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功能与应用

合集下载

针灸学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中医世家

针灸学  三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 中医世家

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中医世家[针灸学]_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_中医世家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领域(一)生理功能1.沟通交流内外,联系肢体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

如《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指出了经络能沟通表里、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运转气血,营养周身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

《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由于经络能输布营养到周身,因而保证了全身各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

所以经络的运行气血,是保证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营养供给,为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3.抵御外邪,捍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气血则营阴阳,使卫气密布于皮肤之中,加强皮部的卫外作用,故六淫之邪不易侵袭”。

(二)病理反应由于经络在人体各部分布的关系,如内脏有病时便可在相应的经脉循环部位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有时内脏疾患还在头面五官等部位出现反应。

如心火上炎可致口舌生疮;肝火升腾可致耳目肿赤;肾气亏虚可使两耳失聪。

在正虚邪盛时,经络又就是病鬼神论衡的途径。

经脉病可以传至内脏,内脏病一般会祸及经脉。

例如《素问·缪刺论》说道“夫邪之各于形也,必先延熙皮毛,领而不回去,进延熙孙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络脉,领而不回去,进延熙经脉,内连五脏,宋齐肠胃”。

反之,内脏病可以影响经络。

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道:“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等。

(三)诊断方面由于经络循行存有一定部位,并和一定脏腑属络,脏腑经络存有病可以在一定部位反应出;因此可以根据疾病在各经脉所经过部位的整体表现,做为确诊依据。

例如头痛病,可以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原产规律予以辩别,例如前额苦多与阳明经有关;两侧苦与少阳经有关;枕部痛与太阳经有关;巅顶苦则与肢厥阴经有关。

人体经络作用功效

人体经络作用功效

人体经络作用功效人体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生物电能量传导系统,通过经络,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之间能够相互联系和沟通。

经络的作用和功效是多方面的,下面将逐一介绍。

1. 传导能量: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传导通道,能够将气血和营养物质传输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2. 调节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保持气血的平衡和流动。

如果经络堵塞或不通畅,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各种疾病。

3. 保护脏腑:经络能够为脏腑器官提供保护作用,使其免受外界的侵害。

当经络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损伤时,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保护脏腑器官的正常功能。

4. 调节阴阳:经络是阴阳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通过经络的调节,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维持身体的动态平衡。

5. 缓解疼痛: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传导系统,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程度,可以缓解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背痛、关节痛等。

6. 提高免疫力:经络的畅通与否,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经络的功能,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7. 调节情绪:经络与人体的情绪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节经络的功能,可以改善情绪不良,如焦虑、抑郁等,提高人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8. 促进新陈代谢:经络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废物的排出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9. 延缓衰老:经络的保养和调理,可以延缓人体的衰老过程,保持年轻和健康。

10. 提高身体素质:经络的调节和保养,可以提高人体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耐力,提高运动能力。

人体经络的作用和功效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经络的保养和调理,保持经络的畅通和功能正常,从而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

人体经络的作用与功能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

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经脉)、奇经(八条奇经八脉)等;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等不同层次的分支。

1. 运行气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经络就像城市中的道路系统,为气血的运行提供了通道。

气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

例如,心主血脉,心脏泵出的血液,依靠经络的传导,到达身体的四肢百骸,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

- 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如环无端地循环运行。

这种有序的运行保证了气血的均衡分布。

2. 联络脏腑肢节- 经络将人体的脏腑与体表的肢节联系起来。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例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通过这条经脉,肺脏与大肠、上肢的部分区域等建立了联系。

- 这种联络作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相应的部位,如肝脏有病时,可能会在胁肋部(肝经循行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同时,体表的刺激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导到相应的脏腑,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如按摩足部的涌泉穴(肾经的穴位)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

3. 沟通上下内外- 经络沟通人体的上下部分,如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将下肢与躯干部联系起来;手三阳经从手走头,把手部与头部联系起来。

这种上下联系保证了气血等物质的双向交流。

- 经络还沟通人体的内外,将人体的体表与体内的脏腑沟通起来。

体表的卫气通过经络输布到体内,抵御外邪的入侵;体内的营气等营养物质也通过经络滋养体表组织。

例如,当人体受到外界风寒之邪侵袭时,卫气会在经络的调节下,聚集在体表,发挥防御作用。

4. 感应传导作用- 经络具有感应和传导信息的功能。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

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它能够联系和调节各个器官、组织和经络络络的运行。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体由十二正经络和八个奇经络组成。

