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及作用

合集下载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十二经络的主治功效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络,下面来详细讲解十二经络的走向和作用。

刺激十二经络穴道能加速血液流通,使代谢旺盛,促进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保持肺
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故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十二经络的名称是根据各经联系的脏腑阴阳属性,表里内外,手足上下位置而定,如
将其中归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为阳经;归属于六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循行于手的为手经,循行于足的为足经。

手三阳经一律从手走头,手三阴经一律从胸走手。

足三阳经一律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一律从足至胸腹。

刺激十二经络穴位后,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解除大脑的紧张和疲劳,
能调节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和肥胖症等。

长期坚持刺激经络穴位,可使心悸发达,延缓心脏衰老,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流量增加,故能促进血氧和营养物质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防止冠心病,脉管病,
肌肉僵直及手足麻木,痉挛和疼痛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一、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沿着前臂内侧经过手腕,止于大拇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呼吸,调节气机、濡养皮毛。

二、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着前臂外侧经过手腕,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大肠,通便泻火,清热解毒。

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面部经过嘴唇和颊部,沿着前胸经过胸腹,止于足胫部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胃经,消化食物,运化水谷。

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胫部内侧,沿着腿部内侧经过膝关节,止于大脚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脾经,运化水谷,濡养四肢。

五、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内臂经过掌心,止于小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经,调节血液循环,主宰情志。

六、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沿着手臂背侧经过肩部,止于鼻孔的旁边。

主要作用是主管小肠,分清浊气,改善消化和吸收。

七、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起于鼻孔的旁边,沿着头部经过背侧,沿着脊柱后面经过臀部,止于小腿外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膀胱,排除废物,调节水液平衡。

八、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腿外侧,沿着内踝后方经过脚背,止于小趾。

主要作用是主管肾经,调节水液代谢,濡养生殖系统。

九、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部内侧,沿着手臂内侧经过掌心,止于中指。

主要作用是主管心脏包络,保护心脏,调节情绪。

十、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沿着手背经过手臂外侧,止于颞部。

主要作用是主管三焦经络,调节水液代谢,协调脏腑功能。

十一、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起于颞部,沿着头部经过外眼角,沿着颈部经过胸腹,止于脚背。

主要作用是主管胆经,调理消化,解毒。

十二、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脚背,沿着腿部内侧经过髌骨,沿着外生殖器经过腹股沟,止于大拇趾的内侧。

主要作用是主管肝经,调节血液循环,疏泄情志。

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调整经络的通畅度和功能,达到保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人体经络作用功效

人体经络作用功效

人体经络作用功效人体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能量传导系统,通过经络,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能够相互联系和沟通。

经络的作用和功效是多方面的,下面将逐一介绍。

1. 传导能量: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传导通道,能够将气血和营养物质传输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调节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保持气血的平衡和流动。

如果经络堵塞或不通畅,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各种疾病。

3. 保护脏腑:经络能够为脏腑器官提供保护作用,使其免受外界的侵害。

当经络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损伤时,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保护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4. 调节阴阳:经络是阴阳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

5. 缓解疼痛: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传导系统,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程度,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背痛、关节痛等。

6. 提高免疫力: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经络的功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7. 调节情绪:经络与人体的情绪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节经络的功能,可以改善情绪不良,如焦虑、抑郁等,提高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8. 促进新陈代谢:经络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的排出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9. 延缓衰老:经络的保养和调理,可以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保持年轻和健康。

10. 提高身体素质:经络的调节和保养,可以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耐力,提高运动能力。

人体经络的作用和功效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经络的保养和调理,保持经络的畅通和功能正常,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经脉)、奇经(八条奇经八脉)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等不同层次的分支。

1. 运行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就像城市中的道路系统,为气血的运行提供了通道。

气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

例如,心主血脉,心脏泵出的血液,依靠经络的传导,到达身体的四肢百骸,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

- 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地循环运行。

这种有序的运行保证了气血的均衡分布。

2. 联络脏腑肢节- 经络将人体的脏腑与体表的肢节联系起来。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通过这条经脉,肺脏与大肠、上肢的部分区域等建立了联系。

- 这种联络作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相应的部位,如肝脏有病时,可能会在胁肋部(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同时,体表的刺激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到相应的脏腑,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如按摩足部的涌泉穴(肾经的穴位)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

