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和反思

合集下载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教案本上,那些字迹仿佛随着光线的跳跃而生动起来。

我拿起笔,开始构思这个《有的人》的教学设计方案。

这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讨,我想,这会是一堂深刻的课。

一、教学目标我要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让他们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敬畏。

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首诗,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去感悟那些“有的人”在他们生命中的意义。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哲理,如何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诗人的简介和创作背景资料3.相关文学作品和诗歌,用于拓展阅读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会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你们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有的人’?”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激发他们的兴趣。

2.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感受诗中的节奏和情感。

然后,我会让他们自己朗读,体会诗中的意象。

3.分析课文我会逐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让学生们理解诗人的情感。

比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会引导他们思考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4.讨论与思考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你认为诗中的“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吗?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觉得这首诗对你有什么启示?5.拓展阅读我会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和诗歌,让学生们在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

6.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有的人”的感悟文章。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象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课后,我会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我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所收获。

这样的教学设计方案,充满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文学的热爱。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学生们能够真正理解《有的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学生应该能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贡献;•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情情节和主旨思想;•掌握一些谚语、俗语、词语等的意思和用法;•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和能力。

2. 教学重点•阅读理解主旨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谚语、俗语、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3.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主旨思想;•掌握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4. 教学方法•导入法:带入鲁迅先生的故事及人物;•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阅读等。

5.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教师自我介绍。

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2.引入话题。

老师向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讲解,先使学生们感性理解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力。

3.看图猜谜。

设计大幅照片或图画,学生通过看、思考、讨论,猜测图片的主题是与鲁迅先生有关的。

4.分组阅读。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角色读取课文,每一个角色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关注点。

语文老师会先提前讲解一下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然后开始分析和解读课文。

5.讨论总结。

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分享,总结各自阅读中的体会和发现。

开展全班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本文的主旨及文中具体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内容。

简单略带赞赏地评价上节课的小组与全班讨论中的较优答案,并扩展相关语文知识,使学生们进一步领悟和运用。

2.一席谈话。

老师安排几位学生主持谈话,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

主题是人们为什么要纪念鲁迅先生?谈话结束后,老师对谈话中一些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解释,使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3.阅读课文。

学生们再次分组阅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文章。

4.阅读检测。

通过文本理解、谚语、俗语、词语的运用等方式,对学生们在课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技巧进行检测。

第三课时1.引入课题。

老师要求学生们通过摘抄、阅读眉批、写出课文的主旨句和总的观点,再次阐明本篇文章的主旨。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优秀7篇《有的人》教案设计篇一[设计理念][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教学流程]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

(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以评促读)师:你还想展示哪里?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课件播放2023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师引读:a 骑在人民头上的——(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课件出示)生品词:师引读: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c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生:齐读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生:(人民、鲁迅)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有的人教学反思及评课-《有的人》教学反思5则

有的人教学反思及评课-《有的人》教学反思5则

有的人教学反思及评课|《有的人》教学反思5则《有的人》教学反思: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对整组教材考虑得较少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

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这样就破坏了写这首诗的初衷。

20有的人教学设计反思来自费尔教育。

《有的人》教学反思新区中学陆离2021.5.4《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所以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3.领会诗歌内涵,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课上完了,现作一点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一、强化朗读训练,领悟文章内涵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了解他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与关心。

2.学习鲁迅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与作品,了解他的思想演变和文学风格。

3.通过对《有的人》一文的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4.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眼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深入理解《有的人》一文。

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与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为学生打开思维,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理解与分析:讲解《有的人》一文的背景和主旨,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是对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的一次尖锐的批判,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并找出文中的揭示和隐含的意义。

3.讨论与互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就文中的一些问题和观点展开探讨,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和引导,促使学生发言和思考。

4.总结与展示: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有的人》一文有整体性的把握,再次强调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在写作方面进行创新和表达。

5.作文习作:布置《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一些生活经验,表达对鲁迅的敬仰与思考。

五、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激发了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思考。

2.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活跃,同学们对于文中的揭示和隐含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思维比较浅薄,在讨论中表达不够准确和清晰,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文学思维能力。

3.作文习作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表达出对鲁迅的思考和敬仰。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有的人》优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的深情祝福。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3)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识别。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诗歌《有的人》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诗歌的解析、修辞手法的介绍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有的人》。

(2)了解诗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诗歌《有的人》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讨论其独特之处。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请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评价:(1)通过课堂上的朗读和背诵展示,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2)通过小组讨论和学生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相关文学作品欣赏:(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人民、爱国主题的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我的中国梦》等。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8课《有的人》教学设计(1)——纪念鲁迅有感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时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朗读,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5.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第一节,指名朗读第二节,自由朗读第三到七节。

)6.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件出示)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运用的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一一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一一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有的人》 教学设计 教案

《有的人》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有的人》。

(2)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作者对不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含义的把握。

(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雪花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有的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有的人”代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不同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情感交流。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诗歌《有的人》。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有的人》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2. 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象征意义的理解是否深刻?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如何?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如何?5. 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朗读、背诵、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教学设计和反思
《有的人》教学设计
石岩街道官田小学阿茉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
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知道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
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
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
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3、(介绍背景)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

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

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
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
“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
民勤恳地工作。

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
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
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
的人生境界。

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对比、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
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

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有的人
对比
活着
↑ 反复
死了
教学反思: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六(3)班上了《有的人》这首诗,这是本册书后面补充的阅读篇目,所以我安排一个课
时完成。

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
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
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能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
手法,再写一节(2句)。

课前布置了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

教研员曾桂英老师和教学处两位主任,以及刘日华等十
来位老师莅临课堂指导,课后,他们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首先,老师们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1、是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2、善于指导朗读,读得有层次,有进步;3、善于驾驭课堂,流畅,不拖泥带水;4、善于挖掘素材,音像的、文字的。

老师们更从帮助我角度出发,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1、讲讲鲁迅的小故事,帮助理解鲁迅的高尚品格;2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你还知道谁?”时补充“感动中国人物”——孟祥彬的故事,再写,降低写的难度。

3、有些地
方衔接不够自然;4、板书不够震撼心灵。

我深深感到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爱护,其实上完课,我
也有自己的反思。

首先,老师们所肯定的优点原本是我所追
求达到的效果,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孩子们比较
紧张,在自主发现的环节,其实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其实可能是我自己不够放松导致的,也
有可能是读的还不够,不够熟,所以还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
地步,有点操之过急。

第二,设计的是非常流畅的过程,没有给可能突发的事
情预设时间,所以时间紧,知道按原计划完不成的情况下,
就做了一些舍弃,造成某些衔接的不够自然。

一是开头导入
对课题读法的两次纠正,二是对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的重复
读和指导,三是指名串读课文时的指导超出了预计。

这反应
我备学生一块做得还不够。

但同时我也想,真实的课堂才应
该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没有能衔接自然,就反应出我的应变
能力还需要锻炼,对课的设计应该有多个方案。

经过思考,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

不贪多、贪全,求实,砍掉写的一块,将读进行到底。

读出层次,读出个性,
读出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