经络的作用与功效是广泛且多样的,下面将对十二经络的作用与功效进行详细介绍。

1. 手太阳经:手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臂部和手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部的活动功能。

手太阳经有助于消除手臂和手部的寒湿邪气,舒缓手臂和手部的疼痛、麻木、僵硬等症状。

2. 手阳明经:手阳明经主要分布于手臂和手背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手臂和手背的活动功能。

手阳明经能够加强手臂和手背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手臂和手背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足阳明经:足阳明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阳明经能够消除腿部和足部的湿气,改善腿部和足部的循环,缓解腿部和足部的水肿、疼痛等症状。

4. 足太阳经:足太阳经主要分布于腿部和足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腿部和足部的活动功能。

足太阳经具有温阳、祛寒、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腿部和足部的血液循环,舒缓腿部和足部的疼痛、麻木等症状。

5. 脾经:脾经主要分布于腹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系统和血液循环。

脾经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提高消化吸收功能,调节体液代谢,改善膀胱和小肠的功能。

6. 肺经:肺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

肺经能够促进气体交换,增强肺部的功能,调节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7. 心经:心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手臂上,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情绪状态。

心经能够加强心脏的功能,调节心律,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焦虑、抑郁等症状。

8. 肝经:肝经主要分布于胸膛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肝脏功能和情绪状态。

肝经能够促进胆汁分泌,调节肝脏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情绪,舒缓脾气暴躁、易怒等症状。

9. 肾经:肾经主要分布于背部和腿部,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肾脏功能和生殖系统。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中医名词解释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生理通道,用来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认为人体内部有12条经络和8条奇经八脉,它们分布于全身,连接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和四肢百骸,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些经络通过气血的循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经络的走向和特点,中医师可以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从而进行针灸、按摩、拔罐等治疗。

此外,经络还与穴位密切相关,中医师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理论在中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它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现代医学也逐渐对经络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探讨,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经络的作用和机制,这为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总之,经络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治疗作用,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人体内部的一系列联系组织的通道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能够循环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以下是经络的一些具体生理功能:
1. 转运气血:经络贯通全身,起到桥梁的作用,能将气和血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例如,肝经络能够调节整个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存储,如果肝经络畅通,则能够有助于保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2. 调节阴阳:在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应的力量,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能够使这两种力量达到平衡。

例如,肺经络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从而帮助肺部正常工作。

3. 防御疾病:经络系统也能够帮助身体抵御各种疾病。

例如,肝经络能够调节身体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从而加强身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

4. 发散作用:经络系统能够帮助身体排出毒素和废物,维持身体健康。

例如,肾经络可以排出人体的废物和毒素,帮助
人体保持健康。

总的来说,经络在中医学中的具体生理功能还有很多,经络的调理和保养可以从中防病治病,并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健康程度。

经络的功能与应用PPT课件

经络的功能与应用PPT课件

禁忌症
外耳患有病症如冻疮 湿疹溃疡等 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 耳穴 月经期慎用,个别有 经期缩短、但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 又会恢复
常见病取穴
• 失眠:主穴:神门、内分泌、心、 配穴:胃、脾、肝、肾、胆
• 痛经: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 配穴:肝、肾、皮质下、交感 (
止 痛) • 晕车:主穴:胃、内耳、贲门、肾上腺
经穴按摩的治疗法则
经穴按摩的治病原理,与其它各科大同小异,就是补虚 泻实,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祛病的目的。 经穴按摩根据病情不同,临床多遵循补法和泻法两种治疗法则。
耳穴贴压
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 子、药丸或磁珠等在 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 布固定治疗疾病的方 法。
耳垂——相当于头面部 对耳屏——相当于头脑部和神经系统 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 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和鼻咽部 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 对耳屏——相当于躯干、运动系统 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坐骨神经 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
腧穴作用
井穴
用于急救
“井”为经气所出, 似水之源头。多位于 手足之端,如肺经的 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 穴。
腧穴作用
荥穴
主治热症
"荥”为经气所溜,似 水之微流。多位于掌 指或跖(脚掌)趾关 节上,如肺经的鱼际 穴和脾经的大都穴。
腧穴作用
输穴
主治关节酸痛沉重病
“俞”为经气所注, 似水流由小到大、由 浅入深。多位于掌腕 或跖关节部,如肺经 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 白穴。
















