GB/T 17564.3-1999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维护和确认的程序》G17564.4《GB/T 17564.4-2001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IEC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元器件类别和项的基准集》
G17564.5《GB/T 17564.5-2007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EXPRESS字典模式扩展》
G17866《GB/T17866-1999 掩摸缺陷检查灵敏度分析所用的特制缺陷掩摸和评估》G18501.1《GB/T18501.1-2001 有质量评定的直流和低频模拟及处理用连接器:总规范》
G18501.2《GB/T18501.2-2001 有质量评定的圆形连接器分规范》
G19405.1《GB/T19405.1-2003 表面安装技术:表面安装元器件规范的标准方法》G19405.2《GB/T19405.2-2003 表面安装技术:表面安装元器件的运输和贮存条件-应用指南》
G19921《GB/T 19921-2005 硅抛光片表面颗粒测试方法》
G19922《GB/T 19922-2005 硅片局部平整度非接触式标准测试方法》
G21194《GB/T 21194-2007 通信设备用的光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通用要求》
G22586《GB/T 22586-2008 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测试》
G22587《GB/T 22587-2008 基体与超导体体积比测量 Cu/Nb-Ti复合超导体铜-超[体积]比的测量》
GJ35《GJB/Z35-1993 元器件降额准则》
GJ221《GJB/Z 221-2005 军用密封元器件检漏方法实施指南》
GJ360B《GJB360B-2009 电子及电气元件试验方法》
GJ546B《GJB546B-2011 Z 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大纲》
GJ548B《GJB 548B-2005 微电子器件试验方法和程序》
GJ978《GJB978A-1997 单列、双列插入式电子元器件插座总规范》
GJ2649《GJB2649-1996 军用电子元件失效率抽样方案和程序》
GJ2650《GJB2650-1996 微波元器件性能测试方法》
GJ2823《GJB2823-1997 电子元器件产品出厂平均质量水平评定方法》
GJ3014《GJB 3014-1997 电子元器件统计过程控制体系》
GJ3243《GJB/Z3243-1998 电子元器件表面安装要求》
GJ3404《GJB3404-1998 电子元器件选用管理要求》
GJ4027A《GJB4027A-2006 Z 军用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
GJ4041《GJB 4041-2000 航天用电子元器件质量控制要求》
GJ5397《GJB 5397-2005 高牢固度吸气热子元件规范》
GJ5422Z《GJB5422-2005 Z 军用电子元器件γ射线累积剂量效应测量方法》
GJ5438Z《GJB5438-2005 Z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外壳通用规范》
GJ5914K《GJB 5914-2006 K 各种质量等级军用半导体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GJ7243Z《GJB7243-2011 Z 军用电子元器件筛选技术要求》
QJ1317《QJ 1317A-2005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类及代码》
QJ1556B《QJ1556B-2008 元器件质量可靠性信息采集卡填写规定》
QJ2227A《QJ 2227A-2005 航天元器件有效贮存期和超期复验要求》
QJ2671《QJ2671-1994 进口电子元器件质量管理要求》
QJ3058《QJ3058-1998元器件评审管理要求》
QJ3065.1《QJ3065.1-1998元器件选用管理要求》
QJ3065.2《QJ3065.2-1998电子元器件采购管理要求》
QJ3065.3《QJ3065.3-1998元器件监制与验收管理要求》
QJ3065.4《QJ3065.4-1998元器件筛选与复验管理要求》
QJ3065.5《QJ3065.5-1998元器件失效分析管理要求》
QJ3152《QJ 3152-2002 航天新型电子元器件管理要求》
QJ3172《QJ 3172-2003 微波元器件安装技术要求》
QJ3179《QJ 3179-2003 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管理要求》
QJ10002《QJ10002-2008 宇航用元器件筛选指南》
QJ10003《QJ10003-2008 进口元器件筛选指南》
SJ10494《SJ/T10494-1994CS(CK)635型同心插塞插口》
SJ10495《SJ/T10495-1994CS(CK)25型、CS(CK)35型同心插塞插口》
SJ10496《SJ/T10496-1994P型插头座》
SJ10497《SJ/T10497-1994卡口小圆形插头座》
SJ10498《SJ/T10498-1994FX16-7型防水圆形插头座》
SJ11126《SJ/T11126-1997 电子元器件用酚醛系包封材料》
SJ11153《SJ/T11153-1999 磁性氧化物制成的PQ磁芯尺寸系列》
SJ11165《SJ/T11165-1998 用于光纤系统的PIN-FIT模块空白详细规范:》
SJ11215《SJ/T11215-1999电子元件自动编带机通用规范》
SJ11275《SJ/T11275-2002 卧式液相外延系统通用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