3. 沟通上下内外- 经络沟通人体的上下部分,如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将下肢与躯干部联系起来;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把手部与头部联系起来。

这种上下联系保证了气血等物质的双向交流。

- 经络还沟通人体的内外,将人体的体表与体内的脏腑沟通起来。

体表的卫气通过经络输布到体内,抵御外邪的入侵;体内的营气等营养物质也通过经络滋养体表组织。

例如,当人体受到外界风寒之邪侵袭时,卫气会在经络的调节下,聚集在体表,发挥防御作用。

4. 感应传导作用- 经络具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功能。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它能够联系和调节各个器官、组织和经络络络的运行。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由十二正经络和八个奇经络组成。

经络的作用与功效是广泛且多样的,下面将对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介绍。

1.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臂部和手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部的活动功能。

手太阳经有助于消除手臂和手部的寒湿邪气,舒缓手臂和手部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

2. 手阳明经:手阳明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和手背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背的活动功能。

手阳明经能够加强手臂和手背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手臂和手背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足阳明经:足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阳明经能够消除腿部和足部的湿气,改善腿部和足部的循环,缓解腿部和足部的水肿、疼痛等症状。

4.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太阳经具有温阳、祛寒、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腿部和足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腿部和足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5. 脾经:脾经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

脾经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调节体液代谢,改善膀胱和小肠的功能。

6. 肺经: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肺经能够促进气体交换,增强肺部的功能,调节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7. 心经:心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状态。

心经能够加强心脏的功能,调节心律,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焦虑、抑郁等症状。

8. 肝经:肝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状态。

肝经能够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肝脏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脾气暴躁、易怒等症状。

9. 肾经:肾经主要分布于背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肾脏功能和生殖系统。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内存在着特定的经穴,而经穴是气血运行的关键点。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经穴,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态,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气血的供应和输送,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再次,经络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

经络网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连接着筋骨、肌肉、脏腑等组织器官。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理,可以使全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协调统一,促进各个部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

最后,经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中,经络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经络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可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各种疾病。

经络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络治疗。

经络治疗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变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针灸、按摩、刮痧等方法,都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的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其次,经络诊断。

观察经络的形态、颜色、灵敏度等特征,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疾病状况。

比如,面诊中观察舌质的颜色可以反映肝经的状况,脉诊时观察脉搏的强弱、有无等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

再次,经络保健。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比如,经常进行适量的按摩、体操等活动,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最后,经络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研究经络的构成、功能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经络的作用,指导临床实践,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络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桥梁,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经络治疗、经络诊断、经络保健和经络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经络的作用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疗效,服务人类健康。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2023最新版)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2023最新版)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正文:一、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⒈手太阴肺经:起于手太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交脉,沿前臂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肺脏功能,促进呼吸气血运行。

⒉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阳明经,沿前臂经过肘部,与手太阴肺经相互交脉,沿上臂至肩胛骨下缘。

主要起排毒作用,调节大肠功能。

⒊足阳明胃经:起于足阳明经,沿大腿前外侧至膝盖,再沿胫骨前缘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促进胃肠蠕动。

⒋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太阴经,沿腿内侧至膝盖,再沿腿前内侧至足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⒌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太阳经,沿上臂外侧至肩胛骨,再沿前臂外侧至手背。

主要作用是调节小肠功能,促进食物消化。

⒍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少阳经,沿耳后至颈部,再沿肩胛骨外侧至手外侧。

主要调节三焦功能,促进水液代谢。

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太阳经,沿后腿背侧至头顶,再沿脊柱背侧至尾骨。

主要作用是调节膀胱功能,促进尿液排出。

⒏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少阳经,沿颊部至头顶,再沿颈部至腹侧,最后沿大腿外侧至足背。

主要调节胆囊功能,促进胆汁分泌。

⒐手厥阴心包经:起于手厥阴经,沿手臂内侧至心口,再沿心脏周围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心包功能,促进心脏循环。

⒑手少阴心经:起于手少阴经,沿手臂内侧至肘部,再沿上臂内侧至腋窝,最后沿胸部至心脏。

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1⒈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厥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肝脏功能,促进血液排毒。