中医十二经络的功能主治

中医十二经络的功能主治

中医十二经络的功能主治1. 手太阳经•功能:从手部发散出来,贯穿手臂,连接心脏和小肠。

手太阳经主要负责阳气的调节和推动。

•主治:治疗心悸、胸痛、手臂麻木、肩颈痛等相关症状。

2. 手少阳经•功能:从手太阳经、手三阳经发散而出,穿行于手臂外侧,连接心包和三焦。

手少阳经主要负责调节身体的热度。

•主治:治疗头痛、目赤、耳聋、胸痛等相关症状。

3. 手阳明经•功能:从手太阳经、手少阳经发散而出,贯穿手臂、肘关节,连接大肠和胃。

手阳明经主要负责调节体液的运行。

•主治:治疗口干、口苦、便秘、腹胀等相关症状。

4. 足阳明经•功能:从足部发散出来,贯穿小腿前侧,连接大肠和胃。

足阳明经主要负责调节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

•主治:治疗腹胀、便秘、泄泻、消化不良等相关症状。

5. 足太阳经•功能:从足阳明经发散而出,贯穿小腿后侧,连接膀胱和肾。

足太阳经主要负责调节和平衡水液代谢。

•主治:治疗下肢浮肿、尿频、遗尿、腰痛等相关症状。

6. 足少阳经•功能:从足太阳经发散而出,穿行于小腿侧后部,连接胆经和三焦。

足少阳经主要负责调节体内阳气的升降。

•主治:治疗头痛、眩晕、耳鸣、便秘等相关症状。

7. 足厥阴经•功能:从足小阳经发散而出,穿行于小腿内侧,连接肝和脾。

足厥阴经主要负责调节血液的运行和营养的供给。

•主治:治疗月经不调、疲劳、消化不良、抑郁等相关症状。

8. 手太阴经•功能:从手少阳经发散而出,贯穿前臂内侧,连接肺和大肠。

手太阴经主要负责调节气血的循环和肺部的功能。

•主治:治疗咳嗽、哮喘、胸闷、便秘等相关症状。

9. 手少阴经•功能:从手太阴经发散而出,穿行于手臂内侧,连接心和小肠。

手少阴经主要负责调节心血的供应和情绪的稳定。

•主治:治疗心悸、胸闷、失眠、手臂麻木等相关症状。

10. 足少阴经•功能:从手少阴经、手太阴经发散而出,穿行于小腿内侧,连接肾和膀胱。

足少阴经主要负责调节水液代谢和性激素的平衡。

•主治:治疗月经不调、泄泻、性功能障碍、腰痛等相关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穴按摩的治疗法则
经穴按摩的治病原理,与其它各科大同小异,就是补虚
泻实,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祛病的目的。
经穴按摩根据病情不同,临床多遵循补法和泻法两种治疗法则。
耳穴贴压
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
子、药丸或磁珠等在 耳穴表面贴压并用胶 布固定治疗疾病的方 法。
耳垂——相当于头面部 对耳屏——相当于头脑部和神经系统 轮屏切迹——相当于脑干 耳屏——相当于咽喉、内鼻和鼻咽部 屏上切迹——相当于外耳
腧穴作用
输穴
主治关节酸痛沉重病
“俞”为经气所注,
似水流由小到大、由
浅入深。多位于掌腕
或跖关节部,如肺经
的太渊穴和脾经的太
白穴。
腧穴作用
经穴
主治肢体关节酸沉重病症
“经”为经气所行, 似水流变大,在通畅
的河道中流过。多位
于腕踝关节以上,如
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
的商丘穴。
腧穴作用
合穴
主治五脏六腑病
“合”为经气所入, 似水流汇入湖海,经
腧穴作用
五腧穴
五输穴指十二经脉分布在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
荥、输、经、合5个腧穴,
简称“五输”。
腧穴作用
井穴
用于急救
“井”为经气所出,
似水之源头。多位于
手足之端,如肺经的
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
穴。
腧穴作用
荥穴
主治热症
"荥”为经气所溜,似 水之微流。多位于掌 指或跖(脚掌)趾关 节上,如肺经的鱼际 穴和脾经的大都穴。
防 病 保 健
扶 正 固 脱
行 气 肥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 旁开一横指,足阳明胃经 合穴。 天枢穴:位于脐旁两寸,手阳明大 肠经募穴。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 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足太阴脾经穴。
按摩以上穴位,能抑制亢进胃肠道 消化吸收功能并促进能量代谢,增 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分解。
脏腑组织,尤其
是十二经脉在四 肢肘膝关节以下 的腧穴。可分为 本经远治与与异 经远治。
与特殊作用。
腧穴作用
特定穴
特殊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 特殊意义、特定位置及特 定名称的一类腧穴。由于
各具不同主治功能,因此
各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 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
背俞穴、墓穴、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郄穴、下合 穴、交会穴。
耳舟——相当于上肢
三角窝——相当于盆腔、内生殖器
耳轮脚——相当于膈肌 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消化道
耳甲艇——相当于腹腔
耳甲腔——相当于胸腔 屏间切迹——相当于内分泌系统
对耳屏——相当于躯干、运动系统
对耳轮下脚——相当于臀部、坐骨神经 对耳轮上脚——相当于下肢
适应症
各种疼痛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 内分泌性疾病 慢性病 神经系统性疾病 还可戒烟,解酒,催 乳,晕车,美容等。 如可治疗感冒、鼻炎、 胃痛、失眠、颈椎病、 腰腿痛、美容、肥胖、 痤疮、月经不调、痛 经和落枕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
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
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传输或
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 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既是 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治疗 的刺激点。
十四经穴
腧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经络与脉络区别
内容纲要:
经络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
腧穴的作用
十二经脉主治规律
气充盛由此深入汇合
于脏腑内部。多位于 肘膝关节附近,如肺 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 陵泉。
腧穴作用
经络功能之
十二经脉主治规律
经络的应用
阐 述 病 理 变 化
指 导 疾 病 诊 断
指 导 疾 病 治 疗
经络学说在中医护理的应用
灸法 拔罐法 穴位按摩
穴位敷贴法 穴位注射法
灸法
灸,灼烧的意思。灸法主要是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 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 种方法。包括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
拔罐法
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 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 以防止疾病的方法。古称“角法”、“吸筒法”、 “火罐气”。
温 经 通 络 祛 风 止 寒 消 肿 止 痛 吸 毒 排 脓
穴位按摩
又叫穴位按摩、点穴按摩、指针按摩和指针疗法等。它是 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经穴,引起应答性反应,达到防治 伤病的目的。
禁忌症
外耳患有病症如冻疮 湿疹溃疡等 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 耳穴 月经期慎用,个别有 经期缩短、但停用后 又会恢复
常见病取穴
• 失眠:主穴:神门、内分泌、心、 配穴:胃、脾、肝、肾、胆 • 痛经: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 配穴:肝、肾、皮质下、交感 ( 止 痛) • 晕车:主穴:胃、内耳、贲门、肾上腺 配穴:枕、脾、神门
以换敷为宜。
贴法:多指用膏药胶布直接贴压于穴区(包括将丸剂用胶布 粘贴于所选处)。2-4天换贴一次。
填法:仅用于神阙穴,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填药量根据
具体情况而定。填药时间隔日或隔两日一次。
穴位注射法
甲钴胺注射足三里,起到强身健体、营 养下肢的作用。
经络的应用
经络功能之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气血
运行的通道
运输渗灌
脏腑与体表 经络与经络 脏腑与脏腑 脏腑与官窍
感应 传导各种信息
沟通联络
在前三者基础上, 调节阴阳平衡
传导感应
调节平衡
经络功能之
腧穴的作用
近治作用:
作用于腧穴所在 部位及邻近脏腑 组织器官病症。
远治作用:
作用于较远距离
特殊作用:
分为双向作用
穴位敷贴
是在传统的针灸基础上应用中药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对 机体的调准作用,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药 物 吸 收 作 用
激 发 经 气 作 用
常用服帖方法
敷法:将生物剂或糊剂,直接敷在穴位上,其范围可略大于 穴区,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药时间宜根据具 体病症、所用药物而定,一般来说,在所敷药物干燥后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