1⒉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少阴经,沿腿内侧至阴部,再沿腹侧至胸骨下端。

主要调节肾脏功能,促进体液代谢。

二、经络养生⒈合理饮食:根据各经络的作用特点,合理搭配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如多食用肺、脾、肾对应的食物,有益于相应的经络功能。

⒉适当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活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如太阳小肠经的调节可通过做手臂外旋运动。

⒊穴位按摩:经络上的穴位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如按摩合谷穴可以调节胃经的功能,改善消化问题。

经络作用功能

经络作用功能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

经络具有多种功能,具体如下:
1.联系作用:经络可以使人体各个部位组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协调各器官的功能,使人体能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相关功能的协调。

2.濡养作用:经络可以将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为这些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使其得到濡润滋养,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3.感应作用:当人体受到刺激时,刺激会沿着经络传导到相关脏腑,使脏腑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4.调节作用: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一些疾病进行调理和治疗。

例如,当人体出现气血不和、阴阳偏盛或偏衰等证候时,可以通过针灸等治疗方法激发经络,对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

5.传导作用:体表的感受器和内脏的器官可以通过经络进行信息交换。

例如,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信息会通过经络传到内脏;同样地,内脏功能失调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上。

总之,经络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和平衡的重要系统之一。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经络的信息,建议咨询中医专家或查阅中医相关典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了肢体筋肉皮
肤,加之细小的浮络和孙络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濡润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其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
器,从而完成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的生理功能。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
障作用。

(四)接受刺激,调整虚实
在皮部的腧穴或经脉线上施以针灸、推拿、激光、电脉冲等皆可通过经络内外联系,调整内在脏腑经络的虚实,达到通经
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
当经络的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一些病理变化。

实证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而致,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即“血伤为肿”,“不通则痛”,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肿痛;虚证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往往局部会出现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即气血不能荣于经脉,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变动失常往往还能循以厥逆而上出现“厥”证,如《灵枢·经脉》记载的“臂厥”、“踝厥”、“珮厥”、“阳厥”、
“骨厥” 等。

十二经脉中的经气衰竭时,经脉所联系的器官功能也必然呈现衰竭。

如《灵枢·经脉》所载“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说明了当经络功能失常时,则循行所过之处与其所联器官即会出现
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由于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通道,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病邪可由皮部→络脉→经脉→脏腑传变。

它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故临床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常在经络循行通路上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的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
理变化。

(二)指导临床辨证归经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及所属络的脏腑,故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可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

临床上亦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俯,进行辨证归经。

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
关。

(三)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局部取穴和远部取穴相结合。

如《四总穴歌》所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就是循经取穴的典范。

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12 直寸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的纵向距离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国横纹
国横纹至外踝尖
18
13
19
16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大腿内侧足三阴经腧穴的纵向
距离
用于确定小腿内侧足三阴经腧穴的纵向
距离
用于确定大腿外后侧足三阳经腧穴的纵
向距离(臀沟至国横纹,相当14寸)
用于确定小腿外后侧足三阳经腧穴的纵
向距离
图7-1骨度折量(正面)图7-1骨度折量(背面)
图7-1 头部直寸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以人体自然解剖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称“自然标志取穴法”。

人体自然解剖标志有两种:一种是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骨节和肌肉的突起,凹陷,五官,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称作“固定标志”,例如:两眉之间是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眉头定攒竹、肚脐中央定神阙等;一种是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包括皮肤皱襞,肌肉部的凹陷,肌腱的显露以及某些关节间隙等,称作“活动标志”,如握拳在掌后横纹头取后溪,抬臂在肩部前凹陷
取肩髃、肩髎,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听会、耳门等。

(三)指寸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称为“指寸定位法”。

因各人手指的长度和宽度与其它部位有着一定的比例,所以可用患者本人的手指来测量穴位,医者可根据患者的高矮胖瘦适当伸缩,也可用自己的手指来测定穴位。

本法种类很多,各有一定
的适应范围。

(1)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中节两端桡侧指腹横纹间距离作1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可用于四肢部腧穴纵向比量及背、
腰、骶部腧穴的横向比量。

(图7-2)
(2)拇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拇指指骨关节的横纹宽度作为1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适用于四肢部的
直寸比量。

(图7-3)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近
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此方法适用于下肢、上肢的直寸定穴、背部的横
寸定穴。

(图7-4)
图7-2 中指寸图7-3 拇指寸
图7-4 一夫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